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集的清代诗风与美_齐己论文

论齐集的清代诗风与美_齐己论文

试论齐己的清美诗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风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齐己(861—937),俗姓胡,名得生,湖南益阳人,是晚唐与贯休齐名的诗僧。家贫,少孤,好作小诗,出语惊人。七岁捐俗于湖南宁乡大沩山寺。勤于著述,《全唐诗》录其诗作800余首,此外,还有诗论专著《风骚旨格》传世。

齐己的诗作不仅篇什繁富,而且艺术价值也令人瞩目。著名诗人、他的“一字师”郑谷评其诗:“格清无俗字,思若有苍髭。”[①]另一位湖南诗友徐东野更是景仰之至,说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其诗风:“梦断盛唐风雅缺,敲破晴天飞白雪。”[②]明人胡震亨亦盛赞齐己“清润平谈,亦复高远冷峭”[③]的艺术风格。

齐己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动乱、最黑暗的晚唐时代。但由于身份特殊,心境有别,故很少杜甫那样沉郁顿挫、深刻反映现实的史诗般的作品,也很少李白那样想象飞腾、激情澎湃的诗篇。他把读者带入另一艺术天地:读其诗作,如钦甘露,始濯清流,如临幽谷,如沐清风,给人以清气横流的审美感受,故其主体诗风可用“清美”二字概括。在齐己的120多句论诗诗句中,“清”字出现30余次,间接论清之处还有若干。“清风不变诗应在,明月无踪道可传”[④],“争学忘言在幽胜,吾师遗集尽清吟。”[⑤]可见齐己的诗学审美观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清”字上。

齐己善于用朴实无华、洁净无尘的语言来绘景状物,遣意抒情,形成了独特的清美诗风。但这种诗风又呈现出多姿多采的特征,析而言之,大体为四:

一、清淡平和

清淡平和是齐己清美诗风的第一个特征。《宋高僧传》评齐己:“性耽吟咏,气调清淡。”齐己的僧朋诗友尚颜也指出其诗歌风格:“古雅如周颂。清和甚舜弦。”[⑥]他们的确看到了齐己诗歌大厦的部分建筑风格,但并非整体。

齐己在古寺萧庵、风清月白之中渡过了六十余年的时光,他早已习惯并陶醉于那很少人间烟火气味的方外生活,故心境格外超然。读其部分诗作,我们也仿佛远离了尘世,走进了白云深处,领略了清淡的寺院风光:那里有的是参禅悟道的老僧禅子,焚香求福的善男信女;还有苍翠的山色,溶溶的月光,自开自落的幽花,飞去飞来的闲鸟。这一切的一切,使人闲适而恬澹,空旷而平和。

我们仔细吟咏这样的诗句吧!“春时游寺客,花落闭门僧,”[⑦]“暂来还尽日,独坐只闻蝉”。[⑧]客游古寺、花落僧门,寺院之春如此清闲;空林寂寂,蝉韵声声,寺院之夏如此索寞。“鹤静窥秋片,僧闲踏冷痕,”[⑨]“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⑩]孤鹤自在,闲僧逍遥,寺院之秋如此寂静;雨雪纷飘,香灯独掩,寺院之冬如此清冷。任凭星移斗转,暑往寒来,这块佛国净土永远是宁静清淡。诗人就在这宁静清淡中洗涤尘心,超越自我。

清淡与平和是同一种心境在诗歌中的体现。诗人从剃发入戒的那天起,就断绝了尘缘;在长年累月的坐禅念佛中,就去尽了凡心。诗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在逐渐地淡化和消失。诗人自云:“一千首出悲哀外,五十年销雪月中。”[(11)]故部分诗作其风格十分平和。“溪山无伴过,风雨有花飞”,[(12)]“好听鹧鸪啼雨处,木兰舟晚泊春潭”。[(13)]诗人唱的这些南浦骊歌,很少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样依依不舍,一往情深的诗句,而往往是劝慰故人在美丽的山光水色中消除自己的羁旅之思。其关切之感,惜别之情,全在语言之外。“尘梦是非都觉了,野云心地更何妨?”[(14)]“持咒力须资运祚,度人心要似虚空”,[(15)]诗人用平和的口吻在谆谆告诫晚辈或故人如何领悟佛道,普渡众生。大师清姿,长者风貌,宛然在目,跃然纸上。

