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开放式基金的秘决(连载12),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式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开放式基金销售与发行的内幕
对于开放式基金的运作来说,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解决好,那就是如何做好开放式基金的销售与发行工作。
如何做好?有定论了吗?没有。因为有争议。
争什么?
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已经出现争论,并且相信还要争下去。一是开放式基金的销售系统到底用银行,还是用目前的证券系统。二是对机构和散户的发行方面应该有所区别,当年可是为了保护广大的散户处罚了不少机构(零售还是批发)。三是销售时的费用问题到底是怎么设计(自己发行,还是利用别人的发行)。四是产品的设计将与销售之间建立某种关系。
1.先来谈一谈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到底是用银行的系统还是用证券的系统,他们的利弊何在?
关于银行积极介入开放式基金的报道,我们在各家证券报上看到很多,其中在2000年10月底有一家证券刊物登过这样一个报道,记者报道的大意是,新近出台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赋予商业银行许多新职责,除托管外,银行还将代理发行和销售以及提供随之而来的多项服务。目前国内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均看好这块中间业务,目前各项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银行为什么这么积极地做这项目业务呢?有好处。好处在什么地方?
商业银行长期发展形成的网点和客户资源优势,决定了通过银行网点销售将成为开放式基金销售的主渠道之一。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开放式基金托管费、代理销售手续费收入将会占商业银行总利润的相当比例,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从长远看,这块利润足以抵销储蓄存款减少带来的损失。
从目前各个银行准备的情况来看,工行是跑的最早,也是跑得最快的一位。这一点和搞封闭式基金差不多。当年在做封闭式基金的时候,中国证监会批的几家基金公司中,工行竟一下子把开元、金泰还有接下来一直在中国基金里排在第一位的安信全都拿到了手里。如果不是中国证监会和人民银行把一碗水尽可能地端平了,在托管的问题上采取了很多行政上的干预的话,那么圈子里的人都相信,工行一家能利用它在托管业务方面强大的优势,把半数以上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托管费挣到自己的手里。
事实上,早在1997年中国证监会制定《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草案时,工行的有关专家就一直是金阳大厦6楼的座上客。在制定基金管理办法的时候,工行的有关人士所提出的许多意见后来都被作为法规写进了暂行办法之中。后来工行又是国内第一批花钱到国外考察那些国际上做投资基金比较牛的公司是怎么做好基金托管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确实走得比别人早,知道的比别人多。后来那几家商业银行的很多托管业务的方案都是从工行那里借鉴而完成的。在开放式基金准备方面,又是工行冲在了前边。报道说,无论从技术准备,还是人员培训上看,工行都是筹备开放式基金业务最早的银行,1997年8月初即与鹏华基金管理公司合建基金运作平台系统,紧接着双方联手展开基金代理销售培训。如今,工行已与博时、华夏等5家基金管理公司签订了开放式基金合作协议。
至于其他的银行,好像也不甘落后。建行开放式基金系统的开发和测试正在紧张收尾,其具有开户、发行、申购、赎回、注册登记等多种功能,数据集中、实时清算,且可拓展,交易方式灵活。同时,建行正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和办法,进行营销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的培训、与华安公司联手设计开放式基金方案的交通银行在人员培训、技术操作等方面都做好了准备,系统测试已在北京、上海、深圳获得成功,并将进一步在各地分行进行全面测试。同时,交行的内部风险控制及应急方案上也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中行成立了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开放式基金领导小组,已组织5期培训,系统正在测试,相关制度、流程、规划均已完成。农行相关准备工作也接近尾声。现在开放式基金给银行所带来的兴奋,连那些当年根本没有得到有关监管机构首肯的一些中小银行,也想方设法参与进来。有关报道称,由于《试点办法》对商业银行托管开放式基金资格限制未做详细说明,目前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在积极筹划申请托管和代销资格。
有趣的是,随着开放式基金走进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他们走向投资者的身影越来越近的时候,市场里越来越多的专家都在提出某种怀疑来,到底采用银行来销售好,还是用证券系统来做这件事情更好。
越来越多的基金专家提出一个共同的疑问,是不是应该让开放式基金销售远离券商?
