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管理及水库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库论文,可持续利用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5月,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大坝——三峡大坝(坝高185米,坝长2309米)的建成,标志着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全面完工。2006年10月将完成三期156米蓄水发电,三峡水库将以更大规模的水域范围进行建设期运行,2009年水库将完成175米蓄水发电,此后,水库将进入正常运行期。水库和大坝是水利水电工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水库管理是确保大坝安全运行的关键。如何实现三峡水库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三峡工程建成名副其实的生态工程,实现三峡水库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众人关注的重大课题。
1 三峡水库的基本情况
1.1 三峡水库的特点及特征
三峡水库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库容393亿m[3]、面积1084km[2];水库呈河道型(库岸长5711KM);防洪、航运、发电、供水等综合功能性强;库区涉及人口多(3000多万人,其中移民130万左右,城市移民占60%);城镇布局密集(20多中大城市100多集镇);黄金水道运输繁忙(年航运量4300万多吨);防洪标准高(百、千年一遇洪水);地质状况复杂(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地震);可用资源丰富(水域、岸线、消落区、景观等);水环境质量要求高(二、三类水质);涉及两个省市行政区(湖北、重庆)、库区工业企业多元化;库区移民(部分)贫困化;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国内、国际政治影响广泛、世界关注,等等。因此,三峡水库管理必须观念创新,建立一个适合上述特点的管理理念、体制、政策、制度和规划,才能确保三峡水库水质优良、运行安全。
1.2 三峡水库管理概述
1.2.1 三峡水库管理范围及主要任务
一是狭义范围:坝址以上至水库回水末端水域、消落区、干支流及库岸生态屏障区、库内孤岛;其主要任务:(1)大坝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和协调,包括发电、防洪、船闸、生态综合调度,大坝建筑物和水工设备的维修检查及运行管理,坝区土地及地上物资管理等。(2)水库资源的管理和协调,包括水域(水量、水质、水土流失及库容等)、航运(航道整治、船舶过闸及综合运输)、岸线(码头建设、地灾治理、库岸再造)、土地(消落区、库岸生态屏障区、孤岛)、生物(水陆生物如鱼、鸟及植物类)、旅游(水域娱乐、峡江景观、文物史话)等。(3)与上下游各水库管理、航运、水利、农业等机构建立联动机制,以确保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生态需求水量的合理调度。二是广义范围:除上述外,包括移民安置区、水库涉及的行政区域;其主要任务除上述外还包括这个范围内的移民后期扶持及稳定、人口增长、产业布局等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与水库发生关联工作的配合。三是延伸范围:上游至向家坝坝区、下游至荆江河段上端、部分工作范围乃至河口;其主要任务是上游涉及水量、水质、泥沙、航运、水土流失,下游涉及河道、堤岸、水质、水量、航运、河口生态、江湖关系等工作研究协调。
1.2.2 三峡水库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三峡水库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三峡工程系统综合效益看,其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能否长期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行和生态环境优良。从三峡库区来看,加强水库管理,特别是水库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减少三峡库区各类环境灾害,改善库区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促进库区经济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从长江流域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峡库区是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屏障和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点,承担着向沿江城市农村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供水的重任,没有库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清洁的水源,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在三峡水库上游位于长江干、支流建立了众多梯级电站而形成不同规模的水库,三峡水库对季节性蓄水发电、汛期防洪、蓄清排浑防淤、以及上下游航运、鱼类生态、水质保护等水量需求进行的合理性调度,也将起到承上启下的联动作用。总之,库区和上游的不协调将破坏下游的协调,库区和上游的不可持续将必然影响下游的可持续。
1.2.3 三峡水库管理的目的和原则
三峡水库管理以水质保护为总目标,即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科学的方法,调整、控制和治理对水库生态环境和运行安全形成的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确保综合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最优良,构建科学水库、和谐水库、生态水库、健康水库,实现三峡水库安全运行、水质优良和可持续利用。
三峡水库管理的原则是,坚持大坝安全运行和水库资源保护性利用并重的原则;维护水库多功能综合性协调的原则;水库管理机构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中央统一领导与各相关部门协同工作、地方政府具体负责的原则。
