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创新意识论文,数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数学新《大纲》中明确说明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应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加以重视和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下面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培养创新意识的看法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新《大纲》明文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依据下面三个途径:问题教学,变式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时在学校当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能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又如,国际象棋的计算问题,从而发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2.讲究问题呈现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注重例题的选择及例题的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关于x的方程x-t=有解,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解法,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变题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附图
这样问题变更为下列题目:
变题1 如何研究方程(2)至少有一不小于2的实根的情况;
学生能够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2a+b+2≤0(3);
变题2:如何在条件(3)的限制下,求的最小值。
教师要提出问题:求最值的方法?以达到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法有:代数法;几何法),让学生自己解决。
总之,教师要善于对例题变化,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例题的解答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激发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三、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探索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方式,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参与性,创新性。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直接的、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总之,教师要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共同研讨,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成为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