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亮[1]2016年在《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探讨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理论、方法和效果为主要研究目的,基于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教学模式及其构成要素为基本依据,首先探讨了翻转课堂基本理论,继而分析了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通过教学实验论证引入后的效果,最后提出了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包括:完备的网络教学设施、专门的师生培训、专项资金和技术保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学生高度的学习自主性以及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等。2.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技术动作,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但对学生体质水平的影响效果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没有明显区别,这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安排间隔时间过长、学生锻炼意识和生活习惯较差以及公共体育课程没有受到学生高度重视等有关。3.将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解决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统一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提高了体育课堂实效。4.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主要存在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网络学习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翻转课堂实施于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障碍。5.将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并做好团队建设、完善普通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加强翻转课堂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体育教学的安全防范、正确认识翻转课堂的价值以免异化翻转课堂等。6.翻转课堂也存在其自身的不足,是否实施翻转课堂要依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等来确定,翻转课堂如何和传统体育课堂相结合也是今后应该继续探讨的问题。
闫东[2]2016年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社会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能力突出而且天赋出众的孩童可以获得自己潜力被充分挖掘的机会。中国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建构和渴求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地步。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强调对于民族的进步来讲,创新是灵魂,也为兴旺发达源动力,更是民族不断前进的基本保障。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彻底变更了人类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方法,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信息的掌握,人们的渠道都愈加的多样化,教育原本在空间上所受到的限制已经被彻底打破。学习模式也日益多样化,可以确信的说教育界原本所采取的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必将迈入革命性的巨变时代,教育模式将和网络、信息技术等诸多的新科技结合在一起,不断突破传统的限制,快速前行。现有教学模式过于陈旧,长期注入式教学使得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课堂效率低下,教学忽视创新,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传统底蕴、背景下缺乏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即缺乏培养学生方面的方法创新。因此改变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质减负,解放学生,让学生高效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凸显重要。本文围绕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构而展开,主要包括:(1)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创构的相关研究(2)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3)层级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研究会有如下几点结论:(1)对于层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在逻辑上的起点主要是提质减负与解放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个性飞扬;解放课堂,让学生主宰课堂;解放教师,让学生学的有效。(2)层级互动式教学的思想构建于社会学和哲学,还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基础上。“问题导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层级互动、课堂展示、学习报告、问题解决”与马克思主义所建立的认识论高度符合,也和我国的知行学说相符合。无论是自主,还是合作,都与知识建构这一基本理论相符合。“展示突破”与多元智力理论彼此符合;“学习报告、问题解决”符合发现学习理论以及有意义的相关学习理论。分析“层级互动”这一模式,其对社会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予以了充分的体现。(3)对问题导引、学案导学所对应的生产方式予以综合化的运用,借助于此,帮助师生减负,帮助学生实现素质的提升。该模式的主题可以描述为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产出效益予以提高,借助于此,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在理论上,其建构的基础包括了哲学、社会学,还有教育学与心理学,其依托于层级互动模式的教学实践展开。(4)层级互动式教学实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都是提质减负,而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不但关注学生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学习,也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没有互动共做。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强化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和实验思维两种模式,对教学环节注重展示和探究与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说不但与数学教学的学科特征相符合,同时也和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从理论层面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选择层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授课,极具可行性。(5)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教学实践对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予以检验。实践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差异显著,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初步验证了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可运用于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所应该遵守的基本策略之一。分析本研究,其主要的创新点可以描述为(1)模式创新: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具有可操作性;(2)管理创新:为学校、班级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即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刘花弟[3]2016年在《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经历了手工教育与工艺教育、图案教育孕育,从实用美术、商业美术发展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从装潢美术、平面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教育形态演绎,不断探索、发展与完善,现成为我国设计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教育类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新时期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宽广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挑战。本文旨在对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重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客观的梳理和分析,分别从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来论述平面设计的不同形态演绎,对装潢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个形态的相关情景进行了论述。其次通过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论述了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情景和状态;再者通过对平面设计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探讨,进一步论述了平面设计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探讨了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以及国外教学的引进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并基于“问题意识”对平面设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归纳,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对现代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相关范畴的研究,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思路获得一种对现代平面设计教育较为宏观的把握,对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及其相关设计专业皆具有指导意义,丰富了专业教育内容并能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提供启示。
