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捆绑应激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TNF-α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成成[1](2021)在《基于线粒体相关蛋白通路探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包括一系列因血管因素引起或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的综合征,涵盖了与血管疾病相关的所有类型的认知障碍,范围从轻度认知障碍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目前,由于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和当前诊断标准的局限性,VCI的流行病学较难开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VC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不断上升。VCI病因及病理机制复杂,与机体炎症反应、自由基损伤、胆碱能受损、细胞凋亡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但VCI仍被认为是可以防治的。目前,VCI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治疗脑血管疾病和其他VCI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来预防,目前尚无可改善疾病的有效药物治疗方法。本课题组拟定了防治VCI的中药复方—参麻益智方,已批准为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备案号:Z20200005000)。该方由人参、天麻、鬼箭羽、川芎组成,具有益气增智、活血化瘀的功效。前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参麻益智方可以改善VCI大鼠及患者认知和神经功能。由此,本研究以参麻益智方作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VCI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对脑组织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和AMPK/PPARα/PGC-1α/UCP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组织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为其防治VCI提供科学依据。目的确定参麻益智方的提取工艺及主要有效成分;观察参麻益智方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脑能量代谢和线粒体障碍相关蛋白AMPK、PPARα、PGC-1α、UCP2的病理机制及参麻益智方的干预效应机制及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分析参麻益智方的主要化学成分。SPF级SD大鼠70只,雌雄各半,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手术成功后筛选认知障碍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4组:模型对照组(Model)、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0.45 mg/kg体质量)、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MYZ-H)(11.88 g生药/kg体质量)和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SMYZ-L)(2.97g生药/kg体质量)。另设假手术组(Sham),每组各10只大鼠。灌胃给药,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纯净水灌胃,连续灌胃8周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学改变;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含量;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含量;非酶促免疫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还原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和形态改变;脑组织中提取线粒体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mRNA表达的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 AMPK、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 蛋白的表达。结果1参麻益智方成分稳定明确课题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分析了参麻益智方的主要化学成分,并结合文献报道,确定了参麻益智方中人参皂苷、天麻素、阿魏酸、原儿茶酸、β-谷甾醇等多种主要化学成分。2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2.1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定位航行实验:与第1天相比,所有大鼠在训练第2天的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EL)均明显缩短(P<0.05,P<0.01),提示所有大鼠均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三天开始EL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EL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参麻益智方和盐酸多奈哌齐均可提高VCI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空间探索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目标象限活动路程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均显着增加,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目标象限活动路程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2.2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的影响光学显微镜下海马组织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整齐,连接紧密,胞内结构完整,胞膜清晰,胞质丰富,核膜、核仁较明显,未见神经元变性或坏死。模型组大鼠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散乱、稀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层次减少,部分出现核固缩现象,可见细胞空泡变性,甚至坏死现象。盐酸多奈哌齐组、参麻益智方低、高剂量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较模型组有一定的改善,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有明显增加,细胞结构较完整,细胞膜较为清晰,偶见细胞空泡变性,少有细胞坏死现象。2.3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血清Ach、AchE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Ach含量显着减少,AchE含量显着增多,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Ach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AchE含量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4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L-1β、TNF-α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低、高剂量组IL-1β含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低、高剂量组TNF-α含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2.5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血清GSH、MDA、SOD、GSH-PX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GSH、GSH-PX含量均显着减少,MDA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GSH、GSH-PX含量均显着增加,MDA含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OD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的影响3.1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数量的影响参麻益智方干预后荧光显示线粒体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说明参麻益智方能增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的VCI大鼠的线粒体数量。3.2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排列整齐,膜形态基本完整,线粒体嵴致密,无明显肿胀和空泡形成。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结构明显改变,线粒体膜模糊,部分膜出现破裂,线粒体嵴断裂,疏松溶解,并伴有基质颗粒减少或消失。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低剂量组线粒体结构明显改善,线粒体膜总体清晰,线粒体嵴基本完整,说明参麻益智方可以改善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结构。3.3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关键蛋白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AMPK、PPARα、PGC-1α和ATP5A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参麻益智方干预后,AMPK、PPARα、PGC-1α和ATP5A mRNA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P<0.01)。模型组UCP2mRNA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MYZ-H)和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SMYZ-L)UCP2mRNA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4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关键蛋白AMPK、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MYZ-H)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AMPK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提示AMPK可能通过磷酸化参与此途径。结论1确定了参麻益智方的最佳提取工艺及主要化学成分,为探讨其防治VCI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提供了化学物质基础。2脑组织线粒体结构改变和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VCI的重要病理基础。3参麻益智方具有提高慢性脑低灌注致V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并改善海马组织的病理形态,保护神经元,增强胆碱能系统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其作用机制和提高线粒体关键蛋白AMPK、PPARα、PGC-1α、UCP2的表达,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相关。
何川[2](2021)在《“标本配穴”预针刺调控肠道菌群-LPS-神经炎性反应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影响认知功能。在衰老的过程中,肠道菌群失调会产生大量具有促炎性的神经毒性物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肠道中的LPS会透过生理屏障进入大脑,诱发神经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在衰老的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调控肠道菌群,或许是缓解神经炎症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所以,本实验以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LPS与神经炎症的关系出发,探究预电针对衰老模型大鼠目标肠道菌群的调节,对肠粘膜屏障及血脑屏障的调控,以及对系统性炎症及神经炎症的影响,进一步阐明预电针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衰老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3月龄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百会组、足三里组、百会+足三里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饲养环境相同,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予D-半乳糖(120mg/kg/天)连续腹腔注射8周。百会组、足三里组、百会+足三里组大鼠自造模第一日起分别予电针百会、足三里、百会和足三里干预。百会穴向前平刺3-5mm,足三里穴直刺4-6mm,接上HANS-200A型电针治疗仪。电针治疗参数:频率50Hz,电流1m A,时间20min,每日1次,共治疗8周。正常组、模型组在其他组干预时进行相同的抓取捆绑固定。各组大鼠干预结束后进行开放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等行为学检测。随后进行血清取材、新鲜海马组织、肠粘膜组织取材和灌注取材并进行指标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宽度以及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应用RT-PCR检测目标肠道菌群的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结肠粘膜形态变化;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ZO-1蛋白表达水平,海马组织ZO-1、LPS、TLR4、P-NF-κB p65、TNF-α、IL-6、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DAO、S100β、LPS、TNF-α、IL-1β的含量;应用免疫荧光检测海马CA1区Iba-1的表达。结果1.预电针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衰老模型大鼠的认知损伤,且―标本配穴‖预电针的保护效应强于单穴。(1)旷场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显着升高(P<0.01),说明预电针能够改善衰老大鼠的抑郁情绪。另外,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标本配穴‖在改善衰老模型大鼠抑郁情绪方面更佳。(2)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电针组逃避潜伏期显着减短(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电针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的探索时间均显着延长(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的探索时间明显缩短(P<0.05),―标本配穴‖预电针在改善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方面优于单穴。