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创新型人才校本培养的探讨_课程评价论文

高中创新型人才校本培养的探讨_课程评价论文

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人才培养论文,普通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时代主题。近日,我国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三会”,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迈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一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的主阵地,应如何根据学校特色、社会需求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1],为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探索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学校对此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提升。

      江苏省启东中学作为江苏省普通高中理科课程基地、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旨义,秉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培养素质全面、特长鲜明并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学生。近年来,学校在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即以学科拓展探究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重点,从目标“三维度”、内容“三层次”、保障“三支柱”、评价“三要素”四个方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打造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操作范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中,笔者主要介绍江苏省启东中学的经验和做法,以为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的目标“三维度”

      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校,主体是学生,关键是教师。因此,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实施的目标应兼顾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维度。

      (一)学生维度:“七会”促进创新发展

      学生维度目标的核心是创造力开发[3],促进创新发展。启东中学以学科拓展探究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重点,研发实施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维度的目标具体可表述为“七会”:会看——科学观察;会找——敏锐发现;会想——大胆构想;会画——方案设计;会做——动手操作;会写——研究报告;会讲——交流分享。同时,学校依据斯滕伯格(R.J.Sternberg)的创造力的智力、智力方式和人格三维模型理论[4],践行杜威(J.Dewey)的“做中学”教育理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五种精神”(质疑、批判、团队、奉献和敬业),“五种意识”(竞争、冒险、责任、环保和维权)和“五种作风”(严谨、求真、谦虚、诚信和高效)。

      (二)教师维度:“五能”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维度的目标主要是提升素养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学校以学科拓展探究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为重点,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专题教研组”,开展“创造力开发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维度的目标可具体表述为“五能”:能学习——自觉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最新科技动态信息;能设计——进行创造教育课堂教学和相关活动方案的设计;能指导——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创新、文献检索、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和成果表达;能合作——与其他教师团结合作,相互信任,共同开展教学和研究;能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并开展交流分享。

      (三)学校维度:“三特色”促进特色发展

      学校维度的目标重点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特色发展。学校以学科拓展探究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重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实施来构建创造教育特色项目、开发创造教育特色课程、打造创造教育特色学校,进而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学校维度的目标具体可表现为“三特色”:特色项目——以具体项目如发明创造为突破口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打造学校教育的特色项目;特色课程——以特色项目为重点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校本课程,打造学校教育的特色课程;特色学校——以特色课程为中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打造创新教育品牌特色学校。这“三特色”是依次递进的,核心是特色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的内容“三层次”

      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的内容选择是实施重点。在这方面,启东中学运用STEM教育理念,开展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素养相融合的教育;坚持硬件与软件结合、已有与开发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基于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的需求,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教育传统和师资力量,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必选课程外自主研究开发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学科拓展探究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鼓励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改善知识和智能结构,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科特长。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兼顾普及、提高和拔尖三个层次。

      (一)普及层次:面向全体

      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认识,孔子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因此,学校开设的学科拓展探究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应该具有普及性,要开放和利用好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到自己心仪的学科拓展探究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课程,这也是开设创新人才培养校本课程的意义所在。美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和生物学家施瓦布(J.J.Schwab)主张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强调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实践兴趣”,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基本兴趣;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课程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与创造者;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手段的连续一致性;通过集体协商讨论来解决课程问题。具体来说,在普及层次,学校应充分盘活已有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潜在资源,改进课堂教学,将创造教育思想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和各项主题活动中,特别是与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等相融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逐步完善创造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库;建立专题网站,发布创造教育课程发展蓝图、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基地动态、交流信息、成果展示、咨询电话等。通过软件和硬件资源开发,学校为学生学习创新、实践创新、尊重创新、分享创新成果营造了和谐灵动的校园生态环境。

      (二)提高层次:分类选择

      浅尝辄止的学习终将背离学习的真正意义。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深度挖掘的课程才具有教和学的价值。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也即“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杜威将“做”的程序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出现一个问题情境;将起初的疑难明确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猜想;判断各种假设的含义和结果,从中选择最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投入解决问题,证明假设。具体来说,在提高层次,学校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课程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二是创新授课方式,有开设一学年以上的长期课程、一学期或不到一学期的短期课程以及不定期的系列讲座课程,有大中型选修课程、微型选修课程,有以课堂为主的课程、以课外活动形式为主的课程、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以及远程互动学习课程,有以学校教师讲授为主的课程,同时还有家长讲授、外聘专家讲授的课程。

      (三)拔尖层次:培优进阶

      启东中学通过提升有效投入,系统研发了一系列创新人才的识别技术与标准,建立与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教育标准,成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班”和“拔尖创新人才先锋队”,关注课程设置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开发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富有挑战性的核心课程(如中国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等)以及综合课程、创新实践活动等,并且形成大学、科研机构、社会企业等公共教育资源有效参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培养出顶尖的学术型和技术型人才。具体来说,在拔尖层次,学校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实验班”“创新先锋队”。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初步确立培养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分析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修订培养机制和模式。二是积极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落实实践活动,实现质的飞跃。三是从大量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四是收集资料,不断完善先前提出的理论模型和构想并使之操作化、系统化,同时完成相关研究报告。

      三、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的保障“三支柱”

