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颁布以来,为了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许多学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如由“满堂灌”到“精讲多练”的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改革步履依然艰难,基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屡屡受挫后学习的热情不高,只是被动地听课接受知识,而课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教学效率不好,本文提出采用“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一、问题提出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重视对知识结论的传授与掌握,忽视了对知识产生发展进程的展示与探究。如在标准差的学习过程中,只让学生记忆标准差的公式并运用,而不组织学生对标准差的由来进行探究,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有许多课堂改革停留于教学时间在多少上的重新分配,教学行为在流程上的简单盘转。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校提出“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
二、依据
“问题导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斯提出的,后发展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茹光华和沈铮老师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给出“问题导学法”的概念:“问题导学法”是依据所教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智力层次的总体水平,而对范例教学要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进行优化的教学策略。
三、意义
由于本校学生的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数学不感兴趣,原来数学教学模式改变不了现状,而“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探求新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问题导学法”便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而使其向善。教师需要做的是授生以渔,而非授生以鱼。运用“问题导学法”组织课堂教学,由问题引入内容,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学目标。
四、课堂结构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概括为:问题导入——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探究——当堂检测。
1.问题引入与自主探究。首先教师根据教材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成问题并有序地以导学案的模式展示给学生,接着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书思考,尝试独自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能事先大致对知识结构及学习任务有初步的了解和把握,不仅节省了课堂学习教材的时间,又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学习准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把不懂的问题带入课堂参与合作探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在人教版必修3概率的基本性质一节课中,掷骰子的实验,我们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出现1点};={出现2点};={出现3点};={出现4点};={出现5点};={出现6点};={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出现的点数大于3};={出现的点数小于5};={出现的点数小于7};={出现的点数大于6};={出现的点数为偶数};={出现的点数为奇数}……
问题1:你能写出这个试验中出现其它一些事件吗?类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运算,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吗?
问题2:一般地,对于事件与事件,它们的关系如何?如何理解事件,包含事件(或事件包含于事件)?特别地,不可能事件用Ф表示,它与任何事件的关系怎样约定?
问题3:分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包含关系,按集合观点这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应怎样描述?
问题4:如果事件发生,就意味着哪个事件发生?一般地,事件A与事件B的并事件(或和事件)是什么含义?
问题5:事件C为事件A与事件B的交事件(或积事件)是什么含义?在上述事件中能找到这样的例子?
问题6:事件A与事件B互斥其含义是什么?在上述事件中能找出这样的例子?
问题7: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其含义是什么?
问题8:若事件A与事件B相互对立,那么事件A与事件B互斥吗?反之,若事件A与事件B互斥,那么事件A与事件B相互对立吗?
在这阶段,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愿望。
2.分组合作探究。学生按小组,带着每人预习存在的问题,交流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发言,活跃探究氛围,更有利用激发学生的思维,讨论后由小组成员代表展示、点评,其他小组可提出不明白之处、异议之处或者另外的解法。
如:在古典概型课堂的探究合作时,针对问题:在标准化的考试中既有单选题又有多选题,多选题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所有正确的答案,同学们可能有一种感觉,如果不知道正确答案,多选题更难猜时,这是为什么?
有一组代表回答:总共有15个基本事件:只有1个答案正确时有4个基本事件,有2个答案正确时有6个基本事件,有3个答案正确时有4个基本事件,有4个答案正确时有1个基本事件,故总基本事件有4+6+4+1=15个。此时另一组提出不同的意见:因为题中说明是多选题,也就是不应包括单选项情况,故总基本事件有6+4+1=11个。
对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管对错,教师应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学生的乐于思考和探究,且不要着急下结论,而是放手让全班参与到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最后教师再给予点评和总结。这样的合作探究环节就落到实处,起到应有作用,而不是走形式而已。
3.当堂检测。方法总结后,当堂给出几道题目,让学生在5至10分钟内独立思考完成,问题能充分体现这节课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等,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教师在此环节应多巡视课堂,找出学生思维错误地方给予引导,限时训练后,教师提问个别学生,课堂的效果很大程度地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采用“问题导学法”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各方面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也提高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以下的问题会影响到“问题导学法”的效果。
五、采用“问题导学法”在操作过程中须注意问题如下
1.“问题导学法”模式教学是否只是一个形式。胡适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部分教师只在开展公开课时用“问题导学法”模式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营造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等,但可以看出学生并不熟练此操作,分组合作探究并没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因此学生并不能真正从课堂中提高思维。最根本原因是教师本身没有提高认识,在平常教学中还是采取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改变,学生的探究兴趣没有得到激发,学生并没有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呢?教育专家林高明说:深度学习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经历思维探索过程,获得深度体验的生命化深刻学习。深度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2.小组成员的构成应合理安排,使得合作学习发挥作用。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还能让他们学会与同伴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但有些细节操作起来也不容易,以下的问题都可能阻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1)组长没有组织能力;(2)成绩好不愿意跟别人的同学分享;(3)个别学生内向,不愿意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4)小组之间成员有矛盾;(5)各小组的分布不合理,如成绩分布不平衡。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各科水平、态度和性格等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都有被需要的感觉,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培养小组组长如何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动员组长分享会得到双赢;对全班做思想动员,意识到合作探究的益处。
参考文献
[1]茹光华 沈铮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探究,2001,(10)。
[2]张志鹏 罗巧慈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探究》.教育探究,2008,(10)。
[3]乔军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天津教育,2011,(8)。
论文作者:黄小碧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3月总第3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8
标签:事件论文; 学生论文; 学法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小组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3月总第3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