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媒介的双重变异--美国教育技术思想的演变_教育技术论文

学习与媒介的双重变异--美国教育技术思想的演变_教育技术论文

学习与媒体的双重变奏——美国教育技术思想流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奏论文,美国论文,教育技术论文,思想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4)06-0073-05

       DOI:10.13763/j.cnki.jhebnu.ese.2014.6.014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各国对教育技术领域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技术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1]。迎接这一挑战需要教育技术领域人员更新观念与思想,把握教育技术的本质及其演变发展的趋势与规律[2]。美国是教育技术学科的发源地,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走在世界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前沿。深入、系统地梳理美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想流变是掌握世界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之一。美国教育技术思想的发展轨迹是如何的?教育技术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其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判断与相应的行为结果构成了不同时期美国教育技术思想的主体。

       在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3](P34-35)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核心对象,形成了以学习资源、媒体技术为研究重心的“物理科学的”教育技术与关注学习过程研究的“行为科学的”教育技术两大流派[4](P24)。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罗伯特·瑞泽(Robert A.Reiser)教授将教育技术历史发展划分为教学设计的历史与教学媒体的历史[5,6]。我国学者桑新民教授在考察美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将美国教育技术主流理论体系划分为“媒体”和“学习”两大派别。媒体派“最早形成,并长期占主导地位,以芬恩等人为代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是此派的学术重镇”;学习派“成员大多有心理学的学术背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和加涅(Robert M.Gagné)”[2]。“媒体派”与“学习派”两大主流学派相互影响、融合,成为贯穿整个学科发展的逻辑主线[2,7]。本文以历史梳理为主要方法,试从美国教育技术“媒体派”学术思想与“学习派”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的角度,解析美国教育技术思想理论的流变历程,以期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提供借鉴,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教育技术发展的当代趋势与未来走向。

       一、学习思想的奠基:美国教育技术思想渊源与启蒙

       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实践的历史起始于1920年代的“视觉教学运动”[8],但这种实践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明确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作为指导。教育技术史学家赛特勒(Paul Saettler)认为教育技术是理论思想和教育媒体两个并行发展的领域结合的结果。教育技术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4]。因此,本文认为探讨教育技术思想的发展应跨越教育技术实践的历史,追溯影响教育技术实践的思想渊源与发端。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其文化、教育思想主要源于欧洲,继而在多民族、多教派的融合下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美国教育技术思想可以溯源到古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其与欧洲教育思想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文艺复兴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17世纪的科学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经验主义感觉论哲学促成了经验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经验主义倡导的直观教学方法为后来教育技术媒体应用提供了理论工具。夸美纽斯是直观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信奉经验主义哲学“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认识论,把感觉经验作为认识和教学的基础,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力提倡和推广直观教学方法。裴斯泰洛奇继承了卢梭的认识论,并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思想,开启了教学过程科学化的发展方向。裴斯泰洛奇认为教学过程应遵循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学习应该以感官的直接观察为基础,从具体的感知到抽象的思维。裴斯泰洛奇使直观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得以普遍的实施。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赫尔巴特将教育心理学化进一步深化,奠定了教育科学基石。赫尔巴特“统觉”心理学说,提出了形式教学阶段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系、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规划的有益探索,为后来教学设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为教育技术领域在美国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背景,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两位著名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成为美国教育技术思想的重要启蒙者与奠基人。杜威提出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应建立“一门专门桥梁科学(Linking Science)”,为教育技术学科定位提供了落脚点。“经验”是杜威教育理论中最核心概念之一,他强调“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9](P158),这种对直接经验的重视,为视听教学理论所倡导的反对“言语主义”(Verbalism)理念提供了思想上的启蒙。此外,杜威还根据其对思维过程的五个阶段,设计了教学过程的五步骤,为其后教学设计所遵循根据学习理论来设计教学的思想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奠基。桑代克同样为早期教育技术的形成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以动物为实验对象,试图利用动物的学习过程来解释人类学习的问题。他提出的一系列学习原理大多建立在心理实验基础上,因而被认为具有鲜明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应用科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原型”。这些学习原理成为教育技术诞生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桑代克所倡导的实证研究范式也对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范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古代的教育先哲,抑或是杜威、桑代克等现代教育家,尽管他们均不是教育技术学术领域的学者,但他们为教育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特别是他们共同看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可为教育技术思想学习过程研究的奠基与启蒙。