2.预电针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损伤和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强于单穴。(1)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间隙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变化。而在影响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显着减小(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干预能够提高突触后致密带厚度(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明显减小(P<0.01)。(2)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小胶质细胞,胞体较小,胞质胞核界限清晰,未见明显溶酶体。模型组大鼠胞体呈现阿米巴形态,细胞器溶解,细胞核膜肿胀溶解,与胞质界限不清,并产生大量溶酶体,提示小胶质细胞被激活。电针干预后,溶酶体数量减少,细胞核膜清晰,与胞质界限清楚,未见明显阿米巴样变性。3.预电针能调节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LPS进入血液,缓解系统性炎症,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1)目标肠道菌群RT-PC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脆弱拟杆菌、大肠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预电针组大鼠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显着上升,脆弱拟杆菌、大肠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足三里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脆弱拟杆菌、大肠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说明预电针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益生菌生长,抑制致炎性菌。(2)结肠组织HE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完整,腺体排列整齐紧密,富含杯状细胞,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未见充血、扩张。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糜烂,肠黏膜上皮细胞大量破坏缺如,腺体排列紊乱,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可见充血、扩张。各电针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较完整,腺体排列较整齐紧密,富含杯状细胞,固有层仅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毛细血管少量充血、扩张。(3)结肠组织ZO-1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预电针组大鼠结肠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另外,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结肠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4)血清DAO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DAO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血清DAO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血清DAO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说明电针能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标本配穴‖预电针比单纯使用百会或足三里能更有效地保护肠粘膜屏障。(5)血清LPS、TNF-α、IL-1β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含量显着降低(P<0.01);说明预电针能减轻外周炎症反应。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说明―标本配穴‖预电针比单纯使用百会或足三里能更有效地缓解外周炎症。4.预电针能保护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血脑屏障功能,减少外周血中LPS进入大脑,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缓解神经炎症反应,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1)海马组织ZO-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2)血清S-100β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100-β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血清S100-β含量显着降低(P<0.01),说明电针能缓解血脑屏障的损伤。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血清S100-β含量明显升高(P<0.01),说明―标本配穴‖对血脑屏障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3)海马组织LPS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LPS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LPS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另外,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组织LPS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说明电针能减少LPS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更佳。(4)海马CA1区Iba-1荧光标记的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及海马组织Iba-1蛋白表达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增多,海马组织Iba-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表明连续D-半乳糖腹腔注射能诱发大鼠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海马CA1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减少,海马组织Iba-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表明电针能减轻衰老大鼠海马CA1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CA1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量明显增多,海马组织Iba-1蛋白表达增多(P<0.01),说明―标本配穴‖能更有效地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5)海马组织TLR4/NF-κB相关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p-NF-κB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p-NF-κB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p-NF-κB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TNF-α,IL-6及IL-1β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组织TNF-α,IL-6及IL-1β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说明电针能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缓解神经炎症反应,且―标本配穴‖对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结论1.预电针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的抑郁情绪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通过缓解突触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反应可能是预电针缓解衰老模型大鼠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预电针能调节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LPS进入血液,缓解系统性炎症,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3.预电针能保护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血脑屏障功能,减少外周血中LPS进入大脑,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缓解神经炎症反应,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减少下游炎症因子的合成及释放从而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可能是预电针防治衰老模型大鼠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张初琴[3](2021)在《慢性间歇性低氧状态mTOR/NF-κB通路参与BDNF介导的大鼠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调控及机制》文中认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指睡眠时由于上气道反复塌陷阻塞导致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引起间歇性低氧血症、夜间觉醒、白天嗜睡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和体征[1]。一项大规模的Mete分析显示,OSAHS在男女的发病率分别为4~29%和2~9%[2],其中重度OSAHS分别为49.7%和23.4%,且发病率与日俱增[3]。国内外很多文献报道,OSAHS可引起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力下降等[4-6]。Friedman等研究发现,伴认知损害的OSAHS儿童在扁桃体腺样体术后可恢复正常,提示儿童的认知损害是可逆的[7];而成人,即使得到持续、正规的CPAP治疗或手术后仍不能完全逆转认知障碍[7,8]。因此,OSAHS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是当下的研究热点。OSAHS的发病可能与慢性的间歇性缺氧(intermittenthypoxia,IH)有关,IH是一种反复的低氧/复氧模式,类似于大脑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可导致海马、大脑皮层等处神经元的凋亡及大脑损害[9]。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生长和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能够敏锐地调节突触传递和可塑性[10]。早先的研究发现在大脑和脊髓的IR状态下,BDNF表达升高,以保护神经元[11];小鼠经短时间缺氧处理后的其海马中BDNF水平显着降低[12];然而一项周期较长的IH研究中,海马BDNF的表达增强了[13];在另一项较不严重的每日间歇性缺氧范式也增加了 BDNF在脊髓中的表达[14]。这些结果表明,缺氧/再氧循环的数量和频率可能是影响BDNF表达的主要因素。那么,IH条件下,是什么信号通路来调节BDNF的表达和释放从而调控突触的可塑性?这些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既往研究表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核转录因子(nuclearfactorkappa-B,NF-κB)对维持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尤其是对学习和认知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5]。NF-κB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可调节许多参与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因子表达,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IL-1β)、IL-2、IL-6、IL-8、IL-12、iNOS、环氧合酶 2(cyclooxygenase-2,COX-2)、趋化因子、粘附分子、集落刺激因子等。其调节的促炎症因子与BDNF的表达密切相关。有文献报告,IL-1β可减少BDNF的表达[16],也可导致BDNF信号传导受损[17]。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应用了循环的低氧三元气体(1.5%O2+5%CO2+93.5%N2)和正常氧三元气体(21%O2+5%CO2+74%N2)建立大鼠海马神经元(hippocampus neurons,HN)的IH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分别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以mTOR/NF-κB信号通路为切入点,检测IH环境下该通路关键信号分子NF-κB、NF-κB的抑制蛋白亚基α(inhibitor of NF-κB α,IκBα)、IκB的抑制蛋白亚基β(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kinase β,IKKβ)及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突触相关蛋白(突触后致密蛋白 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PSD-95;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然后采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和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分别抑制 mTOR 和 NF-κB,观察以上信号分子的变化,阐明IH中mTOR/NF-κB信号通路参与突触可塑性的调控,为OSAHS导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研究目的(1)建立IH的细胞和动物模型,分别从细胞和动物水平阐明IH对HN的影响。(2)采用Rapa和PDTC分别抑制mTOR和NF-κB,阐明mTOR/NF-κB信号通路对BDNF介导的HN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明确在慢性IH环境态下突触的可塑性损伤机制。(3)基于mTOR/NF-κB信号通路对BDNF表达的调控,阐明褪黑素改善慢性IH所致海马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作用机制,为OSAHS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细胞水平(1)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原代HN,光镜及电镜观察不同状态下的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2)原代HN分别在IH和持续性低氧(congtinue hypoxia,CH)培养,光镜观察不同状态下的突触变化,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BDNF、SYN和PSD-95的蛋白水平。(3)经PDTC预处理后,原代HN在IH环境中培养18小时,采用实时定量 PCR(realtime PCR,RT-PCR)检测 NF-κB、IL-1β、TNF-α以及 BDNF、突触相关蛋白SYN和PSD-95的mRNA水平,用WB检测神经元细胞中NF-κB、IL-1β及TNF-α蛋白以及BDNF、SYN和PSD-95的表达情况。