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背离便民初衷
文/林 兰
当前,全球经济发达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智慧城市”概念缘自IBM 公司于2009 年提出的“智慧地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模式的重大改变解决城市病,以适应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治理模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其要义与核心是包容。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5G 等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并投入商用,加上软件开发和平台建设,极大推动了用智慧解决城市问题的进度。然而,我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过于强调智慧城市的物理基础,过于依赖新技术和新工具,而忽视了智慧城市需要的社会组织基础,以及技术工具本身应该辅助社会形成公平与正义的原理,这导致智慧城市的建设反而给一部分人群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这种不便主要体现在对基本公共服务享用权的不平等上。
根据式(2)可以发现为频率分量的采样点,采样频率为其中T为采样的时间长度,N为在T时间内以fs为采样频率进行采样所得的采样点,可以提前将上两式的值以正弦表和余弦表的形式存储到DSP的ROM中,在每次需要进行计算的时候将其取出即可,通过式(2)可以发现频率分量的值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计算:
我们不经意地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设置了隐性物质消费门槛,表现为对以智能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物质条件的过分依赖,以及对软件和平台应用的过度使用,使一部分人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和享受社会服务的程度降低。这些都迫使人们不断在手机里加载各种应用软件,否则就无法享受到正常的社会服务。
2016 年底,上海各地铁站取消交通卡人工充值、改由机器自助充值,给许多没有智能手机或未开通微信、支付宝、信用卡网上支付功能的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尽管全市在地铁站以外的地方开辟了2000 多个便利店和邮局网点提供交通卡充值服务,但与庞大的交通卡使用人口基数相比,网点仍然过少。
此外,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其他很多为技术和智慧所累的现象。如,一些餐馆使用APP 点餐,纸质菜单大大简化或干脆废用,也不再提供纸质发票,需要手机扫描开票二维码,留设电子邮箱接收“智慧城市发票”并自行打印,不仅不便,还更浪费纸张。一些景区景点和展览作品信息的获得,减少了纸质材料介绍和人工讲解,取而代之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热门景点访问预约也仅对微信等网络平台用户开放。这些看似是技术带来了社会发展进步,却违背了建设智慧城市为民、便民、惠民的初衷。
随着滴滴叫车平台的兴起,原有的出租车路边扬招和电话叫车成功率大大降低,给相当比例不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和紧急用车的人造成了不便,其用车需求往往需要通过代订车来满足。实际上,出租车和巴士、地铁一样,是城市公共交通和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市民都应享受均等的使用机会。而针对老年人打车出行困难推出的“滴滴老人打车”公益性功能,仍依赖于智能手机和滴滴出行APP 或微信平台,需要别人帮忙在APP 中开通此项功能,并绑定支付通道。
(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家庭同样是孩子的学校,同时也是孩子最放松、最熟悉的地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密切。教师应当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校外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家庭成员、记录家庭事件,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家事,引导学生记录下家里发生的难忘的事情、开心的事情、难过的事情等等。这样一来,家庭琐事、家庭成员的活动等等也将成为孩子写作素材的一大来源,记录家庭事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孩子写出真实而不套路的文字。
2.13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在首页作者单位下加脚注,如“本课题受××基金资助(基金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
智慧城市的本质不是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是成熟技术与新兴技术叠加的社会无缝衔接。智慧城市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智能城市,如果偏离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或因技术的使用产生服务碎片化和社会隔离,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产生真正的治理效能。
面对信息化社会与数字化浪潮,社会包容非常重要,必须考虑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不平等是否可能发生、发生了又怎样去消除。我们不必用过多的社会资源去帮助所有的社会群体适应时代潮流的变化,相比于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学会用平台软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适当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生产结构和消费习惯,不轻易地用技术进步去改造人和淘汰人。不可以用无信息技术作为智慧城市的标准,会不会操作电脑也并不是有无学问的标准。信息技术的出现才几十年,只是一个婴儿;而城市早已是一个成人,以婴儿的观点评价成人智慧是欠妥的。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标签:基本公共服务论文; 智慧城市论文; 交通卡论文;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