二、清拔高雅

清拔高雅是齐己清美诗风的第二个特征。人淡如菊,心如古井是一种美,而青松出灌木,白玉映尘沙又是一种美。读齐己的部分诗作,能把读者带入“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16)]的清拔高雅的艺术境界。

“清拔”一词,出于钟嵘《诗品》。钟嵘评晋太尉刘琨:“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评梁常侍虞羲:“子阳诗奇句清拔,谢朓常嗟颂之。”所谓清拔,就是指诗歌在清丽的意境中回荡着一种俊逸之气,有一种内在的力度美。

齐己的诗歌充满着清拔之气,给人以柔中有刚的艺术美感。齐己的五律最多,成就最高。对这一点,诗人也颇有几分自负:“平生乐道心常切,五字逢人价合高。”[(17)]齐己的五言律,画面空阔,立意高远,且结构紧凑,富于弹性,用词斩截,仿佛一股生命的潜流在诗中奔腾。“鸟列沧州队,云排碧落层”[(18)],“泉声喧万壑,钟韵遍千峰”[(19)],作者以如椽之笔描绘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20)]的巨幅风景画。浩荡的胸襟,洒脱的性格,化为了清空旷渺、瑰现雄奇的意境,显现了诗人牢笼宇内的气魄,寄托了诗人腾踔万象的情怀。

清拔和高雅,其风格十分接近。其本质都是诗人的生命之气和高尚情操在艺术作品中的具象化,肉身化。佛家强调空观尘世,明心见性,也可以说是一种超然情趣的训练,高洁人格的培养。行高于人的艺术家,其气质和人格映射到艺术意境中无疑会出现一种高雅美。追求高雅美是齐己的一贯主张:“满箧新风雅,何人旧岁寒”[(21)],“郢唱转高谁敢和,巴歌相顾自销声。”[(22)]

齐己诗歌的高雅美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淡雅。这类诗作如雨后的翠竹,雪里的梅花,清淡雅丽,高洁芬芳。“杨柳江湖晚,芙蓉凫屿深”,[(23)]“锦水流春阔,峨嵋叠雪深”[(24)]。红花绿柳,碧水雪山,浓丽之中见素淡,优美之中见崇高。二是古雅。作者喜欢用古朴的语言,苍老的色泽,来描绘诗人所见的自然景物,使人产生一种超越时空、回归往古的冷寂荒漠之感:“冷烟蒙古屋,千箨堕秋墀”[(25)],“古石生寒仞,春松脱老鳞”[(26)]。千箨古屋,苍石老松,生命在这里失去了鲜润的色彩,剩下的是一具活的化石。读这部分诗歌,一位早已坐禅入定,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而内在生命力仍然极强的高僧形象幻现在我们面前。

三、清幽冷峭

清幽冷峭是齐己清美诗风的第三个特征。齐己风仪潇洒,志尚孤洁,读其部分诗作,我们仿佛随其在白云明月之中寻幽访胜,或于冰封雪飘之地低咏长吟。诗人已进入了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心灵境界,品味了心入梵宫的独得之乐。

让我们随齐己漫步幽林吧!“白猿真雪色,幽鸟古琴声”,[(27)]“红霞禅石上,明月钓船中”[(28)]。白猿如雪,鸟语如琴,霞映禅石,月入钓船,这是极静、极幽、极雅、极飘逸、极潇洒的神仙境界。尘世间的一切贪心利欲,污泥浊水,在这里洗得干干净净,形成自己心中一块圣洁的天国,好象《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那个“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现出在我们面前。这种清幽境界给人的美感正如宗白华所说:“艺术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宇宙的深境。”[(29)]

诗人雅韵高情,脱尽凡胎俗骨,不仅恣意流连幽谷空林,而且还纵情遨游冰峰雪岭,把读者带入凄神寒骨,泉清月冷的艺术意境中,使人脱尽尘滓,独存孤迥。“天际雪埋千片石,洞门冰折几株松”[(30)]“寒涧不生浮世物,阴崖犹积去年冰”[(31)]。这里已没有一丝丝暖意,只有铺天盖地的积雪,经年不化的坚冰。吟诵这样的诗篇,我们仿佛感到有彻骨的寒冷,血液为之不流,而齐己还在那里诗情大发,逸兴遄飞。

再读读他脍炙人口的《早梅》诗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冰封雪压,万木凋折,唯有一剪寒梅迎风独艳,幽香醉人。诗人对冰雪的描写,对寒梅的礼赞,难道不令人想到他圣洁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么?

