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研究 从作文教学四要素谈作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作文教学论文,四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从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研究成果。在众多观点、不同侧面的研究中,以整体的观点研究作文则是新近、最为突出、而且至关重要的一种。我们知道,小学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它由多种要素组成。而所谓整体的观点就要研究它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以整体为特征的小学作文新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工具要素、材料要素、心理要素、情感要素四个组合体。这四项是互相协调、有序不可分隔的整体。那么这四要素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发挥作用呢?下面从作文的本质入手作一分析。
作文,从写作目的看,是“表情达意”。即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传达写作意图。“思想情感”来自对所接触的事物的看法、态度。有了“看法、态度”以后,才能有说出去的欲望。这就是表达的动力、目的。这一点即是四要素中的“情感要素”,也是诱发学生写的冲动、要求的根本所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良好的情感体验可以提高积极性。可是学生为什么没有写的情感要求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子上讲还在教师的命题。
1.命题抽象 比如《一枝红杏出墙来》《阳光洒满校园》。这样的命题完全违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不顾学生生长发育特点而任意拔高的。试想,小学生正处在由实物形象符号的认识到抽象符号认识的过渡阶段,对直观、具体的东西容易感知,认识事物还处在表面上,怎么能够理解“红杏出墙”“阳光洒满校园”这类题目深含的寓意指向呢?既然不理解,心里便糊涂、茫然,当然就怕写,也写不出来。
2.命题大而空 比如《祖国颂》《童年》等题目都过大、过宽,涉及太广。而小学生的生活却才开始从家庭走向学校,才开始培养鉴别是非的能力,只认识一些简单的事物。他们的视野、经历及所掌握的一点基础知识,是没办法对此下手的,即使勉强写上几句,也只能是空话、套话了。
客观上,教师没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去要求,忽视了激发写作热情、兴趣这一写作中对内因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情感要素”。结果造成作文教学在起始的第一步就让学生感到惧怕、作难,今后怎么会使作文渠道畅通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命题越直接、越具体、越明确越好,使作文在起始阶段就有吸引力,就能够刺激学生表达的愿望。那么,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就会渐渐明白作文同自己生活的关系,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慢慢引上轨道,形成能力。
作文,从写作过程看,“写”的行为有三步。首先是观察,事物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被反映到大脑中;然后同主体原先积蓄的知识情感融合,产生感性认识;随着感性认识的增加,逐渐再形成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客观事物转换成主观认识的感知阶段。把这些材料运用起来,孕育出新的意思、新的思想,再用文字转换成文章即可。所以,写的过程经历了“采集——构思——表达”三步。不难看出,作文能力实际是主体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结合。对学生而言,主要是认识能力,即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学生往往是感受不到,才没有东西可写,这就是解决四要素中的“材料要素”,即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从生活中开掘题材,打开思路。
生活就是作文材料的源泉,它包括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两方面。直接生活就是在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中观察感受到的材料,把它提炼深化为可写的材料;间接生活就是在阅读、看电视、电影、戏剧中得到的知识及可写的材料。这就要求训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感受力,才能解决“材料”的问题。为此就需:
1.培养观察力 “观察”就是仔仔细细地看。不但要看得全面,还要看得持久。全面了就不致于丢三落四或片面;持久了就能看到事物的变化过程及前因后果。二者结合起来,就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就能把事物看透彻。有了这种能力就等于有了观察力,具备了认识事物的能力。而学生犯的就是浮浅地、表面化地认识事物。比如:“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6岁左右的小男孩走到又大又红的草莓摊前,两人都尝了一个,一问价钱10元钱一斤,母亲一怔,随口说道不买了,太酸了。儿子不答应,不走。”学生在习作中评价道:“这位母亲爱占小便宜。”如果分析一下母亲的动作“怔了一下”,想想为什么“怔”呢?或许没想到一斤草莓这么贵,划不来买;或许钱不够……这一想就会得出比原来更准确、合理的结论了。
这位学生正犯了不细致全面分析事物的毛病,忽视了那位母亲的“怔”这一动作。所以,“观察”是“思考”的依据,观察提供的材料,要运用于思考,思考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与同类事物横向比一比,纵向比一比,看看是否合理,这样下的结论,就不会简单、浅薄了。