(4)经Rapa预处理后,HN原代HN在IH环境中继续培养18小时,用RT-PCR检测检测IKβ、IκBα和NF-κB的mRNA水平;用WB检测HN细胞中BDNF、IKKβ、IκBα和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第二部分动物水平(1)莫里斯(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Rapa和PDTC对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并利用H&E染色检测Rapa和PDTC对海马的保护作用;(2)随机分组,药物组分别给予一定浓度的Rapa和PDTC,IH环境饲养8周,WB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IKKβ、IκBα、BDNF和NF-κB等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IKKβ、IκBα、BDNF和NF-κB的mRNA水平。(3)给予一定浓度的褪黑素(melatonim,MT),IH环境饲养8周,WB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IKKβ、IκBα、BDNF和NF-κB等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IKKβ、IκBα、BDNF和NF-κB的mRNA水平。结果第一部分细胞水平(1)原代培养的HN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纯度达90%以上。(2)暴露在IH环境后,原代HN明显皱缩,胞核严重变形,预处理Rapa和PDTC可以改善这些现象。(3)CH和IH处理后BDNF、PSD-95和SYN蛋白水平的明显降低,这一影响在IH条件下比CH条件下更明显。(4)IH 组中 NF-κB、TNF-α、IL-1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DNF、PSD-95、SYN表达水平降低,而Rapa、PDTC预处理后可以对抗这种变化。(5)IH引起IκBα和IKKβ表达被抑制,PDTC预处理组无明显变化,而Rapa预处理组明显升高。第二部分动物水平(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表明暴露在IH条件下,在训练的第2、3、4、5d,大鼠平台穿越的潜伏期和通路长度均增加,平台穿越时间降低,在Rapa或PDTC干预后,这种趋势被抑制。(2)IH暴露导致神经元萎缩、坏死,排列紊乱,而IH+Rapa组和IH+PDTC组较单纯IH组海马损伤明显减轻。(3)IH 组中 NF-κB、TNF-α、IL-1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DNF、PSD-95、SYN表达水平降低,而Rapa、PDTC预处理后可以对抗这种变化。(4)IH引起IκBα和IKKβ表达被抑制,PDTC预处理组无明显变化,而Rapa预处理组明显升高。(5)MT预处理后,IH状态下NF-κB蛋白和mRNA水平升高和BDNF、PSD-95和SYN下降的的趋势明显降低。结论1、IH较CH更易导致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受损。2、IH导致海马组织受到损害而影响大鼠的学习与记忆。3、PDTC和Rapa预处理后可以改善IH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表明mTOR/NF-κB信号通路通过调控BDNF参与慢性IH状态下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调节。4、PDTC、Rapa和MT可逆转IH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可为今后以mTOR、NF-κB、BDNF为作用靶点,设计、合成新型MT衍生物,为OSAHS的认知功能损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意义1、在慢性IH环境下,通过分别抑制mTOR和抑制NF-κB,从细胞及动物水平阐明mTOR/NF-κB信号通路参与BDNF介导的突触可塑性下降,最终导致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2、基于mTOR调控的IKKβ/IκB/NF-κB信号通路对BDNF表达的调控,阐明MT改善慢性IH导致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作用机制。
石露[4](2021)在《天麻素对脂多糖诱导急性神经炎症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的改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单次腹腔注射脂多糖,建立成年大鼠急性神经炎症致空间学习记忆减退模型,观察天麻素处理对脂多糖诱导的急性神经炎症大鼠炎症的改善,并探讨天麻素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海马内Tau、P-Tau(Ser202)和Aβ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 急性神经炎症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模型的建立健康成年SD大鼠,N=30,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空白组(n=6)、模型组即脂多糖组(L组,n=24)。空白组不做处理;L组依据取材时间分为4个亚组:L12h组(n=6)、L24h组(n=6)、L3d组(n=6)、L7d组(n=6),即分别为在单次腹腔注射LPS后的第12h、24h、3d和7d取材。(1)行为学检测:(1)建模前,各组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1天、5天的适应性训练和定位航行实验,并记录大鼠每天的逃避潜伏期数据,以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基线水平一致。(2)建模后,完成空间探索实验,检测大鼠空间记忆能力;(2)检测炎症因子:(1)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1β、TNF-α;(2)ELISA法:检测海马IL-1β、TNF-α。第二部分 天麻素改善急性神经炎症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1)成年SD大鼠,N=66,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空白组(n=6),LPS组(L组,n=30),LPS+天麻素组(L+G组,n=30)。① 空白组:自由喂养,不做处理。②L组:依据予单次腹腔注射LPS(5mg/kg)后的第3d、7d、14d时间点分为3个亚组:L3d组(n=6)、L7d组(n=12)、L14d组(n=12)。其中L3d、L7d和L14d组行ELISA检测,(n=6);L7d和L14d组行免疫组化,(n=6)。③(L+G)组:予单次腹腔注射LPS(5mg/kg)后,依据天麻素(30mg/kg)连续灌胃时间分为3个亚组,即:(L+G)3d组(天麻素灌胃3d,n=6)、(L+G)7d组(天麻素灌胃7d,n=12)、(L+G)14d组(天麻素灌胃14d,n=12)。其中(L+G)3d、(L+G)7d和(L+G)14d组做ELISA检测,(n=6);(L+G)7d和(L+G)14d组做免疫组化,(n=6)。在实验第一部分急性神经炎症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模型建立中,行为学层面未发现L3d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故该第二部分L3d、(L+G)3d组大鼠未行免疫组化相关记忆蛋白的检测。(2)行为学:同实验第一部分。(3)炎症因子:同实验第一部分。(4)免疫组织化学法:海马Tau、P-Tau(Ser202)和Aβ蛋白表达。结果:第一部分急性神经炎症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模型的建立1、水迷宫行为学结果(1)适应性训练:各组大鼠均具备正常的游泳能力;(2)建模前定位航行实验: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定位航行实验第一天-第五天逃避潜伏期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均呈现缩短的趋势,各组组内分别与第一天、第二天比较,第三天后的逃避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后三天测试中,组内及组间逃避潜伏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建模前所有大鼠已经形成稳定记忆,且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基线是一致的;(3)建模后空间探索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间探索各项指标均降低;其中,L7d组大鼠的有效区域穿越次数、原平台象限穿越次数百分比及运动距离百分比均明显减少(p<0.05)。2、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亚组即L12h组、L24h组、L3d组及L7d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表达均增加,且L12h组、L24h组、L7d组中IL-1β表达显着增加(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亚组即L12h组、L24h组、L3d组及L7d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表达均增加,且L12h组、L24h组表达显着增加(p<0.05)。3、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IL-1β、TNF-α(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组海马炎症因子TNF-α、IL-1β表达均增加(p<0.05),且L12h组TNF-α、IL-1β表达达到高峰。第二部分天麻素改善急性神经炎症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1、天麻素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适应性训练:各组大鼠均具备正常的游泳能力;(2)定位航行中,各组大鼠定位航行实验第一天-第五天逃避潜伏期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均成缩短的趋势,各组组内分别与第一天、第二天比较,第三天后的逃避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后三天测试中,组内及组间逃避潜伏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所有大鼠已经形成稳定记忆,且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基线是一致的;(3)空间探索实验:(1)与空白组比较,L7d组大鼠穿越有效区域次数、原平台象限穿越次数百分比及运动距离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L14d组大鼠有效区域穿越次数、运动距离百分比均降低(p<0.05);(2)与L3d组比较,(L+G)3d组穿越平台次数、有效区域次数,原平台象限次数百分比、滞留时间百分比及运动距离百分比均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L7d组比较,(L+G)7d组穿越有效区域次数、原平台象限次数百分比、滞留时间百分比及运动距离百分比均增加;(4)与L14d组比较,(L+G)14d组穿越平台次数、有效区域次数均增加。提示:单次腹腔注射LPS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天麻素灌胃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退得到改善。2、天麻素对大鼠外周血清IL-1β、TNF-α的影响(1)与空白组比较,L3d组、L7d组及L14d组各组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总体表达增高,L7d组、L14d组血清IL-1β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L7d组比较,(L+G)7d组血清IL-1β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L14d组比较,(L+G)14d组血清TNF-α、IL-1β表达减少,且TNF-α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麻素对大鼠海马IL-1β、TNF-α的影响(1)与空白组比较,L3d组、L7d组、L14d组海马炎症因子TNF-α、IL-1β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L7d组比较,(L+G)7d组海马TNF-α表达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L14d组比较,(L+G)14d组海马TNF-α、IL-1β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天麻素对大鼠海马内Tau、P-Tau(Ser202)和Aβ蛋白表达的影响(1)海马内Tau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L7d组大鼠海马CA1、DG区Tau蛋白表达变化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4d组大鼠海马CA1区Tau蛋白表达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L14d组CA3区、DG区Tau蛋白表达增加(p<0.05)。(2)与L7d组比较,(L+G)7d组CA1区、CA3区、DG区Tau蛋白表达均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4d组CA1、CA3区、DG区Tau蛋白表达增加(p<0.05)。(3)与L14组比较,(L+G)14d组CA1区、CA3区、DG区Tau蛋白表达总体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海马内P-Tau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L7d组比较,(L+G)7d组CA1、CA3区、DG区P-Tau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L14d组CA1、CA3区、DG区P-Tau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2)与L14d组比较,(L+G)14d组DG区、CA3区P-Tau蛋白表达增加(p<0.05)。(3)海马内A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L7d组比较,(L+G)7d组DG区、CA1区Aβ蛋白表达增加(p<0.05);L14d组CA1、CA3区Aβ蛋白表达增加(p<0.05);(2)与L14d组比较,(L+G)14d组CA1区、CA3区Aβ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单次腹腔注射脂多糖,可成功建立成年大鼠急性神经炎症致空间学习记忆减退模型。天麻素连续灌胃后可以减轻成年大鼠脂多糖诱导的急性神经炎症,并有效改善该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减退。其改善作用可能与降低大鼠海马中炎症因子有关。
