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建设20年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建设20年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建设的2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推进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党的全部事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事业的发展同党的理论建设的发展分不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发展的20年,也是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建设的20年。回顾20年来党的理论建设的历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集中起来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恢复并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20年来党的理论建设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实事求是”的胜利。回顾党的历史,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就取得胜利,就成功,什么时候忽视或背离“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就遇到挫折和失败。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就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就是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宣言书。在这前后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备了思想和舆论条件,开辟了道路,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是对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恢复,又是在新的形势下对这个正确思想路线的发展。首先在语言表述上,毛泽东把它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在它前面又加上了“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本上是一致的,统一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但二者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他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是邓小平同志的创造,它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更丰富、更完备、更全面了。联系到从那以后的20年中,我们对一个又一个陈腐观念的突破,和一个又一个崭新思想理论的创新,就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巨大威力。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倒“两个凡是”的束缚;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突破人民公社的体制,建立适合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改变多年形成的封闭状态,实行对外开放,办经济特区,大胆引进外资;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彻底否定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产品经济的传统概念,得出充分发达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的结论;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重新认识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结论;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抛开“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确立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突破对公有制的不正确理解,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加以区分,大胆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贡献,是20年来党的理论建设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邓小平理论,也就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又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

第二,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的课题,集中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阶段、战略目标、动力、条件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这是20年来党的理论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历史时代又总是向人们提出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时代课题,谁能够抓住这个课题,谁就能为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带领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发展、带领我们党推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大发展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今时代的主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极大地推进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我们党20年来在理论建设上最重要的特点和最宝贵的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根本的首要的理论问题。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后来他更明确地提出:“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稍微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到邓小平同志提出这个问题的尖锐性及其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中是连续性与阶段性、过程性与前进性的有机统一。上世纪中叶以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世纪末,时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围绕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的重大历史课题,考察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列宁、毛泽东先后成功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与这两次伟大革命相联系,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富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从本世纪中叶开始,世界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先后开始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世纪性、世界性的重大历史课题,历史地摆到了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革命胆略,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这个课题,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新的理论成果。从这三个大的阶段的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是以工人运动的实践为基础,从解剖资本主义中把握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他们得出的最重要的理论结论;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其主要特点是进行宏观上的勾划和科学预测性的总体设计。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是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为基础,从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中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重大历史贡献是在革命理论指导下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使社会主义由理想成功地变成了现实,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其主要特点是关于新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创新。以毛泽东特别是邓小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则是以社会主义建设丰富而生动的实践为基础,从探索、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邓小平从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高度,反复思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究竟表现在哪里?社会主义应该是穷的还是富的?什么叫革命,我们搞社会主义革命究竟为什么?在这样的思考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产生了。作为这种探索的科学结晶,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历史贡献,就是全面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承担了新的历史使命,解决了新的历史课题。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反复思考和由此而得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是党的理论建设在政治路线方面的最大成果。“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围绕这个基本问题,邓小平同志突出强调以下两点:(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压倒一切的标准。 他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2)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富。 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2年,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外部条件等一系列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中,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内在地包含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与联系,只有弄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给社会主义以正确的定位。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他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理论是内在的有机统一的,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关于资本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充分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指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一方面,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后继者,它要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的优秀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场,它要抛弃资本主义的一切腐朽的消极的东西,表现出更多的优越性。从哲学上讲,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是一种“扬弃”的关系,而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列宁在成功地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过程中,一方面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作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并且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从帝国主义链条中薄弱的环节突破,揭示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一切肯定的成果的思想,一再强调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先进成果的重要性。毛泽东在论述我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也肯定了资本主义在这一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他说:“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的简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何吸收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究竟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同志提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并指出“要害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其重要理论价值在于要我们解放思想,不要把头脑拴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思维框架之中,要我们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以及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认识,又集中反映在对市场经济这个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体制上。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论述告诉我们,要把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区别的东西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区别的东西区分开,市场经济虽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充分发展的,但是它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而得到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之所以比以往得到如此大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发展生产力的手段,是人类所创造的积极的文明成果之一,它不独为资本主义社会所专有,作为资本主义后继者的社会主义理应继承和运用。

邓小平同志正是始终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课题,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开拓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困扰我们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逐步推向前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要“弄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如何在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把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不管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们都能够勇往直前,去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到下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到下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第三,不断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逐步勾画和概括总结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使之丰富、发展和完善,这是20年来党的理论建设的最大成果。

实践的发展,促进了理论的创新,理论创新强有力地指导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在实践与理论的辩证运动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同样有一个过程。总起来说,党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十二大,到十三大以前为第一个阶段。这是邓小平理论酝酿和初步形成的阶段,产生了许多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开始起步。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标志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十二大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确定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战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许多重要观点已经形成,并成为全党的共识,在党的各种文件中得到了体现,贯彻落实在党的各项工作实践中。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在各个领域充分展开的阶段,也是我们党不断地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概括,使对这个理论的认识走向深化的过程。十三大对于建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个重大突破,它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阐述了这个理论的12个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个总体设计方案。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论述了“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的共同认识,也讲了12条。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又把这个理论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这是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次尝试。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党的十四大总结了自十三大以来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种概括,结合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谈话的重要思想,进一步从九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得更加系统、更具理论特色,完整、准确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理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确立了这个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从十四大到十五大,既是全党广泛、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时期,更是全党运用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新时期。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把党的理论建设从形成和概括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转到用这一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出版并重新修订了《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印发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班,在党的十四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上以及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和文件上,都反复强调要把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真正落实中央关于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决定,同时,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结合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及时总结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12个重大关系,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等。党的十五大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作为“这次大会的灵魂”,确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作为“大会的主题”,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在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方面,十五大除了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之外,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从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形成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科学论证,把人们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十五大以后,党中央提出,要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举办中委、候补中委学习邓小平理论研修班,召开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下发《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等,进一步提高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党中央坚持以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对待学习邓小平理论,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结合起来。十五大报告中说:“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概念就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最近更进一步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要靠我们自己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只有这样做,才能创造性地继承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这是对待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也是邓小平同志期望于我们的。”

标签:;  ;  ;  ;  ;  ;  ;  ;  ;  ;  ;  

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建设20年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