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因此语言体系和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自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如果人们对彼此没有正确的文化知识,文化差异会对交流产生负面影响。从历史上看,英美两国在全世界普及了英语,并将其作为国际语言。因此,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将语言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的路上拥有更好的沟通技巧。
关键词:文化;学习环境;中国学生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概况
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ylor说,文化是复杂的,应该被理解为包括信仰、艺术、法律、习俗和道德作为其主要元素(iscca,2006年)。因此,理解目标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有益的。例如,日本教育部门在其英语教学计划中设定了目标,规定学生必须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目的是促进国际了解(Cook,1991,P.111)。大多数中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而英语教师则习惯于教授词汇和语法。教师往往认为文化知识对语言学习,特别是考试及格并不重要。另一方面,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将文化主题融入他们的课程中。这意味着文化问题成为一系列的附带问题,没有适当地融入教学计划,换句话说,文化会被提及,但从来没有被详细解释。例如,“peasant”在汉语中是“农民”,这和“farmer”有同样的意思,但在英语中却有贬义。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研究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因为如果不理解文化的细微差别,就会导致母语为英语的人对语言的误用,如果把他们称为“peasant”,他们会感到尴尬或可笑。语法错误非常明显,母语为英语的人通常会认为在学习英语的人中缺乏语法知识,这很容易被原谅,而且大多数讲英语的人都很有耐心,对学习者很有帮助。然而,如果说外语的人表面上看起来相当流利,但却犯了很多内涵错误,那么在讲英语的人看来,他们可能只是“粗鲁”,而不是缺乏语言能力。因此,如果文化信息不能完全融入到他们的教育中,那么即使是流利的学习,交流也会破裂。
在我国,英语教师倾向于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持的态度使得他们无法将文化教学充分融入英语教学。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只能有机会学习一些词汇和语法。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能够写出一个语法上正确但文体上错误的句子。此外,有时学生们会做出一些陈述,虽然在语法和文体上是一致的,但并不符合语言语境的更广泛含义。举个例子,游客和中国学生之间:
游客:谢谢你和我在这个漂亮的岛上度过了一整天。
学生:这是我的责任。
此外,文化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他们需要了解所涉及的文化,最好是在英语国家生活一段时间。然而,从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乎100%的教师不是很合格。因此,尽管他们知道文化对教学语言很重要,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文化知识和经验来传授给他们的学生,所以他们倾向于避免这方面的教学。例如,“to talk shop”意味着谈论工作的细节,通常是当你和一群本应该放松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它经常被用在短语“oh!Don’t talk shop!或是为工作上的事道歉“很抱歉谈生意”。这个短语可能来自许多来源,在英国很多人从事零售业,因为英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消费社会,而且至少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因此,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他们的工作场所是商店,因此,在日常俚语中,“商店”这个词被代替了“工作”。它还可以指“机器商店”或“车间”,在英国是一个主要的制造业经济体的不久前,许多普通英国人曾在这些地方工作。如果学习者和他们的老师都不了解这些短语的文化渊源,他们就会误解对话的主题,甚至会认为字面上的商店或购物正在讨论。教师往往从参考书中知道一个词或短语的意思,但不知道其背景历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他们只是在缺乏内涵信息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理解其意义。这会严重地限制学生在未来实际运用所学内容的能力。因此,仅仅学习列表中的词汇和结构规则是不够的。
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文化学习对语言学习的四个方面听、说、读、写都很重要。中国学生的听说能力通常很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文化差异。例如,善于倾听的学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力材料的重要部分,并利用他们的背景知识,包括文化信息,来理解他们所听到的语言片段的意义。比如:一个关于节日的话语,即使他们没有抓住这个节日的名字,但确实听到了“不给糖就捣蛋”,有了文化知识,他们就可以推断这个材料涉及万圣节,然后他们就会知道还有什么问题和词汇可能出现,比如孩子们的装扮,幽灵,聚会等等。因此,在努力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时,文化背景至少可以和广博的词汇一样重要。这些文化技能同样可以用于提高说和读。
与英国人交往经常感受到“文化冲击”,通常这种“文化冲击”是由于对短语的文化内涵缺乏理解。举例来说,有些回答在英语中是相当中性的,但对于没有受到文化教育的中国听众来说,却显得有些粗鲁或敌意。比如“if you want”或“if you like”等常用的短语可以被理解为,说话者实际上对做某事很不情愿或生气。“if you like”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表达了说话人只是在胁迫下做某事的感觉,即“你想,但我不想;然而,为了和平相处我会忍受你的要求。”因此,中国学习者需要研究各种可能的含义,并寻找文本和情景的线索,以便能够在实际情况下选择正确的理解。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学生不仅要了解文化意义的内涵,而且要探索能够塑造语言交互的文化态度的差异。这种教学在中国目前几乎完全不存在,但如果它被引入,将有助于防止作者在下面的对话中出现的英、中两国学生一起烹饪的误解:
中国女孩:“你把这些蔬菜扔了,浪费了太多的食物,你可以做汤。”
英国男孩:“我已经付了蔬菜的钱,这样我就可以决定要保留哪一块,要扔掉哪一块!”
这次谈话冒犯了双方,因为中国女孩把她的话当作善意的建议,而英国男孩则把它当作批评。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冲突和对一般文化态度的误解,以及感情上对文字的强调,而不是对任何一个字对一个字的意思是误解。然而,交流的中断仍然发生,女孩的关切被视为干扰,男孩的反应被视为不必要的敌意。这后一个例子再次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采取更加全面的语言和文化方法,而这在中国的中学教育中仍然缺乏。
总结:
应鼓励教师对其所教授的语言进行更多的文化研究;互联网往往以及观看英语电影和新闻媒体是这种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还可以将电影和媒体纳入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接触。然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电影和媒体节目在课堂上的使用应该是合理的,所显示的剪辑不要太长,内容也应是在课堂上可以讨论和解。电影和媒体经常被滥用,播放的剪辑时间过长,将过于复杂的语言呈现给低层群体。还有一种相当懒惰的假设是,任何接触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行为都是好的。这是对Krashen自然习得理论的简化和错误的解读(McLaughlin 1987:pp.34-35)。这种资源的滥用是无用的或适得其反的。
参考文献
[1]《第二语言学习理论》(London:Edward Arnold,1987年)
[2]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Cook,第二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London:Edward Arnold,1991)
[4]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论文作者:陈巧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文化论文; 语言论文; 英语论文; 的人论文; 他们的论文; 中国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