李海燕[5](2021)在《热敏灸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热敏灸对阿尔茨海默病(Aizheimer’s disease,AD)大鼠模型血清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与核转录因子‐кB(nuclear factor‐кB,NF‐кB)水平的影响,以探讨热敏灸治疗A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6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以及手术组(70只)。采用水迷宫实验进行造模评价,造模成功的大鼠再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9只)、模型组(9只)、艾灸治疗组(52只)。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不予其他处理;阳性对照组予以药物多奈哌齐干预,0.5mg/kg/d;艾灸治疗组于大鼠颈部“大椎穴”行艾灸治疗,40min/次,每日1次,根据艾灸过程中尾温变化情况,再分为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和艾灸持续不热敏组3个亚组。治疗28天后,选用Morris水迷宫、HE染色、ELISA检测分别评估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形态学改变以及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的水平。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造模成功后的AD大鼠第1-5天的逃避潜伏期均显着性增加(P<0.01),穿越平台次数、停留时间比显着性降低(P<0.01)。经热敏灸和多奈哌齐干预后,可显着性缩短AD大鼠第1-5天的逃避潜伏期(P<0.01),并增加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停留时间比(P<0.01)。艾灸干预的三个亚组中,尤以艾灸热敏组效果更佳,大鼠第1-5天的逃避潜伏期均显着性降低(P<0.05),穿越平台次数、停留时间比均显着性升高(P<0.05)。HE染色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胶质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正常,细胞质丰富,无坏死。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损伤严重,大量神经元丢失、凋亡,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形态异常、肿胀,部分细胞核溶解、固缩。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热敏组、艾灸持续不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阳性对照组均显示脑组织损伤减轻,其中艾灸热敏组损伤程度最低,脑组织形态较正常,神经细胞排列有序,且无炎性细胞浸润。HE半定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显着下降(P<0.05或P<0.01)。艾灸干预的三个亚组中,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较艾灸持续不热敏组显着下降(P<0.05)。ELISA检测结果:造模成功后的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经热敏灸和多奈哌齐干预后,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艾灸干预的三个亚组中,尤以艾灸热敏组效果更佳,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结论:1热敏灸治疗可有效改善AD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且以速发型腧穴热敏化的疗效更佳;2热敏灸治疗可有效减轻AD大鼠脑组织损伤;3热敏灸治疗可显着降低AD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的水平,且速发型腧穴热敏化的干预效果比迟发型更佳,这可能是热敏灸疗法发挥保护神经元作用的机制之一。
岳瑞珍[6](2021)在《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Aβ转运代谢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Aβ1-42诱导的AD模型大鼠为对象,用艾灸的方法,观察艾灸热敏与否对AD模型大鼠认知行为、海马神经元的形态、Aβ代谢转运酶的影响,探讨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实验研究采用雄性SD大鼠为对象,适应3d后,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其余予以Aβ1-42进行诱导来造模。AD模型建立方法:使用3%戊巴比妥钠对大鼠进行麻醉,麻醉后剃除其位于颅顶部位的毛发以便后续进一步手术,再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固定大鼠脑部,并用碘伏对大鼠的伤口消毒,将其皮下肌肉组织与皮毛分离后,用洁净的干棉球拭去其残留血迹,将其颅骨中线及前囟暴露。参照包新民《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侧脑室注射位点以前囟为基点,后移0.8mm,中线旁开1.2mm,以牙科钻钻开颅骨,用10μL微量注射器自脑表面垂直向下进针4 mm,回针1mm,预留一定的注射空间,左右两侧分别缓慢注入5μL的Aβ1-42(含5μg Aβ1-42),5min内注射完毕,注射后留针5min以保证溶液充分弥散后缓慢撤针。手术尾声时以骨蜡密封手术所造成的骨窗,并随即以青霉素在其局部进行喷洒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最终将事先分离的皮肤进行缝合。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手术过程内,接受手术的大鼠体温应当保持在36.5-37.5℃的恒定范围之内。通过水迷宫实验进一步筛选出造模成功的AD模型大鼠,并将其分为AD模型组(C组),阳性对照组(G组),其余大鼠给予艾灸治疗。艾灸组每天艾灸1次,每次艾灸40分钟;阳性对照组每天给予药物1次;治疗共持续28天。根据艾灸热敏程度自然分为艾灸热敏组(D组)、艾灸不热敏组(E组)、艾灸迟发热敏组(F组)。艾灸热敏组(D组):艾灸治疗过程中平均尾温升高>1℃;在采取艾灸手段对AD模型大鼠进行治疗之前,按照实验大鼠腧穴图谱中的定位,事先将大鼠“大椎”穴处的毛发剃去。整个治疗过程之中,将艾条(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规格:直径1cm,长12cm,)垂直悬空于“大椎”穴约3 cm的高处予以温和灸,1次/日,每次持续灸40min,共28天。同时将室温控制于25±2℃的恒定温度。艾灸开始前,大鼠被置于特制鼠笼中安静30分钟。用医用红外额温计(调为物温模式)分别在艾灸准备开始前及艾灸开始后每5分钟测量一次大鼠中段的尾温,直至第40分钟,艾灸结束。大鼠尾温为同一时间点3次测量的平均温度。艾灸不热敏组(E组):艾灸治疗过程中平均尾温升高≤1℃;操作步骤与艾灸热敏组相同。艾灸迟发热敏组(F组):艾灸治疗过程中前7天平均尾温升高≤1℃,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平均尾温升高>1℃;操作步骤与艾灸热敏组相同。阳性对照组(G组):给予模型大鼠多奈哌齐0.5mg/kg/d腹腔注射。在28d疗程结束后,以水迷宫法对每组大鼠的行为学展开观测。并采取HE组织切片染色法对每组大鼠海马区的神经元形态与排列情况进行观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α-分泌酶、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对每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IDE、NEP、ECE-1、ACE2、LPL、Apo E、LRP1、RAGE和RAP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研究结果1.水迷宫法观测结果:假手术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第六天穿越次数、平台象限时间占比均无显着差异。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热敏组第1~5d的逃避潜伏期降低明显,第六天水迷宫穿越次、平台象限时间占比均显着升高,结果同阳性对照组;艾灸不热敏组与艾灸迟发热敏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艾灸迟发热敏组大鼠水迷宫第六天水迷宫穿越次数与平台象限时间占比显着性升高,艾灸不热敏组大鼠水迷宫平台象限时间占比显着升高。与艾灸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第六天水迷宫穿越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占比均显着性升高,而艾灸迟发热敏组逃避潜伏期无明显改变,第六天水迷宫穿越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占比均显着性升高。2.HE组织切片染色法观测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及其胶质细胞未出现异常现象且其排列均匀整齐,细胞质丰富,无间质出血,无坏死。而AD模型组大鼠的脑组织出现严重损伤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其神经元细胞的排列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紊乱,且其细胞形态出现严重的肿胀及变形,同时神经元大量丢失,严重者出现神经元大量死亡,并伴随有部分细胞核出现溶解、固缩的现象。与AD模型组大鼠相比,进行治疗后,各组大鼠的脑组织损伤出现减轻的现象,其中艾灸热敏组和阳性对照组减轻明显,脑组织形态较正常,无炎细胞浸润,排列整齐;迟发热敏组的细胞紊乱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也有所减轻;艾灸不热敏组无明显改善。HE半定量评分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显着下降,艾灸不热敏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与艾灸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和艾灸迟发热敏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艾灸热敏组优于艾灸迟发热敏组。3.ELISA法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α-分泌酶、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中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α-分泌酶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艾灸不热敏组α-分泌酶无升高,β-分泌酶、γ-分泌酶无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艾灸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α-分泌酶的含量明显升高,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明显降低;艾灸迟发热敏组β-分泌酶含量明显降低,γ-分泌酶含量下降无统计学意义。4.WB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假手术组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NEP、IDE、ECE-1、ACE2、LPL、Apo E、LRP1、RAGE和RA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显着变化,而模型组中IDE、NEP、ECE-1、Apo E、ACE2和LRP1蛋白表达下降明显,RAGE和RA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现出显着的升高现象。而与此同时,LPL蛋白表达水平并无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较之于AD模型组大鼠,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NEP、IDE、ECE-1、ACE2、Apo E和LRP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现出显着的升高现象,且海马组织中RAP、和RAGE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艾灸不热敏组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NEP、ECE-1、ACE2、LPL、Apo E、LRP1和RA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显着变化,IDE表达显着升高,RAGE表达显着降低。与艾灸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和艾灸迟发热敏组NEP、ECE-1、ACE2、Apo E、LRP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RAP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而RAGE蛋白表达下降不明显,艾灸热敏组IDE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艾灸迟发热敏组IDE蛋白表达升高不明显。结论1.热敏灸干预能够提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2.热敏灸干预能提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与其改善AD模型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排列结构和形态有关。3.热敏灸干预能提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与其升高A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α-分泌酶的含量,降低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从而使Aβ沉积减少有关。4.热敏灸干预能提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与其调节Aβ转运代谢相关蛋白有关。
王威[7](2021)在《表观遗传因子BRD4和EZH2调控神经炎症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障碍发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抑郁障碍的发病率高,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重大的创伤性事件和长期慢性应激是该类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导致其治疗困难或慢性化病程。因此,探讨应激致PTSD和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有效的药物作用靶点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应激激活炎症免疫应答,造成大脑内的炎症微环境紊乱、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失调,进而影响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发生,上述过程与PTSD和抑郁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固有的免疫细胞,通过释放炎症介质和神经营养因子等参与调控大脑的环境稳态。正常生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参与突触发生和修剪、营养支持、趋化性和神经发生。当大脑内环境稳态失衡时,如遭遇心理应激、感染、损伤、神经退行性改变时,小胶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呈现“激活”状态。强烈或慢性的应激可导致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和神经炎症,这一机制参与应激致PTSD和抑郁障碍的发生。多种蛋白分子参与小胶质细胞激活过程的调控,其中,表观遗传调控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溴结构域蛋白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BRD4)可能参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调控及与炎症有关的基因如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 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 等的表达。而DNA组蛋白氨基酸残基的甲基化参与基因的激活和沉默,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可以靶向调节组蛋白H3第 27 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Trimethylation of histone 3 Lysine 27,H3K27me3)水平,参与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极化和神经炎症发生。但到目前为止,BRD4和EZH2是否通过调控神经炎症参与PTSD和抑郁障碍的发生?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建立PTSD和抑郁障碍动物模型,考察创伤性应激和慢性温和应激对动物焦虑/抑郁样行为、条件性恐惧记忆、空间学习记忆、应激相关脑区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类型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BRD4、EZH2表达水平和H3K27三甲基化水平改变,阐明BRD4和EZH2是否通过调控神经炎症参与PTSD和抑郁障碍的发生。研究目的(1)考察创伤性应激对动物PTSD样行为,前额叶、海马和杏仁核脑区BRD4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小胶质细胞和NF-κB的激活水平、即刻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和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影响,以及BRD4抑制剂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探讨BRD4在调控神经炎症在创伤性应激致PTSD的作用。