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人本教育--对职工教育存在缺陷的思考_教育论文

重视人本教育--对职工教育存在缺陷的思考_教育论文

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对职工教育现存不足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工教育论文,以人为本论文,注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看人是一个完整的、运动的、由多方面素质构成并相互作用与转化的有机体,而不是单一、静止和一成不变的。以人为本教育不把教育对象抽象化,不把教育行为机械化,而认为各种教育内容互相联系和影响,注重人的非智力因素在接受教育与转化知识技能中的决定和支配作用。

职工教育,在企业确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方针后,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为计划而教育”跨上了“为生产经营而教育”的轨道。然而,正是这一转变,却给现今职工教育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偏激。似乎职工教育就是一种单纯提高职业技能的经济行为,不应再承担教化义务,这显然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误识。现存职工教育实践已经向我们作出警示,再这样把人的教育机械化和单一化,就会束缚职工教育作用面,造成教育投入与产出失调,形成要求与效果反差。因此笔者提出,注重以人为本教育,防止职工教育误入歧途。

一、提出以人为本教育的哲学依据

⒈现实的人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有机统一体。

在一般意义上,人之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性的,一是精神性的。在物质需求层次上,人与其他动物有着一样的表现,并没有显示出人所以为人的特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精神需求。也正是由于此,人才展现出他的理想追求、无限创造力和审美力。物质需求决定人的物理体存在和发展;精神需求决定人的理想体存在和发展,而且有着物质需求作用所不能企及的能量,更能体现出人的价值所在。现代统计数字已经充分证明: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必然带来精神需求水平提高,人也就在精神需求水平的提高中提升自身。物质需求不是人的唯一需求,精神需求是人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把物质需求及其满足看成是人的全部本质,那就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事实上,人并不是也决不可能是物质需求的代名词。

⒉动机渗透着精神意志,它对行为有着决定性支配作用。

人需要物质上的满足,但是,这并不是人作为人的根本目的。物质需求上的满足必然带来新的精神追求的规律,就充分表明人之本质的特殊意义。行为是动机的具体化。而人之动机的产生,主体一方面要思考行为的目的、途径和结果,一方面还要考虑达到目的的外围条件。再者,任何动机的产生都带有各式各样的、或浓或淡的理想色彩。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的满足,对于行为者来说都有实现自我的观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数量上的优势同样是人之能力的一种确证,也存在占有上的愉悦。由需求满足而产生的自我观照,这就是人之本质上的升华,恰与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上的增强会给国人带来信心一样。

人的行为取决于动机,良好的动机支配着正确的行为。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达到目的的理想并不是一蹴即就的。如果动机中没有坚强的意志作支配,那么行为就可能被种种困难冲败。现实中,理想的目标与实现理想目标的条件总不是尽如人意的,这就需要人的精神作用。只有精神作用,才能增强人的意志力,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克服种种困难,达到理想的目的。

⒊只追求物质需求的满足就会导致人的堕落和意志力弱化。

物质需求的满足只是生理感官上的本能表现而己。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物质需求满足只能是相对的,惹果无限止的强求,就会产生主观要求与客观提供上的矛盾,破坏付出与获得之间的平衡,使人走向反面。单纯的物质刺激与引导,其本身就是违反人的本性规律,久之以往,物质刺激的目的并不会获得所期望的答报,反却使人畸形化,俗烦化;行为就会产生被动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合作、友谊等等就会淡化甚至消失,抵抗外界阻力的能力就会缺乏精神支柱,恰如肌体内虚,不抵病菌侵蚀一样。相反,重视人的精神作用,会更有利于物质利益的创造。因为,只有当人意识到自己是真正人的时候,他的内涵丰富性才得以展现,才能冲破物质利益的囿限,自觉而能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二、强化以人为本的现实依据

⒈现存职工教育只注重企业的单方要求,而忽视了职工的个体要求。

在实现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决定下,职工教育内容和以形式设定的依据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要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育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根据企业生产运营要求设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只是职工教育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如果这一环节不与学的方面要求相统一,那么教的目的就难实现或很难良好地实现。因为企业要求的实现最终体现在职工落实方面,没有职工积极主动地实施,那企业要求的实现只是一句空话,这就必然要考虑职工个体要求方面。而现存职工教育正忽视了教与学在要求上的统一,只注重满足企业方面的要求,使职工服从企业需要,掩盖和压抑了职工的个体要求。

