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以福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为例论文,县域经济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4X(2003)03-0009-05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县域经济相对于同类区域对大区域中资源和市场的吸引力。从经济学的本质出发,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县域经济相对于同类区域对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经济学被认为是研究稀缺性的科学。包括县级区域在内的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面对着一个永恒的问题:资源的稀缺性和目标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区域政府总是在为达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努力地去获取资源(如吸引资金、人才等)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用好资金和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区域经济发展直接面对更大的挑战与机遇:战略资源配置范围更大了,全球的资源都可配置,而区域自身的资源也极容易被其他区域所配置;市场界限更加模糊,进入其他区域市场的难度降低了,但区域自身的市场也成为全球市场一部分,必须在家门口进行“国际竞争”了。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任何区域必须直观竞争,必须强化自己的竞争力。
本研究以福建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估为例,通过探讨提升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思路,试图建立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
发展县域经济,壮大福建经济基础,是福建省实施构筑“三个通道”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种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底子薄,产业结构单一,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方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扬长补短,创造特色是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本思路。经济竞争力研究是一种比较研究,是将被研究的区域与其“竞争对手”区域在竞争力模型的框架上进行比较研究,对区域自身的优劣势作出判断;同时,经济竞争力理论的基础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理应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手段。
对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做全面剖析,有利于“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对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一个新视角和较充实的基础,有助于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相关研究情况述评
1.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中心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中心对2073个县域经济(市辖区和福建省金门县除外)进行了基本竞争力(2001年)评价排列。福建县域基本竞争力评价分数(总体)为1431分,排在全国各省级区域的第8位。与福建排名相近的分别是:浙江(第6位,1694分)、广东(第7位,1465分)、辽宁(第9位,1404)。
进入百强县最多的省级区域是浙江(24个),其次是山东(20个),再次是江苏(17个),福建居第四位,第五位是辽宁(5个)。福建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有8个,它们依次是晋江、福清、南安、惠安、石狮、龙海、长乐和安溪。
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中心通过网上发布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结果。笔者尚无法查阅到该中心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也无法得知这里使用的“基本竞争力”的内涵。
2.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2002年福建县级经济评价研究报告”。该研究对县及县级市(含未改区前的莆田县)的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其县级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方面13项指标构成:总量指标5项,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电信业务总量和总投资;均量指标5项分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工资水平和人均投资额;结构指标3项分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比重和工农业总产值比率。
该报告评估结果,评分值居前10位和后10位的县级区域分别见表1和表2。
在大多数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中,均将经济实力作为经济竞争力的一个二级指标来处理;另外,经济实力指标中往往不仅包括与总量相关的、与均量相关的三级指标,同时与增量相关的三级指标也应被包含进来。而笔者在下文提出的经济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却是将增量指标作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单独讨论。
三、本研究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模型及指标体系
1.县域经济竞争力模型。根据区域竞争力一般性模型结构和县域经济特点,本研究提出县域经济竞争力模型,见图1。该模型所显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由7个方面竞争力构成的。它们分别是3个直接性竞争力即农业竞争力、工业竞争力和服务业竞争力,3个间接性竞争力即国民素质竞争力、科技教育竞争力和城市化竞争力,以及一个基础性又是产出性的竞争力——经济实力竞争力。
2.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在上述县域经济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本着典型性、全面性和可获性的原则,构造出由1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示于表3。
3.应用本研究提出的评估指标体系对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2001年)评估的结果分析。应用表3的指标体系,采集2001年福建各县评估指标值(数据来自福建各地级市2001年统计年鉴),对福建59个县(市)经济竞争力一、二、三级指标进行逐级加权合成、排序比较,得到对每一个县的经济竞争力的判断。
图1 县域经济竞争力模型
表3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 暂缺科技类(如科技三项费用、技术人员比重、专利数等)指标。
(1)一、二级指标10强县状况。在一级指标层次上,福建经济竞争力10强县依次是:晋江市、福清市、南安市、惠安县、龙海市、长乐市、闽侯县、安溪县、永安市、漳浦县。在二级指标层次上的竞争力10强县情况如表4所示。
(2)部分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雷达图见下页图2(图中显示二级指标所处位次)。
(3)福建各地级市的总体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将一个地级市全部所辖县在全省中排位数的均值(简称:位次均值;代表符号:a)作为一个衡量该地级市县域经济竞争力总体性指标,以该指标对福建各地级市的总体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
地级市的总体县域经济竞争力位次均值:
a=(∑Ai)/n
其中,Ai代表该地级市的第i个县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在全省中的位次,i=1,2,3,……,n。n为该地级市所辖县的个数。
用各该地级市的a值的大小来决定出各地级市的总体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位次。用此分析方法对福建8个地级市总体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序的结果依次是:第1位泉州市(7.5),第2位莆田市(13),第3位福州市(20.5),第4位漳州市(25.3),第5位龙岩市(34.8),第6位宁德市(39),第7位三明市(40.4),第8位南平市(40.7)。
表4 二级指标层次上的竞争力10强
四、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几点认识
1.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是区域竞争力研究在县域经济研究中的一种应用。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是一种比较研究,可以通过建立并应用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对一个县域经济的优劣势作出客观判断。
2.根据县域经济的特殊性,县域经济竞争力应由7个二级竞争力指标构成(经济实力竞争力、农业竞争力、工业竞争力、服务业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科技教育竞争力和城市化竞争力),这样就能比较全面地对一个县域经济竞争力作出评价。
3.在大多数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中,各个二级竞争力指标的选择,一般是应用专家意见收集法来确定的(本研究也是采取这一方法)。但它也可以采用一些数学方法,从大量的历史数据中确定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再来选择出相应的指标体系。
4.区域竞争力定量分析中,难点之一是用什么样的终极指标来衡量一个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有的研究倾向于用增量指标衡量(意味着:发展越快的区域,竞争力越强);有的倾向存量指标衡量(意味着:体量越大的区域,竞争力越强);有的倾向人均指标(意味着:人均量越大的区域,竞争力越强)。本研究倾向于这三者的结合。难点之二是用GDP、居民收入、财政收入、用电量,还是其它指标来作为区域竞争力的具体衡量的终极指标。难点之三是竞争力指标权重的选择问题。尽管研究分析中尚存在这些难点,但我们认为,如果把经济竞争力研究的关注点放在竞争力的“相对性”上来判断区域的战略地位,那研究就有了一定价值。
5.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是个动态性研究,如果能对被研究区域进行多年的追踪研究,那么对被研究区域的经济竞争力状况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就更大。此外,研究分析结果的应用还必须与定性调查研究相结合,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提供更科学、更贴近实际的决策参考依据。
本文系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承担的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提升福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