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斗争与中国共产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1)03-0005-07
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是一部争取中国人民全面解放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同腐败进行顽强斗争的历史。前28年,它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夺取政权的斗争中,主要是反对执政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为了实现这一主要任务,也毫不留情地同自身的腐败现象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党执掌政权以后,反腐败的重点转到自身。50多年来,我们党所以能够牢牢掌握政权,而没有像其他一些共产党那样丧失政权,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一个基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定不移地进行了反腐败斗争。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党仍然面对着执政与腐败的严峻考验。认真总结党在80年、特别是执政50多年来反腐败的实践经验,深入学习和研究党反腐倡廉的理论,对于在新世纪经受执政的考验,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对建党80周年的最好纪念。
一、反腐败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
讲反腐败,首先必须承认工人阶级政党的组织和干部有腐败的可能性。
自从人类产生私有制以来,廉与贪、腐败与反腐败,就是一个不衰的话题。历代王朝的垮台,几乎都以腐败为直接导因。从本质上说,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现代工人阶级是与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密切相关联的人类最伟大的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现存一切私有制的掘墓人。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下,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一系列特点和优点。从理论上说,共产党没有腐败和因腐败而垮台的必然性。但是在今天,共产党内的腐败已经不单单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人们已经看到,我们党内的腐败现象长期地、严重地存在着,国外一些执政的共产党因为自身的腐败而垮台。为什么在共产党内发生了腐败现象呢?这个问题曾长期困扰着人们。一些人认为,真正的共产党应该是“纯而又纯”的,腐败完全是“外来”的产物,或者是“旧社会的影响”,或者是敌人的“糖衣炮弹”。日益丰富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共产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现实社会的土壤中产生成长的。因此,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必然要打上现实社会的烙印,受到社会运行规律的制约。具体到腐败与反腐败这个问题上,有两条基本的规律始终在影响着党:
一条是“利益规律”,人总是按照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追求一定的利益。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不但不否认人对利益的追求,而且始终把它作为观察人与社会的重要出发点。其一,利益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基本的导向作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指出的,人们所争取的一切,都和利益有关。因此,分析任何重大社会现象,包括腐败,都离不开对相关利益的分析。其二,利益具有多样性,必须对“利益”作出科学划分。《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这个运动的利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而一切腐败分子,不论是何种表现形态,本质上都是背离了人民的、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党的利益,追求的是个人的、家庭的或小团体、小宗派的私利。因此,必须提出这样的问题:所追求的是谁的利益?这是判别腐败的最主要的方法。其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利益的选择和追求具有根本性作用。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抛却一切个人私利,义无反顾地为实现人民的利益而献身,而有的人却为了一己的私利走上断头台?同样是为了“养家糊口”、“追求幸福”,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取之有道”,在社会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依靠自己诚实的劳动和智慧去争取,而有的人却违法违纪违背道德,滥用权力“发不义之财”?根本的分野,在于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把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最有价值的事业,才能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才能从根本上拒绝腐败。
另一条是“权力运行规律”,没有正确的、有效的制约,任何权力的作用方向和运行规则都会发生变异。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权力就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标志。在现代国家、政党等较大的社会组织中,权力具有公共性。也就是说,第一,权力属于公众,为“公器”,并不是特属于某一个人或家族;第二,权力作用的方向是“为公”,是为谋取公众利益服务的,不应该拿它来谋私;第三,权力的运行具有公众认可的规范性,任何人都不应该随意改变它的运行规则。但是,权力的公共性不能自发地表现出来,而必须通过众多“为公者”的努力。如果掌握权力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完善,着意谋私,如果公众对这样的掌权者缺乏有效的、正确的制约,那么权力的作用方向就会发生偏移,从“为公”变成“为私”;权力的运行规则也会改变,以运用公众权力谋取私利为本质特征的腐败现象就不可避免。实践证明,“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样的规律,在共产党的组织和干部身上同样起作用。
从上述规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第一,包括共产党在内的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腐败的可能性。腐败的基本轨迹是:在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下,通过改变公共权力的作用方向和运行规则,谋取不正当的私利。第二,权力作用的“为公”与“为私”不具有兼容性。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不允许腐败现象的存在。哪里有腐败,哪里就有反腐败。第三,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中国共产党人,是腐败的“天敌”。腐败与党的先进性是根本对立的,党的历史使命及先进本质决定了反腐败的必然性和坚定不移的基本态度。这是因为:
——腐败是革命党的腐蚀剂,它消磨党的意志,瓦解党的队伍;只有坚定不移地反腐败,党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我们党在初创时期以及后来的革命战争年代,虽然处于被围剿、被扼杀的地位,但它毕竟是一个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组织,有一定的组织权力和权力所带来的利益。所以,运用党内的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也就时有发生。早在1926年党中央就发现有的党员干部“吞款、揩油”,“在个人生活上表现极坏”,于是在同年8月4日郑重地向全党发出《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要求“坚决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斗争”。这是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反对贪污腐化的文献。从1932年初到1934年秋,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反腐倡廉运动,重点是反贪污浪费、反官僚主义。在此后的战争岁月里,党始终对腐败现象保持高度警惕,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反腐败斗争,决不允许腐败倾向在党内和革命队伍内部抬头。