四、清新自然

清新自然是齐己清美诗风的第四个特征。诗人多次提及这种风格:“鬓全无旧黑,诗别有新清”[(32)],“趣极同无迹,精深合自然”[(33)]。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4)]是千古传诵的清新自然的写景佳句,齐己还心想超越这种境界:“风骚妙欲凌春草,踪迹闲思绕岳莲”[(35)]。可见清新自然是齐己的诗歌创作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齐己无愧为一代杰出诗僧。他的这部分诗作是诗人修炼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36)]时的产物,其诗境与禅境已忻合无间。尤其是语言极为纯朴自然,正如艾伦·沃茨说:“伟大艺术作品的永恒标志,就是纯朴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它看来非常简易,几乎是一种天然产品,而非艺术创作。”[(37)]读齐己的这部分佳作,我们似乎回归到了自然的怀抱,感知到了大自然的脉搏跳动。

“云无空碧在,天净月华流”[(38)],“静坐云生衲,空山月照真”[(39)]。皎皎的明月,仙仙的白云,空蒙的山色,入定的僧人,这里没有哀乐,没有追求,没有人为的概念,没有抽象的思辩,只有纯净的自然,生命的本体。在这里我们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泯灭了时空的界限。诗人就在这种艺术灵境中独与天寺精神往来,在刹那间把握了永恒。“清风含笑咏,明月混希夷”[(40)],“野鸟啼幽树,名僧笑此情”[(41)],也无疑是诗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宇宙深境的产物。

我们还不妨读他的一首小诗:“宜阳南面路,下岳又经过。枫叶红遮店,芒花白满坡。猿无山渐薄,雁众水还多。日落犹前去,诸村竖牧歌。”[(42)]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走进了一片鲜丽纯美的天地:枫叶如丹,芒花似雪,雁众波平。牧歌婉转。诗人已忘记了归途,还在向前不自觉地挪动着脚步,仿佛此刻顿悟到了生命和存在的最深神秘,整个身心与这幅竖牧晚归图融为一体。

“乱世难逸迹,乘流拟濯缨。”[(43)]生于浊世,身披破衲,报国无门的齐己,他把整个生命,毕生的心血浇灌成了这些散发着缕缕清香的艺术之花,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圣洁的光辉。虽然异采纷呈,但笔者认为主体风格趋于一致。

齐己的清美诗风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因素当然是多元的,前文已间或论及,笔者还试图更系统地从四方面予以论述:

其一、禅林生活的反映

文学艺术是作家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映。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当然离不开作家特定的生活环境。齐己是地道的僧人,他长期生活在单调、寂静、清闲的寺院之中。寺院大多在高山绝顶,终年有的是冷月寒风,坚冰积雪。自然界的风光冷却了齐己的诗心,寺院的生活淡化了齐己的情趣,无怪乎诗人的出语吐词如雪水浸透过一般,读来凉风习习,寒气逼人。

禅林生活不仅仅是诵经念佛,坐禅悟道,还包括寻师访友,云游四方。齐己的佛学修养极深,一半是来自他对各派高僧的参拜。寺院与名山胜水往往连在一起,可顺便登临。加上南禅标榜在挑柴担水的生活中,在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中领悟至深的禅理,因此齐己更是陶醉于自然的怀抱,写了大量的山水诗,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旅游家。他谈过这样的深切体会:“予历于二林,达于幽致,且饫天籁,神融山光,忘归之心,邈矣尘外。”[(44)]通过读其诗作,我们可大致理清他的云游路线:西北曾去湖北、陕西、山西、河南;东南曾至广东、广西、江苏、浙江。资江的碧波、君山的黛色,匡庐的飞瀑,终南的积雪,遇之于目,浸之于心,发之于诗,焉得不清?