(2)考察慢性温和应激对动物抑郁样行为和学习记忆,前额叶和海马脑区促炎细胞因子、小胶质细胞激活、NF-κB、EZH2和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表达、H3K27 三甲基化的影响,以及EZH2抑制剂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阐明EZH2调控神经炎症在慢性应激致抑郁障碍发生中的作用。研究方法与结果1第一部分1.1实验动物和分组82只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分为4个实验组:对照组,PTSD模型组,JQ1给药组和PTSD模型加JQ1给药组。适应1周后,建立PTSD模型及条件性恐惧记忆。给药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BRD4的抑制剂JQ1(50mg/kg)。造模结束后,根据不同需要,依次对所有动物进行行为学测试,测试完毕后取材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1.2实验方法(1)动物每天暴露于2次30 min的不可逃避的足底电击(在30 min内给予的15次电击前伴有声音线索提示),持续6天,以建立PTSD模型和形成条件性恐惧记忆。(2)采用条件恐惧记忆实验、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测定动物的条件性恐惧记忆和抑郁及焦虑样行为;采用Y迷宫实验评估动物的空间记忆水平。(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动物前额叶、海马及杏仁核脑区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动物前额叶、海马及杏仁核脑区的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结合蛋白分子1(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or protein-1,Iba-1)表达水平。(5)采用实时定量 PCR 检测动物前额叶、海马及杏仁核脑区即刻反应基因转录水平。(6)采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动物前额叶、海马及杏仁核脑区NF-κB激活水平。(7)采用高尔基染色的方法检测动物前额叶、海马及杏仁核脑区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1.3研究结果(1)足底电击可以诱导动物的条件性恐惧记忆、快感缺失、焦虑样行为和空间记忆损害,给予BRD4抑制剂JQ1可以减少僵直时间并改善其他行为损害。(2)足底电击可以显着增加动物大脑前额叶、海马和杏仁核脑区BRD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3)足底电击可以导致动物大脑前额叶及海马脑区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小胶质细胞及NF-κB激活水平增加,而对杏仁核脑区促炎细胞因子、小胶质细胞及NF-κB激活水平影响不显着,给予BRD4抑制剂JQ1可以显着改善前额叶和海马脑区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小胶质细胞及NF-κB激活水平。(4)足底电击可以下调动物前额叶及海马脑区部分即刻反应基因激活水平,上调杏仁核部分即刻反应基因激活水平,给予BRD4抑制剂JQ1可以使即刻反应基因表达水平趋于正常。(5)足底电击可以导致动物大脑前额叶及海马脑区椎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降低,杏仁核脑区椎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增加,给予BRD4抑制剂JQ1可以使椎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趋于正常。2第二部分2.1实验动物和分组30只2月龄雄性C57BL/6小鼠分为三组(每组10只):对照组、慢性应激组、慢性应激加EPZ-6438给药组。适应一周后,慢性应激组小鼠进行抑郁造模,给药组每天腹腔注射一次EPZ-6438(1 mg/kg)。对照组和仅慢性应激组的小鼠每天仅给予溶剂以平衡误差。造模结束后对所有动物依次进行行为学测试,测试完毕后取材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2.2实验方法(1)采用21天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的方式制作抑郁模型。(2)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估动物的抑郁及焦虑样行为,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动物的空间学习和记忆水平。(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动物前额叶及海马脑区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动物前额叶及海马脑区Iba-1阳性细胞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阳性细胞的数量。(5)采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动物前额叶及海马脑区NF-κBp65磷酸化水平,H3K27三甲基化水平,EZH2和SOCS3的表达水平。2.3研究结果(1)CUMS导致动物抑郁和焦虑样行为及空间学习和记忆损害,给予EZH2的抑制剂EPZ-6438可以显着改善上述行为损害。(2)CUMS导致动物前额叶和海马脑区小胶质细胞M1型(促炎)激活、促炎细胞因子及NF-κB激活水平增加,给予EZH2的抑制剂EPZ-6438可以显着改善这一变化。(3)CUMS导致动物前额叶及海马脑区EZH2表达、H3K27三甲基化和SOCS3表达水平增加,给予EZH2的抑制剂EPZ-6438降低EZH2表达、H3K27三甲基化,并升高SOCS3表达水平。研究结论(1)BRD4可通过影响前额叶和海马脑区神经炎症水平,以及前额叶、海马和杏仁核脑区锥体神经元的树突棘密度影响动物的条件性恐惧记忆及PTSD样行为。(2)EZH2靶向的H3K27的三甲基化修饰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及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参与动物的慢性应激致抑郁样行为,并且部分可通过影响SOCS3表达水平介导。
吴永继[8](2021)在《杜仲水提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神经炎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项研究表明,神经炎症是参与神经元变性的关键过程,同时也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者以抑制神经炎症为切入点,寻找缓解或治疗上述疾病的抗炎药物。杜仲属于杜仲科杜仲属的单一树种,具有较强的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抗炎及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杜仲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的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且已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中药配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杜仲水提物(water extract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er,WEE)是否具有抑制神经炎症、改善神经炎症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抑郁样行为及肠道菌群等作用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神经炎症的小鼠模型及细胞模型,通过在体试验与体外试验相结合,探讨WEE对LPS诱导的神经炎症的缓解作用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旨在为杜仲的综合性利用及开发新的抗炎天然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试验结果如下:(1)WEE抑制LPS诱导的大脑组织中SOD、GSH-Px活力下降及MDA含量减少的程度,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性。通过水迷宫试验和爬杆试验发现,WEE能够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通过旷场试验及高架十字迷宫试验发现,与LPS组小鼠相比,WEE能够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为探究小鼠行为学变化的原因,分析海马中与学习记忆相关蛋白的表达及不同小棘的比例变化。结果发现,与LPS组相比,WEE能够增加海马中Mushroom状小棘的比例,上调突触相关蛋白如:突触泡蛋白(synaptophysin,SYP),树突棘素(spinophilin,SPN)和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的表达水平,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样行为。(2)LPS引起小鼠海马颗粒细胞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Brd U+和DCX+的细胞数量减少,分子层(Mesomolecular layer,ML)中Brd U+细胞数量增多,WEE明显增加了DCX+细胞的数量。与LPS组相比,WEE降低了LPS诱导的新生细胞向胶质细胞分化的程度,增加祖细胞不对称分裂的百分比。以上结果表明,WEE对LPS诱导的小鼠海马中成体神经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Sholl及Skeleton/Fractal方法对小胶质细胞的形态进行分析发现,WEE能明显影响LPS诱导的小鼠海马中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复杂性。(3)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在海马不同区域的密度,结果发现,与LPS组相比,WEE明显降低GFAP+细胞在海马CA1,CA3,ML和门区的密度及海马中GFAP蛋白表达。类似地,与LPS组相比,WEE能明显降低Iba1+细胞在CA1,CA3及门区的密度。通过q PCR检测发现,与LPS组相比,WEE显着降低IL-1β、IL-6、IL-1ra、i NOS、Arg-1的m RNA表达水平,同时降低MMP9、MCP-1、m PPARγ的m 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发现,WEE通过抑制LPS激活的NFκB、p38 MAPK信号通路、凋亡及内质网应激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4)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分析大脑皮层中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发现,与LPS组比,WEE降低小鼠大脑皮层中GFAP+与Iba1+的细胞密度及相应蛋白表达量。通过q PCR检测发现,与LPS组相比,WEE能够明显抑制TNF-α、IL-1β、IL-6、IL-10及IL-1ra等炎症因子在大脑皮层中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WEE能够抑制LPS激活的NFκB、p38 MAPK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5)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WEE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保护小鼠肠道免受LPS的损伤。且与LPS组相比,WEE能够抑制小鼠结肠中TNF-α,IL-1β,IL-6,IL-10,IL-1ra及Occludin的表达,增加结肠中紧密相关蛋白的表达,缓解肠道炎症的发生。(6)通过LPS作用于BV2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发现,与LPS组相比,WEE增加BV2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的分化程度及ROS的含量,且能够抑制LPS诱导的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并表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WEE能够抑制LPS激活的NFκB、p38 MAPK信号通路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缓解细胞炎症。综上所述,WEE能够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样行为;对LPS诱导海马中成体神经发生起到保护作用;抑制小鼠大脑皮层与海马中炎症相关因子与TLR4、NFκB、p38 MAPK介导的信号通路、凋亡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薄建柱[9](2021)在《外泌体miR-124/506在铅暴露致神经炎症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外泌体microRNA参与阿兹海默症的发生和发展,长期慢性铅暴露同样可引起阿兹海默症样神经损伤症状,最终引起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但是有关外泌体microRNA在铅神经毒性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铅作业工人血清外泌体microRNA表达谱的变化,并筛选关键差异microRNA。应用铅暴露大鼠模型及体外小胶质细胞染毒模型,初步阐明关键外泌体microRNA对其靶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关键外泌体microRNA在铅致神经炎症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结果将丰富铅致神经炎症的机制,为铅作业人群的保护策略和监护措施提供新的靶点。方法1选取某蓄电池生产厂铅作业工人42和本厂非铅人员32人作为研究对象,提取血清外泌体,选择8名铅作业工人和4名对照工人的血清外泌体样本用于microRNA测序。2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外泌体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关键差异microRNAs(miR-124、miR-506)。应用Realtime-PCR法进行外泌体中差异microRNA表达的验证;3应用相关分析进行血清外泌体miR-124、miR-506表达与神经炎症和神经行为变化的相关性,应用分层回归分析进行中介效应分析。4 4-6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低铅暴露组和高铅暴露组,低铅暴露组和高铅暴露组大鼠分别饮用含有250 mg/L和500 mg/L的乙酸铅溶液,同时对照组大鼠饮用含有500mg/L的乙酸钠溶液;染毒时间共24周。5应用旷场试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及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和探究功能;ICP-MS检测大鼠全血铅水平;Realtime-PCR技术测定实验大鼠血清及脑脊液外泌体中miR-124、miR-506表达水平;6 Realtime-PCR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大鼠皮质和小胶质细胞系BV-2中SOCS3、JAK/STAT通路关键蛋白(JAK2、p JAK2、STAT3及p STAT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TNF-α及IL-1β水平;7应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技术,将miR-124 mimics及mimics negative control(NC)转染BV-2细胞进行miR-124敲降后效果分析。结果1人群血清外泌体表征结果显示:血清外泌体呈椭圆形,具有脂分子双层结构,外泌体平均为159.5nm,可见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的表达。2铅作业工人血清外泌体micro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发现:铅作业工人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s共79个(P<0.05),其中上调54个,下调25个;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蛋白质结合、金属离子结合、核转录、转录调控等生物过程,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靶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为MAPK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等。其中,miR-124及miR-506增加最为显着。