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两国宏观调控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宏观调控论文,启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高效率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构件与关键环节。我国的宏观调控是通过计划、财政和银行等部门进行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三部门协调机制的正确设计与有效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宏观经济管理的绩效。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缺乏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因此,对不同国家的宏观调控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可为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一、日本的宏观调控模式
日本是后起的发达国家,日本经济经过战后初期的改革,便开始由统治经济向市场经济迅速转化,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现代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原因有很多,而日本政府在实行公司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对经济的干预指导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政府干预的基本方法是采用经济计划,具体表现在:(1 )由中央政府制定的综合性中长期经济计划,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经济企划厅主持编制的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计划;二是有关国土开发的长期计划。(2)由中央政府制定的综合性年度经济计划, 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经济企划厅每年年末搞的“经济预测与经济运营的基本态度”,它的基本内容是:对计划年度内经济发展可能呈现的状况做出预测,提出日本经济所面临的(或所需注意的)政策课题,表明该年度运营经济的基本态度;另一种是大藏省编制的年度财政预算,其基本内容是从财务上对政府的全部收支活动做出预算。财政预算虽然未冠以“计划”的名称,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且极为具体的计划。不管是无偿性的财政收支,还是有偿性的金融性收支,无论是皇室的消费性开支,还是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凡是数额在1000日元以上的收支项目,都必须列入预算。而且,不允许超预算开支。日本政府没有预算外收支,即使是内阁总理乃至天皇,也无权在预算之外开排支出。可以说,日本政府的行为,具有极强的计划性,最能体现这种计划性的便是财政预算。(3 )各省厅编制的产业、行业和专项事业计划以及地区发展计划。日本政府的计划基本上是指导性计划,或“形式较弱的计划”。它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市场的失败”而采取的经济手段,另一方面又是必须通过市场才能发挥作用的经济手段,因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手段交织在一起,需要高度运作技术的经济手段。日本的经济计划以遵从市场规律和经济合理性为暗含的前提,这并不是由于日本人或政策当局如何明智,而是现实的经济机制使然,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只有以现实的市场运行为基础,其计划才有意义。因此,日本的计划只能是围着经济转,跟着市场变。尽管日本的计划都规定一定的目标,但却不强制经济必须服从计划、必须实现这些目标;尽管每个计划都规定一定的期限,但却不固执地坚持原定的计划期限。可以说,日本制订计划,但不“死守”计划(财政预算另当别论)。正因为如此,这种“形式较弱的计划”,在本质上和结果上却并非是“弱”的。
日本政府重视加强计划产生过程的“计划性”。其计划是建立在较为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日本很多经济计划的编制,很有些像社会科学机构对待研究课题,分头进行调查研究。日本经济计划的编制比较开放,较少神秘色彩,政府特别重视发挥由政界、产业界、学术界、舆论界及工会、消费者团体等各方面代表组织的审议会的作用。这种通过政府与企业界相互交流过程所产生的计划,就具有了预测市场风云变幻的“天气预报”的功能,在其实施过程中就比较能够得到企业的响应,对企业具有一定的诱引作用,并进而影响市场的运作状况。
总之,日本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主导角色。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计划,复杂的产业政策体系和积极的行政引导,干预和影响企业活动,而企业也自觉地顺应政府的引导。日本政府对经济的这种宏观调控模式在欧美等国是很少见的。
二、美国的宏观调控模式
美国是早熟的发达国家,自19世纪末以来,工业生产一直在世界上占领先的地位。美国实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源配置决策主要是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市场,通过自由竞争和价格的变化,才能真正显示出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只有通过市场价格差异所引起的对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刺激,才能使社会资源按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时有效地流动。因此,在自由竞争制度中,市场经济具有经济运行的自我调节功能,政府的作用是完善这一自我调整功能,并为调整过程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如下的宏观管理措施:(1)通过立法和行政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程度,限制垄断,消除阻碍竞争的因素,扶持中小企业,创造市场竞争环境;(2)通过公共教育和职工培训政策影响长期劳动供给, 通过许可和其他程序控制特定职业的劳动供给,消除生产要素流动障碍。例如,从60年代起,美国开始实行以对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为基本内容的“人力政策”,主要目标是为非熟练工人提供适应空缺职位工作的能力,增加稀缺技术工人的供给,以及改进劳动力市场的效率;(3 )健全市场制度,这一情况在金融市场方面尤为突出。从30年代开始,美国逐渐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1933 年、 1935 年颁布的两个银行法和1933年、1934年颁布的两个证券法,以及以后陆续通过并实行的各种银行法令,为金融业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原则,对它们的活动制定了一整套规范。二战后,美国的金融体系进一步专业化、多样化,其利率更具灵活性,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和在美国这个庞大机器的润滑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此可见,美国一般不去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去寻找最佳的经济发展道路,而是采用创造一种经济自我调整的办法,或者是根据经济自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只发挥“裁判员”的作用。但是,一些基础性产业,如交通、能源、农业等,由于自身发展的一些特殊规律,往往不受市场价格变动调节,或不能受市场价格变动调节。若让市场强行调节,其结果可能不是经济发展的协调,而是经济秩序的破坏。基于这一原因,美国在实行以自由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产业政策的同时,实行以克服经济薄弱环节为目的、以对个别产业进行直接干预为手段的产业政策,如对交通运输业和能源业的直接管理,就是这一经济思想的基本体现。
美国政府特别重视信息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统计工作当作各部门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商务部内设有专业的统计部门,负责按期向政府和全国公布包括人口、气候、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进出口贸易等重要统计资料,联邦储备局也定期向全国公布金融、货币、信贷等方面的重要统计资料。通过这些资料,不仅可使管理经济的各个部门及时了解整个国民经济的脉搏,以便及时对某些问题采取措施,而且也可以使各个工商企业及时了解国民经济的波动情况,以便让它们对本企业的生产、投资、销售和存货等问题做出新的决策。信息灵通是搞好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这也是美国政府管理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