       二、媒体教育思想的发轫:20世纪上半叶的视听教学思想

       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直观教育思想的影响,美国学校广泛采用摄影、幻灯、模型、无声电影等手段开展教学。1918年至1928年,掀起了一场名为“视觉教学运动”的教学改革,成为教育技术学术领域的发端。随后,广播、教育电影的发展,愈使视听媒体成为学校领域中颇受瞩目的教学手段。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有效地选择视听材料以及开发有效的视听课程材料成为视听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证明媒体对学习的有效性,以及为视听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找到可靠的理论支撑,视听教学理论应运而生。视听教学理论是直观教学思想的延续,认为“直接感知”是视听教育和观察学习的基础。视听教学思想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视听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有效的学习经验,它们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习者注意;视听媒体的选择与分类应根据学习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加以考量;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需分析媒体的特性,并与具体课程实施相结合。

       在这一教育技术领域形成与发展初期,威瑞特·查斯特(Werrett W.Charters)、查尔斯·霍邦(Charles F.Hoban)、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等几位学者为教育技术思想发展进行开拓性的工作。20世纪30年代,查斯特领导了广播和电影效果研究,同时首创“教育工程”这一概念,并在“是否存在一个教育工程领域”一文中提出视听教学领域教学系统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框架[10]。霍邦在其1937年的著作《视觉化课程》(Visualizing the Curriculum)一书中提出了学习经验的层级模型理论,详细阐明了视觉经验在人的学习中的作用。戴尔在1946年出版了在视听教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视听教学法》(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该书系统总结了美国视听教学的经验,阐明了视听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其提出的“经验之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s)成为视听教学的核心—心理学基础[11]。

       三、学习与媒体的结合:20世纪中叶教学系统化思想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媒体教学技术虽然获得迅猛发展,但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媒体比较研究发现应用视听媒体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异,视听教学理论由此遭遇实践中的质疑与理论上的困境。20世纪中叶,传播学初步形成,各种传播理论成为当时的“显学”,其不可避免地对视听教学领域产生影响。其中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型为当时的视听教学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转而开始从单一强调媒体—经验的研究扩展到整个动态教学过程,同时传播理论中对传播过程中传者、受者、内容、媒体等整体要素的强调也使视听教学认识到教学的系统性。

       同时期,贝塔朗菲(L.Von Bertalanffy)提出的一般系统论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处理系统的复杂性和过程性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基本方法。20世纪60年代,系统理论与方法已在美国工业管理、工程设计、军事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也刺激了教育领域内系统思想与方法的发展。斯金纳(B.F.Skinner)在1954年和1958年发表的《学习的科学与教学的艺术》[12]和《教学机器》两篇论文对教育技术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其所倡导的操作强化学习理论与程序教学及教学机器有机融合起来。程序教学实现了应用学习理论系统安排教与学的进程,成为教学设计的开端。同时,程序教学机器的应用使教育技术人员看到了媒体与学习心理学结合的可能性,从而认识到要创设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媒体材料,必须根据学习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控制。在随后的罗伯特·加涅(Robert M.Gagne)、贝拉·巴纳锡(Bela H.Banathy)等学者的探索下,以教学系统设计为主要特色的教学系统思想不断完善。其主要表现为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以学习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各种系统科学方法(需求分析、活动分析、系统工程等)对教学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调控的过程,并逐步发展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及学科。