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外泌体miR-124和miR-506在铅暴露引起神经行为变化、情感状态变化、血清IL-1β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而二者在铅暴露引起血清TNF-α增加中起到完全中介效应。通过对差异表达显着的miR-124及miR-506与免疫炎症损伤相关通路(JAK/STAT、NF-κB、m TOR、TCR signaling pathway)分析表明,miR-124及miR-506的靶蛋白AKT3、GRB2、PK3R3、SOCS1、SOCS2、NRAS、SOCS3、TNF、PDPK1、RELA及PLCG1可多条免疫炎症信号通路,其中靶基因SOCS3参与JAK/STAT及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Realtime-PCR验证结果表明铅作业工人血清外泌体miR-124及miR-506表达高于对照工人,与外泌体microRNA测序的结果一致。3相关分析发现血清外泌体miR-124、miR-506表达与情感得分相关;且均与系列加减、视觉保留、记忆扫描、目标追踪得分均呈负相关。与神经行为综合指数NBI均呈负相关。此外,血清外泌体miR-124、miR-506表达还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4铅暴露24周后,低铅暴露组和高铅暴露组大鼠血铅水平分别为0.17±0.04μg/m L和0.32±0.09μ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0.08±0.02μg/m L),且逃避潜伏期高于对照组。旷场实验中,铅暴露大鼠总路程、中央格停留时间,水平穿格次数及站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且高铅暴露组显着低于低铅暴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鼠新物体识别能力检测显示,铅暴露大鼠对新物体的接触次数和接触时间比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5低铅暴露组和高铅暴露组大鼠血清外泌体中miR-124及miR-506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脑脊液外泌体中只有miR-124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未见脑脊液外泌体中miR-506表达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6低铅暴露组和高铅暴露组大鼠皮质中SOCS3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低铅暴露组和高铅暴露组p JAK2及p STAT3表达蛋白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低铅暴露组及高铅暴露组大鼠皮质中TNF-α、IL-1β蛋白含量增加(P<0.05)。7铅暴露大鼠脑脊液外泌体接种BV-2细胞12h和24h后,SOCS3 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JAK2及STAT3磷酸化蛋白水平上升(P<0.05);BV-2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明显增加。8转染miR-124mimics至BV-2细胞后可见BV-2内miR-124的表达上升,细胞中SOCS3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而JAK2及STAT3磷酸化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BV-2细胞上清中TNF-α及IL-1β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铅暴露可导致血清外泌体microRNA表达谱改变,其中以miR-124和miR-506表达变化较显着。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124和miR-506与神经行为损伤和炎症因子IL-1β、TNF-α水平相关,且在血铅水平和神经行为损伤和炎症水平增加起到中介作用。miR-124可通过靶向抑制SOCS3的表达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释放IL-1β、TNF-α,从而参与了铅的神经炎症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提示外泌体miR-124可成为铅神经毒性防治的新靶点。图 40 幅;表 50 个;参 299 篇。
任小娟[10](2020)在《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肾不藏志不寐论治的理论依据、因机证治和常用安肾志方药。(2)采用D-半乳糖联合对氯苯丙氨酸(PCPA)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观察肾不藏志不寐模型大鼠衰老方面、睡眠方面和海马转录组变化,衰老方面包括记忆能力、氧化应激、凋亡基因,睡眠方面包括睡眠时间、脑电图、炎症因子和神经递质。(3)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以及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的影响。方方法:(1)收集、归纳和探讨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依据和论治方药。(2)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半乳糖组、对氯苯丙氨酸组、肾不藏志不寐组,采用D-半乳糖120mg/kg/d皮下注射42d联合PCPA 300mg/kg/d腹腔注射3d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通过Morris水迷宫(MWM)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脑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CAT、B淋巴细胞瘤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m RNA的表达,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衰老方面的变化。(4)采用戊巴比妥实验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情况,通过脑电图观察大鼠觉醒(Wake)、慢波睡眠I期(SWS1)、慢波睡眠II期(SWS2)、快速动眼睡眠(REMS)和睡眠总时间(TST),检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血浆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脑5-羟色胺(5-HT)、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海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5羟色胺1A受体(5-HT1AR)、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型(GABAARα1)、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 Glu R2)m RNA的表达,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进行睡眠方面的变化。(5)对空白对照组和肾不藏志不寐组大鼠海马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6)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影响: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低剂量组(0.0875g/kg)、远志中剂量组(0.175g/kg)、远志高剂量组(0.35g/kg)、地西泮组(0.92mg/kg),通过MWM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检测各组大鼠海马5-HT、Glu、GABA的含量,血浆IL-1β、IL-6、TNF-α的含量。(7)对空白对照组、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中剂量组、地西泮组大鼠海马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结果:(1)肾志对寐寤具有调节作用,肾不藏志不寐的主症为夜寐早寤,病位在肾,病因是肾脏虚损,肾志不入于舍是肾不藏志不寐的核心病机。肾不藏志不寐常见临床证型包括肾气不固型、肾精不足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虚水泛型和肾不纳气型六种证型。远志、刺五加、人参、茯神、五味子、交泰丸、黄连阿胶汤、六味地黄丸、磁朱丸和孔圣枕中丹是治疗肾不藏志不寐常用方药。(2)D-半乳糖120mg/kg/d皮下注射42d联合PCPA 300mg/kg/d腹腔注射3d可以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衰老方面的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体重减轻,MWM中逃避潜伏期延长、穿台次数减少,脑SOD、CAT、GSH-px含量减少、MDA含量增加,海马SOD1、SOD2、CAT m RNA表达上调,海马Bax、Caspase-3 m RNA的表达上调、Bcl-2 m RNA表达下调。(4)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睡眠方面的变化:戊巴比妥实验发现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脑电图WAKE增加、SWS1、SWS2、REMS和TST减少,血浆IL-1β、IL-6、TNF-α含量增加,脑5-HT、GABA含量减少、Glu含量增加,海马IL-6、TNF-αm RNA表达上调,海马5-HT1AR、GABAARα1m RNA表达下调、m Glu R2 m RNA表达上调。(5)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肾不藏志不寐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628个,其中上调基因上调887个,下调741个;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神经发育、细胞发育、甘油三酯代谢、核糖体、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并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逆行神经的信号通路、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有密切联系。通过组间差异基因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蛋白互作分析以及肾不藏志不寐内涵,筛选肾不藏志不寐组的关键差异基因并进行验证,发现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显着差异基因为Gnb3、Faah、Mmp9、Twist1。(6)远志可以提高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模型大鼠海马5-HT、GABA的含量、降低Glu的含量,降低血浆IL-1β、IL-6、TNF-α的含量。(7)药物干预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海马转录组分析结果:(1)与肾不藏志不寐组相比,远志组的差异基因共有663个,其中上调240个,下调423个;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神经发育、昼夜节律调控、细胞凋亡与增殖、氧化磷酸化、能量代谢、免疫调节;并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非酒精性脂肪肝、I型糖尿病、哮喘的发生有密切联系。(2)与肾不藏志不寐组相比,地西泮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660个,其中上调基因732个,下调基因928个;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发育的调控、氧化磷酸化、神经元凋亡、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并与帕金森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阿尔茨海默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密切联系。(3)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干预作用的差异基因235个,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37个;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神经元发育、γ-氨基丁酸信号通路、细胞生长调控、参与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应答、能量代谢;并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I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有关。(4)地西泮对肾不藏志不寐干预作用的差异基因753个,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49个;差异基因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老化、突触的调节、凋亡的调控、多巴胺、糖原、脂肪酸、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代谢。并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肌收缩、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有关。(5)肾不藏志不寐与远志、地西泮关联的靶标基因及分子通路分析:通过组间差异基因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以及肾不藏志不寐内涵,筛选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组和地西泮组的关键差异基因并进行验证,发现远志有效靶基因为Faim、Pcp2、Elovl6;地西泮有效靶基因为Npr3、Trh;两药共同作用的靶点为BDNF、Gabra6。结结论:(1)肾志与不寐有着密切联系,肾不藏志是肾不藏志不寐的核心病机,补益肾脏、安神定志为肾不藏志不寐的治疗原则,远志是归经入肾的的安肾志药物,具有安神、强志、益肾的功效,是治疗志异常的首选药物。(2)D-半乳糖联合PCPA可以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与衰老相关的学习记忆能力、氧化应激、凋亡记忆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与睡眠相关的睡眠时间、脑电图、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表达发生了改变。(4)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海马存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的变化,显着差异基因功能涉及神经系统、代谢和炎症等。(5)远志可以改善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睡眠、调节神经递质、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6)远志和地西泮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的神经系统和炎症相关基因具有一定的干预效应,远志更侧重对神经功能相关靶基因的调节。
二、慢性捆绑应激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TNF-α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捆绑应激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TNF-α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线粒体相关蛋白通路探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线粒体能量代谢关键蛋白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制 |
1 能量代谢相关通路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
2 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蛋白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中医“虚、瘀、毒”病机探讨能量代谢异常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互关系 |