——腐败导致党脱离群众,失去民心;只有坚定不移地反腐败,党才能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政治问题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集中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腐败的最大受害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其本质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冷漠、侵害和掠夺。腐败者总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谋私的工具对待。他们高高在上,对群众或威胁恐吓、颐指气使,或花言巧语、愚弄欺骗,使人民群众感受不到自己是“社会主人”。如果党不能坚决地清除这些腐败分子,那么就会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丧失民心,还谈什么“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腐败造成经济管理混乱,生产成本上升;只有坚定不移地反腐败,党才能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者。党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归根到底体现在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上。为此,党始终注重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生产关系,发展和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等。而腐败者恰恰与此背道而驰。他们为了实现一己之私利,运用手中的权力竭力阻挠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为地制造经济紧张气氛,从事资源的转手倒卖活动,增加流通环节,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故意搞乱经济秩序,破坏党的经济政策,以求“乱中取利”。实践一再证明,腐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敌。以权钱交易、权力商品化为主要特征的腐败现象,是对社会主义原则的背叛,也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破坏。党要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不能不清除腐败。
——腐败是腐朽思想和文化的外在形态,财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只有坚定不移地反腐败,党才能始终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身体力行地倡导着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而腐败则与先进文化格格不入,它本身就是腐朽没落思想的反映。即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腐败也是在被谴责和排斥的范围内,不入主流。在今天,腐败对先进文化建设只能起一种破坏作用。它像病毒一样腐蚀干部的思想和作风,严重地败坏着党风和社会风气。腐败的蔓延,使人们由义愤变得冷漠、麻木,进而产生一种消极悲观和愤世嫉俗的心理,削弱了人们遵守社会道德的意识和能力。腐败导致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堕落,用弱肉强食、唯利是图、为富不仁等错误观念感染群众。它严重地冲击着公众的法律信念,使公众对法律、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发生怀疑,继之是法律纪律观念的淡漠,为了追求私利而不惜铤而走险。腐败所代表的腐朽文化,必然受到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有力抵制。
——腐败是执政者丧失执政地位的基本原因;只有坚定不移地反腐败,党才能牢牢掌握领导权,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古今中外的政治史表明,腐败是一切阶级丧失政权的最主要原因。苏联东欧剧变之后,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腐败首先腐蚀的是执政党的肌体,在党内形成一个或多个互得方便的既得利益集团,从而使党的系统和权威受到瓦解。腐败扭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无法得到正确的制定和实施。腐败导致社会利益分配严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引发广大人民对党和政府强烈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腐败严重地打击和压制人才,迫使人才外流,或者成为政治反对派。如果一个政权对腐败现象不能有效地遏制,那么政权的垮台就是早晚的事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完成好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就必然要同腐败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二、从实际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道路
对腐败的危害、反腐败的必然性,我们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反腐败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80年来,特别是执政50多年来,我们党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深化对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的有效途径。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我们党的反腐败斗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策略基础。
毛泽东是党和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深谙政权兴亡规律的伟大政治家、理论家。早在人民政权建立之前,他就成功地领导了党内和革命根据地的反腐败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反腐倡廉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反腐败的思想和策略;在实践中,成功地压制了腐败倾向,创造了为世人所称道的50年代那种清廉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毛泽东反腐倡廉的主要理论和方略是:
1.腐败分子是“小蒋介石”,腐败行为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行为,惩治腐败决不能手软。毛泽东认为腐败是剥削阶级思想在党内和政府内的反映,反腐败是无产阶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认为腐败分子是“钻到我们队伍里面的坏分子,蜕化变质分子,这些人,骑在人民的头上拉屎拉尿,穷凶极恶,严重地违法乱纪。这是些小蒋介石。”[1]毛泽东认为,政治思想上的蜕化变质,经济上的贪污受贿,生活上的挥霍享受,均属于腐败的范畴。产生腐败除了阶级根源之外,还有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这“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2]毛泽东对腐败的基本态度是严惩不贷,决不心慈手软、姑息养奸。建国之初,他就亲自领导了“三反”斗争。他特别注重抓大案要案,敢于碰硬。他亲自领导的对刘青山、张子善的处理,对五六十年代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起了很大的威慑作用。
2.对党员和干部进行反腐败教育,实现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对于反腐败,毛泽东历来强调教育在先,对人不能“不教而诛”。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是毛泽东反腐倡廉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其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他强调:“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坚持了这一最高标准,为政清廉就有了基本保障。其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也是毛泽东反腐倡廉的指导方针。全国解放前夕,他就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执政以后,他始终用这一优良传统教育全党,增强反腐防变的能力。其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教育。毛泽东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人克服自身不正之风的有效武器。他一生领导党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整党整风,成功地运用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保持了党的清廉和良好作风。其四,历史经验的教育。他倡导学习《甲申三百年祭》,教育全党“不当李自成”;学习“贞观之治”的经验,教育干部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等。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经验,从执政的高度增强反腐败的自觉性。其五,榜样的教育。毛泽东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作清正廉洁的模范。他自己就是为政清廉的实践者。他树立了许多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先进榜样,如雷锋、焦裕禄等,对几代人的成长起了积极的作用。
