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510060
【摘要】目的:探讨激励式护理模式在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30例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当中,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从中随机挑选6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其余6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激励式护理模式干预,经过相同的治疗阶段后对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护理前两组的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DS得分分别为(38.72±10.25)分、(46.82±11.44)分,SAS得分分别为(30.23±9.25)分、(37.75±8.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实施精心的护理,应用激励式护理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疏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推广。
【关键词】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激励式护理;围术期;效果
结直肠癌是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种恶性肿瘤,是全球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中主要通过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往往形成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在术后身体形象以及排便方式发生了改变,患者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承受着较大的躯体和精神压力[1]。激励式护理的目的是改善病人心理状况,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实施了激励式护理模式干预,通过实证性分析其临床效果,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30例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当中,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从中随机挑选6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余6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所选病例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予以支持的态度。对照组65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在61-77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2.27±6.74)岁,其中有28例初中文化程度、37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观察组65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36例,年龄在59-76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2.35±6.51)岁,其中有26例初中文化程度、39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比较,没有较大的区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激励式护理干预:①亲情陪伴激励。由于患者存在自卑心理,对病情认知不足,往往会出现绝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教会患者一些护理知识,充分发挥患者家属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多陪伴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让患者重拾生活信念[1]。②医护尊重与关怀激励。护理人员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真诚的对待患者,对于患者的疑问要耐心的进行解释,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2]。③目标规划激励。第一个阶段是认识阶段,将手术以及疾病知识对患者进行宣教,观看视频资料学习;第二个阶段是参与阶段,患者看到结肠造口会感到恐惧,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讲解,让家属进行陪伴;第三个阶段是强化阶段,护理人员进行示范,让患者慢慢参与,提高患者的护理能力[3]。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全部数据应用IBM 公司 SPSS19.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2组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焦虑抑郁得分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的焦虑抑郁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均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
2.2对比两组的自我护理能力掌握情况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掌握情况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明显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二。
3讨论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与护理,包括心里康复、生理改善以及社会认知等内容。造口情况的好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手术本身虽然起到了决定性的效果,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健康教育、护患沟通、术后自我护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激励可激发个体潜能,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激励护理模式能够实现了全程无缝隙护理,从患者入院-实施手术-出院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系统性的指导[4]。近年来激励式护理模式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涉及到分娩、多种手术,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能够增强患者的信心,让患者感受到社会支持与家庭支持[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的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得分与SAS得分分别为(38.72±10.25)分、(30.23±9.25)分,对照组分别为(46.82±11.44)分、(37.75±8.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掌握情况明显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常规护理相比,激励式护理模式实现了新的突破,将患者被动接受护理转变成了患者主动参与护理的过程,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5]。
综上所述,对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实施精心的护理,应用激励式护理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疏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肖萍,吕秀平.激励式护理模式在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8,32(23):3805-3806.
[2]卞龙艳,陈晓玲.激励式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01):90-92.
[3]潘莉,操静,周小玲,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患者早期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24):23-24.
[4]黎平南.延续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23):3648-3649.
[5]陈伟琴,魏鹤群,万里云,等.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延伸护理服务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03):115-116.
论文作者:孙博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患者论文; 结肠论文; 永久性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得分论文; 差异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