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而去的品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而去论文,随风论文,品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病入膏肓型——无可救药向死亡冲刺
代表品牌——王麻子、海棠
消失时间:公元2003年1月,经营“王麻子”刀剪品牌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宣布倒闭,这昭示着一个极具中国文化的传统的大众品牌在历经352年风雨后的消失。
曾经的辉煌:“王麻子”刀剪起源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在中华老字号的排序中比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早18年,比同行业的“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早12年。据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白锡乾介绍,目前倒闭的这个王麻子剪刀厂成立于1959年,1985年被国家内贸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生意最红火时一个月可以卖7万把菜刀、40万把剪子,产品一度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
消失原因:衰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当时国家取消了对小商品的保护政策,产品生产销售开始全面市场化,该厂设备严重老化,无力更换新设备,根本谈不上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王麻子逐渐落在了同行的后面。1999年5月,王麻子剪刀厂被划归为昌平区区属企业,王麻子的品牌资产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从1995年至今,企业一共换了6任厂长,如此短的任期使领导层很难有让品牌长期增值的打算。“体制不顺,领导层不顺,产权混乱,企业之间债务不清”等许多问题,使王麻子剪刀举步维艰,连年亏损。
评点:不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强行调整,加速了“王麻子”的衰败!
海棠——改制失败的“标本”
消失时间:2002年12月,海棠由于长期拖欠贷款被成都一家公司提出起诉,山西省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年初作出破产还债的裁定,并组成破产清算组进驻海棠。2003年年初,海棠电器宣告破产。
曾经的辉煌:“海棠洗衣机,至诚通天下”,这一广告词许多人耳熟能详。海棠前身是长治县砂轮机厂,从1979年开始生产洗衣机,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海棠”开遍大江南北,海棠公司的产品销量最高年份在30万台以上。
消失原因:90年代后期,由于经营机制不活,海棠产品在市场上节节败退。1993年,海棠开始在企业内部进行股份改造;1996年,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又改组为山西海棠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产品的市场份额由原来的10%跌到1.7%;1999年第二届董事会要求董事会集中股份执大股,引起反对,改制夭折;2001年,股东大会投票产生了第三届董事会;2002年董事会决定债务随着资本走,分担债务,化整为零。到2002年6月,海棠公司总负债2亿多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34.2%,不包括销售公司在内,亏损1100余万元,股东人均债务6万多元。
评点:三番五次搞改制,频频翻牌。改过来改过去,海棠始终没有改变工厂制的管理形式,而产权不明析使得没有人真正对企业负责。海棠破产,是假改制搞垮了真名牌。
凤凰涅槃型——去也匆匆来也匆匆
代表品牌——乐华
消失时间:乐华的彩电和空调一直卖到了2002年年底,但2003年1-8月的市场上,我们再难看到乐华这个品牌。2003年8月14日,曾经辉煌一时的乐华家电品牌,被TCL集团收入旗下,数码乐华科技有限公司在广州正式宣告成立,同时新乐华彩电下线走向市场。
曾经的辉煌:据了解,在乐华彩电最辉煌的时候曾高居国内彩电业前5名,并有一半的产品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和2000年乐华打出“国际产品、回到中国”的广告语,曾传达给消费者强烈的国际品牌的形象,1999年年产曾高达400万台,出口200万台,2000年,销售额突破了30亿元。
