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的创新驱动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驱动力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互联网+”作为新的创新驱动引擎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也为出版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变革的良机。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出版规则被互联网解构,互联网的影响已从发行、销售渠道渗入到内容组织、编辑审校、读者互动等多个环节,创造出许多新的出版业态。[1]但就总体情况来看,出版企业的创新发展并不理想,颠覆性创新并没有显现。相当一部分出版企业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创新,其创新战略仍然比较保守,创新活动也没有全面展开,创新并不彻底。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创新机遇,推动出版创新的深入发展,就有必要对出版企业的创新驱动力进行分析。 一、出版企业创新的外在动力 1.制度创新的驱动力 制度创新的实质就是体制创新,是对旧的行政格局、产业格局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打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2]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版的制度创新就是依据互联网的特点对原有的出版制度进行变革,营造良好的出版制度环境,释放出版企业的创新活力。 从国家层面看,完善的法制规范与积极的引导政策有助于保护出版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激发出版企业的创新活力。完善的法律规范能够加强版权的开放与流通,消除跟风现象,确保出版创新收益;健全的出版企业产权制度有助于培养出版市场主体意识,保持出版企业的独立性,增加出版创新力量;适度的政府放权则能够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增加创新的活力。此外,国家有力的政策支持能够推动出版企业创新并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些积极的引导政策与措施,如有效的激励与奖励制度、支撑性的平台建设与服务性的举措等,都能培育出版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强出版企业的创新实践,引导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动创新持续发展。 从行业层面看,推动出版联盟体系建设和加强行业协作与管理可以推动出版创新。通过创新联盟与创新组织建设,能够提供创新交流平台,强化创新基础,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通过加强行业自律与行业监管,维护行业秩序,抵制抄袭行为,有助于保护出版创新成果,维护出版企业的创新权益;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也有助于推广与宣传创新成果,鼓励出版跨界创新,推动跨行业创新发展。 2.技术创新的驱动力 迈耶斯(S.Myers)和马奎斯(D.G.Marquis)在《成功的工业创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3],认为技术发挥创新引擎的作用是通过其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来实现的。实质上,回顾整个出版发展史就会发现,其就是一部典型的技术创新史。从早期的造纸术、活版印刷到现在的电子书、数字化期刊,无不是在技术革新中实现了发展的跳跃。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版企业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出版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写着现有的出版模式,推动出版企业在技术革新中不断前进。 首先,以大数据、云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变革让出版企业的创新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据加工处理技术将出版从最初的内容简单售卖转变为内容增值服务;以云平台为代表的平台技术将海量内容的生产、加工、阅读融为一体,提供“中央厨房”式的内容生产机制;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传播技术成为出版营销新的入口,拉近了出版与用户的距离,实现了双方的实时互动。技术革新迫使出版企业重新界定自身的角色与定位,在与技术融合的道路上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其次,二维码、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广泛应用打开了新的创新渠道,实现了传统出版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协同发展。二维码能将富媒体资源嵌入纸质媒体中,形成“纸网互动”,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内容服务。LBS则能为网络用户提供实体店的地图服务,开通实体店的网络引导功能。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电商巨头都已经搭建起以二维码、LBS为基础的信息生态链。其中,腾讯以微信作为互联网入口,搭建起社交生态圈,为各行业提供了新的创新平台;百度以搜索引擎作为入口,结合自身的地图服务网,实现企业与创新的联合;阿里巴巴以电商平台加支付宝为入口向线下拓展,打造消费产业链,为企业创新提供新的支撑体系。出版企业应尽快融入这些互联网巨头打造的网络生态链,成为其中一环,避免被动出局。 3.行业参与者的创新驱动力 在出版企业的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合作者与竞争者。这些行业参与者的创新活动会激励出版企业积极创新,推动出版变革。 首先,合作者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会加速出版企业创新。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必然要选择与其他参与主体进行合作,艾丽西亚·吉亚切洛称其为新的一代合作竞争的创新模式[4]。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开放、共享的特性重构了出版产业链的结构,吸引了更多的主体参与创新,在合作中互利共生。这种多方的协同创新意味着资源和要素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在“人才、智慧、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上的活力,从而实现深度融合与合作[5]。而为了保证整个创新活动的完整性,产业链内的业务合作者一旦实施创新就会督促出版企业实施同步变革。