培养观察力是循序渐进的任务。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次观察活动的目的、任务,愈清楚,对观察对象的反映就愈完整、清晰,效果就会愈好;其次,要注意提高观察的兴趣,所设计的观察活动,吸引力要强,这样,学生喜欢,注意力集中,到写时就有写头,还能做到详细具体;最后再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观察方法。比如,观静物,首先脑海中出现的问题是:它是干什么用的?再围绕性能看外表。看的时候,或从上到下,或先整体后部分……看完了外形,再了解作用。如果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则要抓关键人物的动作、语言,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由外在现象看到内在本质。教无定法,只要学生掌握了一般的基本方法,再去创造发挥运用,能有效或事半功倍,就达到了目的。
2.提高感受力 感受是观察的进一步深化。“观察”着眼于客观,“感受”则是内在情结的活动,侧重于意理的形成、情感的体验,即思考的结果表现。提高感受力必须勤揣摩,常思考。“认识是无穷”的,养成了思考的习惯,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思考的结果就会慢慢深入、有力度,感受也就灵敏了。
所以,对生活留意,而且能够捕捉到东西,并且不断、反复地去认识、体会,也就做到了深化生活中得来的材料,写作文的时候,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源泉。另外,还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素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动脑、动手活动,培养学生一定的爱好、特长,使生活极大限度地充实。有句古诗道:“为有源头活水来。”从生活中观察、感受、创造,作文素材源源不断,作文才能写活,笔头才能写顺,解决了“没词儿可写”的难题,也就解决了“材料要素”。
作文,从表达形式看,就是说话。用口说,是口头作文,用笔写,是书面作文。一个是直接的口头交流,一个是间接的书面交流。它同我们生活的关系好比不交际不说话就不能生活一样。我们生活不能靠引经据典和照抄别人的话进行交流,作文同样必须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为什么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话题常常引不起学生说的兴趣?为什么教师要求的作文内容让学生望题兴叹?而同学之间常常话语滔滔不绝,对日常“小事”争论起来也能口若悬河?根本的一条原因是这些内容紧贴学生生活,孩子们熟悉,有话可说。更重要的是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吻合。教师不妨以此为启示,在作文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要素和生理特点。
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好奇心理是少年儿童的主要特征之一,孩子们想象力正丰富,对一切事情都充满了幻想。可以在作文指导时,设计“好奇——观察——实验作文”一类,“好奇——猜测——想象”作文一类,“好奇——辩论——口头作文”一类,以“好奇”为始发点,最终转化为成功点。这既符合儿童写作心理规律,又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便达到了训练目的。
2.满足学生的求成心理 在成功中体验欢乐,享受快感,是人的普遍心理要求。小学生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在困难面前容易缺乏信心,丧失意志,以致半途而废,破罐子破摔。小学生正在学写作文,如果成功的机会多,就能促使他们大胆积极向前;而挫折太多,则会削弱向上的劲头。因此,教师在作文批改、讲评中,以鼓励为宗旨,多写激励式的批语,正面诱导,忠恳评价,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喜爱作文、努力学习作文的兴趣。
3.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 语言本身富有极强的艺术性、美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领会文章优美的旋律。同时,欣赏佳作,读读优秀的作品,都是对学生美的熏陶、感染。从而可达到借鉴、创新的目的,调动学生对语文课及文学作品的喜爱,诱发他们写的激情。
此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作文表达的基本知识。比如:什么是写作目的,文章的内容与中心是什么关系,什么叫条理,怎样安排条理,怎样写叫具体,如何抓特点……具备了这些知识,大脑才能有条不紊、有序地安排自己所获得的材料。教学这些写作基本知识,必须遵循学用结合的规律,一来对课本中的阅读知识是检查、反馈,二来也是巩固新获取的知识,三来可使阅读写作紧相连,发挥效用。这便是四要素中的工具要素,也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从入学起,讲读课中的方方面面的训练已经为工具的使用打下了基础。因此,从整体出发,从横向讲,应以课文为凭借,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从纵向讲,要严格进行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由写一句话到写一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的文章,使写作知识越滚越大,写作技巧越滚越熟。
综上所述,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内在的相互联系,这四项要素,在作文的具体教学中,是个互相连接,有机结合的整体。心理要素、情感要素是解决写的内在原因,扫除作文难、怕作文的心理障碍,以情感为动力,促使写的行为;工具要素为“载体”,材料要素是“内容”,工具要素过关了,材料要素会成为作文的翼翅,最终达到表达真情实感。同时也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达到文与道的合谐统一,从而摆正文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