在晚唐时代,吟诗作赋虽是僧人的外学,但实际上是他们精神寄托的主要形式。他们着意在对大自然的领悟冥想中获得灵感,获得清词丽句。这在南方尤为突出。明人胡震亨作过形象的描述:“释子以诗闻世者,多出江南。……(他们)背箧笥,怀笔牍,挟海溯江,独行山林间,翛翛然模状物态,搜伺隐隙,凄怆超忽,游其心以求胜语。”[(45)]其他诗僧如此,自称为诗魔的齐己就不用说了。

其二、高洁人格的折光

文如其人,诗如其人。清美的诗风从本质上可归结到诗人人格的高洁。可以说,齐己的充满清气的诗篇,也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折光。

齐己的天赋颇高,六、七岁时为人放牧能用竹枝画牛背作小诗,并往往有惊人之语,说明极富文学才华。如果不是出生在那样的家庭,不是生活在那样的时代,至少不会成为一位令人容易忘怀的诗僧。徐东野说:“我唐有僧号齐己,未出家时宰相器。”[(46)]评价虽未免过高,但也足见时人对其才学的肯定。以齐己的才学,尽管身在佛门,但如果广交方内友,也完全可能成为豪门权贵的座上客,然而齐己方不屑于这样做。诗人自云:“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候。”[(47)]其人格之高洁有如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莲。故后人这样评价齐己:“秉节高亮”[(48)],操行自高。未始妄谒侯门以冀知遇,人颇称之。”[(49)]

齐己的高洁人格与他的学识和修养分不开。他出家甚早,既通内典,又精外学。在晚唐时代,佛家思想也吸收了儒道两家思想的不少养份,况且,崇尚人格的高洁美,儒、释、道三家基本相通。

儒家美学基本上是人格美学。《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50)]这是赞美高洁人格的至理名言。孟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51)]的千古名句,激励着历代优秀中华儿女为完善自己的高洁人格而不懈地斗争。齐己在诗作中对芦竹、青松、寒梅、白鸥的讴歌,对屈原的同情、痛悼、赞颂,无不体现了诗人对至善至美的伟大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道家美学与佛家美学一样,均是纯粹美学,心灵美学。道家否定现实,超然物外,提倡清静无为,归真返朴,其本质也是要培训一种高洁人格。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52)]“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53)]老子强调知实守虚的道理,间接地论述到了行高品洁对人生意义的重要。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他宁愿曳尾涂中,不为楚相[(54)],对高洁完美的自我人 格极为珍视。齐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不小,在诗作中多次提到庄子,一心想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向往没有人间烟火的极清冷的艺术境界。可见其人生观也或多或少体现了道家的人格理想。

关于佛学对齐己清美诗风的影响,下文还有论述,这里笔者只想指出一点:佛家对尘世的空观,追求诸法无我,涅槃清静的境界,无疑是从更高的层次追求一种极纯粹、极高尚、极完美的人格。尤其是大乘佛教,追求绝对空,强调不仅自觉觉我,而且还要自觉觉人,更是闪烁着人格的光辉。总之,无论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北宗,还是“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的南禅,我们将其修炼法看作是一种极为高明的培训人格的手段是不以为过的。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55)]没有齐己的趣尚孤洁的人格追求,就没有他的清美诗篇。李日华说得好:“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土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56)]

其三、传统诗风的影响

诗歌尚清,并非始于齐己。《诗经·大雅·蒸民》就有“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的诗句,时至晚唐,诗歌尚清已形成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齐己对这个传统予以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诗风。

以“清”作为审美标准来评诗,最早而又最集中使用的要数钟嵘的《诗品》。据笔者初步统计,全书“清”字出现15次,基本上是论诗的风格。评汉婕妤班姬:“《团扇》短章,词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评晋中散嵇康:“然托喻清远,良有鉴哉,亦未失高流矣。”评宋参军鲍照:“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钟嵘以“清”评诗,有一定的系统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歌尚清已蔚为风气。一代诗仙李白,一生低首的是两谢一孟。两谢即谢灵运、谢朓;一孟即孟浩然。这三人的创作多陶醉于山水田园,其诗风多为清新清淡。“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57)],对康乐何其景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58)],对玄晖何其倾慕;“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59)]对襄阳何其拜倒。李白还坦露过自己的诗学观点:“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60)]由此可知,李白对清美诗风是一心向往和执着追求的。李白主张诗歌尚清,其内涵主要是:语言不尚雕饰,感情真挚,风格遒劲飘逸,清新自然。李白的语言和风格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齐己,故他赞美李白诗歌:“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61)]