三、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和美国的宏观调控模式是不同的。两国的情况表明,任何一种制度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生成的。国家对市场经济干预、控制的手段以及干预的深度和广度,既与各国的国情有关,也与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情况有关。市场经济发育越是成熟,市场机制越是完善,市场经济本身顺利运转的能力越强,国家对市场经济直接干预越少,干预的手段也就越高明和科学化;反之,直接干预越多,干预的手段也就越表面化、直观化。美国的宏观调控是一种较弱的政府干预,这主要与它的自由主义传统有关。而日本对市场经济实行比较强的干预,则是由于其不充分自由放任的市场基础以及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后起性。日本现有国有企业1万多个,其中中央政府出资的有200多个。日本公有企业在净资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约9.2%, 在固定资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约11%,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其国有比重较高。为跻身于世界之林,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就提出了“富国强兵”的国策。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日本经济一直处于赶超过程之中。 无论战前还是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都表现出较强的政府引导色彩。此外,日本和美国市场经济的成功还在于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以不影响市场发育、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以及企业独立创新精神为前提。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弥补市场机制作用的某些缺乏,是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基于上述分析,我国的宏观调控模式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加以选择、建立和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市场还是非常不发达的初级市场,也可叫做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力量虽然也在发展壮大,但在国际比较中还很薄弱,市场经济尚未成熟,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我国的经济结构还比较简单,刚刚开始从不成熟的单一公有制条件下解脱出来,逐步走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混合型经济结构,有关产权关系的变革也还刚刚开始,基本属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我们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管理也不够先进,市场基础条件和社会化服务基础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基础结构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还有很大差距。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在这种经济不够发达、市场不够成熟、私营部门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国家干预经济的调控作用尤为显著。而且,中国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运用宏观调节手段,还是应以总的社会偏好和社会需求以及长期的社会经济合理性目标为出发点,靠市场经济的自然成长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以市场为本,政府宏观管理机制与企业微观经营机制、政府计划调节机制与市场自动调节机制有机结合型的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中计划、财政和金融等部门的配合,应采取计划协调型模式,建立并完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宏观指导计划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体系。
在计划协调型模式下,国家计划既是宏观调控的依据,也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计委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部制定的国家财政计划,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信贷计划,都是国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以不同形式、渠道引导市场从而影响企业行为,客观上形成了分工协作、相互依赖的工作关系。为搞好宏观调控,三个部门在制定计划时要相互通气,协调一致,同时,在制定计划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都要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方法,发挥计划的应有职能和作用。要从过去的注重实物管理转向价值管理,从注重直接调控转向尽量发挥间接调控的作用。这当中,国家计委代表国务院制定国家各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协调与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制定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规划,管理和控制重大建设项目,实现经济运行的稳定和长远的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管理和国家计划实施的主要手段,其总体政策方向应与国家计划协调一致,在此范围内由财政和银行独立自主地运用所掌握的各种政策工具进行日常调节。其中,财政部从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出发制定财政政策并组织实施财政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依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制定金融政策并实施信贷计划,针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适时调节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调控、计划管理,以增强其有序性。不过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完善和发展市场体系。计划和市场相互配合的基础,是计划要建立在市场和价值规律基础之上,通过对供给和需求这两方面的管理达到计划的目标。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计划部门下达指令性计划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某些商品的生产实行干预,仍是必要的。但就其主要经济活动,计划应通过间接调控方法来达到计划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直接干预应逐渐减少以至最终取消。但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目的是要有助于创造成熟的市场经济,所以需要通过政府力量来扶植和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市场发育。通过计划工作去纠正价格扭曲,消除武断的直接干预所造成的相互矛盾的贸易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工资政策,等等;通过改善市场的不完善,以有利于经济政策的贯彻和执行;通过行政干预的作用,建立起有利于竞争的规则;同时通过法律制度和体制的建立,巩固市场经济发育的成果。由此减少对政府干预的依赖,最终使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成熟。
标签:宏观调控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计划管理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