       詹姆斯·芬恩(James D.Finn)是将系统方法引入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推动者之一,1956年芬恩在其文章“视听教学与系统概念”中呼吁视听教学工作者要关注和学习“系统”这一概念,指出系统概念是一种基本方法,视听教学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过程[13]。这种视听教学系统观改变了视听教学孤立关注媒体的困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他创办的《视听传播评论》(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 Review)为传播学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教育技术领域从“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以及“教学技术”的转变。加涅不仅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也是教育技术领域教学设计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教学技术之父”。他提出了“为了学习而设计”的教学设计理念,在其著名的学术著作《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总结了学习的不同类型和与之相匹配的不同教学事件[14](P46-84),在另一本学术名著《教学设计原理》中应用系统方法详细阐述了教学设计的九个阶段,实现了他的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内在融合,形成了他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体系[15](P129-208)。拉贝·巴纳斯被誉为“系统运动之父”,他主要从事系统理论的研究,其主要贡献在于借助系统理论促进教学系统与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在其出版的《教育的系统设计》、《综合系统设计:一种新的教育技术》等著作中,提出了综合系统设计以及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整合设计的理念与教育变革观,为教育技术学科成长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6]。

       四、学习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生长:20世纪后半叶教育技术新思想的形成

       20世纪后半叶,推动教育技术向前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与学习科学的深化。20世纪60年代,在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软件便被开发出来。70年代,有人工智能研究者开始进行教育研究,设计智能导师系统和其他教学应用程序,但整体来说,计算机辅助教育在实用化方面仍有许多欠缺,在学校应用也远未普及。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基于计算机的技术迅速进入教育教学领域,美国政府、企业、家长等各领域均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多媒体、网络技术迅速进入教室。信息技术不仅带来了媒体形式的变革,而且是新型的交互性、互联的教学环境,由此必然推动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变革。与此同时,学习理论也在不断深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步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成为新一代教学设计的基础。对于学习领域的研究成为多个学科的共同兴趣,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学者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技术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学习科学(the Learning Sciences)。学习科学探索学习的本质,反对传统的教授主义(Instructionism),试图实现深层知识的学习。学习科学认为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经历和体验深层学习行为。教育技术领域成为学习科学与信息技术交汇融合的重要领域,教育技术领域实践及其理论必然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2004年,《教育技术》杂志第五期和第六期专门推出了专辑“学习科学与教学系统:开始对话”,其中有多名学者指出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在研究目的、理论基础等方面有许多一致性,基于设计的研究成为两个领域共同的核心研究方法,两个领域走向统一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能性[17]。在认知科学视野下学习科学所关注的知识的本质、深层知识学习的内在机制等研究成果基础上,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学习科学重点在于借助于信息技术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实现知识可视化、计算机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等问题。

       大卫·乔纳森(David H.Jonassen),教育技术领域对学习科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其1991年在著名学术论文《客观主义VS建构主义: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新的哲学范式》中首倡建构主义为教育技术领域带来了一场哲学认识论的革命[18]。根据建构主义认识论,1999年乔纳森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理论框架,并对其基本要素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乔纳森也将“推动教学系统技术向学习科学的方向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他关于基于技术的问题解决理论以及学习环境建构理论中特别关注认知过程研究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技术支持的研究,事实上已突破了传统教学设计的研究,更趋同于学习科学的研究领域[19]。

       五、结语

       在近百年美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媒体”和“学习”这对范畴相互影响、融合,成为推动教育技术思想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也奠定了教育技术思想体系的两个重要基石。从媒体与学习的斗争到学习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美国教育技术思想发展引领并影响着美国教育技术实践发展走向。美国教育技术思想流变,对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自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形成以来,就存在电化教育姓“电”还是姓“教”的理念之争,来自于不同学术背景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各自强调“理论”和“技术”的重要性,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的成熟和发展。美国教育技术思想发展也曾经历“学习”思想与“媒体”的冲突,但在冲突过程中也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而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了新的内涵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学习科学领域为“学习”和“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路径,其对学习基本机制的揭示、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技术的探索等,均会对教育技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领域的拓展带来新的启示与方向。在我国,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可能是“中国孵化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最好学科文化土壤”[20]。

       收稿日期:2014-09-12

标签:;  ;  ;  ;  ;  ;  ;  

学习与媒介的双重变异--美国教育技术思想的演变_教育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