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SSCI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状况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院校论文,状况论文,我国论文,人文社科论文,CSSC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353.2
CLASS NUMBER G353.2
从全局把握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是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全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可以比较高校之间社会科学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俯瞰各地区、各高校乃至各学科间的发展水平。从发展战略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地调整全国高校学科的设置,使之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重点突出,协调发展,此乃建设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必由之路。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状况可以通过两个层面进行评价。第一个层面是过程评价,其特点是通过对研究条件的软硬件配置、研究过程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队伍结构、经费投入、图书资料、科研政策及规章制度等。第二层面是目标评估,其特点是通过对研究成果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主要指标是指研究成果的发文量。由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最终归宿于研究目标,通过研究目标的实现而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因而目标评估是分析、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的主要方法。
然而,所谓论文的“发文量”仅仅是定量性的认识,这一认识必须基于一个统一的质的标准——定性分析。论文定性分析通常是同行专家评审,适用于小规模的评审工作。对于全国高校文科每年数以万计的学术论文,这一形式的评审形式显然鞭长莫及。同时,囿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结论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专家判断的主观性等因素的制约,这些都将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允性造成一定影响。这样,选择合理的、具有相当程度权威性和可靠性的论文评价手段乃是评判工作的前提。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自然科学研究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手段是美国费城科技情报研究所研制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我国自1987年援用这一评价体系对国内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发文量、引文量进行统计,并以此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各学科研究状况以及机构研究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至于社会科学,长期以来尚无统一、公认的评价体系,尽管美国费城科技情报研究所研制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然而这一评价工具完全不适用我国国情,不能被援用。为解决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空白,90年代中期国内包括港台地区的许多科研机构纷纷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9年5月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获得成功,结束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长期以来没有统一、权威、科学的评价体系局面。
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以下简称"CSSCI")光盘版的期刊源是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蓝本进行筛选,增补了各省、市、自治区社科院主办的大型学术刊物和全国一些综合性院校的社科版学报,并在综合全国近千名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后选定,并制成网络与光盘版供检索查询[2]。其中光盘版在研制过程中采用了一整套科学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数据及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率大大提高[3]。
我们利用CSSCI(98版)数据库,对地区及所辖高校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CSSCI(98版)收嫌来源文献(发文)60406篇,标引有机构和地区的论文共50879篇,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发文数量为50270篇。由于香港和台湾地区期刊的收录工作尚在进行中,这两个地区的发文量相对较少,故在其后的学科发文量表格及讨论分析中暂不涉及。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各地区的研究实力差别很大。在全部50270篇发文中,北京地区发文12491篇,占总发文数的24.85%。而发文量较少的西藏和海南只有0.10%和0.33%。从高校机构的发文情况分析也可以看出各地区高校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的研究实力差距很大。如北京地区高校发文5291篇,占高校机构发文的17.02%,而发文量较少的西藏和海南的高校机构的发文比例分别只有0.03%和0.24%。
在全部50270篇有机构的发文中,有31079文章为高校机构的发文,占总发文量的61.82%,可见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起着主导作用。当然,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地区的高等院校与本地区的其他研究机构相比,发展是不平衡的。如陕西省的高校发文与该省发文总量之比达到85.3%,而西藏和青海连40%都没有超过。高校机构发文超过本地区发文70%的省市有:陕西、天津、湖北、安徽、福建、吉林、上海、江苏、广东、河北,而低于50%的省市有:西藏、青海、北京、江西、海南、新疆、广西。
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北京地区积聚众多的科研机构和党政机关,使得北京地区高校发文比例较低。因此,决不能将这种比例理解成北京地区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力薄弱。从北京地区高校的实际发文量来看,它仍远多于其他省市。
表1反映了我国各地区以及高校的社科研究水平发展极不均衡。很明显,发文量较多的省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较多的省市,如北京、江苏、湖北、上海、广东、四川、山东、陕西、福建、辽宁、浙江等地区。发文量排在20名以后的地区基本为我国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边远地区。
各地区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们借助于各自的人文、地理以及社会发展的优势,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里发挥着独特作用。表2至表6反映了我国各地区高校在各学科领域内1998年发文量的排名。北京、湖北、江苏、上海、广东等省市在大多数学科的发文量排在前例。但由表2的宗教学发文量可以看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区排名较前,青海省在这一领域也排在靠前的位置上。在考古学这一领域,陕西、山东、吉林、四川等省发挥着自己的地域优势,发文量排在这一学科的前5名。民族学更体现了民族研究的色彩,在其他学科发文量排名较后的云南、甘肃、新疆、青海、广西、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均有较高的发文量。在体育领域内,广东作为一个体育大省,发文量位居第一。
从整体角度分析,我国高教系统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文章高达9222篇,发文量超过2000篇的学科有:教育学、文学、哲学、管理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语言学等。而统计学、考古、宗教、民族学等学科,一年研究论文的发文量不超过400篇,有的学科还不到百篇。
本文的统计表给出了全国各地区高校系统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发文情况。统计数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独特的权威性。对全国各地区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统计分析的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概况,使决策者能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考察各地区、各高校乃至各学科间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比较其相互间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确定各地区与高校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各自的优势与差距。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与比较,激发地区与地区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广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者在学科建设上努力拓展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扶持薄弱学科,培育新兴学科生长点;在人才管理上积极调整科研政策,优化队伍结构,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与引进人才。进而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CSSCI数据源中科学论文发文量实际意义在于:为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的管理与决策部门提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依据,最终为实现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开拓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
表1 地区、地区高校发文情况统计 (篇,%)
名次 地区
总发文量 名次
总校发文量 高校发文比重
1
北京
12491 1 5291
42.36
2
江苏 3594
3 2621 72.93
3
湖北
3531 2 2707
76.66
4
上海
3443 4 2522
73.25
5
广东
2763 5 1947
70.47
6
四川
2338 6 1479
63.26
7
山东
2205 7 1389
62.99
8
浙江
1513 11 94962.72
9
陕西
1408 8 1201
85.30
9
福建1408 9 1051
74.64
11 辽宁1384 10 966
69.80
12 黑龙江 1366 17 79858.42
13 河南1308 12 91169.65
14 湖南1208 16 80866.89
15 安徽1166 13 87575.04
16 吉林1147 15 84573.67
17 天津1106 14 86177.85
18 甘肃891
19 58966.11
19
江西889
21 39844.77
20 河北858
18 60170.05
21 广西708
23 33146.75
22 山西668
20 40660.78
23 云南663
22 38858.52
24 新疆540
24 25146.48
25 青海348
29 12636.21
26 贵州338
25 19056.21
27 内蒙古 291
26 18663.92
28
宁夏254
28 12850.39
29
海南166
30 75 45.18
30
香港156
27 13485.90
31
台湾7031 45 64.29
32
西藏5132 10 19.61
总计
50270 3107961.82
来稿时间:2001-01-10
标签: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 学科排名论文; 人文社科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