这种同步创新的推动力会驱使出版企业积极创新,维持共同发展。同时,服务商推动的技术革新也会刺激出版企业采纳新技术,加快创新实践。如北大方正提供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推动了许多出版企业实施云计算业务。此外,创新联盟组织实施新标准、推广新技术或应用新模式也会推动出版企业实施创新。 其次,行业内的竞争者一旦采取新技术、新的产品组合等创新措施,也会对出版企业形成竞争优势,驱使出版企业积极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版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仅有传统出版商、发行商,还有技术开发商、网络信息服务商、电商企业等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些竞争者的创新活动一旦取得成功,就会对出版企业形成压倒性的竞争优势。为了保持竞争平衡,出版企业通常会积极模仿,产生跟进式创新。另外,一些技术服务商、电商企业、信息服务商的跨界出版行为也会迫使出版企业为捍卫自己的领域而推出创新措施,抵御这些潜在的竞争者。 4.用户需求的创新驱动力 弗朗哥·马雷尔巴(Franco Malerba)认为消费者行为、认知和能力在影响创新方面起到重大作用。[6]互联网的开放、分享特性增强了用户的认知、判断能力,让用户有了新的诉求。为迎合用户需求的转变,出版企业在新环境下不得不转变观念,努力创新。 首先,用户的新诉求推动着出版企业整合创新。在数字化阅读时代,交互性诉求、个性化诉求、感性化诉求成为人们的新诉求。[7]只有尊重用户的诉求,让用户成为创新主体,才能真正发挥“大众创新”的精神。为此,很多出版企业都在加强用户平台建设,鼓励用户参与出版创新,努力提高用户的存在感、成就感、体验感。同时,在创新活动中,用户主导创新活动的权利诉求让传统的出版企业被迫释放自身拥有的主导权,赋予用户自主权与选择权,给用户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此外,跨屏、跨媒介的盛行使出版企业不得不推出一系列便利性服务措施和媒介融合方案,以满足用户的跨界诉求,这也促使出版企业在服务整合上不断创新。 其次,“用户至上”的观念转变是出版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互联网思维中,用户思维是根本思维。互联网思维中的“专注、极致、口碑、快”无不体现以用户为主的思想。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版的受众转变为黏性更大的用户,“用户至上”成为了出版企业创新的出发点,所有的创新活动都围绕用户实施。为了更好地抓住用户,细分市场,出版企业建立用户数据中心,共享用户数据,提供个性化定制;为了更好地引导用户行为,出版企业加强O2O与共享平台建设,打通线上与线下;为了强化与用户的沟通,出版企业融合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手段,增加微支付、微服务等服务功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出版企业所做的一切都在重构出版与用户的关系,突出“用户至上”的思想。 二、出版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 1.自我发展形成的驱动力 出版企业家对文化事业的坚守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出版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出版企业家的担当与责任驱使其努力发挥企业家的本质,即抓住任何变革的机遇,利用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为企业谋发展。此外,出版承担着传承文明、开启民智的重要社会功能,[8]它需要出版企业家发挥文化传递者与文化事业发展者的精神,坚守出版的文化阵地,加大内容创新力度,推出更多的文化产品,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创新。 出版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样是出版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创新组织、新技术的采纳等多方面能力的体现。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版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出版企业在资源整合、管理制度、技术应用中创新的能力,是出版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中自我革新能力的体现。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出版企业能够应用最前沿的技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现代化的出版平台,推动内容全媒体的制作与加工,实现跨媒介传播与国际化市场运作,引领整个行业的变革。 出版企业的学习能力也是出版创新内在动力的重要构成,其主要是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是推动出版企业可持续创新的重要力量。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使出版企业对外界环境作出迅速判断,接受新知识,借鉴新成果,并充分发挥其功效,使出版企业始终保持在创新领域的前沿。 2.创新收益的驱动力 企业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大、更持久的创新收益。在“互联网+”背景下,驱使出版企业积极创新的除了可观的创新收益外,创新失败风险的大小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高额的创新收益是激励出版企业实施创新的主要内在动力。出版企业的创新收益主要体现在降低运营成本与增加出版收益上。降低运营成本以整合资源、共享信息等管理创新措施来降低出版企业日常的运营成本,从而实现创新收益的增值。出版收益不仅包括由显性的资本收益与隐性的市场收益组成的经济效益收益,还包括它对社会文化发展有所贡献的社会效益收益。创新收益不仅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与较大的市场份额,还可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创新收益的争取与否还须考虑创新成功的期望。成功的期望值越大,企业也越容易实施创新活动。但是,一旦创新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合理的回报,重复出版、跟风炒作、平庸低劣图书的出现就不觉得奇怪了。[9]此外,创新的期望不仅是那些显现的正面收益,还包括一些潜在的收益。某些创新项目即使失败,其潜在收益也会推动出版企业积极创新。[10] 对于创新当然不能忽略其存在的失败风险。创新失败的风险是企业是否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以创新失败的损失与创新被模仿的阻力来衡量。创新失败的损失主要是创新投入的损失以及丧失的机会成本;创新被模仿的阻力是创新成果被模仿或改良的难易程度。出版的“山寨”和跟风现象盛行是缘于模仿成本低、阻力小。一旦出版创新的成果被模仿,出版的创新收益就有可能全部丧失掉。美国经济学家蒂斯(Teece)利用独占性机制与互补资产来辨析创新被模仿的问题。