1.3 三峡水库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3.1 三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三峡工程实施12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建立并完善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二是建立了一系列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三是加强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污染治理,库区各县、镇建立了垃圾和污水处理场。四是实行了外迁和企业关破政策调整,减轻库区生态环境压力。五是实施库周绿化带建设,并对库岸生态屏障建设开展了研究。六是加强库区地质灾害及移民安置区高切坡治理工作。除上述工作外,施工区建成了生产废水的处理设施,对竣工的施工现场弃土弃渣合理处置并及时进行了绿化;对大坝下游河道进行了多次整治,对长江堤防进行了维修;特别在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前,进行了认真、规范、彻底的库底清理,并建立了水面漂浮物打捞机制。总之,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地促进了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峡水库运行一年多来,监测资料显示,蓄水后总体水质良好,干流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说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没有明显的水质恶化迹象,其他生态环境情况良好。
1.3.2 三峡水库面临的问题
由于三峡水库特点不同于国内其他水库,随着三峡水库的逐步形成,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水库管理等方面不断遇到一些新问题,主要是:大坝导致了河流的非连续性而改变了河流的原生态规律,水库泥沙淤积改变了原来的河道河床,水库流速减缓自净能力降低而使水体污染加重,工程施工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搬迁后的现代化城市及社会经济发展给水库不断带来的点源污染,传统的种植方式对水库特别是支流产生更大的面源污染,落后的交通工具增加了水库的流动污染,大面积的消落区构成新的生态环境薄弱环节,库岸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对水库库容的影响,繁荣的交通对航道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所有这些矛盾和难题,都是实现三峡水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科学规划,科学管理。
2 《三峡水库资源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及规划研究综述
2.1 尽快开展《三峡水库资源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及规划研究工作
三峡水库可持续综合利用内涵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水库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水利枢纽安全运行,三是库区移民安居乐业,四是上、下游和谐发展,即水库资源管理、枢纽工程管理、移民后期扶持管理和上下游联动管理。当前三峡水库管理的重点内容是水库资源的管理,水库资源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是《三峡水库资源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编制的过程,就是实现三峡水库管理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
2.2 编制《规划》的基本要求
2.2.1 首先要明确三峡水库资源可持续综合利用的概念,即以水库资源的承载力和水环境容量为基础,统筹考虑三峡水库各类资源可利用的程度,按照水库水域资源(水量、水质)、土地资源(消落区)、岸线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承载和更新能力,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法制措施,实施枢纽防洪、船闸及发电安全运行和综合调度,引导人口流动和调控城镇规模,发展水上交通和港口码头布设,建设库岸生态屏障区,开展渔业生产和珍惜鱼类保护,研发水域、孤岛、岸线旅游品种、峡江景观及文物史话,加强水质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等等,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峡工程多功能经济效益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
2.2.2 《规划》应从宏观上解决水库资源利用和保护、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库管机构和行政区域管理以及各部门利益协调的问题,是水库管理重要的法律手段、工作基础和依据。通过这个《规划》,能够统筹水库管理各方面的工作,有利于落实各项水库管理任务,开展资源有机整合,完善水库管理政策措施。
2.2.3 《规划》任务应落实到具体项目,一是以生态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工程建设项目,二是以实际应用为主、基础理论为辅的研究项目,对于建设项目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2.3 “规划研究”的基本要求
2.3.1 由于三峡水库管理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特别是《规划》涉及的库周生态屏障区高程、范围,渔业发展模式,水域功能定向划分,消落区保护和治理等,基本没有科研基础支持;有关《规划》实施保障政策措施、管理机制、规章制度,也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必须组织各方面的科研力量,围绕三峡工程水库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水库形成后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和资源保护性利用问题,开展《三峡水库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以下简称“规划研究”)工作,为科学编制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打下基础。