3.重视监督,全心全意地依靠群众反腐败。毛泽东真诚地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他领导理论的核心,也是贯穿反腐倡廉思想的一条红线。早在1945年同黄炎培谈论“跳出周期率”问题时,毛泽东就明确地说,摆脱腐败的新路就是民主。只要人人负起责任,人民监督政府,政府就不敢懈怠,就不会人亡政息。首先是党内监督。他认为,健全的民主生活,是实行党内监督、开展批评的根本保证。为了在组织上保证党内监督的实现,在他的建议下,建国之初,党建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这一机构在净化党的组织、反对党内腐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群众监督。广泛发动群众,是毛泽东反腐倡廉的主要方法之一。他亲自处理人民来信,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有效地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再次,民主党派的监督。毛泽东创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制定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注意向党外人士请教,积极听取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又次,新闻监督。毛泽东高度重视报纸刊物的监督作用。他在1953年提出:“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他强调报刊都应刊登人民来信,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监督政府的工作。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为我们党反腐倡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策略基础,其中许多方面对今天的反腐倡廉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对腐败过于强调阶级的原因,而对经济的、体制的原因注意不够;反腐败要依靠群众,但运用“大民主”和“群众运动”的方式,却难以达到好的效果。这些教训值得记取。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反腐败斗争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反腐败斗争也展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新特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这个历史性课题,科学地揭示了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必须反对腐败和怎样反对腐败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论断,形成了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理论,为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斗争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1.执政党的党风和廉政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严重出现的腐败现象,邓小平一再告诫全党“看得更深一点”[4]。所谓“深一点”,从腐败产生的原因方面来说,不仅要看到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而且要看到社会转折时期两种体制并存和转换所形成的“漏洞”;不仅要看到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还要看到教育的失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来看,它“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问题”,是党和国家“改变面貌”的问题。因此,他确定的方针是,开放、搞活的政策延续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就得持续多久,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5]。
2.把反腐败斗争和深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既然腐败现象的出现和体制“疏漏”有关,那么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能够防止腐败的制度。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在他的领导下,实现了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官商分开,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等,有效地防止了腐败现象的蔓延。
3.反腐败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十分注重对干部的教育,同时他认为,仅有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5]。他提出,要通过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完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用法律武器,同腐败现象作斗争。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强调反腐败“不能采取过去搞政治运动的办法,而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同时又指出,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搞群众运动,但必须紧紧依靠群众。把反腐败的斗争纳入法制轨道,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贡献。
4.以党的领导干部为反腐倡廉的重点。事实说明,腐败问题主要从党内滋生,反腐败的阻力也主要来自党内。一是来自党内以权谋私者,为维护以权谋私获得的既得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惯性;二是来自党内腐败分子的顽抗,以各种阴谋手段抵制查处;三是来自一些党组织党内生活不正常,客观上保护和放纵了腐败。为此,邓小平严肃地指出:“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5]从哪里抓起呢?邓小平明确地指出,“高级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4]邓小平反对“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指出:“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不管牵涉到谁,都要按照党纪、国法查处”[5]。对查出的大案要案,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惩处。实践证明,从党内抓起,从高级领导干部抓起,是反腐倡廉的正确路径。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总结与创新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的新路子。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他们开始工作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按照邓小平的建议,“扎扎实实地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真正反对腐败”。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廉政七件事”。此后,党中央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实行了坚强有力的领导,保持了反腐败斗争健康发展的势头。经过总结反腐败的历史经验和不断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初步探索出一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反腐败同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党的自身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路子。这条新路子的要点是:
