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医院 骨二科 101400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康复锻炼指导在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系统康复锻炼指导,采用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以及患膝关节伸屈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患膝术前、术后不同时段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月、6月和12月随访,观察组各阶段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康复锻炼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手术疗效的巩固、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后叉韧带损伤;重建术;系统康复锻炼
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系运动和康复医学领域最常见且较为严重的膝关节运动性损伤性疾病,若治疗不当易导致关节软骨和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失稳,甚至继发骨性关节炎的发生[1],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活动。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作为目前改善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关节不稳的首选方法[2],可准确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持续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术后不规范的功能锻炼将导致重建后的韧带被拉长或松弛甚至断裂,使韧带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直接影响手术效果[3],而有效的系统康复训练可进一步巩固手术疗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有效恢复。针对我院骨科2013年05月—2015年04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前交后叉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术患者,我们对照研究了系统康复锻炼指导在ACL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05月—2015年04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前交后叉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术患者。所有入选病例均知情同意,本人愿意参与本实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17岁~67岁,平均46.5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7 例,交通伤29例,运动伤34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32例,合并膝关节内内侧半月板、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等结构联合损伤 48例;慢性损伤22 例,急性损伤58例;病程1-58.5天,平均(23+8.5天)。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手术方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疾病常规护理。术后保持术膝关节伸直位抬高30cm,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膝关节,采用自制冰袋持续冰敷患膝关节48-72小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肢运动感觉功能、切口敷料渗血渗液情况以及创腔引流液量;给予饮食指导、健康教育以及常规功能锻炼指导以及CPM持续被动运动。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康复锻炼指导。
(1)术后当日麻醉清醒后即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可舒缩肌肉、减轻肢体肿胀、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粘连和肌肉萎缩[4]。A 推髌骨:术后3天内给予上下左右4个方向推动髌骨,活动后立即冰敷10分钟;B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大腿肌群收缩,髌骨向上提拉,为了使肌肉强壮,后期可在髌骨上10cm处加沙袋练习。C 腘绳肌等长收缩:足尖下压,足跟向下蹬,大腿稍稍抬起绷劲。D 直腿抬高:膝关节绷直,抬离床面10~15cm,主要强化膝关节稳定性。E 助动屈膝:双手握住膝上10cm处,向上缓慢抬起,足跟沿床缓慢向后滑动,角度从15°到90°逐渐递增。
(2)术后2~4周,在继续加强肌力训练的同时,逐渐增加负重行走训练,强化患肢肌力及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术后2周拄拐,患腿足尖着地行走,健腿跟上;术后3周拄拐全脚掌着地行走,患腿向前迈出全脚掌着地,健腿跟上。
(3)术后4~6周,强化各种功能性训练以增强膝关节运动控制能力。A 行走步态练习,强化下肢肌力:加强步态训练,由双拐保护过渡到单拐保护下行走,至术后6周后脱拐正常行走。B 足尖抬起靠墙站立:身体靠墙站立,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足尖翘起。C 靠墙下蹲:身体靠墙,两腿与肩同宽,角度逐渐递增,缓慢向下滑动,小腿与墙保持平行。D 术后5周上下楼梯练习:上台阶时健腿先上,足底登稳,膝关节绷直后患腿迈上;下台阶时患腿先下,足跟登稳,膝关节绷直后健腿迈下。E术后6周 弓步转移:弓步角度逐渐增加,以患者能耐受为度。8周后练习快走、骑自行车;12周后可练习慢跑、跳绳等,以后逐渐恢复功能性活动,但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及“急停急转”等动作。
1.3 评价方法 采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段患膝关节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膝关节术前、术后不同时段伸屈活动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术前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以及伸屈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段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以及伸屈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膝关节前交后叉韧带损伤容易导致膝关节不稳,继发关节软骨、半月板磨损,最终引发关节退变和骨性关节炎,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继而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关节镜下膝关节韧带重建术作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5],但最终术后效果如何,还取决于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ACL重建术后不规范的功能锻炼将使重建后的韧带被拉长或松弛,甚至断裂,膝关节伸屈度往往不满意,严重影响手术效果[6】。
此外,有研究表明[7],50%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在术后第 1 d,30%发生在术后第 2 d,因此,术后早期及时给予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指导,可有效增加膝周肌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关节囊粘连和萎缩,软化瘢痕,加大关节活动度,从而防止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改善膝关节稳定性和改善关节功能,增强韧带强度,恢复肌力和患者平衡能力促进功能康复,保证了ACL重建术后膝关节重建韧带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使患膝恢复到正常的关节活动度与稳定性。
而Lysholm评分和HSS评分作为目前国内外膝关节功能评价的两个“金标准”,其综合评价往往更能反映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HSS评分、膝关节伸屈活动度等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月、6月和12月随访,观察组各阶段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HSS评分和膝关节伸屈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康复锻炼护理干预在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的有效实施,能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柳萍,黄房珍,李晓芳,等.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康复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3(9):77-79.
[2]郝永红,刘宏丽,孙鸿安,等.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在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5):398-399.
[3]许玉朋.医疗照顾行为对居家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训练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2012,4(8):958-961.
[4]王莺.12例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2(12):3219.
[5]范柳萍,黄房珍,李晓芳,等.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康复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2(23):77-78.
[6]蒋拥军,李克军,王雪冰,等. 平衡促进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10(3):251-253.
[7]祝涛.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 2011,9(5):1153-115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01568)
通讯作者:张艳,女,主管护师。
论文作者:张艳,宋亚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膝关节论文; 术后论文; 韧带论文; 关节论文; 功能论文; 损伤论文; 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