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28)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对于华中师范大学南湖校区教学实验大楼建筑设计方案的解读,探讨一种教学建筑综合化、一体化的设计手法和思路。
【关键词】教学楼;场所精神;一体化;院落;平台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8-0039-02
1.项目概况
南湖教学实验大楼为华中师范大学南湖校区建设工程的一部分,位于南湖校区内中心位置。北临雄楚大街,南临南湖及桂子花园小区,东侧为规划市政道路,西侧为已建的学生宿舍及食堂。项目由教学、实验、行政办公三大功能部分组成,地上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场地内部分为与南湖水面联通的水塘。
2.设计理念
2.1 一轴四院的规划结构
设计采用“一轴四院”的空间规划结构,轴线从北到南串起了城市空间、建筑空间、自然湖面空间。人们通过主广场后拾级而上,通过具有门意象的建筑灰空间过渡到建筑空间,通过平台、院落自然地过渡到湖面自然空间,从而完成了建筑介入地块后对于新校园空间的整合,创造了新的空间序列。在轴线两侧,设计不同主题的四个庭院,庭院的开放性和动静程度根据建筑功能做了不同的区分,满足了不同空间的使用需求。
2.2 场所精神
“学校开始于一个站在树下的人,他不知道他是老师,他和其他人一起讨论他的认识……很快这个需要的空间就建立起来了,形成了第一所学校。”——路易斯·康
很多传统学校不能提供足够的非正式思想交流的场所,也不能为学生和老师提供足够的互动机会。本方案的设计目标是,创造一个非传统空间的校园,营造出不同的空间连系点作为学生的交流场所。
方案通过二层架空平台的设计,使学校不同功能的空间得到紧密联系,方便不同功能的可达性。连续的平台给学生创造了丰富的交流场所和空间的趣味性。同时,通过“围合”的方式形成不同的的内向庭院,各庭院之间相互渗透联系,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活动交流场所,使校园建筑回归传统的“书院”形态,创造富含求学精神的校园氛围。
2.3 一体化
建筑功能复杂,建筑采用了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一体化包括建筑形体的一体化和建筑空间的一体化。通过连廊、平台等建筑语言的引入,使原本多个形体的建筑功能体块融为一个建筑整体。同时,通过各个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原本多个相对独立的建筑空间融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空间组。一体化的设计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教学综合体,不同使用者可以方便地使用和享受整个建筑空间。
3.平面布局
功能布局总体上强调三大功能各自独立又方便联系。二层平台有机联系了各功能空间,平台下,人们在雨天、炎热季节都能方便的到达各功能空间。U形的教学楼围合了内部庭院,通过架空与主入口庭院联系,教学楼内部通过通高的中庭解决了内廊式建筑局促呆板的形象,增加了休息与交流的场所。行政办公楼位于主楼西侧,主入口位于南面,以内庭通高空间为核心,布置紧凑,通高空间提升了办公的档次与环境。实验区位于主楼东面,通过庭院营造安静、舒适的建筑空间。在行政与实验区结合位置设置休息、观景空间,方便两个功能空间的使用。大报告厅位于校园中心下沉庭院两侧,方便使用。在建筑东南角设置一水上小品建筑,作为空间的点缀,是学生交流中心或休闲之处,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空间。
4.建筑造型
建筑强调与现有校园建筑风格相协调,以冷灰、暖灰为主色,满足校园的总体规划要求和总体规划风格布局。现代简洁的风格是立面造型的基调。立面以竖向构图为主,虚实对比,线面结合,简洁大方,层次丰富。建筑外部材料以灰色石材和暖灰色、浅灰色面砖相结合形成形体的穿插,使建筑与已建宿舍、食堂相协调。建筑局部玻璃幕墙突出形体的虚实对比,材料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体现绿色环保的思想。
5.结语
通过对于华中师范大学南湖校区教学实验大楼建筑设计方案的分析,教学建筑的综合化、一体化的设计作为一个设计思路,不仅能创造更有序更完整的城市空间,也使建筑内部空间更加丰富,使用者能更便捷地使用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大夏.路易斯·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26.
作者简介:施明化(1981-)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工程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
论文作者:施明化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0
标签: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南湖论文; 功能论文; 庭院论文; 场所论文; 校园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