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文化视角透视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畸变现象及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畸变论文,大众论文,体育新闻论文,视角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态势。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除港、澳、台地区)、直辖市近百家报纸开辟了体育专刊或副刊,全国体育专业性报纸或专项性报纸已有近80种;全国体育期刊也已达近200种之多。自199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正式开播以来,各省(市)级电视台也纷纷开播体育频道。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专业体育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中国体育信息网(http://www.sport.gov.cn)、体育在线(http://www.sportsonline.com.cn)、华风体育(http://www.book.sea.com.cn)、华奥星空(http://www.sports.cn)等,体育新闻实现了在线全天候大容量滚动播出。
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更好地宣传我国体育政策、传播体育信息、传递体育知识、推广体育事业、开发体育市场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出现的诸如色情化、暴力化、假新闻等畸变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本文拟对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畸变现象进行分析,并以大众文化为切入点,揭示其产生的文化渊源。
1 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畸变现象
“畸变”一词根据高级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指由于某种原因,事物变得和正常的或设想的情况有差异[1]。根据这一解释笔者认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畸变现象主要指在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的与我国体育新闻传播规律或宗旨相悖的现象的总和。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色情化、暴力化、假新闻,以及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肆意炒作和广告泛滥等几大类。
1.1 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色情化
以平面媒体为例,2002年日韩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国内某体育刊物曾以女性人体的“三分之一”作为封面:肩部以下,腹部以上,处于视觉中心的图案是两个硕大的乳房,乳房被描绘成足球形状。在乳房线上,是一行黄色大字“世界杯期间的外遇”。南方某体育报在此期间出版的报纸上的标题有“性是迷人的东西”、“世界杯,忍受没有性生活的日子”。关于“女球迷”的照片在体育报纸上屡屡可见,而处于视觉中心的多是乳房、臀部和脸部,其中以乳房最多[2]。
1.2 体育新闻传播中的暴力化
当今体育媒体中关于暴力的图片、文字和镜头也屡见不鲜。据笔者统计,2002年国内某专业体育报同一期的不同版面出现过下列几个触目惊心的标题:“高卢雄鸡五大死因”、“杀人网络的崩溃”、“冠军之死”、“冠军谋杀案目击者口录”。同时,一些充满暴力、血腥味的词汇也常见诸于报端,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灭了”、“毙了”、“干掉”、“屠杀”、“清灭”、“祭刀”、“谋杀”、“狂剁”等。
1.3 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
近年来,假新闻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国新闻界,每年年末评出的十大假新闻更是让人触目惊心。《新周刊》曾出专栏——“病态传媒”,评出2001年“假新闻最字榜”,其中,涉及体育新闻的竟有数条:“最因文附会假新闻”(徐根宝要跳黄浦江),“最无中生有假新闻”(《南方体育》称,重庆隆鑫队夺足协杯是“为响应西部大开发而提前内定”,后该报道歉),“最得不偿失假新闻”(《球报》发表“伦蒂尼是‘同性恋’实德改变主意坚决不要”一文,后查实此事纯属无稽之谈)等等。另据《新闻记者》杂志统计(2002年第7期),韩日世界杯期间,中国媒体所报道的失实新闻包括:央视禁播米卢广告、中国国家队发生内讧、米卢翻译小虞赚100万、范志毅与郝海东打架、哥斯达黎加国脚万乔普服用兴奋剂、米卢选定接班人、执法意韩之战的厄瓜多尔主裁判被枪杀等[3]。
1.4 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肆意炒作
所谓新闻炒作,就是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有意夸大或歪曲事实的某些细节或因素,使报道的角度、规模、结构、手法等与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属性不相称。其目的,则是为了获得所谓的新闻轰动效应,即吸引受众眼球,增加卖点,扩大市场销量。近年来,体育新闻传播中肆意炒作现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量刊登体育明星或名人的个人隐私和绯闻,抓住其中的“煽情点”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国内某体育专业报2002年10月17日以13个版面、16篇大小文章刊登了一组以“王超家庭暴力案调查”为题的特别报道。然而,该报这一期总共才24个版面。又如,2000年发生的所谓“李铁钟点房”事件,被国内一些媒体炒成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记者蜂拥,媒体热炒,又是设专栏、又是追踪报道,各种“内幕”、“独家”遮天蔽日,恶俗之极[4]。
1.5 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广告泛滥
当今,大众媒介中广告可谓无孔不入。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浏览网页,广告都会成为你眼球的“不速之客”。由于体育运动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体育受关注的程度日渐提高,体育媒体也悄悄变为广告商的“新宠”。广告入主体育媒体也呈泛滥之势。据笔者2004年6月间进行的一次随机调查,国内某知名电视台体育频道在连续播出7小时的电视节目中,广告竟占了118分钟,共计279条(其中还不计字幕广告、比赛直播场地广告和背景广告等)。广告播出时间占节目播出总时间的28.09%,按平均计算,每1.5分钟内就有一条广告播出。另外,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体育新闻媒体中的“新闻广告”(即以某种隐蔽的方式潜入新闻报道之中的广告)也有渐增之势。如国内一些知名体育媒体经常以介绍经验、弘扬先进事迹为名,以调查采访的形式变相为某些企业提高知名度、推销产品。
