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储蓄结构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_银行论文

中国社会储蓄结构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_银行论文

我国社会储蓄结构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居民个人储蓄分为三种性质的储蓄:一是积累消费型储蓄,储蓄的目的是为了积累消费资金;二是积累投资型储蓄,储蓄的目的是为了使资产增值、保值;三是储蓄投机型,储蓄的目的为了投机,以获取超额利润。在我国2 万多亿的居民储蓄中有多少比重的投机性储蓄值得研究和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储蓄结构变化带有明显的改革特征:一是国民收入储蓄率和人均储蓄水平急剧提高。1980年我国国民收入和储蓄率仅为10.83%,人均储蓄存款(基本上代表人均储蓄水平)为40.47元,到了1993年,分别达到了59.34%和1245.5 元, 上升速度相当快。 1993年的数据统计还没有包括居民的其它储蓄资产,如加上这些因素,实际水平更高。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出现高收入者阶层与低收入阶层:高收入者收入膨胀水平大大高于自身的消费能力,储蓄水平急剧上升,低收入者因消费能力相对于目前高档次消费处于能力不足,出现消费断层,有被迫储蓄(强迫储蓄)行为。二是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成为银行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据抽样分析,我国个人部门的储蓄,80%表现为银行储蓄存款。从储蓄存款占国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及资金来源的比重来看,1986年以来基本上呈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1986年两个比例为38.94%和25.9%, 到1994年分别为58.97%和46.27%。储蓄存款已成为国家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三是个人部门储蓄的增长速度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曾预计我国储蓄存款经过七五时期的高增长后,八五时期会出现回落,但现实生活中,我国储蓄增长仍受到强劲的支撑,储蓄增加额、增长率逐年递增。四是个人部门持有证券资产储蓄的数量大。截止1992年全国共累计发行有价证券5641.05亿元,还有3305.48亿元未兑付。国债累计发行1763.78亿元,还有1274.52亿元未兑付。93、94两年又是证券发行的高峰,94年底,全国资本市场资本市值额达4000亿元,证券市场金额达8500亿元,债券发行余额达6000亿元,这些有价证券资产大部分直接地或间接地由个人部门持有。

一、社会储蓄结构变动的原因

我国社会储蓄结构的变动导因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嬗变失衡。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和企业的分配比重减少,个人部门比重增大(下表所示)。

年份

1979

1988 1994*

部门 政府 企业 个人

政府 企业 个人

政府 企业 个人

国民收入

12.2 37 50.8

11.4 27.3 61.3

1025

65

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

45.3 -- 54.7

2.2

--97.84-- 96

转移收入

国民收入

23.5 12.1 64.4

11.7 10.8 77.512

10

78

最终分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为估计数

中国公共部门(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分配份额的快速减少包含了放权让利的不合理成份,放了不该放的权,让了不该让的利。有指导思想的失策,也有经济调节手段的失误。

中国企业部门的储蓄比重也过低,国外一般在35—60%之间,中国不足30%。企业储蓄的严重短缺,实际上成为中国企业改革难以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对其他领域的改革产生“外溢影响”。

个人部门由收入而储蓄比重的增大,实际上是由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企业部门的转移支出活动的结果。①经济改革初期,经济运行机制特别是约束机制不健全,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企业短期行为,有亏损国家包,盈利分光用光的现象,企业留利水平极低,使收入分配过份向个人倾斜。②加上在此过程中政府不适度的放权让利措施,通过企业的短期行为,充实个人腰包。结构上存有个人收入差距,且这种差距不断扩大,总量上是个人部门的收入水平大大地提高了。1992年以后,国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调整的难度大,阻力不小,收效不高,到1994年政府的转移收入比重估计仍不超过4%。 ③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个人收入奇低状况,过份重视积累,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个人收入来源又受到政策的和经济的重重限制。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形成了个人收入超常增长的压力和冲动。

二、我国储蓄结构变动对引发通货膨胀的几个成因的影响。

社会储蓄结构变化以后,政府和企业对个人部门的融资成为必定的经济行为。这里重点论述的是融资结构和融资行为对通货膨胀的效应。

(1 )财政对内(主要是对居民)举债对货币供给扩张的影响:我国财政作为建设性财政,国债的发行主要用于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这意味着对国债使用的经济效益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收回的。这就要求国债规模要适度。一是财政的国债依存度(国债收入/财政支出)适中,依存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靠发行国债来筹措。当公债发行量大,依存量过高时,表明财政支出过份依赖债务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的状态,并对财政的未来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因为公债是一种有偿性收入,国家财政支出主要还是依赖于税收,债务收入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性收入。二是当年国债偿债率(国债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要有保证,财政债务收入的有偿性,决定了公债规模要受资金投入产出的效益所限制。公债资金用于生产建设产生的收益率高于公债的利率,能够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还债就有了保证,否则将使财政背上包袱。三是国债余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宜过高(发达国家一般为45%)。国债发行是有成本的,如果不当,也是会引发财政负重不堪,不得已而向银行透支,扩张银行信用,加大货币发行量,造成通货膨胀。 1979 —1991 年13 年间在债务收入计入财政收入的情况下, 累计财政赤字达1080亿元,国家财政状况无明显好转。从“八五”期间开始,国家财政进入偿债高峰期,在不考虑借新债的情况下, 年均偿债已高达 300 —400亿元,同时92—95 年发行国债(对个人发行)还鉴于近段时期资金市场中资金短缺、资金价格高和通胀较严重的现实,实行了短期限、高收益、无风险、高保值贴补的高成本发行。目前国家债务(指内债)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严峻问题,个人部门持有的巨额高收益国债(约占全部国债的80%)已成为扩大货币发行,诱发通货膨胀加剧的巨大压力。