2000年11月中旬,许多基金管理公司专门负责玩销售的人跑到了深圳,参加了一个名为开放式基金销售系统技术的研讨会。会议形成的结论是,与会专家和8家基金管理公司代表们一致认为目前很多基金管理公司销售开放式基金方案采取的是和银行合作销售方式,应该好好地利用券商现有的人才、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开放式基金销售和赎回都能非常顺利地进行。与会专家认为,由于销售开放式基金是获得稳定资金和证明基金公司经营能力的基础,加上开放式基金要面临激烈的竞争,因此相对于封闭式基金而言,基销售工作显得非常重要。而券商具有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不具备的一些优势。如券商有遍布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券商的客户具有独自的投资理念,有一定的市场分析和抗风险能力;券商的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再说,利用券商系统销售开放式基金,可实现客户资金的直接融合。
从这个会上透露的信息上看,不管前边说的那些什么银行想在开放式投资基金的销售发行方面做出多么大的努力,券商看样子也不甘心看着锅里的汤全让银行伸勺子把里边的东西全部都捞光了。
通过不同的报道,我们发现关于开放式基金的发行业务,其画面不是越来越清楚,而是越来越看不清其中的线条了。一方面,有新闻记者报道说,中国工商银行已经和北京的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华夏基金管理公司,还有深圳的鹏华基金管理公司等5家基金管理公司签订了开放式基金合作协议,此外我们看到很多关于上海的华安基金公司已经相当坚定地与总部位于上海的交通银行签订了有关开放式基金的合作协议,这是发生在深圳的开放式基金消售系统技术的研讨会之前的事情,而之后的报到又说有8家基金代表一致为怎样怎样。从报道上看,原来6家已经签订利用银行的系统做开放式基金的公司销售的公司中至少其中已经有4家改变了主意。
要真是这样的话,事情可就变得非常有趣了。现在还是要回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不同的销售基金方式肯定对不同团体的利益上是有着很大差异的,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到底采取什么方式对广大投资者的认购最方便,这应该是所有争论之前和有争论之前和之后的一个最基本的回归点。毕竟,开放式投资基金服务最广泛的对象还是我们那些千家万户的老百姓们。
在这里,有一个专门负责金融产品发行工作的专家提出了他的看法,总体上他是持支持利用证券系统来发行基金凭证。他的结论出发点是,这种运作模式能够给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带来许多的益处,一是交易清算的效率比较高,二是运行成本低,费用少,三是有利于证券监管机关的监管,四是提高了基金运作的透明度,在技术上能允许基金管理人根据单位净值的变化随时调整申购价和赎回价,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的利益。
这位专家撰文指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通过商业银行体系进行开放式基金的交收结算,这种运作方式的形成与国外成熟市场的交易模式、投资者构成和高度发达的银行信用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的历史演进的结果。这样的背景条件与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作为新兴证券市场,我们在交易清算的电子化方面与成熟市场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集中撮合的交易模式以及采用先进的、高效率的电子信息系统使证券交易清算系统成为当前我国金融运作体系中开放度、透明度和运作效率最高的部分,交易清算已基本实现了无形化和无纸化,兼顾了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从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看,开放式基金主要是利用商业银行系统进行交收结算的。而我国证券市场和商业银行体系经过近10年的发展,形成的特点与国外成熟市场截然不同。证券业已建立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和比较完整的股份存管交收体系,交易清算的效率比较高,科技水平在金融系统中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而严格来讲,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各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商业化改造之中,虽然各专业银行已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布点,建立起了一个广大的客户网络,但除此以外,专业银行体系与证券行业相比并无优势,由于各家银行处于相对割裂的运行状态,各银行之间、同一银行的不同地域之间还不能实现完全的互连互通,其整体运作效率并不优于现有的证券交易清算系统。因此,对于开放式基金的运作在技术上不存在必须由商业银行系统参与交收清算的充足理由。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投资者结构以个人散户为主,信用制度尚未成熟,信用工具和手段落后,如果依赖商业银行系统承担开放式基金的交易、清算、基金的托管业务,需动用的人力、财力将非常可观,仅以目前全国已开设证券营业部的约200个城估计,假如工农中建4家专业银行在每个城市平均设置5个开放式基金申购、赎回网点,每个点配备3个专职工作人员,总人数就会超过12000人,粗略估计仅人工费就超过1个亿,如果需扩大覆盖面的话,运作成本还将成比例增长,这部分费用最终必然会转嫁到投资者身上,而申购费用过高将会制约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尤其在其初创期。另外,目前全国证券投资开户数已超过5000万户,就现阶段社会财富分布和地域收入水平构成来看,入市资源虽仍有潜力,但数量已较为有限,只要允许证券公司的经营网点上作适当扩张,完全可以基本满足证券投资群体挖潜的需要。因此,从全局的角度,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已能稳定高效运作的证券交易清算体系不用,而简单套用国外的模式,启用并不成熟的商业银行系统来担当开放式基金的交收和存管业务。我们应充分发掘证券交易系统现有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创造性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基金的运行模式。只要对现有证券交易统作些修改就能满足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特色及监管机关的监管要求。开放式基金的管理人可采用做市商式的报价模式,通过现有交易系统解决基金的申购和赎回问题。基金单位可在证券公司托管或在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集中托管,申购和赎回的资金与股票相同,通过现有清算系统净额交收。
按照文章的观点来看,中国的事情,可能还是要按照中国自己的国情来做,外边那套做法可能对外国人很合适,但不一定适合中国人。
好,到底采取什么渠道来销售开放式基金,这个问题因为我国的国情较为特殊,这里先把它做为一个疑问悬挂着吧。
2.开放式基金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是谁?