“规划研究”的每一个保护、治理及利用方式以及技术措施的研究成果,将成为《规划》的技术支撑和规划指标体系,如工程建设指标、责任制考核指标和总量控制指标,也是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科学依据。
2.3.2 “规划研究”的依据,主要是《水法》、《土地管理法》、《规划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渔业法》、《港口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三峡水库建设期水库管理通知》以及国家和部门有关法律法规等。
2.3.3 “规划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库水质保护、生态保护、库容保护、岸线保护为重点,以满足防洪标准、水库运行、航运要求、水质安全为目标,对水库资源实行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科学合理的保护性利用,统筹规划、优化配置、突出重点、分别实施,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库区发展与水库管理相结合、“规划研究”与相关规划衔接和协调的原则等。
3 “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水域
3.1.1 水质保护规划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库区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但由于蓄水位升高而流速减缓,部分支流水质恶化,分别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水华”现象。水库建成后干流流速更加缓慢,支流受回水顶托,自净力下降,富营养化趋势会加剧,水污染防治面临巨大压力。因此要根据三峡水库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析水库自然特征和纳污能力,并对库区主要城镇点源、面源、流动污染源进行分析预测后,编制三峡水库水域功能区划,开展水质保护规划研究;库区及坝下游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是三峡水库调度运用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水库调度运行方案中,要研究合理的水生态调度问题,并在水库调度运行规程中合理制定水生态调度方案。
3.1.2 航运、码头、航道发展规划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后,航运实行了双线制运行,库区水域真正形成了黄金水道,2005年通航货运量4395万吨,比蓄水前提高了2.5倍。但是按三峡水域水环境条件要求,航运是不可能按需求无限制提高的。因此在对库区及其上游社会经济发展、水库航运条件即港口码头、航道、船舶标准化进程、船舶污染治理以及船闸通航、综合运输等相关因素与三峡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平衡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措施。
3.1.3 渔业资源及鱼类保护规划研究
三峡水库的多功能性运行,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其约束条件、制约因素是刚性的。要研究库区渔业发展对防洪、水质等的影响,提出渔业增殖、捕捞及配套设施等规划方案;控制捕捞数量、限制捕捞规格,制定捕捞许可证制度。国内很多水库水质污染的教训告诉我们,网箱养鱼给水质带来的污染是严重的,因此,三峡水库严禁网箱养鱼。
鱼类保护规划研究主要是针对珍稀特有鱼类人工放流基地建设,科学布设放流种类、规格、数量、地点等。
3.1.4 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划研究
三峡水库的形成为三峡旅游提供了新的资源和商机。规划研究就是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调查研究,根据水库资源的承载力、水环境容量和水域功能区划,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进行生态保护性开发并规划设计旅游品种,如大坝景观、游艇娱乐、水上乐园、休闲渔业、休闲绿岛、峡江景观和文物史话,以及旅游交通等,并对现有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进行整合研究。
3.2 消落区
3.2.1 消落区治理和保护规划研究
消落区(175-145m)是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水库消落区最大水位涨落幅度30米,三峡水库消落区面积约349平方公里,位于水库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对水库水环境保护和破坏都起着重要作用,而消落区因水库水位逆自然洪枯变化后形成,其生态属性十分特殊而复杂。经研究认为,175米蓄水后,三峡水库消落区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是消落区形成初期,其原有陆地生态环境的生物种群将在淹没后发生灾变性消亡,而适应周期性水位变化达30米的消落带生物群落难以在短期内建立,生物种群数量和生态系统类型减少;二是影响三峡库区生态景观及旅游环境。消落区形成后,植被稀疏,呈现似“荒漠化”景观,影响景观形象,岸边漂浮垃圾、淤泥等将会造成游人视觉污染;三是消落区水土受农村面源污染、水库漂浮物淤落、泥沙沉积污染,影响近岸水域水质;四是消落区出露时期炎热潮湿,易形成腐败型沼泽地带,将成为细菌、病毒、寄生虫和蚊蝇衍生源及异味恶臭散发地,可能会导致某些流行性疾病发生;五是消落区范围内陡峭峡谷分布广,在水位周期性涨落的水动力影响下,易发生崩塌型地质灾害。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对长江水质、库区生态、人们健康、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等产生很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治。因此,要研究消落区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消落区综合整治和保护的规划方案,加强对消落区的管理;要研究消落区保护范围、利用高程、分布分类、区位特征、变化特性、生态特点及土质状况等。同时,重点研究适宜于一定高程的消落区(泥沙淤积的边滩)生长的植物的可能性和品种、以及利用湿地建造技术治理支流水质富营养化。还要研究消落区土地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以及可能对水库造成污染的治理投资,进行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分析,以明确限控范围、规模和品种,并且根据消落区土地营养成分对农作物的适应度逐年递减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检测后,建立消落区土地种植率逐年核减制度。