消失原因:渠道多变、盲目扩张和管理混乱,被认为是乐华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2002年5月,乐华实行“砍掉分公司,实行代理制”,这就意味着产品供货渠道将会变得不畅。在乐华的扩张中,从由彩电链上抽几个亿资金兴办空调基地,到后来由空调厂随意抽调资金兴建其它产业,它自己就在玩着一个危险的游戏,这也是乐华危机的第二大原因。乐华的最后一个顽疾应该是它的管理机制,从1997年到2002年5月间,作为乐华第一主业彩电事业部,就一共换了5任经理,并且每位都对乐华大动手术,上述原因致使去年年底乐华再也没能重新站起来。
评点:市场经济竞争是永恒的的主题。企业在市场上的失利并不代表品牌的消亡,没准换个有能耐的东家,品牌会活得更好。
策略退出型——权衡利弊以退为进
品牌代表——联想1+1、松下National、三菱Trium
消失时间:2003年5月30日,联想沿用11年之久的“联想1+1”家用电器品牌功成身退,同时联想强势推出“锋行”、“家悦”两个新品牌,加上原有的“天骄”,三大品牌统一在“Lenovo”标识之下。
曾经的辉煌:1992年,联想用“1+1”品牌首次提出了“家用电脑”概念,将原本毫无区别的电脑分为“家用”、“商用”,其优秀产品质量加上强势的推销,生生将国外品牌挤出“家用电脑”圈。
消失原因:“企业想基业长青,总要有所取舍”,放弃“联想1+1”品牌,主要是出于更加明确的市场定位。联想认为,近年来,电脑消费领域中逐渐凸现出两类典型用户:电脑“发烧友”和电脑“基本型”用户,前者要求在电脑配置等各方面都要先人一步,后者对电脑了解程度较浅,但为了家庭办公或孩子学习,购买欲望同样强烈,而要求电脑经济实用。以前“赶时髦”与“图实惠”这两类用户均是攒机市场或地方小品牌的忠实用户,而打造“锋行”、“家悦”,则具体明确了联想正式向攒机市场与地方小品牌宣战的决心和品牌和策略。
评点:品牌就是“标识+信誉”,信誉无非就是“承诺+实现”,在“联想1+1”时代,联想树立了信誉,在“Lenovo”时代标识变了但内含依然,这也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力战而亡型——“既生瑜何生亮”
代表品牌——东泽
东泽——虎落华南
消失时间:2003年11月9日“东泽”正式退出家电卖场。由于新的合资公司不同再保留“东泽”品牌,成长于广东本土最大的家电零售品牌彻底从市场上消失了。
曾经的辉煌:东泽电器经过8年的发展,已在广州乃至整个广东区域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其销售规模十几亿元,连锁商场十家,批发公司六家,分布于广州、深圳、江门、茂名、韶关和广西桂林等地,从业人员上千人,经营家电产品多达三千多种,主要代理品牌有海尔、美的、伊莱克斯、海信、珍宝和华凌等。“买家电到东泽”,在广州本土一度为广大消费者熟知和认可的。东泽曾在全国家电零售业中被誉为“华南虎”。
消失的原因:自国美去年9月强势入粤,一年来广州、深圳两地市区内关门停业的中小电器零售商已超过300多家,中小电器零售商正被逐渐挤出广州、深圳中心城区,曾是广州家电零售龙头的东泽此次被上海永乐控股,并最终失去东泽金字招牌。目前,外来兵团国美、苏宁已展示出北方企业的霸气,已经站稳脚跟,成为当地家电消费者的首选卖场。
评点:家电销售历来渠道为王一说,本地企业依仗地缘优势本可成就“品牌”霸业。然而,市场是无情的,品牌间的较量是残酷的,东泽只是一例而已。
吉通——两通合一通
消失的时间:2003年6月,中国第二大固网运营商中国网通集团对吉通的重组正式开始,吉通资产以省为单位纳入当地省通信公司,吉通这一10年的电信服务品牌不复存在。
曾经的辉煌:许多人是从“吉通卡”认知这一公司的。1996年吉通卫星业务收入即达1100万元,1997年吉通在全国发达城市建立了12个分公司,实现收入2300万元,到1998年,吉通的经营收入达到4400万元。虽然不够大,但衣食无忧;在2000年,分公司当时的十几家扩大为120家;到2001年10月,公司人士乐观的向外界表示,“由于近期多国家内企业有意入股,公司仍在挑选投资者,而其中两家企业已与吉通签署意向书,只是受政策所限制,还无法引入外资股东。”
消失的原因:一位吉通董事曾经这样描述吉通的财物状况,“为生存考虑,吉通向银行举债,但由于缺少足够的抵押,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更多时候只提供为期一年的短期贷款,吉通每月4000多万的现金的现金流基本只能用于偿还贷款,没有积累也不能停止,借贷款通常遵循‘以短支短,以长支长’的原则以规避风险,而吉通则是‘以短支长’,更通俗的讲法就是‘寅吃卯粮’。”而由资金状况决定的业务能力也相应受损,这是吉通受人诟病的最终缘故。在与吉通同时诞生的联通成功筹到14亿美元时,吉通的筹资渠道仅局限于和外国企业组建合资公司,而这些合资公司除一家成功外,其它均以失败告终。
点评:垄断性监管体制的解冻和随后出现的新经济令人惊异的增长,使许多电信服务商昏了头,在不进行成本管理和财务效率最优化的情况下开展业务,这个导致美国诸多新型电信运营商败走麦城的陷阱最终也令吉通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