1 中医“虚、瘀、毒”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
2 中医“虚、瘀、毒”与能量代谢障碍的关系 |
3 脑的能量代谢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
4 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中药复方研究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参麻益智方的提取方法和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参麻益智方对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参麻益智方对慢性脑缺血致认知障碍模型大鼠脑组织线粒体障碍相关蛋白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参麻益智方的组方特点和前期研究成果 |
2 慢性脑低灌注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 |
3 参麻益智方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
4 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线粒体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
5 参麻益智方对线粒体关键蛋白能量代谢的影响 |
6 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中医认识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2)“标本配穴”预针刺调控肠道菌群-LPS-神经炎性反应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1.3 干预方法 |
1.4 实验动物行为学评估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旷场实验结果 |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实验二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和小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 |
1.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1.4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突触超微结构比较 |
3.讨论 |
结论 |
实验三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肠粘膜屏障及血清LPS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3 取材方法 |
1.4 大鼠结肠组织目标菌群组分的检测 |
1.5 结肠组织HE染色及观察 |
1.6 WB检测结肠组织ZO-1 蛋白表达含量 |
1.7 ELISA检测血清DAO、LPS、TNF-α、IL-1β含量 |
1.8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大鼠目标肠道菌群的变化 |
2.2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 |
2.3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ZO-1 蛋白表达水平 |
2.4 各组大鼠血清DAO、LPS、TNF-α、IL-1β含量 |
3.讨论 |
3.1 预电针能调节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紊乱的肠道菌群结构 |
3.2 预电针能减轻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肠粘膜屏障的损伤 |
3.3 预电针能减轻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系统性炎症 |
实验四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血脑屏障及神经炎症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和干预方法 |
1.2 WB和 ELISA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3 免疫荧光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4 取材方法 |
1.5 海马ZO-1、LPS、Iba-1、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1.6 血清S100β含量 |
1.7 海马CA1 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预电针对衰老模型大鼠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 |
2.2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比较 |
2.3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Iba-1 蛋白表达水平 |
2.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3 讨论 |
3.1 预电针能保护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血脑屏障 |
3.2 预电针能减少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LPS含量 |
3.3 预电针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神经炎症反应 |
讨论 |
1.动物模型的评价 |
2. “标本配穴”在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
2.1 中医对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相关认识 |
2.2 "标本配穴"是针灸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取穴原则 |
3.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
4.肠道菌群、神经炎症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4.1 菌群失调引起炎症反应 |
4.2 菌群失调引起血脑屏障功能下降 |
4.3 神经炎症与认知功能障碍 |
5.电针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衰老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 |
5.1 电针调控肠道菌群改善炎症反应 |
5.2 电针可以保护血脑屏障 |
5.3 电针调控神经炎症的机制 |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7.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1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炎症反应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2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慢性间歇性低氧状态mTOR/NF-κB通路参与BDNF介导的大鼠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调控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mTOR通路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认知研究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天麻素对脂多糖诱导急性神经炎症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炎症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热敏灸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 AD 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 AD 的认识 |
3 AD 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
4 艾灸治疗 AD 的研究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AD模型造模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2.2 热敏灸对A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2.3 热敏灸对AD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2.4 热敏灸对AD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AD模型复制及其评价 |
3.2 实验指标的选取依据 |
3.3 选穴依据 |
3.4 腧穴热敏化理论的探讨 |
3.5 热敏灸治疗AD大鼠疗效的探讨 |
3.6 热敏灸治疗AD大鼠作用机制的探讨 |
3.7 热敏灸疗法在AD防治中的作用 |
4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Aβ转运代谢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
1.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 |
2.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病机 |
3.阿尔茨海默病的针灸治疗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
1.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 |
2.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及致病机理 |
3.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
4.阿尔茨海默病的西医治疗 |
第三节 热敏灸研究现状 |
1.热敏灸理论研究现状 |
2.热敏灸基础研究现状 |
3.热敏灸临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水迷宫测定造模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水迷宫测定AD大鼠造模结果 |
第二节 热敏灸对Aβ_(1-42)诱导的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海马区形态学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小结 |
第四节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α-分泌酶、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小结 |
第五节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脑海马组织中Aβ代谢及转运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
2 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
3 艾灸时间的选择依据 |
4 穴位的选择依据 |
5 热敏灸干预AD模型大鼠Aβ转运代谢的机制探讨 |
6 不同组别之间治疗结果的差异及分析 |
7 影响实验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 |
8 本研究的创新性 |
9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7)表观遗传因子BRD4和EZH2调控神经炎症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障碍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观遗传因子BRD4调控神经炎症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表观遗传因子EZH2调控神经炎症参与抑郁障碍发生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论文创新之处 |
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8)杜仲水提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神经炎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神经炎症 |
1.2 神经炎症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1.2.1 神经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症 |
1.2.2 神经炎症与帕金森氏症 |
1.2.3 神经炎症与多发性硬化症 |
1.2.4 神经炎症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
1.3 脂多糖 |
1.4 脂多糖诱导的实验动物模型 |
1.5 炎症参与的信号通路 |
1.5.1 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
1.5.2 MAPK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
1.5.3 PI3K/AKT/m TOR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
1.5.4 ROS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
1.5.5 NO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
1.5.6 COX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 |
1.6 杜仲的研究进展 |
1.6.1 杜仲概述 |
1.6.2 杜仲的主要化学成分 |
1.6.3 杜仲的主要药理作用 |
1.7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样行为的抑制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杜仲水提物的制备 |
2.1.5 分析条件 |
2.1.6 模型建立及分组 |
2.1.7 行为学检测 |
2.1.8 组织取材与固定 |
2.1.9 石蜡切片制作 |
2.1.10 尼氏染色 |
2.1.11 高尔基染色 |
2.1.12 免疫荧光染色 |
2.1.13 蛋白提取 |
2.1.14 脑组织中氧化指标的检测 |
2.1.15 蛋白免疫印迹 |
2.1.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杜仲水提物成分的测定 |
2.2.2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生存率与体重的影响 |
2.2.3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各组织重量的影响 |
2.2.4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2.2.5 杜仲水提物对LPS所致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
2.2.6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 |
2.2.7 杜仲水提物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 |
2.2.8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海马中不同形态小棘比例的影响 |
2.2.9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小鼠海马中学习记忆相关蛋白的影响 |
2.2.10 杜仲水提物增加LPS诱导的小鼠海马TH、TPH2 蛋白水平 |
2.2.11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小鼠的海马中间神经元数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海马成体神经发生的保护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1.4 Brd U标记 |
3.1.5 取材与切片 |
3.1.6 免疫荧光染色 |
3.1.7 RNA提取 |
3.1.8 反转录 |
3.1.9 q PCR |
3.1.10 蛋白免疫印迹 |
3.1.11 小胶质细胞形态分析 |