3.2.2 库容保护研究
消落区和库容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峡水库库容保护是水库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之一。水库库尾和水库边梢的库容部位,是消落区最易污染的部分,也最适合人为的经济利用,如回填造地用于移民搬迁和商业开发,支流筑坝用于农田防护、生态环境治理和水渠景观整治,通过旧城功能改造、地灾治理等工程外延修建沿江大堤用于城市滨江路、商业区、广场等。侵占水库库容将对水库良性运行和水库防洪标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水库管理有关规定是“禁止在有效库容范围内的干支流筑坝拦汊、分割水面、兴建小水库和围垦,以及向水库弃土、弃渣、弃物和填埋物体等一切减少水库库容的行为”。但移民搬迁、生态环境保护、库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又不得不需调用一部分(少量)可利用的库容,因此要研究库容保护政策,依法对库容调用允许值进行研究和科学确定,特别要研究库容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利益、效益最大化的评价方法,研究库容调用与补充的政策和条件,并研究库容管理办法,使其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3.3 生态屏障区及孤岛规划研究
建立三峡库岸生态屏障建设区(生态修复建设、生态移民等),其功能定位应凸显其对消落带和水域生态的保护功能,即(1)水土保持功能:通过植物根系,尤其是高大乔木的深根系保土固岸,阻拦泥沙、固体废物进入水体及消落带,减少水土流失。(2)面源污染净化功能:通过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消耗、转移氮、磷等农业面源性污染物,滞留、富集重金属离子和农药等,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总量。(3)辅助功能:包括库岸稳固、气候调节、景观美化、径流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可根据库区实际情况对其功能定位排序。首先要科学确定库岸生态屏障区建设的范围、目标、任务,其次是根据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城镇农村布局、人口和土地数量、社会经济状况等,研究库岸生态屏障区建设模式。生态屏障区建设主要内容:一是以生态林建设、植被恢复为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兼顾景观再造和经济林建设,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二是结合城镇规模控制和农村居民点整合、企业调整和改造、库岸维护和再造进行的生态移民工程;三是结合对该建设区社会经济、城镇和人口等控制发展的程度,以及实施生态移民的措施,研究相应的补偿政策和机制。
孤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本着生态建设、旅游品种开发、生物多样性和消落区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提出建设规划。
3.4 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研究
三峡水库管理及其规划实施的保障和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教育手段,主要为:
一是库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三峡水库管理工作,把水库管理机构正常的工作经费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研究其他行政性、财政性收费的经济政策,用于水库日常管理。
二是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研究生态损失成本计算及生态经济评价指标和补偿办法。
三是设立三峡水库维护管理的专项资金。三峡水库管理和维护资金主要适用范围是:三峡工程建设期和竣工后三峡枢纽工程安全运行,三峡生态环境的水质保护和监测工作,库岸生态屏障和消落区保护管理,水库干、支流清漂等。
四是延长三峡基金征收年限。主要用于《三峡水库资源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项目的实施,如消落区保护和治理项目、库岸生态屏障区建设、水质监测系统建设、水环境监测及水污染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等等。
五是三峡水库将于2009年全面完工,应建立国家三峡水库管理机构,以适应三峡水库正常运行时的长效管理,要尽快出台《三峡水库管理条例》,通过立法,确定三峡水库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的职能和任务,对三峡水库实行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综合协调,联合执法。
标签:三峡水库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三峡水位论文; 水质检测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工程论文; 三峡大坝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生态科学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水污染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时政论文; 航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