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失业增长”分析_失业率论文

中国经济“失业增长”分析_失业率论文

我国经济“失业型增长”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一直是各国宏观调控的首要政策目标之一。在通常的情况下,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增长与就业并非必然具有一致性。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表明,经济的高速增长与高失业率已经并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继续并存,构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失业型增长”。它是一种非健康的经济增长,对于处在体制改革和经济国际化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尤为不利。对此,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我国经济“失业型增长”的现状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全球瞩目,其中增长最高的年份是1992年,曾达到过14.2%的经济增长率。消费和投资是两个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由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出现消费、投资两旺的增长势头,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消费呈现活跃趋势。1992—1996年的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从7.2%提高到13.4%, 大大超过以前各年增长速度。消费品市场稳定繁荣,货源充足。同时投资也有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最高时可达30%左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增长较快,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不断加大,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出口增幅明显,1996年底达到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的纪录水平,六年来经济增长情况由下表可以直接反映出来:

1991年—1996年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按可比价格计算) (单位:%)

年份 1991 1992 1993

经济增长速度 9.2 14.2 13.5

第一产业对经济

增长贡献率 7.1

8.4

8.1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62.9 64.5 67.8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30.0 27.1 24.1

通胀率 2.9

5.4 13.2

城镇失业率

2.3

2.3

2.6

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实际) 10.5 11.7 13.4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实际) 15.1 26.7 27.8

年份 1994 1995 1996

经济增长速度12.6 10.5 10.0

第一产业对经济6.8

9.4

9.1

增长贡献率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70.6 68.5 68.7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22.6 22.1 22.2

通胀率21.7 14.8

6.8

城镇失业率

2.8

2.9

3.2

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实际)

7.2 10.4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实际) 17.8 11.012

从上表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突出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失业率增高。尽管我国六年来的经济始终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却仍未能有效地保证就业。我国的失业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里连年攀升,从“八五”最后一年2.9%的失业率,到1996年一跃上升为3.2%,而这还只是城镇失业率的统计,实际失业率则更高,很多企业仍在为多余的工人支付工资,同时又有许多企业效益低下,无力支付工资。据劳动部门和理论界测算,当前我国就业人员中隐性失业率高达27%,其中城市失业率为19%。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在职失业和隐性失业正在变成公开失业,造成强大的就业压力和失业威胁,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时期。

二、经济“失业型增长”的原因

引起我国“失业型增长”的原因是复杂的,既非速度问题,亦非“菲利浦斯替代效应”,而是结构问题、质量问题。要从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因素上多方面寻找引起二者不协调的根由。

第一,由于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使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率提高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

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决定总就业量,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会出现失业。供求缺口越大,失业率越高。我国劳动力供给连年急速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的影响,使得人口——劳动力成长周期中劳动力自然增长加快,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增长的高峰期,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199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60%,每年新成长的城镇劳动力约为1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涌入城市是增加劳动力供给的又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5亿人, 估计今后每年还要新增230—270万。而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等量产出中包含的劳动份额、等量投资中创造的就业机会均呈下降趋势,这就使劳动需求总量的增长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吸纳急剧增长的劳动力供给,造成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高失业局面。

第二,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增长和失业是改革和创新在短期内所必然产生的“双面效应”。

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成绩斐然,近年来尤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从长远来看这是一条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短期内则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失业的增加。因为面对市场化改革中无情的市场“铁律”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为压缩成本和提高利润率实行精简合并、裁汰冗员,旨在改变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局面,这就使一部分员工不得不面对下岗的事实;一些国有企业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无力竞争,造成经营困难和大面积亏损,被迫压缩生产规模甚至宣布破产,从而使失业大军进一步扩大;同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自动化水平高、节约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的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同量资本和产出中的劳动力含量,这也使一部分人丢掉了工作,为宏观增长付出代价。

第三,经济增长贡献率与就业吸纳率的部门不一致也会造成“失业型增长”。

让我们回到前表,比较一下各产业部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大产业六年内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8.15%、67.33%和24.68%,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然而其剩余劳动力源源流入贡献率较低的第一和第三产业中,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再从所有制方面来说,在全国GNP增长的份额中,由国有经济增长的部分占20—30%, 就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而言它却日益减弱。目前国有企业在岗职工1.1 亿多人中富余劳动力就已经达到3000多万,经济增长贡献率与产业实际就业率的这种反向变动是“失业型增长”反差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治理“失业型增长”的对策思路

失业问题历来为各国政府所重视。但人们似乎对于经济衰退时期的失业更为熟悉一些,也更加容易接受,解决方法多是采用扩张性政策来刺激增长、扩大就业,而对于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同时存在的高失业并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在结构调整、转机建制过程中出现这种“失业型增长”尤应加以高度重视。多年来的传统体制使国民对于失业的心理承受力很弱,大量失业现象的出现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应根据“失业型增长”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综合治理:

第一,更新意识,转变观念。

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就业观念,如今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大障碍。人们依依难舍国有经济的“铁饭碗”和事业单位的“旱涝保收”,想方设法地要留在或挤进这些单位。很多劳动力需求量大的非国有经济单位,尤其是个体、私营单位和乡镇企业得不到理想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以至于出现失业和空位并存的矛盾状况。失业人员寻找新岗位或自我雇佣观念淡薄,等工作心理比较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再就业。要切实着力于帮助人们更新观念,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动力和增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就业意识。

第二,培育和发展信息灵敏、法规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在健全的法律法规约束下发挥其劳动就业管理和媒介作用,在进行经济调整的同时加快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改革,结合市场供需状况,加强失业人员的基本劳动技能培训,提供灵敏快捷、低成本、高可信度的就业信息,加快劳动力在部门间、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加大失业队伍的流入流出比率,提高就业率,促进有效益增长的实现。

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旨在解除失业人员的基本生存之忧,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治本”的关键不在保障而在于“创造”。要致力于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企业的发展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变被迫背“包袱”和甩“包袱”给社会为多渠道、多层次主动消化剩余劳动力,结合产业特点,充分利用吸纳的劳动力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完成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促进就业和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总地说来,失业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大隐患,必须在宏观调控中予以充分重视,并制定有效政策进行解决,以激发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动力,提高再就业的能力和提供再就业的机会,使国民经济达到适度、快速、健康的“就业增长”目标。

标签:;  ;  ;  ;  ;  ;  

中国经济“失业增长”分析_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