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论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论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对人类(人的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价值,这是人们所公认的客观事实。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教育对人类所呈现的实际意义(功能)也就不同。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确定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我们研究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要进行教育哲学上的理论分析,而且要联系实际,解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一、对过去教育价值取向确立的分析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有社会性价值和个人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个人性价值包括个人的名利价值、人文价值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也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1.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只有原始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这一形式。原始的社会教育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教育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是教育的载体。二是全体人员都要接受教育,并且都接受相类似的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三是教育与政治、宗教联系在一起。当时的政治是全体人员都参与决定事务,是相当的民主,民主决定产品的分配。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于是便产生了信奉鬼神的宗教,宗教活动也成为社会教育内容之一。原始社会经历了由群婚制向正式的一夫一妻制过渡的过程,无论是群婚制还是正式的一夫一妻制,其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交融在一起,其内容也相类似。原始社会,正由于没有社会分工,人类所生产的知识有限,缺乏产生专门教育机构的客观条件,只有原始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因而,这种原始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决定了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根本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功能。但是,毕竟存在着原始的教育形式。既然有教育,人们就有对教育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就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2.古代农业经济时期 这一时期是指从奴隶社会开始到18世纪产业革命之前。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传播他们的意志,于是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原始的学校。在奴隶制社会,虽然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产生了学校教育,但由于阶级矛盾的尖锐性,加上自然科学知识的生产量极其有限,统治阶级从创办学校开始,就看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追求教育的政治性价值,其办学的目的是为政治服务,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培养本阶级的子弟和接班人,并非是为了发展经济。封建社会,虽然在社会政治制度上有了质的变化,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仍未发生质的飞跃,统治阶级所追求的教育价值,仍然是它的政治性。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教育是“仁政”、“德治”的基础,教育就是要培养“好礼”、“好义”、“好信”、“仁德”的为民上的君子。孔子的教育目的观,深刻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使教育的社会政治性价值始终占统治地位。特别是科举制建立以后,读书与为仕紧密相联,连民间的私学也是为考取功名服务。技术的传授都是父传子式的代代相传,或者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虽然官方也办过医学类的学校,但相对而言,传授技术类的学校实在太少,终究未成气候。在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其他地区也如此,其所谓的差异,就是体现在宗教方面。在欧洲、亚洲和中东地区,教育与宗教紧密结合,为传播宗教的教育具有一定规模。

教育价值的体现,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古代,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生产量不多,人们还没有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教育的经济性价值也就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在统治阶级看来,简单的农牧生产技术可以通过家庭相传,不必通过教育来促进发展。当然,不能否定在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也还是在不断地生产知识,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但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阶级矛盾大大超过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与生产供应不足的矛盾。历来的统治阶级,始终都是将维护本家族的统治地位作为第一要务,追求教育的政治性价值,使教育为政治服务,是他们的必然选择。但是,客观上教育在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教化人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具有净化人的心灵的功效。

3.近、现代工业经济时期 18世纪中叶欧洲发生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逐步加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工业经济的产生,机器化大生产,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其技术。因此,在工业经济社会,接受教育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惠及平民的教育。正由于科学技术具有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作用,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于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推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如普鲁士(1767年)、法国(1793年)、英国(1870年)、日本(1872年)等,以后逐步发展到高等教育。这样,一些以宣传宗教为目的的教育制度逐渐被抛弃,教育的经济价值取向逐步被强化,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致力发展职业教育。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完全是建立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是教育经济功能的充分体现。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强化了政府对教育的经济性价值的取向,从而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这就是近一二个世纪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应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人口覆盖面广,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强调全国无论城乡、无论东部还是西部都要建设小康社会;二是包含的内容广,涵盖了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等六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它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为其服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赖于教育,需要教育为其服务。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民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的基础条件,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教育的经济功能是人们最熟悉的。民主政治的建立,需要全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也必然靠教育作支撑。

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质上也就是对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提出了要求。从上述所知,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要求所决定的。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当前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及要求,就是当前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确立的重要依据。

三、确立当前我国教育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现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对教育价值取向所引发的效果情况,对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树立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观,克服片面追求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观。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观,就是不能只追求教育的某一方面的价值,而是要追求教育的多方面的价值。那么,当前我国究竟要追求教育的哪些价值呢?以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及要求,就是当前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确立的重要依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论述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时,强调教育要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社会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第二层次是个人层次。教育的社会政治价值是封建社会历来统治者极为看重的,并且被历史证明,教育的政治价值取向对维护统治阶段利益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方产业革命后,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逐步加强,教育的社会政治价值逐步削弱,但是,并不是教育的社会政治价值完全被忽视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仍然需要教育为其服务,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国家也要注意教育的社会政治价值取向和社会经济价值取向的协调。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教育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服务。对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更不用多说,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家非常清楚。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文化又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联,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要建立在人们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基础上。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实际上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三个方面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它与社会性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是社会性价值在教育对象上的体现。但是,两者不能完全等同,各有自己丰富的内涵。

