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来,国家财政改革和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_国内宏观论文

13年来,国家财政改革和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_国内宏观论文

十三年来国家财政改革和发展谱写历史新篇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篇章论文,十三年论文,财政论文,国家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与全国各行各业一样,财政改革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个稳固、强大、平衡的国家财政正在逐步建立。

一、国家财政实力逐步由弱到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

财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财税体制改革的部署,1994年,我们重点对工商税制和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中央与地方的新型利益分配关系,为微观经济运行创造了一个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稳定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它税种相配合,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税制;逐步形成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2001年与1990年比较,全国财政收入增加了4.6倍,是历史上增长最快、最稳定的时期。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4年改革初期的11.2%提高到2001年的17.1%,由不断下降的趋势转变为稳步上升的趋势;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2001年中央财政总收入9174亿元,其中通过税收返还地方财政2340亿元,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用于地方的达3662亿元,是改革初期1994年的6.2倍,年均增长29.8%。这次财税体制改革不仅是建国以来决策最科学、力度最大、设计最周密、实施最顺利、运行最平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财税体制改革,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进展顺利。为了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实现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和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央决定,从2002年1月1日起,打破现行按隶属关系和税目划分所得税收入的办法,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除少数特殊行业或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所得税和全部个人所得税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分享范围和比例全国统一。其突出意义在于: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税制的公平与统一,防止一些地区搞所得税优惠恶性竞争;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将把通过所得税分享改革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目前改革进展顺利。

税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了规范税费管理,减轻社会负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快了税费改革的步伐。清理取消了一批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据统计,自1997年以来,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取消收费1965项,共减轻社会负担1332亿元,大规模实施了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的农村税费改革。目前,全国共有安徽等20个省份全面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其它省份都选择了部分县市进行了局部试点,并已取得明显成效:规范了农村税费收入,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试点地区的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减负率一般都在25%以上,有效地遏制了农村“三乱”;带动和促进了乡村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等农村各项改革。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已经完成了车辆购置费改税的工作。

二、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强有力地支持了各项重点事业的发展

部门预算改革已全面推行。为了使部门的预算内外资金,预算项目的具体内容按规范统一的标准在部门预算中完整地得到反映,增强预算的严肃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了部门预算制度改革。2000年,所有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当年都试编了部门预算,并选择了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个部门的预算上报全国人大审议。2001年,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国务院所属部门的部门预算由4个增加到26个,预算内容进一步细化,形式进一步规范。2002年中央各单位都按规范的标准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进一步细化了预算编制。同时,地方部门预算改革也加快了步伐。部门预算改革正向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成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就是将所有的政府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直接支付。实施这项改革,对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同时。在水利部、科技部、法制办、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6个中央部门进行了试点。截至2001年底,6个中央试点部门纳入改革范围的预算指标达172亿元,实际拨付资金114亿元。2002年在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原有试点部门改革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到了23个中央部门。安徽、四川、福建、重庆、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等地方也积极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

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政府采购金额达到653亿元,其中,中央部门155亿元,资金节约率平均在10%以上。2002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其中中央单位将达到200亿元以上。

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稳步推进。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决定。2001年又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收支脱钩、收缴分离,逐步淡化和取消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这将利于从制度和源头上防治腐败,对防止执收执法部门乱收、乱罚,截留、挪用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利于促进部门和单位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从收收支支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机制和制度上保证公正执法;利于推进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等财政改革。2002年,34个中央部门已进行了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试点。各地也普遍加大了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力度,并收到明显成效。

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1年仅中央财政用于“两个确保”和“低保”支出就达508亿元,是1998年的5倍多。2001年底,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为99%,进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99.8%能够按时领取基本生活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由2001年底的1171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931万人。2002年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将进一步增加。二是增加工资性支出,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继1993年我国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后,1999年以来又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标准,从去年开始,实施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月人均基本工资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1年的823元,增幅达105.8%,是建国以来工资增长速度最快、增幅最大的一个时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特别是机关公务员工资长期偏低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三是增加教育、科技支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全国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2208亿元,比1990年增长5.3倍;科技支出583亿元,比1990年增长4.4倍。四是增加农业投入,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2001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投入达到2573亿元,比1990年增长3.5倍。五是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近三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427亿元,用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02年,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预计总投入将达293亿元。

三、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适度从紧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软着陆”。为了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抑制当时的经济过热现象,1993年中央决定通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现象进行治理整顿。财税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强化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和清理减免税;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和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过快增长;积极发行国债,有力地促进了中央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经过三年的清理整顿,到1996年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挤压了过热经济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

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实施积极财政政策。1998年至2002年,共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加大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为防范金融风险,国家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调整税收政策,鼓励投资和消费,支持出口和吸引外资,减轻企业负担;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低收入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98-2001年,增发的长期建设国债分别拉动GDP增长1.5、2.0、1.7和1.8个百分点。二是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技术升级。至2001年底,国债项目已累计建成公路通车里程2.55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已达1.9万多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建成铁路新线4007公里,复线1988公里,电气化里程1063公里;新建、扩建机场37个;对2400多个县进行了农网建设和改造。通过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国债投资比重,较好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支持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对781个技术改造开工项目给予技改贴息,拉动社会其他方面投资达2810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对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增加了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东北及内蒙古等国有林区的天然林保护投入,加固大江大河大湖堤防3万公里,增加行蓄洪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建成141个污水处理项目等等,为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三是增加了就业,改善了人民生活。据统计,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每年可解决150-200万人的就业问题,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而通过实施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和减免农业税等政策措施,直接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等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四是扩大了国际影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效地维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树立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在财政政策实践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财政宏观调控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的转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由单一调控方式向多种调控方式的转变,宏观调控对象由企业、单位和个人向国内、国际市场的根本性转变,标志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已初步建立。

标签:;  ;  ;  ;  ;  ;  ;  ;  ;  

13年来,国家财政改革和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