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开放式基金运作销售的第二方面的问题,谁将是接受开放式基金产品推销的主要对象?是中小投资者们呢?还是那是那些越来越深地参与进基金市场的大型金融机构?
记得在纽约华尔街访问的时候,与那里做金融产品销售的专家交谈,他们问到中国的同行时,第一句话总是,金融产品销售业务一般分为两大块,一是做批发业务的,再一个是做零售的,那么你们是做哪一方面的呢?很多中国同行以为听错了,难道推销基金凭证时,业务员竟像是推销玩具或是食品那样,还分为什么批发和零售吗?外国专家点头说,确实如此。销售分出层次来,才有效率。
说句大实话,其实和做买卖玩具和食品生意一样,全世界所有卖金融产品的人都是能做大宗进出口报关的生意,就不做批发生意,能在批发系统上挣钱就不去打做零售生意的主意。做零售多累呀,和那些冬天站在街边上卖鞋子,夏天满大街地去敲别人的门推销保险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基金公司之外的人也许永远也不清楚,事实上当时很多基金管理公司在设计基金运作的销售这一块儿时,很多方案一开始都是所谓批发式的方案。他们讨论过,能不能把买卖基金的门槛设计得尽可能高一些,比如最低认购额是不是要求至少在50万人民币以上?50万亿人民币,中国广大的投资者里有多少人一出手就能买50亿人民币的基金呀?
基金公司在设计基本运作方案时,最初都是从人性中最懒惰,最省事的角度出发的。但是后来,有关主管方面认为,从市场公平的角度来看,这种把广大老百姓基金排除在外的基金销售思路是不能容忍的。国家为什么要搞开放式基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提供这种金融服务,有机会把他们放在银行里的钱给吸出来,以减少银行的压力。现在可好,你们在这帮什么金融专家怎么净想着那些省事的方案呀?
我们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首先考虑的总是千家万户的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也许广大读者还记得,1998政府刚刚在市场上推出封闭式基金的时候,各媒体中介都预先发布过一些类似于警告的市场通知,通知要求,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在把产品通过证券网络推向广大投资者时,所有的机构一律不得参与认购。
政府的意图非常明确,投资基金将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非常公平的市场,这里将不允许那种大鱼吃小鱼的事情发生。投资基金服务的对象首先是我们广大的老百姓。
为此,中国证监会在1998年4月,即在中国的头两个基金发行之后不久,突然在中国各大证券报刊上不但点了那些置政府的命令于不顾,唯利是图的几家中国金融机构的名字,而且还罚了他们的款。一时间,在基金发行市场里,广大投资者觉得政府在这件事情上确实是为老百姓出了一口气。
以后的基金兴华、基金安信、基金裕阳等8只规模为20个亿的封闭基金,以及后来几家除嘉实基金管理公司之外的基金公司,再增发的那些规模为30亿的基金都没有允许机构参与认购。然而有趣的是,在1999各家基金管理公司按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的中报里显示的头10名基金凭证持有人的名单中已经出现了很多机构的名字。只是很多这些机构都是些什么房地产公司、贸易公司等非金融类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多来自上海。对此,有关监管机构的人员采取的是睁只眼闭只眼的政策。只要民不举,则官不会去纠。
中国基金事业在发展道路上,真正把基金产品销售的大门对国内金融机构打开,还是从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推出的第二只规模设计为30个亿的基金同盛开始的。这中间有一个大的背景一直很少为广大中小投资者所知。1992年中央决定把经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到处没有计划的乱规划、乱铺摊,乱建设,一时间很多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个外国人的地区竟也搞了很多什么对外经济开发区。1994年,中央的经济宽松政策又开始收紧,并实施了一系列软着陆的经济措施,其中把利率一点点的调高是各种方针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很多当时的保险公司在推销保单的时候,为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纷纷把保单的利率全都锁定在了当时银行一年期存款利息附近,这一下子麻烦了,当中央认为当年的利率拉得太高,已经很大程度影响了广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为了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恢复各方面投资的热情,从1996年的5月1日起,中央银行又开始连续采取了7次降低利息措施,这一下,那些保险公司可惨了。