1.反腐败斗争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党的基本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如果说这一基本任务是党的工作的“主线”,那么反腐败斗争只能处于“副线”的位置,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党的基本任务的。不管反腐败斗争多么激烈,都不能主副颠倒、本末倒置。因此,党始终把反腐败斗争放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来认识和把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坚持反腐败任务的提出、政策的制度、工作的部署,都以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反腐败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重大措施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妨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及时研究、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对策;坚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判断是非,掌握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支持、保护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又严肃惩处严重干扰破坏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违法违纪行为。实践证明,摆正反腐败斗争的位置,正确处理它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保证反腐败斗争正确方向和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
2.立足教育,着眼防范,在全党筑起拒腐防变的党纪国法防线和思想道德防线。反腐败的目的是增强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战斗力。因此,必须以教育为基础,着眼于防范,重点解决好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近年来,党通过“三讲”教育和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同时,针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制定道德和行为规范,明确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及时教育,防范于先。这样,就在全党逐渐地筑起了拒腐防变的党纪国法防线和思想道德防线。这两道防线的建立和巩固,对于夺取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以保证权力运行的正确方向为核心,深化体制改革,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制度。腐败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权力运行偏离了正确方向。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折时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因此,权力结构不合理、权力制衡乏力的状况在所难免。为了尽快消除产生腐败的体制原因,必须深化改革,尽快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这也正是我们党多年来始终不渝的工作。
4.加强干部管理,形成有效监督。教育和制度,对于反腐败具有基础的作用,但是要直接“管住干部”,不使干部滑向腐败的泥潭,还要靠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我们党从成克杰、胡长清等人的犯罪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对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有的情况还日趋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者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机制,越是高级干部越缺少有力的监督和管理”。为此他提出,对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一定要严格监督,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我们党已经制定了《党风廉政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应进一步完善,并落到实处。这是近年来党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经验。
5.从反腐败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反腐败的战略、策略和工作格局、工作机制。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有现实的紧迫感。12年来,党中央坚持把长期性任务和阶段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作思路上,注意从群众反映强烈、干扰改革开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政策界限比较清楚和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果的问题入手,提出明确、具体的阶段性要求和目标,作为全党全国必须共同完成的任务,集中力量进行整治,力求抓一项成一项,积小胜为大胜;在战略布局上,确定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三项工作格局,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赋予新的内容;在具体实践中,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夺取新世纪反腐败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在新世纪里,我们怎样反腐败,怎样夺取这场斗争的决定性胜利?这对于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正确看待反腐败的形势,树立夺取反腐败斗争决定性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正确认识新世纪初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对于增强反腐败的信心,正确制订和实施反腐败斗争的决策,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反腐败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必须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来,反腐败斗争总的形势是好的。“好”的主要标志是:(1)党对反腐败斗争高度重视,制订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它体现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符合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决定反腐败斗争成败的关键,也是判断反腐败形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2)从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走势看,正在逐步从侧重遏制,走上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政策和工作部署始终一以贯之,没有出现反复,反腐败斗争平稳、健康地向纵深发展。(3)从全国发展的大局看,反腐败为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重要保证。(4)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惩治了一大批腐败分子,查处了一大批案件,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党风政风有所好转,党政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逐步得到规范,廉洁自律意识有所增强,奢侈浪费、挥霍公款的歪风有所收敛,不少滋生腐败的土壤正在逐步得到铲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仍处在“腐败高潮”阶段。有些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重大违纪违法案件一再发生,有些不正之风还比较严重。反腐败工作离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为什么经过多年坚定不移地反腐败,一些腐败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当前的“腐败高潮”会永远持续下去吗?对此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当前我国所以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除了前面提到的“利益规律”、“权力规律”的基本作用,以及旧社会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渗透之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现当代社会发展历史表明,社会转型期往往是腐败的多发期、高发期。当今世界腐败现象较严重的国家,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承认这一原因,就要承认,当前我国“腐败高潮”具有历史特殊性。