      影响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实施的因素很多。实践证明,加强制度管理、建强师资队伍和提升有效投入是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实施的有力保障。也就是说,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的保障“三支柱”是管理、师资和投入。

      (一)机制保障:重视组织管理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机制保障。启东中学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社会支持和家长的理解,制定出明确而刚性的政策,为创新人才培养设立“特区”。一是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具有超常素质或痴迷兴趣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招生办法,对确有天赋和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二是保证创新人才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学校在高考政策和大学直通道方面充分利用高校自主招生等一些特殊的政策,解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实践证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必须重视组织管理。例如,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科协组织,能搭建更好的创新活动组织管理平台,使创造教育走上组织化、制度化、正规化的轨道。科协是创新爱好者之家,参与科协的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更有利于其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科协正副会长和正副部长(如研究部、发明部、实践部等)均由学生担任,而校长和教师作为理事长和秘书长则发挥辅助指导、服务保障的作用,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指引方向、提供服务。

      (二)师资保障:形成团队合力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教师。“一个创造性的教师应该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并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创造和革新的品质,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5]启东中学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的配备与提升,如邀请专家顾问、成立奥赛中心和专题教研组、常态开展教师沙龙等,打造一批事业心强、业务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团队,激发他们的工作干劲;打破理科教师“垄断”创造教育的神话,大胆实行文理交叉,形成一支跨学科的创新教师团队。具体来说,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在开展活动时尽量涉及各门学科、多个层次,既有理科教师也有文科和综合型教师,既有骨干教师也有一般教师;二是经常开展“头脑风暴”等活动,使许多崭新的观点、方案、智慧在相互碰撞中生成;三是设立专职和兼职创造教育教师岗位,制订相应的考核奖励方案等,有效实施对创新教师的考核与激励,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形成团队合力。

      (三)投入保障:开发有效资源

      除机制和师资外,投入保障也极为重要。其主要包括财力和物力投入,保障硬件和软件建设。首先,学校在资金投入上不“抠门”,开辟设施齐全的创新活动场地,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开展建设,盘活已有资源,添置必要设备;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相结合,进一步开发相关课程资源,坚持基础年级开设创新课程;与新课程接轨,与科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有机结合,并尽可能将项目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中,以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凸显项目建设成效。其次,以科技创新先锋队为活动平台,以做好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工作为突破口,采取“普及+提高”的操作模式,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教育优势,组织开展系列学科拓展探究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坚持举办有影响力的创新活动;丰富创造教育内容,让学生动手动脑、全方位锻炼提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创新活动常态化,为更加有效地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基础。最后,拓展信息来源,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总结经验成果,编辑出版旨在反映项目研究与实践成效的《成果汇编》;同时,通过报道诸如“诺贝尔奖”“挑战杯”、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等各种大型活动和获奖人物,将典型事例与创造教育融合,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实施的资源供给。

      四、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的评价“三要素”

      创造教育要“尽快改变测量与评价滞后的现象”,发挥评价的导向、鉴定、激励和调节功能。[6]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实施的评价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宗旨是促进师生和课程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校本化的评价要把握“三要素”,即评价原则、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

      (一)评价原则:激励、全面、灵活

      一是激励性原则。学生的创新成长需要不断激励。教师对学生创新成长的评价应遵循“目标激励,任务驱动”的激励性原则,为学生设定合适的奋斗目标、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和积极的动力。二是全面性原则。创新人才培养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实施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全面性评价。三是灵活性原则。评价不仅需要激励和全面,而且需要根据不同指标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灵活展开,体现灵活性原则。斯泰克(R.E.Stake)的“回应模式”和艾斯纳(E.W.Eisner)的“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表明,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支配的,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采用综合考查、抽查、口头表述、过程检查、书面材料、现场操作、统计等方式,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为创新人才成长服务和奠基。

      (二)评价方式:教师、学生、同行

      评价课程是课程设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小学应将促进学生创新发展作为评价的重点,可开展学生创新发展早期认证,实行“星级评定制度”,制订《学生创新成长评价参考标准》,通过评定、颁发证书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学校可通过“三维一体”的评价方式形成课程评价的特色,即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和同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制定了评价表、调查问卷等;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同行间的评价包括专家评价、同行互评等。

      (三)评价指标:定性、定量、多元

      学校可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来制订具体翔实的评价指标,如将传统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答辩、小组互评、作品展示等方式相结合,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多维度评价来保证所开设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小学应制订详细的学生创新成长评价参考标准,采取“星点标识,指标分解”的做法。其操作可简要概括为以“四大板块”(创新品质、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成果)和多项指标为基础的星点计分,获得一定星点者可分别被评为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同时,学校编制《我的创新足迹——创新成长记录册》,为学生建立创新成长记录档案袋(册),将其作为过程记录与评价载体,并定期开展创新成长记录袋(册)的展示评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相互学习、反思改进、交流分享,体现了评价过程的规范性、教育性和全面性。

      当然,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校本化的探索,也需要进一步发挥学校特色教育优势,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改进实施策略,拓展实施时空,更需要社会多方给力,积聚正能量,形成大合力,建构更加完备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生态文化。

标签:;  ;  ;  ;  ;  ;  ;  ;  

高中创新型人才校本培养的探讨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