尽管随着降息,保险公司手里拿的那些国债的收益率有了不少收获,但相比起堆在手上的保费,那点国债的收益真可谓微不足道。没有办法,还得通过从资产管理这一块儿往回着补。可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一直到中国保监委,谁都不轻易点头让国内各保险公司手里那些保费进入证券市场,更不允许进证券的二级市场,这可怎么办呀。光靠国债的那么一点点的收益,肯定扛不住呀,现在保险公司手里总资产也有几千个亿,保险公司总得生存呀,于是保险界的人开始搬出什么国际惯例来与上边讨价还价。前后折腾了快一年,最后经过各方面的反复协调,上边终于点头说,二级市场风险实在是太大了,这样吧,你们不是老讲什么国际惯例吧,那么这样,你们保险业内先找几家业绩还可以,资产质量不是太烂的企业,试试点,先买一点投资基金吧,也算是通过他们的管理间接地进入股市,不过比例一定要控制好,一开始不能太高,可以先从5%搞起,以后再一点点地把买基金的比例提高起来。禁令一开,各家保险公司一个个眼睛红红地坐在了长盛基金管理公司的大会议室里,众人摩拳擦掌地都想利用这个契机大赚一把。结果竟是1999年底基金同盛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后,竟然一下子冻结近1400个亿的认购资金,这种天量让场内外的人谁都不敢相信。然而有趣的是,基金同盛后来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一直不能让广大的保险公司满意。
今天开放式基金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基金管理公司销售开放式基金产品的对象是谁,这将直接决定着基金公司在销售方式上将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3.开放式基金将设计出什么类型的产品来满足广大的投资者呢?
从证券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他们真诚地希望我国投资基金产业应该在他们精心护理之下发展成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园。基金产品的设计形式和特点应该是呈多元化的,就像美国的金融消费者走进他们的基金产品百货店里边一样,这里应该是争芳斗艳的,这里货架上的产品应该是琳琅满目的。
然而让很多中国投资者感到十分遗憾的是,中国各家基金管理公司设计出来的产品,从样式到颜色怎么一个个都有点大同小异。
前10只20个亿的封闭式基金就不想多说了,怎么后来设计出的那些名称上略有些不同,可那些封闭式基金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是通过各种媒体披露出来的持股特点上看,几乎全都非常雷同,看不出各家基金管理公司在管理风格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各只基金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而这正是中国证监会不愿听到的声音。
事实上,有关监管机构在各家基金报上来的第二只基金从名称到具体内容都有着多样化的要求,在证监会的要求下,各家设计新产品的人在报方案时,挖空心思地给他们的产品起名字,比如有的基金叫什么指数基金、有的基金叫什么大盘国有股基金,有的叫什么平衡型基金,还有的叫什么成长价值型基金,对老百姓来说,不管你基金管理公司设计出什么产品来,他们不太在乎各只基金的名称是什么,他们最关心的还是各基金到底有着什么特点。可广大投资者事隔不久看到的又是些什么呢?那些名为成长价值型的基金,他们在买股票的时候,其组合的分散程度甚至比那些号称是什么指数型基金的还要高。从报表上看,那些所谓的指数型基金手上的股票只有六、七十只,而那些成长价值型的股票一下子竟拿了100多只股票。还有就是那些自己号称是什么专做国有大盘股的基金,手里拿的货色竟与其他的基金看不出有任何的区别。一些心细的投资者,小声地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不带这么玩儿的,关键是不应该这样外边骗投资者、上边骗监管者,里边还骗着自己的职工。然而当年那些专门负责设计基金新产品的人,也有他们的苦衷。现在的市场管理不是一个建立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运作的,相反更多的时候还是建立在那种所谓的可批性研究基础上操作的。尽管上下谁都明白,你面上设计出来的产品与你实际将要操作的产品可能是两回事,但里边的东西永远都差不多,只是要在外部包装方面下一番功夫。
现在似乎又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更适合广大投资者需求呢?