职工教育内容和形式设定的单方面性就会形成“要我学”,职工参学就会产生被动性,就会影响接受效果,往往形成即使是有教学行为也不会达到教学目的的矛盾。看起来,职工教育是职业技能传授方面的表现,然而,忽视职工个体要求,就不仅仅会造成职业技能接受上的障碍,而且还会使人的精神因素在其中受到扭曲。因而教与学之间的这种被动关系,必然造成人财物在某种程度上的浪费。

⒉现存职工教育只注重传授职业技能,而忽视了职业技能的转化因素。

在某些企业中出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是职工教育在本质上的一个发展。它表明职工教育内容与形式的设定以及某些政策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职工要求,调动了职工求学积极性。但是,在这一转变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现存职工教育的不足:只注重企业要求与职工要求统一的重要性,注重职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职业技能在实践中的转化——使之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从教、学到能,这不是教育过程的结束。具有一定职业技能本身不足以作为教育目的,也就是说,职工学到知识技能,并不等于必然产业业绩。从学到能,再到用,并转化为成果,这其中有动机和动力,有积极发挥和能动创造问题,人的思想和情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工教育不只具有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也有使职业技能转化为成果的责任。在有些企业中所以出现培训数量增加而生产质量仍旧上不去的情况,职业技能不能得到积极运用,不能不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只能不用,或是用之不尽,这就是人的非智力因素被忽视的表现。

⒊现存职工教育只注重企业的现实要求,而忽视了职工的发展要求。

由于现存职工教育内容和形式设定的依据在企业而不在职工,因此,现存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不是看职工的特长是否得到发挥和发展,而主要是看企业生产经营要求是否得到满足,职工是否能适应企业需要,而不是相反。如果职工与企业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达成统一,那么,企业的教育行为就会结束。

企业生产经营是以人为主体的。企业生产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差距,实际上表现出企业职工的水平。企业生产经营对企业职工提出弥补现有不足的要求,就是职工的个体水平在市场竞争中所受检验而产生的不足;企业的发展也就是职工个体要求的发展。如果把教育问题仅仅落脚在企业生产经营技能需求的表面层次,而没有看到企业职工潜能及个体追求之发挥和发展所受到的局限,那么,这时不仅是职工参学是被动的,而且教育本身就存在着突出的被动性。因为任何人都有自我发展的要求,都愿意在一定环境中表现自己的能力,而现存职工教育正是限制了这一点,既然企业发展在本质上是职工的个体发展,那么,满足职工发展的要求,也就使企业获得发展的支柱。如果职工的发展要求得以满足,他就会在满足中产生激奋的情绪,在职业技能运用的发挥上产生一个跨跃,这是企业职业技能教育行为本身所无法企及的效果,而重视人的非智力因素就可以达到这一点。

⒋现存职工教育只注重激励政策的物质作用,而忽视了精神作用的积极意义。

企业生产经营与市场接轨,给人们带来了观念的更新,重新认识到物质利益对人的诱导作用,往往在制定政策方面把职工劳动积极性的来源定位在物质利益的数量上,因之出现了“培训——使用——待遇”三者相统一的规定。其实,这同样是对人的工作一种简单化的表现:只看到物质利益对人的刺激作用,缺乏全面人的观点。这种政策的实行必然带来单纯利益化的倾向:给钱就干,不给钱就不干,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因此,教育这种多功能的教化物也在此种倾向中物质化了,成了单纯物质利益的交换手段,束缚受教者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得本来丰富的人变成简单的、物化的人,把劳动这一人之高尚的行为标准限制在物质利益的获取量上。也因为单纯利益化的作用,人也就不会享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乐趣,因而他的潜能发挥就不会处于积极的状态。

⒌现存职工教育只注重传授环节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联系。

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不仅是一个知识技能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学之间始终伴随着情感交流。正是情感的作用,才使得教学融洽,产生理想的接受效果。如果把教与学看成一个“我教你学”的被动关系,那么二者之间就形不成交流。没有交流,接受者就会产生抑制情绪,对传授的知识技能就缺乏回味的余地,对传入的信息就不会积极创造性地思考。在现存职工教育中,教育者头脑中思考和眼睛盯住的,多半是已确定的传授内容,把已确定内容传授完毕作为完成教育工作的标志。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职工有一个好的情绪和接受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对传授者产生敬佩和好感;如果教与学双方能在经常不断的切磋中对教的内容进行理解与消化,那么学的效果就可能会超出原先已设定的教学要求,产生更为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人的思维具有创造性,而创造性的发挥常常与一个人所处的情绪状态相联。情感交流是双方理解和互相渗透的一种表现,它不仅可为接受者创造积极能动性,而且还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完善。所谓教学互长,不仅体现于普通教育中,而在职工教育中也有它的积极作用。