王维、柳宗元对齐己的影响也不小。王维有“诗佛”之称。他晚年在辋川别业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其诗字字入禅、如孤鸿落照,灭没于江天之外,创造了清幽静谧的诗歌意境,读来使人身世两忘。但王维毕竟不是彻底的僧人,其诗境还没有齐己的那样冷峭。晚年的柳宗元,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后,也曾一头投入佛家的怀抱,故诗文意境有时显得高洁清冷,寂静荒寒。我们读齐己的《早梅》诗,很容易联想到柳宗元笔下那位笑傲冰雪,独钓寒江的渔翁。[(62)]

对齐己直接影响最大的是贾岛。“地宁销志气,天忍罪清才”[(63)],“冷澹闻姚监,精奇见浪仙”[(64)],齐己对贾岛可谓是同情之至,心许之至。齐己为何心许贾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的审美情趣相投无可否认。在贾岛现存诗作中,论诗的章句不是太多。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章句里,“清”字凡九见,间接论清之处还有若干,且大多是风格论。“岩晓倚角窗,王屋悬清思”[(65)],“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66)],“静棋功奥妙,闲作韵清凄”,[(67)]“游远风涛急,吟清雪月孤”。[(68)]值得注意的是,贾岛神往清僻、清冷的诗歌意境,很可能直接影响了齐己。贾岛为僧达八年之久,他们兴趣相投,心有灵犀一点通,也不足为怪。

其四、佛学修养的外化

齐己是诗坛妙手,更是佛门象王。他的清美诗风,也可以说是诗人佛学修养的外化。关于这,前文已约略提及,下文进一步予以论证。

齐己是晚唐屈指可数的高僧之一。《宋高僧传》评齐己:“既发解悟,都无眹迹矣。”由此可知,齐己的佛学造诣已接近于佛家的最高境界——开悟成佛的境界。“怪石和僧定,闲云共鹤回”[(69)],“唯有道心在,来往寂寥间”[(70)],是对这种境界的具体描绘。释文莹在《玉壶清话》里说:“渚宫禅伯唐齐己,淮甸诗豪宋惠崇。”以“禅伯”来称齐己,可见他是非同寻常的高僧。

齐己的清美诗风可以说是佛家“清静心”的物化和外化。诗乃心之声,诗风是诗人心境的投影。要人产生清静心,这是佛家修炼的目的。《金刚经》说得很清楚:“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佛家的所谓明心见性,所谓醍醐灌顶,就是要使修炼者这颗被尘世污染的心,通过不断地洗涤净化,达到如梦如幻,如露电的清的极致。唐代寒山是得道高僧,他曾形象地描绘过自己的心境:“我心如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71)]

齐己是南禅的正宗弟子,有人考证他是慧能以下第六代,沩仰宗的第三代得道高僧。我想他对六祖慧能的“明心见性”说一定有较深的领悟。慧能说:“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因有云盖覆,上明下暗,不能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参罗,一时皆现。世人惟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72)]慧能说得明白,参禅到最高境界,就是清之极,也是美之极。诗与禅的相同之处,都是难以言喻的敏锐的内心体验。参禅使心灵净化,写诗使心灵外化。齐己那颗随处清净,光透十方的禅心映射于诗境,焉有不清之理?