3.1.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小鼠海马新生神经元数量减少 |
3.2.2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海马中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下降 |
3.2.3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海马齿状回新生GCs的数量的减少 |
3.2.4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神经祖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及分裂方式的影响 |
3.2.5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神经祖细胞向小胶质细胞分化 |
3.2.6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7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分型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神经炎症的保护作用与分子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1.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4.1.3 取材与切片 |
4.1.4 免疫荧光染色 |
4.1.5 蛋白免疫印迹 |
4.1.6 q PCR |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小鼠的海马中c-Fos~+细胞的表达 |
4.2.2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的影响 |
4.2.3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影响 |
4.2.4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小鼠海马炎症因子的表达 |
4.2.5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的TLR4 信号通路的影响 |
4.2.6 杜仲水提物对小鼠皮层NFκB和 MAPK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影响 |
4.2.7 杜仲水提物对小鼠海马NFκB与 MAPK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影响 |
4.2.8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小鼠海马内质网应激 |
4.2.9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小鼠海马的细胞凋亡 |
4.2.10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小鼠大脑皮层中胶质细胞的增殖 |
4.2.11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小鼠大脑皮层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 |
4.2.12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小鼠大脑皮层的细胞凋亡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神经炎症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主要试剂 |
5.1.2 主要仪器 |
5.1.3 动物分组与给药 |
5.1.4 粪便样品采集 |
5.1.5 免疫荧光染色 |
5.1.6 蛋白免疫印迹 |
5.1.7 q PCR |
5.1.8 CTAB法提取肠道微生物DNA |
5.1.9 细菌16S r RNA基因片段扩增 |
5.1.10 PCR产物的定量与纯化 |
5.1.11 文库构建与测序 |
5.1.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杜仲水提物对小鼠结肠细胞增殖的影响 |
5.2.2 杜仲水提物增加小鼠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
5.2.3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小鼠结肠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
5.2.4 杜仲水提物对肠道菌群结构的α多样性的影响 |
5.2.5 杜仲水提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的组间物种组成的影响 |
5.2.6 杜仲水提物对小鼠肠道菌群菌门组成的影响 |
5.2.7 杜仲水提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组间的多样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炎症的体外作用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主要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1.3 BV2 细胞的培养 |
6.1.4 细胞分组与给药 |
6.1.5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 |
6.1.6 流式细胞术检测BV2 细胞凋亡率 |
6.1.7 ROS含量测定 |
6.1.8 细胞蛋白样品的制备 |
6.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杜仲水提物对LPS诱导BV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6.2.2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BV2 细胞形态的变化 |
6.2.3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BV2 细胞内ROS的生成 |
6.2.4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诱导的BV2 细胞的凋亡 |
6.2.5 杜仲水提物对BV2 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作用的影响 |
6.2.6 杜仲水提物抑制LPS激活的NFκB/MAPK炎症通路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外泌体miR-124/506在铅暴露致神经炎症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铅作业工人血清外泌体差异microRNA筛选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对象的信息收集 |
1.1.3 研究对象情感状况调查 |
1.1.4 研究对象的神经行为功能测试 |
1.1.5 神经行为功能综合指数的构建 |
1.1.6 血铅的测定 |
1.1.7 用于外泌体测序的血清外泌体的提取(超高速离心法) |
1.1.8 血清外泌体的表征 |
1.1.9 血清外泌体总RNA的提取 |
1.1.10 基于Illumina Hiseq2000/2500的microRNA测序 |
1.1.11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流程 |
1.1.12 mircoRNA测序分析 |
1.1.13 铅作业工人血清外泌体差异表达microRNA筛选及验证 |
1.1.14 血清促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的表达水平检测 |
1.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铅作业工人血清外泌体差异micrRNA筛选研究 |
1.2.2 血清外泌体miR-124、miR-506 表达与神经行为、血清炎症因子的关系 |
1.2.3 血清外泌体miR-124和miR-506 在铅暴露致神经损伤的中介效应分析 |
1.2.4 血清外泌体miR-124、miR-506 在血铅与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中介效应分析 |
1.3 讨论 |
1.3.1 铅暴露导致作业工人血清外泌体microRNA表达谱发生改变 |
1.3.2 铅作业人群的神经功能变化 |
1.3.3 外泌体miR-124和miR-506 与铅致神经损伤 |
1.3.4 铅作业工人外泌体miR-124、miR-506 与神经炎症的关联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外泌体miR-124和miR-506 在铅暴露致小胶质细胞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中的作用研究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2.1.3 生长发育的记录 |
2.1.4 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检测(Morris水迷宫) |
2.1.5 旷场实验检测实验大鼠探究能力和紧张状态 |
2.1.6 实验大鼠生物样品的采集 |
2.1.7 ICP-MS血液中铅的含量 |
2.1.8 实验大鼠血清及脑脊液外泌体提取及表征 |
2.1.9 实验大鼠血清及脑脊液外泌体microRNA的检测 |
2.1.10 实验大鼠皮质SOCS3及JAK/STAT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2.1.11 实验大鼠皮质细胞因子(TNF-α及IL-1β)的表达水平检测 |
2.1.12 小胶质细胞BV-2 的培养及传代 |
2.1.13 大鼠脑脊液外泌体接种BV-2 细胞 |
2.1.14 大鼠脑脊液外泌体接种BV-2 SOCS3 及JAK/STAT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2.1.15 大鼠脑脊液外泌体作用BV-2 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检测 |
2.1.16 miR-124 转染 |
2.1.17 miR-124 转染BV2 SOCS3及JAK/STAT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2.1.18 miR-124 转染BV-2 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检测 |
2.1.19 microRNA靶基因预测方法 |
2.1.20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miR-124及miR-506 调控炎症通路的靶基因及其结合位点的预测 |
2.2.2 铅暴露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3 铅暴露对实验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2.2.4 铅暴露对实验大鼠探究能力和焦虑状态的影响 |
2.2.5 铅暴露对大鼠新物体识别能力的影响 |
2.2.6 铅暴露实验大鼠血液铅水平的变化 |
2.2.7 铅暴露大鼠血清和脑脊液外泌体的表征 |
2.2.8 铅暴露大鼠血清及脑脊液外泌体miR-124及miR-506 的表达 |
2.2.9 铅暴露大鼠皮质中SOCS3/JAK/STAT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水平 |
2.2.10 铅暴露大鼠皮质中TNF-α、IL-1β表达水平 |
2.2.11 铅暴露大鼠脑脊液外泌体对BV-2 SOCS3及JAK/STAT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2.12 铅暴露大鼠脑脊液外泌体对BV-2 细胞中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 |
2.2.13 miR-124 通过抑制BV-2 细胞中SOCS3 激活JAK/STAT通路 |
2.3 讨论 |
2.3.1 铅暴露后大鼠神经损伤的状况 |
2.3.2 铅暴露对血清及脑脊液外泌体miR-124及miR-506 的表达 |
2.3.3 铅暴露大鼠SOCS3 表达受到抑制且其调控的JAK/STAT通路蛋白被激活 |
2.3.4 miR-124 通过抑制SOCS3 激活小胶质细胞导致神经炎症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外泌体源性microRN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3.1 外泌体源性microRNA的研究现状 |
3.1.1 外泌体的来源及形成 |
3.1.2 外泌体的结构及成分 |
3.2 外泌体源性microRN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3.2.1 外泌体源性microRNA与阿兹海默症 |
3.2.2 外泌体源性microRNA与帕金森氏症 |
3.2.3 外泌体源性microRNA与多发性硬化症 |
3.2.4 外泌体源性microRNA与亨廷顿舞蹈症 |
3.2.5 外泌体源性microRNA与肌萎缩侧索硬化 |
3.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表 |
附录B POMS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肾不藏志不寐理论研究 |
1 肾、志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
2 肾藏志对寐寤的调节作用 |
3 肾不藏志不寐的因机证治 |
4 常用安肾志的方药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研究 |
研究一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氧化应激、凋亡基因、炎性因子和神经递质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学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安肾志药物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镇静促眠作用的实验研究 |
研究一 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作用的海马转录组学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失眠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中药治疗对氯苯丙氨酸致失眠模型大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慢性捆绑应激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TNF-α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线粒体相关蛋白通路探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D]. 孙成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标本配穴”预针刺调控肠道菌群-LPS-神经炎性反应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D]. 何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慢性间歇性低氧状态mTOR/NF-κB通路参与BDNF介导的大鼠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调控及机制[D]. 张初琴. 山东大学, 2021(12)
- [4]天麻素对脂多糖诱导急性神经炎症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的改善作用[D]. 石露.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热敏灸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D]. 李海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Aβ转运代谢功能的研究[D]. 岳瑞珍.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表观遗传因子BRD4和EZH2调控神经炎症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障碍发生[D]. 王威. 山东大学, 2021(11)
- [8]杜仲水提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神经炎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吴永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9]外泌体miR-124/506在铅暴露致神经炎症中的作用研究[D]. 薄建柱. 华北理工大学, 2021(02)
- [10]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任小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