一旦度过社会转型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实现了现代化,那么这种“腐败高潮”就必然会消退下去。因此,当前的腐败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不是不可治的“政治之癌”,而是可治之症。一切明了中国社会基本走向的人,都应该对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并下定决心,在党的领导下,在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胜利的同时,争取反腐败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二)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看,目前的“腐败高潮”是暂时现象。但是这个“暂时”会有多久,则完全要看党和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为此,必须正确确立反腐败的指导思想和方针,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和从严治党的方针。“三个代表”揭示了我们党在80年奋斗中得到人民拥护、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规律,是党的先进性在今天的全面体现,也是对包括腐败在内各种挑战的最科学、最坚定的回应。只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就会有效地增强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会搞得好,反腐败斗争也会搞得好。
对于反腐败斗争来说,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最主要的是落实好从严治党的方针。只有从严治党,才能及时有力地打击各种腐败现象,使腐败分子受到严厉惩治和震慑。只有从严治党,才能有效地做到“关口前移”,牢固树立起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防患于未然。从严治党,首先是思想上必须从严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党的先进性,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决不允许在指导思想上另搞一套,同党离心离德。其次,在组织上、纪律上必须严格管理。任何党员干部都不能游离于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之外。对于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的人,都必须严肃追究,不能包庇,更不能纵容。其三,在作风上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对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对那些官僚主义、阳奉阴违、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必须给予有效的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要进行组织处理。其四,党的制度体系必须健全,环环相扣,不留缺口。当前,重点是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应该从最高层领导开始,层层建立责任制,把“管人”与“管事”统一起来。责任对象出了问题,直接领导必须承担连带责任,直至撤职、法办。通过健全的责任制度,保证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有人“管”,进而约束和督促每一个党组织、干部、党员都能够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和党章的要求去做。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实了,腐败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吸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
腐败是与权力运行相联系的世界普遍现象,不是哪一个政党、组织所特有的。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间,一场反腐倡廉的飓风席卷全球,世界上有130多个国家先后开展了反腐败运动。上至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下到公务员,许多人因腐败而落入法网。各国负责的政府在反腐败的实践中创造出了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共同财富。我们党在反腐败的斗争中,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努力吸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政党反腐败斗争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我所用,如权力结构的优化、反腐败制度的细化、监督的社会化和干部选任的民主化等。当然,一切学习借鉴都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抄照搬;都必须进行消化吸收,努力形成“自己的东西”。
当前,我国的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总的说,就是(1)坚持一个主题,即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2)贯穿两条主线,一条是抓改革,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一条是抓落实,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反腐败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可以相信,这两大任务的实现,必将有力推动反腐败形势的进一步好转。
(四)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反腐败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这不仅因为腐败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治乱兴衰,而且它本身,就与当前国内外政治斗争紧密地纠缠在一起。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活动,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对我国的反腐败斗争蓄意诋毁。他们颠倒黑白,造谣惑众,把我们的干部队伍说得一无是处,把我们的党和政府描绘得一团漆黑,恶意攻击腐败现象是“共产党带来的”、“共产党解决不了自身的腐败问题”。他们对我们党制订的反腐败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不闻不问,对我们在反腐败斗争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视而不见。他们的真实目的,并不是反腐败,而是在打“反腐败”这张牌,妄图借此动摇干部群众对我们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动摇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如果按照他们的主张去“反腐败”,那么反掉的就不是腐败,而是共产党的领导。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应该正确宣传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以及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及时揭穿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教育我们的广大干部群众。
80年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大趋势的工人阶级政党。它坚定地站在反对一切反动的、丑恶的旧势力斗争的最前线,勇敢地带领人民群众为真理、光明和社会进步而斗争。不论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还是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不论是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还是反腐败,它都始终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中国人民的选择。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大国,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或组织可以取代共产党的地位。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反腐败就会走到邪路上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可靠保证,也是取得反腐败斗争决定性胜利的必要条件。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时候,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这个历史结论。
收稿日期:200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