冯阳[4]2016年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张文丽[5]2007年在《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人类科学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增。仅靠有限的学校学习获取知识和仅靠“灌输”的方法来传递的知识已远远不能达到当代社会的要求。因此,“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便应运而生。基础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这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三个重要部分,反复阐述了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与方式,对自主学习的呼唤和期待“溢于言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了对自主学习的要求。语文学科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显然,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接受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有着太多的不适应,必然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自主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在小学开展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谈起,充分说明了该课题提出的理由。第二部分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自主学习的涵义,并对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粗浅的概括,不仅加强了对新课程下小学生自主学习本质特征的全面理解,更有助于避免教学实践进入误区。第三部分立足于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写一手好字和好文章。提出构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并就本模式的涵义、构建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实现条件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本文还以小学语文第九册《少年闰土》一课为例,进一步说明该模式的操作程序。结束语部分结合本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希望本文中的一些思考所得能对那些试图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适应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的广大同行有所启迪。
邓峰[6]2007年在《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HBCIM)的构建及其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现行化学新课程,尝试构建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同时对该模式与传统化学模式、化学学习、化学表象、化学思维、化学探究能力的关系作相关探索。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建模的思路,大致分为四部分:(1)选模——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建模的教学目的,并选取广州市两所高中(广州市47中与花都区新华中学)实施教学与科学探究辅导工作,以进行相关的案例研究(即预做实验);(2)建模——对教学案例做深层次的分析,结合其特征确定关键词,简要地表述新教学模式(“6S”与“10C”两个子模式)的含义;(3)用模——再次深入高中化学课堂,承担高二年级两个化学选修班(实验条件平行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为选修模块4中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并根据教学实际对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检验与修改,其中在实验班、对照班分别以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施教;(4)评模——结合相应的量表与问卷等研究工具调查师生对新模式的态度,并通过前、后测的方法研究新模式对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学习兴趣与态度、概念理解、元认知水平及图像技能的影响情况。主要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开放性问卷与量表相结合)、访谈调查法(半结构性访谈与个别访谈相结合)、观察调查法(参与型观察与非结构型观察法相结合)、口语报告法;相关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等。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与国外研究接轨,并弥补有关领域的空缺——手持化教学模式研究是目前国外关于教学模式方面研究的主流,但在具体化学学科的应用并不多;(2)基于理论建构与案例应用两个层面,一定程度上拓展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国内虽不乏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式、网络化化学教学模式及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而对于将手持技术整合于化学课程(尤其是新课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科学”的化学教学模式研究非常罕见;(3)首次实现手持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国内化学教学绝大多数建立在定性教学的基础上,如教学手段常为定性演示或探究实验等,而相对缺乏以手持技术作为定量教学手段的教学实践;(4)进一步将手持技术作为化学学习的认知工具研究——国内有关研究大多倾向于将手持技术作为探究工具使用于课题探究,而较少探讨手持技术对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等认知领域的问题;(5)通过定量数据与定性材料综合分析学生与化学教师对手持技术的态度与感受以及手持技术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帮助——国内非常缺少数据表明师生对手持技术的态度,以及手持技术对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概念理解与元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6)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有关量表的编制及其信度与效度的分析,以及一些较高级的统计方法(如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的使用。
史继坤[7]2008年在《浅析学案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指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核心内容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素,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的形成,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学案教学是体现并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学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适应教学课程改革理念而出现的教学模式,兴起于上个世纪末,随后在一些地区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学案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它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而设计编制。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教师调控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学,重在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新模式。学案教学强调在开发和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益。教师通过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史料,进行比较归纳等活动,学会处理知识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校从2003年开始实施学案教学。历史学案教学作为实施最早的科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在历史学案的编写原则、历史学案的编写内容及历史学案的课堂实施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对学案教学中教师的定位问题、如何更好地提高历史学案教学的实效性方面形成了一些认识。
葛冰[8]2007年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教学模式是设计组织和调控体育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它以一种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又以成熟的经验来丰富理论,它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目前有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非常活跃,并呈现了多元的体育教学模式。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学内容得以更新,教学方法得以改进,出现较好的局面。但是,由于学校体育科研人员多注重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而教学一线的教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缺乏理论指导,使许多体育教师特别是基层的体育教师面对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无所适从,为此,研究和探索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体育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之事。体育教学是一个可控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场地器材及操作程序等诸多要素。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组合的整体设计。系统科学整体优化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要素和结构的优化,才能实现其整体功能的优化。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别从理论上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着重对体育教学模式整体优化的标准、原则、内容和策略等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通过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主要反映在学生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也让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生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营造师生互动、自我展现的课堂情景和气氛,以此构建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效果评价等主要变量整体优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本研究力求对体育教学模式有实用性、可操作性、有效性的研究,对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优化研究,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将起到借鉴的作用,努力使之成为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
