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材中思维优势的分析与实践_英语论文

初中英语教材中思维优势的分析与实践_英语论文

初中英语教材思维优势分析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初中论文,优势论文,英语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言、思维与教材的关系

就教材所体现的英语语言这一实体而言,教材是学习者掌握语言过程的物质载体,也是抽象思维发展过程的工具。从思维的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教材作为语言的载体和媒介,它呈现了语言的形成规律和习得过程。而教材编者就教材编撰的思维机智是内在的、隐藏的。挖掘教材的思维优势将大大提升一线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的反映。

二、初中英语教材思维优势分析

随着基础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中学英语新教材呈现一纲多本,多样化的特点。尤其是初中英语教材。目前全国发行的初中英语教材主要有6种,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标Go forit!》、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初中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新世纪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仁爱版《英语Project English》、冀教版出版的《初中英语》。福建省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教材是仁爱版《英语Project English》(以下简称“仁爱版”),笔者拟就这套教材为例,以点带面分析初中英语教材的思维优势。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教学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越多,思维的流畅性越大。仁爱版的思维优势之一就是按照学习的认知规律,围绕任务链形成教、学思维的流畅性。譬如,采用任务链(Task chain)和情景模拟(Simulation)的编写模式。这种编写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有限的语言知识和完成真实任务之间的矛盾。真实地融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于一体,话题构成了每个单元的核心,每个话题在结束时都安排一个由单个学生或小组或整个班级参与的活动,这些设计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学习更具有连贯性。

仁爱版一个单元分为三话题、四小节(Sec-tion)的教学模块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学段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突显思维发展的规律。七年级阶段的教材重视语音基础和听说能力的培养,八年级阶段则是听说读写并重,到了九年级则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语言知识的散布体现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的认知规律,遵循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具体呈现:Section A话题的简单形式(对话)基础——听说主导;Section B话题的比较复杂形式(对话)发展——听说主导;Section C话题的复杂形式(短文阅读)延伸——阅读主导;Section D复习话题综合技能——总结归纳——课题探究——语用主导。

2.立足学生语言发展,凸现思维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理论始终保持一种怀疑的、分析的态度,并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所遇到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选题的标新立异、方法的独辟蹊径,对异常的敏感性和思维的独立性。仁爱版的思维独特性集中表现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为用而学”。这一点从仁爱版教材倡导的“五指教学方案”(RPCPP)可见一斑:

A.The first finger即第一步:Review复习

用chant、歌曲、游戏、直观表演等复习导入新词句,既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又体现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经验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B.The second finger即第二步:Presentation呈现

呈现课本对话或短文等内容的情景,突显关键词句、目标语言,为交际积累材料,理顺思路,为下一步“在用中学”打基础。

C.The third finger第三步:Consolidation巩固

语音、语调模仿练习;看关键词复原语篇;模仿原文拓展对话。即“为用而学”。

D.The fourth finger第四步:Practice练习

在不同情景中练习目标语言,开展任务型活动。即“在用中学”。

E.The fifth finger第五步:Project课题探究活动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学了就用的原则。

3.基于学生认知程度,体现教材编写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多变,思路能及时地转换和变通。

仁爱版的灵活性在于每个Topic的四个Section之间既互相承接,又相互独立。任何一个Topic的开展,我们既可以从Section C的阅读综合开始,也可以从Section B的功能意念入手,还可以用Section D进行超前集中开始。另外就单个Section来说,教学内容既连贯也相对独立。这也给教师的灵活整合提供了可能。这种灵活性也是仁爱版教材的独特魅力所在。

现就教材中“交通方式”和“行为频率”表达的内容编排来看教材的思维灵活性:

Unit 5 School life

Topic 1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Section A

1a.Look,listen and say

1b.Group work:Practice 1 a in groups and make similar dialogs with your partners

2.Read and match

3a.Look,learn and match

3b.Listen and match

4.Group work

语言目标:1)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2)How often...?3)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仁爱版思维灵活性表现一:仁爱版内容体现了“呼应式”编排特点。仁爱版在七年级上册开篇的第一节课介入该语言项目。仁爱版在八年级上册开篇的第一节课的语言目标已经走进将来时和动名词。它巧妙地将教材语言信息提前化。第一个环节“1a.Look,listen and say”就将语言目标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切入点。然后提示数个关键词进行“1b.Group work”,进而将重点目标语突出呈现在“2.Read and match”,升华学生的思维意识,接着马上拓展相关信息,听力强化。最后推出产品“Group work”。

仁爱版思维灵活性表现二:仁爱版的内容体系体现了“组块”(Chunking)的信息理论。它将若干概念相关的语点进行相关的组块,使短时记忆的信息更容易进入长时记忆,记忆时节约加工时间和贮存空间,记后容易被激活和提取,而且有助于学以致用,用之准确。如八年级上册开篇Unit 1 Topic 1“Would you mind teaching me?”就集中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社会交往(Social communications)之:(4)Apologies;(9)Asking for & Offering help;(21)Suggestions;(22)Acceptance & Refusal。

4.依据学生习得习惯,留足思维空间的开放性

开放性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引发多层次、多向思维的思维模式。即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英语思维的开放性侧重于从同一个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产生众多的新信息,即从同一个来源所提供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方向不同的输出,这样能通过迁移作用探索到未知的知识。思维的开放即思维的创新。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包括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仁爱版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编排都融合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既有单项训练,也有综合训练,这些训练立意于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的活动方式。听力训练涉及的话题广泛,涵盖了《新课标》的66项交际功能话题;口语训练除注重交际内容的互动方式外,还明显地强化了语音、语调、重音、韵律和拼读等基本技能的操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方面提供的阅读材料是与现实生活、科学常识、品德修养、时代发展相联系的话题,吸纳了现实生活中通用的词语,如balcony,cafeteria,internet,passport,online school,e-mail,fax,GPS等,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开放性思维训练;写作训练既有记叙文题材,也有应用文题材,诸如写电子邮件、填写文档表格、创意广告、情况调查等。听、说、读、写四方面各有侧重,又互相促进。

仁爱版以Project作为其设计特色。每个Topic的Section D第5部分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任务探究活动,留足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整合本模块的语言信息,与他人进行活动式交流、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促进思维的开放性。

三、初中英语教材思维优势的实践

1.发挥教材的思维流畅性优势,确保教材的整体性

尊重教材,遵循思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明显,每个部分在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上作用突出。仁爱版每一话题,都是以不同的活动与训练形式来完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教材。因为教材中每个对话、每一篇阅读文章和每个任务的编排都是经过教材编写者的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才定稿的。对教材中Kangkang,Michael,Maria,Jane等四位主人公的学习、生活与成长等内容的教学,学生们感同身受,也就比较容易学会如何用英语来表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语言技能。

知识衔接,思维连贯。《新课标》要求的11个功能意念项目66点在教材中得以反复呈现。如《新课标》功能意念项目表1社会交往中的(4)感谢(thanks)的表达在仁爱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上册先后呈现四种不同的致谢和回答。如致谢先后表示为:Thank you.Thanks a lot.Thank you for your help.It’s very nice of you.这些表达将初中生从初学者的语言模式化慢慢带入语言情境化、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掌握编者的体系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纵向联想,确保师生思维流畅。

2.利用教材思维的独特性特色,促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立足独特性和认知心理学的CR(Consciousness-raising“增强意识”),通过整合图文并茂的4~5个环节引导学生从体验语言信息中获得目的语的规则系统。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在课堂上整个控制,所有的信息只是来自教师,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不能不仅仅是一个词、一个句子的准确性,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够一节课学习下来,能够用语言来做什么事。

教材编写设计中不可能保证每一个任务百分之百的真实性,特别是在初级语言训练阶段,所以要设计一些过渡型的任务,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准备地进入真实任务。如:提供听觉或视觉的输入信息引入主话题,作为真实任务目标的示范;提供本单元要完成的各项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相关语境和训练形式;设计完成任务的输出形式(如,阅读、小组讨论、集体做游戏等)。