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观,就是过分看重教育的经济价值,而忽视教育的其他方面的价值。我们并不否定教育的经济功能,在工业经济发展时期,对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追求,确实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特别是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时,社会进步达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时,社会更需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如果再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而忽视教育的人文作用,必然会产生不利于社会安定甚至丧失人性等诸多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对教育价值的取向,在教育决策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太注重教育的经济功能,过分强调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过高地看待教育投入后的物质利益。在教育决策时,还往往根据教育投资后的经济效益来决定教育的投入。对教育的经济功能进行测算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可让我们充分认识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加大教育投入的客观必要性,同时实现教育投资效率的最大化,减少教育投资的浪费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只追求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放弃教育其他方面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来说服基层政府领导重视教育显得太苍白无力了,事实上局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在近期内其经济效益是不明显的,湖南与广东相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只有用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来要求地方政府领导发展教育,才能使他们心服口服。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

第二,要充分认识当前加强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但是,与此相比,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滞后。大家非常熟悉的打麻将、玩扑克的成风现象,正是文化素养及人文素质低的体现。还有许多怪现象见怪不怪,如一些高档次、高水平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低,而那些低俗的电视作品反而收视率较高。这又说明什么呢?这也说明文化素养及人文素质低的问题。这一现象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现代人工作紧张,看那些低俗的电视节目是为了轻松的缘故。如果大家都有高水平的欣赏能力,观看那些低水平、没有半点欣赏价值的作品,是难以轻松起来的。再如近几年来,地下私彩盛行,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毒化了社会风气。这种现象,除了法律不完善以外,受害者的人文素质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在一些单位试行群众投票选举领导,却并未收到好的效果,这也是员工们的人文素质达不到要求造成的。我们经常听到,有些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然而受骗的往往不少,这也说明了被骗者的人文素质不高。当前,现实中就有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大款,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精神生活却极为空虚、文化生活极为单调,难道可以说他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高吗?如此等等,正说明了精神文明建设已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什么一部分人的人文素质这样低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呢?一是受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直冲我们而来,使一些本来人文素质低的人,更分不清好坏,将国外被抛弃的文化捡过来当作宝贵的东西予以传承,对本民族优秀的文化瞧不起。甚至对一些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其内在精神、人格的构建也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二是学校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被削弱。曾发生过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人的人文素质并不与完全是受教育的年限问题,而是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名牌高等大学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样低,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的人文价值已被严重地忽视。因此,要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强化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它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第三,在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面,也要充分体现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与教育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追求教育的政治性价值,其教育内容始终是儒家的伦理纲常类的内容占主导地位。产业革命后,人们逐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于是对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早转向追求教育的经济价值,其教育内容当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然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的德国表现最突出,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所占的比重特别大,且职业教育重实用技术轻基础理论,重能力培养轻知识传授,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他们这种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正是对教育的经济价值强烈追求的充分体现。在教育的经济价值取向逐步被强化的过程中,教育的人文性则逐步减弱,最后导致过分强调所学知识的经济实用性,凡是当前市场需要的知识就学,当前工作岗位上用得上的就学,完全是为求职而学。只注重教育对个人的物质利益的价值,轻视教育使人不断完善的价值。这种被过分地强化了的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现已显现出许多弊端。近几年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对过分强调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改正。遗憾的是至今还有许多教育工作者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没认识到对教育的经济价值取向与对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应该协调。

第四,应重视教育多元价值取向的落实。在落实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时,要特别注意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的协调,绝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的价值,而忽略另一方面的价值。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太注重教育的经济价值,忽略了教育的人文价值。现在强调教育的人文价值,并不是说,只注重教育的人文价值,而不追求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的落实,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教育决策管理,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施。如何把握教育的多元价值的协调,作为决策与管理层面,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衡量,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二是社会的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是否协调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否协调发展。它可通过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政策的导向、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学校的评价评估等措施进行调控。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层面,主要看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否与社会、与自然协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技术水平等,可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教育德育工作等途径来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涉及面广,与每一位教师密切相关。因此,要做到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的协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标签:;  ;  ;  ;  ;  ;  ;  

论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