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课程模式及其在创新型教师培养中的构建_心理学论文

创造性教师培养的“三足鼎立”课程模式及其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模式论文,课程论文,教师论文,三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9)07-0033-04

21世纪,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创造性人才及其培养的重要性。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即在创造性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性教师通过创造性教学方法去培养创造性学生[1]。即创造性教师是创造性教育的关键和主体,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一任务的具体承担者[2]。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3]。而要培养大批创造性教师,必须构建一个“三足鼎立”的课程模式[4]。本文从创造性教师及其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出发就这一课程模式及其构建问题作进一步的阐释和论述。

一、创造性教师及其培养目标

尽管人们都在使用创造性教师(或创造型教师)这一概念,但对创造性教师的含义却见仁见智。国内外一些学者曾给创造性教师(或创造型教师)下过不同的定义,但笔者认为,创造性教师与创造型教师应当有所区别,但主要内涵是相同的,他们的根本任务都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性人才。在此笔者更倾向于使用“创造性教师”一词。从创造性教师的根本任务来看,明白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更有利于我们对创造性教师的理解。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研究,笔者以为,创造性人才就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明显的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明显的创造性人格特征等几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1)具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求新求异,即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2)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善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即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具有有利于创新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采集处理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即有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与技能;(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坚强,性格刚毅,坚持真理,勇于批判,不怕挫折,能够承受因从事各种创新活动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即有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独立性。

基于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又因教师所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因此,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3],我们不妨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推论:其一,创造性教师也应该是创造性人才,应该具备创造性人才的这些基本特征;其二,创造性教师也应该有能力开展创新教育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这些特征的创造性人才。这就是说,创造性教师除了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之外,还应该具有一种能力,即能够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并把他们培养成为创造性人才的教育能力,笔者称之为创造教育能力[5]。创造教育能力与创造能力、教育能力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创造能力和教育能力简单的叠加,而是内化了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这三门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形成的一种教育能力,它具有丰富的内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创造性教师就是具有创造教育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其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教育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这个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三足鼎立”课程模式[4]。

二、培养创造性教师的“三足鼎立”课程模式

1.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就是典型的、以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范式,这种课程范式具有特定的课程结构和特定的课程功能,与某类特定的教育条件相适应。课程模式既是一种结构模式,也是一种功能模式,它一方面要规定课程的内部构成并设定其相互关系,同时这种结构的建立又是以特定的功能假设为指向的[6]。

2.三足

“三足鼎立”课程模式是一种课程模式,其中的“三足”是指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这三门学科。

其一是创造学。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此处的“创造”涵盖了发明、创新和创造性发现等内容[7]。创造学的宗旨在于通过对人们创造活动和创造方法的研究,揭示人类创造的一般规律,以有效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创造学的学习和研究,将会使人们原来误以为十分神秘的似乎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或艺术家才独有的创造能力最终成为每一个普通人也能够被开发出来和运用的一种能力,从而能激发普通人自己的创造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使其尽快地步入创造领域并不断提高其创造活动的质量和创新价值。这正是创造学的效能所在,并已经得到了大量的事实证明,师范生及其在职教师也在其效能范围之内。这种效能是创造学自身的理论所固有的。

其二是创造心理学。创造心理学是创造学与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有关创造活动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创造心理学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类创造活动得以产生的内在心理规律和本质,为充分发掘个人和社会的创造潜力、为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也为创造性人才的研究与培养提供科学的测量工具。目前,虽然创造心理学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但人们已经取得的创造心理学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已愈来愈展露出其独有的效能和魅力。

其三是创造教育学。目前创造教育学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存在着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之争,无论是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迄今为止,笔者未见有一权威公认的定义。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来开发人类的创造潜能,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必将统一于教育科学之分支学科并将日趋成熟。笔者将这一分支学科称之为创造教育学。创造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将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及其他教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教育实践,以开发教育对象创造潜能这一教育问题,揭示大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规律的科学。创造教育学是创造学与教育学相互交叉结合的产物,具有交叉学科性质。