3.把握教材编写的灵活性特点,发挥教材使用的个性化

仁爱版思维的灵活性提示我们,在满足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语言基础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选择,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在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情况下,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具体方法有:

第一,单元之间的调整:有的单元Topic与Topic的话题间,在内容上衔接较为紧密,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也有的单元话题教学进度没有到位,但由于要组织学生参加该项活动,这些单元话题就必须进行调整。如教授完七年级上册的“Unit 1 Getting to know you!”之时,学生们就要参加一个英语晚会,孩子们所选节目内容还没有学过,主要内容既有属于Unit 1的也有属于Unit 3的,且这两个单元之间的内容衔接较为紧密。

第二,话题内容的调整:有的话题内容,可以进行Topic之间的调整。如教八年级上册“Unit 3 Our hobbies”时,我先教学Topic 2“What sweet music!”后教学Topic 1“What hobbies do you have?”这样学生在熟悉了音乐的基础上来谈论自己的兴趣与习惯,音乐的话题就增加了。我们知道,初中的学生都是很喜欢音乐与歌星的。这样在谈论“What hobbies do you have?”时,大多数学生就可以对不熟悉或无兴趣的集邮、收藏钱币、古董等爱好变为谈论对流行歌曲的爱好,对明星崇拜的爱好,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说,不至于“鸦雀无声”。

第三,小节间(Section)内容的调整:这是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了。课间(Section)内容的调整,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开展学生的对话,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八年级Unit 2 Topic 1 Section A表示生病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先教学第二部分的Pair work,并配合以“What’s wrong with you? I have a fever.”的对话进行示范训练。学生较好掌握后,再教学1a,操练1b,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负担还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经过这一调整,更凸显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便于学生记忆,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

4.借助教材思维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创造性

维持性学习是面对历史的学习,创新性学习是面对未来的学习。长期以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英语交际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这种思维定势更加明显。所以,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借助教材思维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创造性。

正如旧版的英语教材中“How are you?”的回答只有一句“Fine,thank you.And you?”。而仁爱版教材中“你好吗?”的表达除了上句外,还有“How are you doing?”“How is everything going?”等。更有“Not bad.”“Not very well.”“Too bad.”等不同情形的回答。老师在初一上学期教学此话题时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他们自觉从“Fine,thank you.And you?”的回答的单一性中发现语用多样性。

再以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1 Section D的词语复习为例。本话题要求掌握“used to,in one’s spare time,and so on,go to a concert,go on,be famous for”等17个常用词语。如果还是用英汉互译法,则还是停留在记忆层面,谈不上综合应用和复习创新,也破坏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将这些词语分布在不同语境的语句中,就是强调词语的发散思维。如果将这些词语整合到一篇生动有趣的语篇中来复习,或者让学生小组合作将这些词语串成一篇小故事,让学生通过体验语篇,出其不意地记住了词语,又应用了词语。

四、结束语

由仁爱版教材折射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其独特的思维优势,因为编者都有其独到的编写思路和创新的思维取向。语言是外显的,思维是内含的。如果教师能够从教材中体会到编者的思维和意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将不言而喻。我们在挖掘初中英语教材的思维优势的实践中也探触到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其中的一些缺憾。一是教材的编写“思维”的“理想化”。每个单元话题只是为某个专题性话题供给语言原始素材,预设了一定的虚拟情景和任务,让学生在摄取大量的材料后用各类各样的情势组织会话或者其他情势的训练,以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这对全国大部分相对欠发达且又是普通初级中学的学生而言,学习的内容量大,学生的学习显得勉为其难。二是大部分教材编者思路致力于“情境化”,相对分散了重难点。这就加重了教、学的思维负担,让教学双方觉得句句都重要、字字都关键。且现行的课堂45分钟教学,要让学生摄取大量的材料后用各类各样的情境组织会话或者其他情境的训练,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达不到的。

标签:;  ;  ;  ;  ;  ;  

初中英语教材中思维优势的分析与实践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