三、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措施

⒈加深对受教对象完整性和运动性的认识。

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同质的需求,如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和文化的。它们虽有种种不同的表现,但在整体的人中和运动的过程中,都不是孤立而存的;虽有急缓之分,明暗之别,但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看起来,我们是在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但是,良好的教育效果并不直等或完全地产生于技能知识教育本身。受教对象对自身所处工作环境的感受、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工资待遇政策、职工间的关系、职工家庭生活状况、个人发展要求得以实现的程度等等因素,都是影响职工接受技能知识的条件。我们只有全面考虑受教对象的个体情况,重视人的精神和情感在接受教育中的激励作用,而且,把它看成是运动和变化的,那么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育效率,收到预期效果。这虽属认识问题,但是,它却在教育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影响和决定着执行教育的原则,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⒉改变单纯的教育自身目的性。

以人为本教育讲求以人为中心。其实,不只是教育,任何关于人的活动都应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观点。世界上千事万物只有相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才有意义。教育终归是为人的存在和发展需求来服务的。什么时候需要教育,进行什么性质的教育以及如何进行教育,它的中心都是人,而不是教育自身。在现存职工教育中,虽然我们改变了以往围绕完成计划和任务来教育的状况,建立了以根据企业需求而教育的新视角,但是,这种改变只明确了为什么而教育,还没有视教育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还没有建立起以教育实践成果来检验教育双方的标准,仍旧把教育的有机过程:需求——教育——成果切断开来,往往停留在需求——教育的环节上,也就是,教育的结束不是实践成果,而是教育行为本身。学习技能知识,只能是作为一种存量而储备。要使这种存量转化为成果,其决定因素和起支配作用的方面不是技能知识,而是转化的动机和动力。改变教育的自身目的性,就是要在转化方面多下功夫,坚持成果检验教育成效的标准。

⒊确立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教育方略。

任何企业的任何产品,最终产生于操作者手中;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产品,竞争取胜的根本条件就是产品质量。那么,职工教育的重要对象就应该是生产者,其中心目的就是产品质量的提高;教与学应完全统一在技能知识向成果的转化中。因此,不管教的形式如何,只要不利于接受和转化,那就是应该被否定的对象。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教育对象,了解教育对象,从教育对象的要求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对象。否则,教与学难以形成统一,其中心目的就难以实现。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成果产生于教与学的谐和一致和受教者达到接受目的。其实,这正是对教育本质及目的认识上的偏差。教育是一个系统工作,确立以受教者为中心也表现在教学对应统一的其他方面,如内容形式是否适合职工要求,学习对职工的个体发展有无促进意义,利益分配是否合理,企业领导与职工间是否和谐等等。因为职工参学有各种心理作支配,真正的以受教者为中心,调动其参学积极性,只有全方位的思考构建,方可事与愿一。

⒋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一个热爱自己企业的职工,会关心自己企业的发展,并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自己企业的发展而学习,不断为之作出贡献。对企业出现的阻力和困难,他会以一个长远的眼光,以加倍的努力与企业一起克服困难。相反,一个不热爱自己企业、视企业为油缸,企图从中揩油的职工,企业的冷暖就不会挂在他心上;即便是有了一技能之长也会把它看成是交换物质利益的砝码,一旦企业满足不了他的要求,即将被抛在身后。然而,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难以保持长胜冠军的宝座,困难和危机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职工与企业相伴。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放在首位,以精神的作用来支撑和保证职工发挥最大的能量,促进企业发展。当然,新时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而应与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紧密相联。当职工认清了自己是企业中的一员,自身的要求只有通过企业发展才能得以实现之时,那么,职工就会把自己作为企业中的有机一部分,视企业为自我发展的依存;当职工把企业的困难或发展看成与自己紧密相连之时,那么企业就具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标签:;  ;  ;  

重视人本教育--对职工教育存在缺陷的思考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