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CT在小儿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胡卫东

低剂量CT在小儿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胡卫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胡卫东

武钢第二职工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85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低剂量CT在小儿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2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来我院检查确诊的36例川崎病儿童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儿行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屏气组有9例患儿,行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扫描;无屏气组患儿有27例,行胸部螺旋扫描.对患儿冠状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数量等进行统计,与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6例患儿一共检出44个冠状动脉瘤,直径在4-13mm 之间;主要位于左冠状动脉主干和近段,部分分布在中段与冠状动脉旋支.超声心动图漏检位于冠状动脉中段以及远段的3个动脉瘤,均为小型动脉瘤.结论 低剂量CT 对于小儿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具有很好的诊断效果,能够补充超声心电图难以检测到的小型动脉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低剂量CT; 冠状动脉疾病; 儿童; 川崎病; 超声心电图【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486-02

川崎病(KD)是临床中非常多见的儿童后天性心脏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1】,该病累及身体中等大小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受到很大的影响,容易形成冠状动脉瘤或者是表现出肿瘤样扩张.应用实验室检查不具有特异性,因此临床表现成为诊断的主要依据【2】.随着医学影响学的发展,高端CT血管成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小儿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产生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主要探讨双源CT对川崎病患儿的诊断结果,并对比超声心电图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来我院检查确诊的36例川崎病儿童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出现持续性发热以及躯干部分皮疹等症状,其中有26例患儿出现双侧结膜充血、11例患儿指端或趾端蜕皮,均满足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对全部患儿实施冠状动脉CT 造影检查,38例患儿中有男孩儿28例、女孩儿8例,年龄在2-8岁之间,平均为(3.45±1.72)岁.其中屏气组有9例患儿;无屏气组患儿有27例. 1.2 方法 对屏气组9例患儿实施屏气训练之后应用加心电门控冠状动脉呈现,将扫描参数控制为80kV、层厚为3.0mm、时间在5-8s之间,延迟15-18s;实施B31fmediumsmooth+重建,将层厚设定为1.0mm、间隔则控制在0.4-0.8mm 之间;无屏气组27例患儿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检查,即在患儿熟睡之后应用常规胸部螺旋CT 进行见擦,扫面参数控制调整为80kV、延迟15-18s、层厚为4mm、扫描时间则在3-5m 之间,同样进行B31fmediumsmooth+重建.使用浓度为350mg/ml的碘海醇作为检测对比剂,注射速率在1-2ml/s之间,从头侧方向开始向足侧延伸,扫描的范围为患儿的支气管分叉一下1.0cm 位置直到心底层. 对患儿的CTA 冠状动脉异常情况进行统计,主要有:冠状动脉的具体位置、直径以及数量,将得到的数据与同期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根据相关标准将冠状动脉瘤分为三类:内径在5.0mm 以下的为小型冠状动脉瘤、内径在5.0-8.0mm 之间的为中型、而超过8.0mm 的为大型.同时, 统计患儿应用冠状动脉CTA 期间的辐射剂量. 2 结果

2.1 患儿的CTA 冠状动脉异常情况 对36例川崎病患儿实施冠状动脉低剂量CT扫描,检出共有44个冠状动脉瘤,直径在在4-13mm 之间,平均直径有(8.1±2.7)mm;主要位于左冠状动脉主干和近段,分别有7个和12个、在中段与冠状动脉旋支分别有6个,另外有7个位于右冠状动脉近段、5个位于中段、1个位于远段.44个冠状动脉瘤当中有小型动动脉瘤9个、中型动脉瘤13个、大型动脉瘤22个.对比发现超声心动图漏检位于冠状动脉中段以及远段的3 个动脉瘤,均为小型动脉瘤,分别位于右冠状动脉远段、右冠状动脉中段和左冠状动脉中段. 2.2 患儿的CTA 辐射剂量 统计38例患儿受到的辐射剂量,平均为(0.45±0.25)mSv.

3 讨论川崎病是一种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明晰的后天性全身性血管炎症综合征,主要发病群体为5岁以下的儿童,且男孩儿的患病率高于女孩儿【3】.川崎病会累积到患儿的中小型动脉,其中25%左右的患者合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 临床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以及动脉瘤,部分患者的动脉瘤以及扩张会合并血栓,后期极易发生动脉壁钙化以及血管狭窄闭锁,也是造成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及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确诊川崎病,减少对冠状动脉的损害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川崎病对于心血管系统的损害非常突出,有文献提示川崎病后期发生血管性心脏病的几率高达4.7%,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1.9%【4】.经导管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是在临床中属于诊断冠状动脉损害的金标准,但是该方法书友有创诊断,操作具有较大的难度且可能出现并发症,对于川崎病患儿来说不适合开展.ECHO 也是诊断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影像学方法,且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以及无射线等特点,是当前最为常见的无创检查方法.相对于CCA,该方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随着医学的发展,CTA 在冠状动脉显像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冠心病的筛查中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CCA 技术.

有研究应用16层或64 层螺旋CT 对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便进行随访.Sato等学者应用CAA 和CTA 对冠状动脉肿瘤及狭窄情况进行诊断,发现两者的表现基本一致. 对成人应用CTA 成像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满足患者配合以及心率整齐的条件,但是对于川崎病儿童来说,由于年龄过小,实现屏气非常困难,同时婴幼儿的心率可能在120次/分以上,得到的CTA 图像难以满足实际的诊断需求【5】.而本组研究中应用的双源CT,可根据患儿的年龄分为屏气和不屏气两组,对于无法屏气的患儿使用胸部螺旋扫描得到的图像质量同样能够满足需要.对于可屏气的患儿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图像,检测出超声心动图容易漏诊的微小动脉瘤,随着扫描时间的增加使用的剂量将会增长,在实际CT 检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组患儿的平均辐射剂量为(0.45±0.25)mSv,远低于CCA 的有效剂量5.6mSv,对于保障患儿健康具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1] 唐勇军.低剂量CT 在小儿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4,(17):475-475. 2] 段艳华,武乐斌,程召平等.双源CT 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4):[ 312-316. 3] 程召平,王锡明,赵斌等.双源CT在小儿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3):232-235. [4] 魏晓洁.双源CT低剂量腹部血管双期扫描技术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1. [5] 郭磊.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小儿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1.

论文作者:胡卫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  ;  ;  ;  ;  ;  ;  ;  

低剂量CT在小儿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胡卫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