3.“三足鼎立”课程模式

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尤其在创造性教师的培养中,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等三门学科都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三者又互相联系,它们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笔者在湖南科技大学多年的实践经验更是证实了这一点,并且认为,教师必须掌握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才能真正具备有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创造教育能力。因此,以这三门学科为基础的、以培养创造性教师为目的的课程模式笔者称之为创造性教师培养的“三足鼎立”课程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足鼎立”课程模式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该课程模式是以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这三门学科为基础的,但这并不排除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只要是培养创造性教师所需的课程资源均要予以配置。另外,该课程模式是以培养创造性教师为目的的,也就是要使教师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把他们培养成为创造性人才的能力,该模式既可针对在读的师范生或想成为教师的其他专业学生的职前培养,也可以针对不能胜任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在职教师的培养。

三、“三足鼎立"课程模式的构建

“三足鼎立”课程模式的构建将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应当满足何种需要和如何满足需要的陈述,它本身就是一个目标系统,具有层级性或阶层性、多元性和非一性、时变性和权变性等特性[8]。“三足鼎立”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同样如此。其总的课程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师培养目标的特色定位——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教育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这个总目标可以分解成若干层级的子目的或子目标。总目标与各层级子目标共同构成了课程目标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限于篇幅,不能将所有层级子目标都列出来)。由于各学科教师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在设计具体的某些层级的子目标时必须要注意多元化。如课堂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学显然是有学科特殊性的,具有多样性。那么子目标的设计必然要结合这种学科特殊性,从而导致子目标的多元性和非一性。此外,由于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课程目标系统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种种需求。

图2 “三足鼎立”模式课程目标系统结构图

2.课程结构

“三足鼎立”课程模式是由若干层级子课程组成的课程系统,其结构如图3所示。创造学课程是创造心理学课程和创造教育学课程的基础课程,而创造心理学课程也是创造教育学课程的基础课程。这三门学科课程内部设有三种子课程,即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论课程,强化所学学科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验证性、启迪性试验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活动课程。这三门学科课程开设以后还要开设以这三门学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以克服分科课程的不足,从而培养教师综合运用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能力,即创造教育能力,也就是该模式的总目标。三门学科课程内部结构的确定除了遵循与课程目标系统结构相匹配的原则外,还要依照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图3 “三足鼎立”模式课程系统结构图

3.课程内容

依据该课程模式的层级结构,按照“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三个基本要求[9],从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学这三门学科中以及人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教训及各种案例中精心选取课程资源,还要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培养创造性教师所需的各种营养,科学加工处理之后再纳入各层级子课程内容之中。

4.课程实施

该课程模式的实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纳入培养方案。即对现有的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师在职培训方案进行修订,将该模式的目标、具体课程等方面纳入到培养方案中去。(2)合理分配课时。这包括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占有的课时比例和课时数的确定、三门学科课程及综合课程四者之间的课时比例和课时数的确定、各学科课程内部各层级子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和课时数的确定。所谓合理就是至少要满足最低需要原则,即少于最基本的课时数就无法实现相应层级课程子目标。(3)培训授课教师。即通过进修或访学的方式提高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要求他们通过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进行自我培训。(4)创建试验条件。试验条件的创建要依据试验课程目标和试验课程内容的具体情况,同时创建方案的设计要考虑理论性和可行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发展性和前瞻性、验证性和启迪性。(5)选建实习基地。创造教育实习基地是该模式综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是师范生创造教育能力“分娩”的理想场所,因此创造教育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建设不可轻视。要选择那些有开拓进取精神、支持创造教育的学校,要做长期打算,携手共建稳固的创造教育实习基地。

5.课程评价

“三足鼎立”课程模式的评价即是通过对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结构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实施的过程、环节和效果等方面的质量描述而对该课程模式作出的价值判断。这就必须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课程标准委员会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研究一个初步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课程标准必须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检验与修正并不断完善才能成为比较科学适用的标准。

标签:;  ;  ;  ;  ;  

“三足”课程模式及其在创新型教师培养中的构建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