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配电自动化的建设与配电运行管理论文_华益军

探讨配电自动化的建设与配电运行管理论文_华益军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金华供电公司 321000)

摘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以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在三大产业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而相关产业链极其绵长的配电行业在这场科技自动化的革命中自然被寄予期望,并成为产业升级的重点。趋于系统化和综合化的配电自动化改革虽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新兴阶段,但其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然不容忽视。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建设;运行管理;问题探讨

引言:

在覆盖绝大部分国土的跨省级别电网建设中,我国配电系统的革新和完善不仅成为跨省电网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也借此进入电力部门配电运行管理的重点项目。但事实上,得到大幅度支持的配电自动化建设仍旧受限于一系列问题,例如:自身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科技水平尚未达到国际顶尖、学术成果转化力度较低等等。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国现今的配电自动化建设一直处于量化积累的阶段,而质变的突破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对该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探讨。

一、配电自动化的名词释义

完整的电网是一个由众多相关设施共同组建的母系统,其中有着负责生产电力的发电厂、负责传输电力的电路基站,而配电系统即是负责电力从变电端到用户端的传输过程。在这个传输过程中,配电系统通过紧密配合的多种元件设备和配电大型设施完成配电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则是变换电压和分配电能。在传统定义上,配电系统是整个电力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直接负责在发电环节和输电环节之后的用户端操作,也密切关系着全部国民中电力用户的用电量和用电稳定性。

而配电自动化是一项依靠现代设备和科学技术方能实现的新型配电系统,其功能包括配电分段、变电自动化和电容调节等等。该系统对原始的配电系统进行了扬弃,在继续完成配电用户端任务的基础上,选择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数据控制理论应用在配电管理中[1]。配电系统实现自动化的工程量巨大,所耗费的资源和物力对整个国民生产值而言都是不可轻视的支出。但另一方面,配电自动化能够带来电力质量改进和供电效能优化等益处。面对美欧在配电自动化上的快速发展,我国需要将配电系统进行自动化改革并建成综合的配电管理系统。

二、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分析

前文提到,我国有关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尚在起步阶段,和部分美欧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我国配电自动化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备,更体现在国内相关科技成果的缺乏以及自动化模型构建的不足。无疑,这些弊端给我国配电自动化项目的进一步建设带来很多阻碍,但也说明了该项工程分析前景的广阔[2]。

(一)馈线自动化

该系统大致由两种装置组成:分切装置和重合闸。它的功能是在发生电源错误和其余电力问题时,可以借助智能化闸口将故障范围进行严密的封闭,以保证配电系统在其余用户端可以正常使用[3]。从最近的科技报表来看,我国在该项技术上的发展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段距离。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加持,馈线系统能够实现使用效果的极大提升,首要体现即是及时性。如果变电站在极端天气或蓄意破坏下被损坏,电流从高压线路上未经变电器的调节而直接进入普通居民的用电系统中,一定会对正在使用的电器造成损坏甚至引起居民生命危险。而馈线在自动化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自我辨识是否故障并做出合理的措施来降低该次故障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变电站自动化

依据我国的现实国情,近两万座变电站被建设在全国各地并纷纷投入电网的运行网络中。而为了区分三大产业以及居民生活的不同用电需求,我国变电站具有跨区域级、跨省级、省内级、市县级乃至居民区级等数个不同的级别,市场的复杂需求使得数量巨大的变电站管理极具难度。

在变电站的自动化革新中,分别有从整体到局部,而后从局部回归整体的两个阶段步骤。之所以从整体到局部,是考虑到变电站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数量极多且层级不一的多方面缘故。通过细分化的管理和操作,各类变电站才能够合理且有效地完成负责区域的电压变换工作。但是,各类变电站都通过局部管理的形式来运作,会直接导致配电系统的结构冗杂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人共投入成本。从而,变电站自动化操作从局部回归整体成为一种必要,其载体就是现今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通过系统综合的措施,既可以简化变电站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也能够解决系统实时性难题并提高性能。

(三)负荷控制自动化

之所以强调负荷控制的自动化革新,是因为配电系统自身负责电力工程的终端区域以及终端用电的负荷对发电、输电环节具有反作用。配电系统需要将电力从区级变电站分配输送到用户终端中,该过程会对变电站和用户端产生双向的电压负荷。而终端使用电力导致的负荷在一方面影响发电和输电的规模,另一方面推动发电厂及输电线路的优化。

这里所提到的负荷控制自动化应该分别在两个单元施行,即变电站点和用户端。变电站实现负荷控制的自动化能够预测电网输送电流在变电设备中可能产生的超负荷电压并借此有效地延长变电站主要器械的使用年限。而在用户端进行分散性的负荷控制自动化则能够避免在日常用电中超负荷电压对家用电器的损害。特别在用电高峰期,负荷控制自动化在用户端的应用能够通过有效调配日用电量来优化用户端用电状况。

(四)实时应用自动化

此项工程是一种基于信息设备的构建措施,其中由高性能计算机作为工作后台,并由馈线设备并联组成终端[4]。它大致由信息、计算和馈线三大模块组合而成,三大模块在该项实时应用系统中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各司其职。例如:信息设备支持配电监控,馈线终端进行区域闸合,计算机用于电力分配的组合优化。

三、结束语

电力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一项科技成果,已然成为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能源之一。面对着人们生产生活中用电情况的渐趋复杂,电力领域的新型科技为用电困境提出了自动化的解决措施。配电自动化具备着高效电力管理水平,能够通过电力系统的改进优化来获取社会效益。为了提高配电工程的实用性、均衡性和安全性,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配电系统中已经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解艳林,张慷.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与运行管理问题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0).

[2]刘永斌,王建设.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与运行管理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17):38-39.

[3]邓华寅,张仕焜,汪颂军,等.配电自动化终端建设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1(1):43-46.

[4]张韬,田斌,宗志刚,等.配电自动化规划研究及工程实践[J].中国电力,2017, 50(9):44-51.

论文作者:华益军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9

标签:;  ;  ;  ;  ;  ;  ;  ;  

探讨配电自动化的建设与配电运行管理论文_华益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