李昌官[9]2016年在《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学生研究力严重不足与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的矛盾,以及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思路、程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操作性与可行性强、旨在增强学生研究力的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研究的技术路线图是:实践反思——文献溯源——提出问题——寻找依据——建立模型模式——检验模型模式——修正模型模式——实践应用。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案例法、调查法、访谈法、准实验法。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提供的认知策略与研究支架指导下,通过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拓展问题,旨在掌握数学知识和创造数学知识、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增强研究力的教学。其实质是教师强有力的元认知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其基本理念是学习即研究、教学即研究指导。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围绕“一个中心”(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立足“两个基本点”(即学生的研与教师的导),坚持“三个原则”(即以研定导、以导促研、导研耦合),追求“教学四性”(即元指导性、整体性、结构性和激励性),按照“五环节十步骤”(即背景与问题—联想与方法—猜想与验证—运用与内化—反思与拓展)开展。该教学模式具有六大优势:一是利于学生学习有根、有背景的知识;二是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三是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建构数学知识和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四是强化了猜想与反驳的思维过程,使研究更真实、有效;五是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六是学生带着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课外继续研究,利于建构课内、课外一体的学习与研究机制。在分析、反思经典教学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导研式教学的特点与需求,在案例研究和反复修正的基础上,建构了包含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学习指导设计、学习评价设计4张思维导图在内的“ADE”(即Analysis, Development, Evaluation)设计模型。其中,学习目标设计包括习得内容、习得程度、习得方式、习得差异四方面;学习过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相适应;学习指导设计分概念、定理法则、问题解决三种情况。整个设计模型具有价值为先、研究为本、问题为重、操作为上四大特点。调查表明:一线教师高度认可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设计模型和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和分析比较表明:与对照班相比,按此模式和模型设计的数学课,学生研究某类问题能力的3个维度均有0.01或0.02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在此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与原生态设计相比,在12个维度上均有0.005或0.01或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但与研究者参与的教学设计相比,10个维度明显滞后,2个维度无差异。这表明此模式和模型能把教师的教学水平向上提升一个层级,但还达不到理想的水平。
李鹏[10]2008年在《仿真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仿真教学,是利用实物或电脑创设各种虚拟环境来模拟真实环境,并根据真实环境中实际操作情况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操作、验证、设计、运行等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高职教育形势的发展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高等职业教育特点适宜推行仿真教学的观点;探讨了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对职业教育的适用性等内容;阐述了在现行职教政策、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应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大力推广仿真教学以及目前仿真教学实践的现状、优点、局限性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人才的重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教育要健康发展,必然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之路,而仿真教学是经过众多一线教师实践检验的有效途径之一。文中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叙述,并论证了这种理论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适用性,而这种适用性也正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仿真教学的内在原因。本文中还详细总结了目前应用仿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介绍了Multisim、EWB等几款在教学中应用较多的电子类仿真教学软件和一个利用仿真软件教学的案例,进一步说明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力推广仿真教学的实际意义。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其对仿真教学的适应性,介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情况、现行主要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改革新要求,还介绍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高职教育适宜推行仿真教学的观点。第二章仿真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单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及其下的教学设计理论,得出仿真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的结论以及仿真教学适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三种教学模式的结论,给出了本人在申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方案中提出的和仿真教学有关的教学模式。第三章仿真教学综述,介绍了仿真教学的发展现状,总结了个人在工作中应用仿真教学所体会的优势和应用仿真教学的劣势,进一步介绍了目前电子学仿真教学的基本情况和EWB等几款常用电子仿真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第四章仿真教学案例和评价,简略介绍了本人所尝试的教学改革,较详细的介绍了一个电子仿真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得出仿真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综合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有明显作用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D]. 王国亮. 北京体育大学. 2016
[2].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闫东. 西南大学. 2016
[3]. 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 刘花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6
[4].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
[5]. 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D]. 张文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6]. 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HBCIM)的构建及其研究[D]. 邓峰.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7]. 浅析学案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 史继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8]. 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研究[D]. 葛冰.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9].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研究[D]. 李昌官.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10]. 仿真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研究[D]. 李鹏.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数学论文; 翻转课堂论文; 互动教学论文; 基础数学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