事实上从2000年春节一过,那些觉得自己在申办开放式基金方面可能有戏的公司,就已经着手开始了产品设计方面的工作了。很多公司前后向有关主管部门报了好几次方案,改了又改,申办最起劲的公司光是所谓的招募说明书前后改了五、六遍,也向上报了多次。
所谓基金的产品设计,大概和很多其他的金融产品设计类似,主要方法无非两种,一种是大概地估计一下市场可能需要什么,然后找一帮人,低下头来就冲进研究开发之中,先把产品设计出来,做成批量后,靠自己的自信和不懈努力把产品生生地往外推销。过去我们国家搞计划经济的时候,常常是这么玩儿的。结果很多时候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放在库房里成为了没有商业价值、无法进入流通领域之中的库存品。第二种是产品设计是相当市场化的设计,首先那些研究人员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来研究市场上到底需要什么,每层客户需要什么,他们在每个阶段里需要什么。然后他们再根据市场上的需要来设计和推销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
投资基金的产品品种在美国有成百上千,基金经理会围绕着人类生活各个阶段来开发设计他们的产品,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块儿是入世之前的需要,第二大块是入世之后的需要,第三大块是人出世之后的那些需要。
先说人在入世之前的需要,也就是人在进入社会之前的需要,人需要工作。而为了具有工作能力,人一定需要技能、需要知识、需要各方面用来提高素质的教育。于是美国的很多基金经理围绕着孩子设计出很多的产品。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注重教育的民族之一。美国人,特别是那些素质比较高的家庭也一样,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大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物力。很多家庭在孩子出世不久就开始考虑建立孩子今后发展方面的教育基金,他们每个月都在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个固定的数量用来积累孩子的教育费用。在美国即使是那些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考虑到孩子今后上大学的费用,也是感到很有压力的。于是围绕着教育这个大的目标,那些美国基金经理可谓是挖空了心思,为此设计出适合于各种不同消费的大众投资基金来。
人进入社会之后,在获得一份稳定的职业之后,大多数人都要考虑他们的婚嫁问题,个人事业发展的问题以及生活居住问题。特别是在居住方面,每个开始工作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经济能力来安排今后居住的问题。刚开始收入少的时候,租房子住,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买房子住。但即使是房子与房子,由于种种因素之间的档次相差也非常大。社会上多数人,可能一下子买不起房子,他们多数的人一开始还是要通过银行的按揭来住进自己比较喜欢的房子里。根据这种情况,那些大大小小的基金管理公司开始做起了自己的文章,他们用自己的才智,为那些生活或战斗在人世间的公民们设计出形式丰富多彩的投资基金来。基金经理们知道,人在这个阶段,精力充沛,渴望成功,也敢于失败,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强,根据这种情况,基金经理们在大量地推出那些风险居中的金融产品的同时,也提供了那些风险程度较高的基金产品供广大投资者选择。
人生的第三个阶段通常是我们常说的退休阶段。那些准备出世、正在出世或者已经出世的人,他们的生活相对来讲比较稳定,这时他们考虑得最多的一是到什么地方去旅游,二是到什么地方去买保险,最重要的三是今后在什么地方看病,那里的医疗条件怎么样,等等。由于美国是一个非常商业化的社会,老人们考虑的很多问题,早已经被很多充满了商业意识的人考虑到了,而这些基金经理们的服务意识与竞争意识常常是最强的一族。围绕着老年人的生活和需要,基金经理们不仅积极地推出一揽子的金融产品,更可贵的是这些人同时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产品。
