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几点对策_农民论文

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几点对策_农民论文

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几点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对策论文,进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发展缓慢,从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适应,多数农民市场意识不强,习惯于“庭院鸡猪羊,大田棉油粮”,有一种“温饱即安”的思想;同时,农民的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差,“赚得起,蚀不起”,只要有一季一品欠收,第二年就不敢再投入,也不敢开辟新的项目。有的农民也想干,但总感到农业产业化问题太深奥,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他们抱着观望的态度,等一等,看一看再说。

在干部中,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是难字当头。多数基层干部认为搞农业产业化要找市场,而市场在哪里又搞不清,无从下手;有的干部习惯于催收催种,对如何提供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则力不从心;有的干部担心搞产业化,弄不好又像过去一样,号召农民种什么,种出来后又卖不出去,损害农民利益;极少数的干部还认为,搞产业化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事,不适合中国国情。

上述情况表明,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各级领导部门要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个转变能否实现,关键是能否解决亿万农民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的商品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程度。早在1990年3月,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人谈话中就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的论述,揭示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客观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经营承包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我国农业总产量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实现了邓小平所说的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农业最终必须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这是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户型农业经济,仍属于传统的小农经济范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外延扩大再生产受到土地规模制约,内涵扩大再生产受到剩余劳动力、耕作技术落后、市场信息闭塞、资金不足等严重困扰。户型经济已无法解决这些矛盾,满足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要求,必然要对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流通体制、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以及经营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提出一系列变革和创新的要求,即找到一种经营形式,既保留联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优点,又能克服其不足,在这基础上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顺应了这个要求应运而生,它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第一,农业产业化引导和帮助农民进入市场,把亿万农民小生产者与社会化大市场联系起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农业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第二,突破户型经济的传统模式,把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扩大再生产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的商品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提高农民的抗市场风险能力;第三,使市场对农业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让价值规律作为生产经营的主要调节机制,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第四,农业产业化把产、加、销诸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使弱质农业变成高效农业,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农业产业化过程,就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性飞跃。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捷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是已被人类社会历史所证明的客观真理。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改变贫困面貌,致富奔小康,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70年代末以来,苏南乡镇工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占农村经济主体地位的经济体系,使苏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也大体相似。苏南乡镇工业发展,走了一条主要为城市工业经济配套、拾遗补缺的道路。欠发达地区实现农村工业化,再走苏南发展模式的道路已行不通。第一,为城市工业配套的空隙已填满,拾遗补缺的条件已丧失。七八十年代,我国城市工业还不配套,需要乡镇工业为之配套,乡镇工业就是在这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到90年代后期,城市工业经济所有空隙都被乡镇企业填满,机遇已过。第二,苏南乡镇工业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又面临改革、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正在进行调整、改革,以寻求新的出路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产业化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结的枢纽,通过产、加、销一条龙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管理,可以使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乡镇工业迅速崛起,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产业。目前,食品加工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首先,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精细的食品加工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儿童食品、方便食品、老年食品、保健食品尤为人们青睐。其次,在国际市场上,高档的食品加工产品也为人们看好,其前景十分广阔。发展食品加工业,原料充足,来源渠道多,投资适度,周期短,见效快,附加值高,而且食品加工业许多领域还是空白。因此,积极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乡镇工业,就能跨越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直接跻身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行列。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经济发达县(市)进到经济强县(市)的战略措施。苏南等地区乡镇工业很发达,农村强劳动力基本上都进厂做工,曾一度出现农田抛荒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各县(市)、乡(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出台优惠政策,引进了大批外来劳动力承包种田;第二,实施“以工补农”、“以工建农”措施,基本上稳定了种粮队伍,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和市场供应。但由于外来承包农民的短期行为,乡镇工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及基本没有食品加工企业等诸原因,使原来先进的苏南农业开始萎缩,而落后的苏北农业后来居上,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部分已超过了苏南地区。实践证明,没有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先进的加工工业的兴起,乡镇工业是不完善的缺腿工业体系,整个农村产业发展就没有后劲和稳固的基础。以为城市工业经济配套的乡镇工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先进的农产品加工业,好比一个车子的两个轮子,它们之间协调一致,总比一个轮子动要快得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新的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许多不景气的乡镇企业通过转产、改组,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可以盘活存量资产,使企业获得新生和发展机遇,从而推动整个乡镇工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进入新一轮的创业和腾飞时代。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苏南地区农业走上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总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是使农业实现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战略措施,是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它是我国农民第二次创业,扩大内需,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各级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行动起来,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要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在新的创业中作出历史的新贡献。

二、农业产业化要坚持高起点,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在当今经济高速增长和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的农业经济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一是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压力。首先,由于我国农产品连续多年丰收,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时代已结束,出现了粮食、棉花、猪肉等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其次,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企业生产不景气,职工下岗人数激增,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对农产品的需求量相对减少;再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这一切造成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许多落后的产业、质次的农产品,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二是国际高科技农业经济严峻挑战的压力。我国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多数是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很少;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优价廉,而且大多数是高档次加工产品。因此,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的农产品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会对我国农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不利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我国将失去所有保护农产品的非关税手段,缩小了我国政府对农业的宏观支持空间;②西方国家高档的加工食品、优质农产品源源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农业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如果速度慢、起点低,仍然走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就会坐失良机,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甚至被国际高科技农业经济所挤垮,没有生存立足之地。

我国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能逾越农村经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必须从基础抓起;但又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必须有时代的紧迫感,利用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因素一面,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快速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此,我国农业产业要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发展高起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这样,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走完西方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大大缩短同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差距。

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农业产业化在西方国家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加快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历史进程。但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按照中国的国情、省情、县情,遵循客观规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认清国情(省、县情),是实行科学决策、进行正确指导的前提和基础。总结我们建党近80年的基本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认清国情。毛泽东早在1948年就说过:“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

江苏位于沿海经济带,是全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高于内地诸省,但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的框架。其最基本特点是:江苏农业(包括全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时期。改革开放20年来,江苏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但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较低;耕作方式有所改进,但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机械化程度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也涌现出一批规模经营的专业户和“公司+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方式,但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队伍,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年龄结构老化,妇女居多数,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农民收入逐年有所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仍不富裕。这就是目前我们的国情和省情、县情。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在这样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展开的:起点低、难度大。各级领导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思想上要积极跟上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但在行动上要防止急于求成、盲目推进,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生产力水平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机制。为此,必须做到三个切忌:一是忌一阵风。农业产业化是逐步推进、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化经历了几十年发展,才有现在的优势。我们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进行,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必须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二是切忌一刀切。在过去的建设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干什么事情都喜欢一刀切,一个模式,不因地制宜,不实事求是;三是切忌一哄而上。看种蔬菜赚钱,大家都去种蔬菜;搞稻田养殖赚钱,大家又都去搞,结果,大家都挤到一条船上,很容易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沉没。

标签:;  ;  ;  ;  ;  ;  

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几点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