如果更深一层地透视,我们还发现齐己诗境所显现的不同心态与佛家禅定对的不同心态大体吻合。齐己虽是南禅弟子,但实际上他是通过坐禅渐修得到般若智慧的。诗作中“禅”字出现78次便是明证。坐禅五大法门为:调息、不净、慈悲、因缘、念佛。念佛内容为:“观想阿弥陀佛的姿势,赞诵他的名字,以摆脱恐惧,战胜欲念,以达到清静平和的心境。”[(73)]这种心态,我们可联想到齐己清美诗风的第一个特征。清静平和还只是禅定的初级阶段。随着参禅的逐步深入,人的心境进一步纯化,脑海里出现崇高感,飘逸感,升腾感,有时还幻入孤寂冷峭,雪洁冰清的境界,获得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极乐的美感。齐己在诗中描述过这种感受:“万法心中寂,孤泉石上澄”[(74)],“金刀闪冷光,一剃一清凉”[(75)]。僧诗追求清幽寒静的意境实际上就是这种心态的艺术化。由此我们可联想到齐己清美诗风的第二、第三个特征。参禅到最高境界,大脑已万念俱灰,归于无有,只有无意识的云朵在人的大脑的天空自由飘忽,不停跳跃,人与自然出现绝对同一。严格的说,这种心态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在这种心态即将出现或消失之时,产生的文学作品纯粹是生命的自然流露,这令我们联想到齐己清新自然的诗风。

总而言之,齐己的诗心映射着禅心,诗与禅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齐己身生浊世,而诗尚清风,在唐诗这个艺术的百花园中,他的确精心培植了一株素洁芬芳的奇葩,在佛教文化的武库里,他的确奉献了一件不可多得的瑰宝。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

注释:

①孙光宪《〈白莲集序〉》

②《五代史补》卷三

③《唐音癸签》

④《荆门勉怀寄道林寺诸友》。(以下所引齐己诗均见《全唐诗》,故只注诗题)

⑤《寄匡阜诸公三首》

⑥《读齐己上人集》,见《全唐诗》

⑦《书古寺僧房》

⑧《夏日林下作》

⑨《秋苔》

⑩《除夕》

(11)《吟兴自述》

(12)《送孟公归旧居》

(13)《送人往长沙》

(14)《送禅者游南岳》

(15)《送谭三藏入京》

(16)左思《咏史·其五》,见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17)《秋夕书怀》

(18)《新秋霁后晚眺怀先公》

(19)《寄清溪道友》

(20)王勃《滕王阁序》

(21)《赠卢明府闲居》

(22)《对雪寄荆幕知己》

(23)《寄谢高先辈见寄二首》

(24)《寄贯林》

(25)《竹里作》

(26)《游道林寺四绝亭观宋杜诗版》

(27)《寄明月山僧》

(28)《寄江居耿居士》

(29)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30)《寄庐山僧》

(31)《游谷山寺》

(32)《喜公自武陵至》

(33)《谢虚中寄新诗》

(34)《登池上楼》,见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35)《寄武陵贯微上人二首》

(36)《庄子·齐物论》

(37)转引自《禅与艺术》铃木大拙等著

(38)《自遣》

(39)《吊双泉大师真塔》

(40)《渚宫莫问诗十五首》

(41)《西墅新居》

(42)《宜阳道中作》

(43)齐己《湘中感怀》

(44)《凌云峰永昌禅院记》,见《全唐文》九二一卷。

(45)《唐音癸签》卷八

(46)《五代史补》

(47)《自题》

(48)《宋高僧传》

(49)《宣和书谱》

(50)《论语·公治长》

(51)《孟子·滕文公下》

(52)《老子》十六章

(53)《老子》二十六章

(54)《庄子·秋水》

(55)司空图《诗品》

(56)转引自王志敏、方珊《佛都与美学》

(57)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见《全唐诗》

(58)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见《全唐诗》

(59)李白《赠孟浩然》,同上。

(60)李白《古风五十七首·其一》,同上。

(61)《读李白集》

(62)柳宗元《江雪》

(63)《经贾岛旧居》

(64)《还黄平秀才卷》

(65)贾岛《寄孟协律》,见《全唐诗》。

(66)贾岛《戏赠在人》,同上。

(67)贾岛《寄武功姚主簿》,同上。

(68)《酬栖上人》。

(69)《登大林寺观的大傅题版》

(70)《城市示友人》

(71)寒山《我心》,见《全唐诗》。

(72)敦煌本《坛经》

(73)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

(74)《书古寺僧房》

(75)《剃发》

标签:;  ;  ;  ;  ;  ;  ;  

论齐集的清代诗风与美_齐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