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粉质、砂质地层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探索与实践论文_姚峰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8

摘要:本文依托北京地区民建领域某项目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案例,分析了含水粉质、砂质地层深基坑的桩锚体系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以期对类似地质条件的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粉质,砂质,桩锚支护,桩间土脱落

0前言

北京地区粉、砂质地层较为常见,经常形成富含地下水的粉质黏土、粘质粉土、粉土、砂土相间的地层构造。桩锚支护体系在北京地区有很广泛的使用,遇到含水的砂质地层尤其是粉细砂、粉土地层,容易出现桩间土脱落、排水不畅、变形较大等情形。桩锚支护体系较地连墙经济实用,但阻水效果大不如地连墙。对于一般的含水地层,通过有效的降水设计和施工控制措施,可以使桩锚支护结构在含水粉质、砂质地层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大大降低工程造价。以下通过北京地区某民建领域深基坑案例对含水砂质、粉质地层中桩锚支护体系的应用进行探索和实践。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项目位于北京市某主路东侧某院区内,北侧为大型医院,距离基坑降水井位置约27.0 m,东侧小区5~8层居民楼,距离11.0~19.0 m。场区内西侧有待拆除6层高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楼房,基坑周边环境见图1。基坑开挖范围南北长约150 m,东西长约90 m,基坑深度约为19 m,采用桩锚支护结合管井降水支护体系。

2 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现状为厂院,地势较平坦,勘察揭露70.0 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为:表层为填土层,其下为一般第四纪冲洪积成因的粉土、粘性土、砂土。其中粘质粉土、中砂、细砂、粉砂、粉质黏土为基坑侧壁范围内主要土层。影响本工程基坑施工的是第一层上层滞水、第二层潜水和第三层微承压水,其中潜水层为影响基坑支护施工的主要含水层。潜水主要在③2、④中砂、④1细砂、④2粉砂。

3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简介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18.00~19.50 m,采取上部2.0 m砖砌挡土墙+下部桩锚支护形式。典型支护设计剖面和平面图见图图1 。本工程地下水补给充分,砂层渗透系数较大,含水量较多,降深达10 m。在基坑开挖线外1.5 m设置降水井。降水井直径600 mm,井深24.0 m,间距8.0 m,共71口。基坑四周设置排水明沟,明沟内设置碎石过滤层,并下泵抽水;含水层坡面布置排水管,排水管端部设置反滤包,在水量较多的区域加密布置。

图1 典型支护剖面图和基坑支护平面图

4 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重点、难点介绍

本工程采取旋挖钻机成孔+泥浆护壁工艺施工护坡桩,反循环钻机+泥浆护壁工艺施工降水井,利用履带式全液压锚固钻机+套管护壁工艺施工锚杆;以下分别从桩间土脱落、沙涌治理、降水遗留问题治理分别展开介绍。

4.1 桩间土脱落、沙涌等问题的治理

本工程进展到第三步土方,也即-8.0~-15.0 m标高段的侧壁开挖与支护时,遭遇比较严重的桩间土塌落、涌砂现象,形成一系列高约0.5~1.5 m宽约0.9 m的桩间孔洞,有的深达1.0 m。该步土方主要位于粉砂③2和中砂④层,两层均为潜水所在层,为富水地层,一般的管井降水方式难以达到完全将其降至坑底的效果,因此该处砂层剥开之后依然成富水状态,容易塌落、流失。另外,通过对现场的降水井进行巡视检查,发现有部分降水井存在水泵停止工作、管井堵死等现象,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降水不力。以下分别介绍补救方案和预防措施。(1)补救方案:坡面土层塌落较快,为了抑制其进一步塌落,项目部采取了码放砂袋、加密横向压筋、简易“T”型土钉加固、加密泄水管等措施。桩间塌落孔洞处填实封闭后,其顶部可能还有部分潜蚀孔洞,砂袋之间或是砂袋与原状土之间会存在孔隙,为了保证孔隙能够得到有效填充,采取了注浆工艺进行加固。(2)预防措施:现场采取了加快施工速度、分段、分小层开挖的方式进行开挖,将原来一步2.0 m的开挖厚度调整为一步1.0 m进行开挖,让桩间支护的工人紧随侧壁开挖、修坡工人之后,做到开挖与支护紧密衔接、随挖随支、不留间隙。原设计方案终采用HPB300Ф8@250 mm钢筋网进行支护,考虑到该层砂层需要及时封闭,编网速度太慢,改为采取成品钢丝网进行等强替换。