其中,独占性机制是指具有阻止创新被模仿的外部环境因素,互补资产则是创新成功商业化运作离不开的资源与能力,如制造能力、分销渠道、服务网络等[11]。如果企业处于很好的独占性机制下,并且拥有良好的互补资产,则创新成果不容易被模仿。在出版活动中,良好的保护制度如专利制度、著作权制度能创建有利于独占性机制存在的外部环境,从而可以降低创新被模仿的概率。特有的分销渠道与服务网络等互补资产也能消除被模仿的机会。 3.发展瓶颈的驱动力 企业的大部分创新成果来源于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瓶颈问题。因此,发展瓶颈的推动力是最为常见的创新动力。当前,出版企业的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界瓶颈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出版行业面临着“跨界”与“被跨界”的考验。[12]跨界是出版企业在资本、产品形态、营销方式等方面发展新业务,开展新模式的行为。被跨界则是指非传统的出版企业如互联网公司、移动运营商开拓出版业务,抢夺出版市场的行为。跨界带来的首先是资源整合问题。资源整合实质上是将各自维系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统一起来,实现各类资源的互通、互转。跨界出版的资源整合问题主要是线下线上的资源整合问题与行业分割造成的资源整合问题。其次是跨界协作问题。协作是在新市场中与新的合作对象开展的。跨界需要协作,高效的协作会推动跨界出版的顺利进行,缺乏协作则会因产业链的不完整而导致产业链存在断链的危险。此外,协作还存在行业、区域壁垒,体制与效率等问题。这些跨界瓶颈问题对企业来讲都是不小的考验,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 (2)生态瓶颈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条件。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新技术给出版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技术的结合让出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但也附带产生了一些出版生态问题。首先是资源趋向同质化。在优质内容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出版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运营同质化突出。同质化竞争让出版陷入恶性循环,极大地削弱了出版创新的动力。其次是利益分配不公。缺乏有效的互利共生模式导致产业链内的企业之间相互打压,抢夺资源,挤占彼此的生存空间。再次是出版伦理问题突出。一些不健康、劣质的出版物充斥着出版市场,剽窃、盗版猖獗,出版伦理丧失殆尽。生态瓶颈问题不仅要靠出版的体制创新来解决,也依赖于管理、技术等活动的创新。 (3)新业态探索问题。“互联网+”的宗旨是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行业的高度融合,重塑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13]出版与互联网的碰撞也产生了不少出版新业态,如自出版、众筹出版、云出版、数字在线教育等。这些新业态极大地丰富了出版的内涵,延伸了出版产业的边界。但是,新事物总是与新问题的出现相伴随。出版新业态也存在着如何建设、如何管理、如何与传统出版共生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出版企业积极探索,走创新发展之路。 (4)行业壁垒瓶颈。版权交易障碍是首要的行业壁垒。数字出版需要开放的版权与严格的保护制度,但是现有的著作权与版权保护制度明显与之不适应,再加上我国的立法程序比较繁复,法律滞后严重,并不适应“互联网+”的新业态[14]。利用数字技术来实现版权交易看来是另一条出路,但也是挑战。转企改制前遗留下来的保护性措施也是不小的行业壁垒。它主要有早期按地域配置出版资源形成的区域壁垒、地方性保护制度等问题。如何消除这些区域壁垒,实现公平竞争,是深化出版转型的难题,也是出版创新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出版企业创新的有效激励措施 1.加强制度创新,发挥制度引导作用 从企业层面来看,制度创新是指能让创新者获得最大利益的现有企业制度的变革。为打造良好的出版创新环境要不断强化出版的法律建设,健全出版的产权制度,加强版权的开放与流通,推行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与出版职业经理人制度,以此来提升出版的管理水平,消除跟风现象,确保出版的创新收益;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依法为行政审批项目“瘦身”,用行政审批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社会活力的“乘法”,培养出版市场的主体意识,增加出版的创新力量[15]。同时,还要构建创新引导政策,将出版创新活动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制定有效的创新培养机制与激励制度,培育出版企业的创新能力,鼓励出版创新。此外,通过设立“互联网+”专项基金,加强出版创新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以引导创新活动的开展,解决创新遇到的各种问题。 2.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创新技术合作 在技术支持方面,要针对当前出版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给予技术支持,解决发展中的技术瓶颈;要鼓励出版企业实施新技术战略,打造技术竞争优势,带动其他出版企业创新;要推动出版企业与技术服务商、科研单位及高校合作,综合多方技术力量为出版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同时还要建立技术交易平台,以技术贸易拓展技术应用的范围,加快技术部署的速度;要加强技术推广,通过培训、学习等交流手段发挥技术的扩散效应,让技术革新成为出版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此外,还要鼓励用户积极应用新技术,培养技术革新的外部环境,使新技术能够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 3.推动创新联盟建设,促进行业整体发展 企业间的创新合作能够整合各方的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出版企业要实现创新突破就需加强企业间创新合作,推动创新组织建设,为创新增添力量。不仅要利用出版创新联盟来推动创新人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还要通过资源互补实现出版行业的整体发展。另外,打造出版创新集群是创新快速形成规模化的有效手段。在创新集群内,新的创业者的出现会吸引更多创业者紧随其后,新技术的出现会带动更多的关联技术产生。出版创新需要打造创新集群。要以原有的产业集群为基础,对其进行改造,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化。通过加强产业集群内资源与网络建设,打造适合创新集群发展的环境,推动出版创新集群式发展。出版企业创新动力研究_跨界合作论文
出版企业创新动力研究_跨界合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