(2 )银行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来源:理论上分析,扩大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的联系(曾康霖教授的观点,1994)。问题在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融资成本,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入的资金除了获得固定利率的借入资金外,还会产生缺口。缺口的追加主要来源于新增的银行贷款,而不是国内公共部门的储蓄(公共部门的储蓄=积累=投资)。用银行贷款搞固定资产投资一是引起货币投放(M[,])的增加,引起消费资料价格上涨;二是引起货币供给(M[,1])的增加,拉动生产资料的价格,三是使投资成本加大,形成对下游产品的价格压力。城乡居民储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居民的储蓄存款是通货膨胀的压力:①居民定期储蓄存款减轻了当期消费市场的需求压力,但增加了下期的需求,形成滞后的通货膨胀压力,特别是积累消费型储蓄,一旦有新的消费热点出现,会集中兑付,冲击市场,抬高物价,引起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会放大经济波动的振荡力度。每年银行支付的储蓄存款利息在2000亿左右,利息的大部分仍会转化储蓄存款,使银行储蓄存款如滚雪球般地膨胀,难以抑制。②保值储蓄的恢复,保值贴补率的居高不下,1995年7月份达到了13.01%,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银行定期储蓄的增长。但保值贴补是不是应由银行和个人共享,还是应该个人或部门独享,值得探讨。照理说,银行吸收了存款以后也承担了通货膨胀的损失,且高成本资金,受国家利率的管制(短时期内不可能放松管制)不能高利率放给企业,本身的受益率很低,通胀受益(补贴)应该共享。同时储蓄存款成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银行的筹资成本很高,企业贷款的利率也会高,产品的生产要素成本也高,在企业自身没有办法消化成本增高因素的情况下,只有靠产品涨价。③高成本融资和其它因素导致银行亏损,只有靠货币发行收入的再分配来弥补亏损,使银行产生较强的货币发行偏好。④潜伏在储蓄存款中的投机性资金,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它都是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的不良导因,目前储蓄存款中的投机性存款占有一定的比重,在投资市场发展初期,投机者高收益的示范,会动员更多的储蓄存款加入投机行为,制造泡沫经济,使经济供求出现虚假的或行业性、局部性失衡,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

(4)个人部门的投机资金:首先它冲击供应,造成地区、 部门等局部的供求失衡,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其次,投机性需求拉高人们的心理通货膨胀预期,形成虚假供求失衡。目前约有2000—3000亿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在冲动地四处寻投资的对象和渠道,这些资金一旦流入机构帐户便使他们成为高资金成本的奴隶,使得市场波浪迭起。在一定程度上它是通货膨胀的助燃剂。再次,我国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主体上还是为巨额的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投机的舞台,市场的固有积极功能没有能发挥或发挥得不充分,某种程度上也引导和纵容了投机行为。

(5)个人储蓄高增长对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的障碍。 一是投机受益率高。个人储蓄演变成机构集团投机资本,追逐高额利润,宏观上缺乏调控,误导资本过份的进行投机性流动;二是储蓄投资的受益率高。就居民的银行定期储蓄存款来讲,其受益率已高于工业生产企业资产受益率,也高于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资金难于向农业等基础产业倾斜,不利于资本流动。

三、政策建议

针对储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我们建议一要限制个人部门储蓄增长的速度,二要限制过度投机行为。国家宏观政策上要转变观念,个人储蓄的保值增值是个人的经济行为,随着个人部门投资意识的增强,政府没有必要再越疽代疱,背上政策包袱。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在增量上:1、限制个人收入的超经济增长膨胀, 工资总额增长不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均工资增长不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要真正实行效益型工资制。2、个人收入所得税法要进入规范化、 制度化,调节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加大对高收入阶层的新增收入的调节,增加税收的累进级数,提高累计税率。3、稳定储蓄存款利率, 控制储蓄增值速度,适当时候要降低储蓄利率,以宽松宏观调控环境。4、限制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过度倾斜,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新型的分配收入机制。5、减少非生产性的货币投放, 如安定团结贷款、生活保障贷款等。

在存量上,1、开拓消费新热点、新领域,疏导储蓄巨额存量, 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率和房租标准,公房出卖制度要尽快推出执行。2、加快开发投资基金的步伐, 使投资基金成为公众投资的主要渠道。3、改变政策导向, 引导社会经济中的投机资金向投资领域转化,加快上市股票市场的扩容速度,国有股、法人股也要尽快创造条件上市流通,且实现与个人股并轨。4、 国债发行市场要统一规范,期限要多样化,实行定期滚动发行,实行拍卖发行,使国债利率市场化,取消或降低保值贴补。5、加快社会保险改革的步伐, 开展各种个人保险基金业务,将各种保险基金全部认购长期国债,用于国家的长期开发资金。

标签:;  ;  ;  ;  ;  ;  ;  ;  ;  ;  

中国社会储蓄结构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