4.2降水效果欠佳原因分析以及遗留问题的处理

4.2.1 降水效果欠佳原因分析

在降水设施运转达5个月之后,基坑侧壁-10~-15 m导水管依然有线流状水,且该处侧壁一直保持湿润状态,可见该层含水层中地下水未排除完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该层地下水补给丰沛,分布范围较广,粉细砂渗透系数较小,一般的管井降水很难达达到良好效果;(2)部分降水井因施工单位未及时硬化地面,雨季雨水挟带泥沙流入井内导致降水井降水效果减弱;(3)部分降水井位于锚杆位置附近,钻孔施工注浆时水泥浆通过土中孔隙向井管渗透影响降水效果;(4)部分降水井位于锚杆施工区域内,在锚杆钻孔施工时被破坏。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1)及时对坑边地面进行硬化;(2)利用管井降水时应加密井间距,由现有的8.0 m左右缩短为6.0 m左右;(3)降水井及锚杆的位置尽量错开,避免锚杆破坏降水管井。

4.2.2 降水后续遗留问题处理

基坑开挖至基底后若不能及时进行基础垫层、底板施工,地下水在土层中形成渗流通道导致垫层渗水,集水坑、电梯井等侧壁及坑底最易出现渗水浸泡情况,为确保干槽作业,现场采取了在集水坑、电梯坑中心设置集水井,下水泵抽水直到基础浇筑完成。具体做法如下:①集水坑中心设置集水井,沿渗水的集水坑侧壁下口线破除混凝土,形成连续的排水沟,并与坑中心位置的集水井连接,形成有效的排水系统后恢复垫层并进行防水层的施工,施工期间一直保持抽水状态,直至防水层和基础底板施工完成。

5 基坑变形监测

选取基坑CX02,CX04、CX10共3个典型监测点进行分析。监测曲线见图2,负值为向坑内发生位移。

图2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位移曲线图

(1)由于基坑上部采取2.0 m砖墙支护,其抗弯刚度较低,且后侧回填土并未达到完全密实状态,导致上部2.0 m范围内的位移较大。CX02处出现反常,该处上部2.0 m范围内的位移并非最大,原因可能是该处墙后回填较密实,且该处接近东北侧阴角位置,有端部约束作用,因此该处整体位移比其他三点小。(2)不考虑上部2.0 m砖墙部分的位移,CX02、CX04和CX10桩身部分的最大位移并非发生在冠梁处,最大位移分别为-4.5 m处的-7.33 mm、-5.5 m处的-11.07 mm和-3.5 m处-8.81 mm。由此可见,冠梁、锚杆以及下部被动区土的约束发挥作用,使桩身位移曲线呈现典型的“中段较大、两头较小”的形状。(3)单从CX02和CX04分析,二者均位于3-3剖面支护段上,3-3剖面的锚杆位置标高分别为-4.0 m、-7.5 m、-11.0 m、-14.5 m,曲线在相应位置附近位移均有骤然减小现象,说明施加预应力时使该处已发生的位移出现回弹,因此预应力锚杆对控制桩身位移发挥了良好作用。

结论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某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的设计、施工、监测进行分析、介绍,得知该地区粉细砂层渗透系数较小,利用管井降水的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施工管井过程中要严控管井的施工质量;遇到含水粉质、砂质层时,桩间土脱落较严重,应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如沙袋结合注浆措施进行补强。粉细砂层部位桩间支护施工要“短进尺高效率”的快速施工,防止粉细砂层塌落,且要及时设置排水导管和明沟,做到管井抽降坑内疏导结合。通过变形分析可知,桩锚支护体系变形有鱼腹型特点,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措施,粉细砂桩锚支护体系变形能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DBJ1—501-2009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

[2]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3]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4]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5]高大钊《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岩土工程疑难问题答疑笔记整理之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1

论文作者:姚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

标签:;  ;  ;  ;  ;  ;  ;  ;  

北京地区粉质、砂质地层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探索与实践论文_姚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