除了根据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几个阶段来设计基金产品之外,很多西方的基金经理还要根据不同投资者对风险的不同偏好来设计他们的产品,在华尔街想买基金产品的人会发现,这里既有那各充满了刺激的专做期权期货的风险极大的基金,也有那种专门投资于风险极高的小型高科技风险创业基金,这类产品是给那些喜欢冒大险的人设计的;而现实生活中更多的还是那些既想挣大钱,又怕担大风险的人,于是很多的基金经理推出了那种风险适中的基金产品,比如稳定成长型基金,有发展前景好的上市公司基金等等;第三种人,是那些不甘心把钱放在银行里,但他们的理念和生活态度又决定了他们绝不想承受太高的风险,这很简单,对于这种人的需要,基金经理们自然能够给他们提供出他们喜欢的相应产品来,把你们的储蓄放到我们这里来吧,基金经理们说,我们的产品全部是安全的,而且比放在银行里优惠得多的投资品种,这里有平衡型基金。你觉得风险还大,那好,这里还有风险更小的固定收益型基金,这种基金是专门投资那种期限不一、品种众多的债券的,如果你还赚风险大,这里还有一个基本上风险更小的货币型基金。而且美国的基金经理通常在把基金资产做大之后,他们会把自己的基金资产体系设计成一个基金家庭式的产品库来,这个基金家庭里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又有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投资者自己来决定买什么产品,而且在这里买产品,还允许你可以在这之间来回的换,形势好的时候可以买那种比较激进的基金,形势不好时,投资者也可以马上退回那种风险较小的基金,而且最吸引顾客的是,在这个基金家庭里换基金,是不收手续费的。
看看那些金融发达的国家基金经理所设计的种种基金产品,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中国基金经理们设计出来的产品,那里边的差距确实不是一、两个量级之间的差别。不过,今天全球很多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都对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业在中国加入WTO后形势极为乐观。
我们曾经自卑过,但我们相信我们不会永远自卑。
4.开放式基金的其他问题
(1)持有数量限制。很多公司都规定了某个机构持有自己基金凭证的比例应该有某种限制,然而由于开放式的基金,没有规定谁不能赎回,而那些继续呆在那里的人不是就会出现控股的现象了吗。例如,一个基金总规模被大家赎得只剩下3个亿了,其中,有1.6个亿的个人或机构没有走,那么他不就是这只基金最大的股东的了吗。一旦这种情况出现之后,中国证监会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封闭式基金不允许3%,这里已经55%了,怎么办?有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2)如果让全民都来认购基金,公司为了促销,肯定会制定一些有关的鼓励条款,然而多数中小投资者将不可能享受到这些优惠,这是不是有点不太公平。
(3)《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中规定,申购费用不得超过3%。这种规定是否合适,值得商量。那些做得非常好的公司,有极好品牌的公司,你不能硬性规定他的申购费用是多少。比如巴菲特的公司,你想要申购他的基金,入门栏是非常高的。这种条款不像是一个市场中鼓励大家做好的条款。美国那些做得非常好的公司,最高的费用可以达8%。只要广大投资者确实觉得你这个基金经理选股有水平,市场节拍踏得准,你即使收我10%的费用,每年基金运营下来还是能给我们带来30%的回报率,我为什么不买呢?
(4)现在很多的基金都是以持仓的比例来决定他的管理费计提,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基金本来的目的是,要求投资人的利益最大化,根本没有必要规定基金管理人的持股比例,因为一旦基金经理觉得市场不好,他可以看空操作,在国外甚至可以手里全部拿着现金。比如巴菲特当看空高科技股市场要下降之后,他把股票相当大的一部分全部套现出来,进了保险业,他相信错误可以是一时的,但在证券市场时绝对没有全部正确或全部错误的时候。
(5)20%的国债比例,这种硬性的规定在最初的时候还是可以的。这个条例把托管银行搞得非常被动。
每次那些基金公司为了出现不违规的情况,一到季度的后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股票,反而把市场搞得异常波动。
现在开始做开放式基金之后,现金的比例可能将有所调整。特别是为了应付赎回的情况。
(6)那些已经被批准的基金,在投资的方向和目标上,经常出现改变的情况。
(7)开放式基金在数据传送方面可能要比封闭式的慢得多。如果要真的是通过代销来完成,问题可能会更大一些,那些银行没有经过充分的培训,可能会把很多的问题搞糟。如果出现各地交易赎回的数量很大,当天从各柜台传回来的数据光是整理一项,问题就会很多。而如果一旦出现算不准的情况,则很多投资者将会对开放式基金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
标签:开放式基金论文; 基金论文; 投资论文; 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论文; 基金风险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系统论文; 银行清算论文; 基金经理论文; 证券论文; 银行论文; 金融工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