笔者认为,新闻传播在提供娱乐的同时,传播知识、教化受众、整合社会是其固有的功能和新闻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新闻传播媒体中的“新贵”——体育媒体也不例外。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出现的上述畸变现象,对于媒体自身、媒体受众以及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因为,畸变现象的累积自然会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其赖以生存的受众群便会因此而萎缩。另外,大量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长期“浸染”,其后果殃及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的病态丛生。
2 大众文化释义
大众文化最先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大众文化一词来历众说纷纭。大众文化虽然多了“大众”的限定,其含义仍然多的惊人。据查,英语中有关文化的定义就有260余种。本文所说的大众文化,是英文popular culture的对译形态(有人也用mass culture),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场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其表现形式包括:通俗诗歌、报刊连载小说、畅销书、流行音乐、电子游戏、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5]。具有现代性、商业性、世俗性、娱乐性、流行性、传播性等鲜明特征。
大众文化的诞生改变了精英阶层文化垄断这一特权现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文化的共享性得到普遍实现,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同时,大众文化提供了人们娱乐消遣的广阔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然而,其消极影响也客观存在。霍尔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产品作为普通的商品已拔除了文化艺术的面纱,它依照市场法则去生产经营,也以赚取最大利润为目标,因此,反映人类理想的正义、自由、博爱和普遍人性的文化艺术再也无从寻找。另外,由于文化艺术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不仅不能体现艺术品应有的独特风格和个性,而且由于控制和规范消费者的精神和文化需要,使人们失去真正的精神自由。大众文化的娱乐消遣特征的盲目扩张,导致了人类本能欲望的放纵;大众文化的梦幻性特征往往会强化受众逃避现实心理倾向的产生;大众文化对艺术终极价值的背离也导致了当代文化价值的危机[5]。
基于大众文化给社会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也“难逃厄运”。体育新闻传播中产生的这些畸变现象自有其必然性。
3 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畸变现象产生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当体育新闻传播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大众文化也悄然兴起,一时间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育新闻传播中发生的许多变化,也只有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找到合理解释。在当今中国,体育新闻传播传载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孕育体育新闻传播,两者水乳交融、相携发展。然而,“文化有其无穷的影响力”。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本身就有很多值得批判的地方。因此,大众文化的诸多弊病延伸之时,势必给当今中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带来负面影响。
3.1 现代体育新闻传媒沦为大众文化生产的重要工场之一
大众文化研究的先驱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一书中指出,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后,社会物化的症候已迅速蔓延到文化艺术领域,它导致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工业(即大众文化的生产)的建立,大众传媒是文化工业中最重要的文化制作工场。文化工业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皆大欢喜的幻堂,以补偿人们在物化社会中失去的东西。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劳动者大部分的时间在非自然、物化的机械劳动中渡过,他们只能在幻想中重新体验自然的快乐,而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的任务就是提供这种虚幻的体验[7]。
体育新闻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一种,而且是最被大众文化“看好”的一种。因为体育新闻传播最容易制造这种虚幻的快乐,自然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新型工场”。当观看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电视直播时,那逼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能将你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人们可以通过体验这种“平面体育比赛”带来的快感去代替自身参与比赛的愉悦。然而,这种快感只能是物化的娱乐,即一种“伪自然”的娱乐。
同时,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库赛认为,大众文化不仅抹煞了文化的鲜明个性,而且扼杀了文化最宝贵的精神,即它“否定的理性”。在他的力作《单向度的人》中,马库赛指出,当代工业社会已经成功地建立起一种单向度的文化,这是一种完全丧失了否定和超越力的文化,它不会鼓励人们去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类生活[4]。当今,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凸现出的雷同写作模式、机械重复报道的现象,体育报刊“千报一面”的江湖故事式叙述,同一体育信息的反复炒作和大量转载,都从某种程度上应证了阿多诺和马库赛的观点,大众文化的工业化生产只能导致千篇一律的雷同与复制,体育新闻传媒正沦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工场。所以,当体育新闻作品依照一般商品标准进行工业化生产时,产生背离体育新闻传播规律和宗旨的现象便不足为奇。
3.2 现代体育新闻传播内容的“软化”趋势是大众文化娱乐性驱动下的应有之义
麦克卢汉称现代影视文化是“心灵的蒸气浴”,就是因为欣赏者在进行文化消费过程中可以产生愉悦的感觉,是一种娱乐的方式。然而,当代大众文化娱乐特征的另一面,就是纵容人的娱乐消遣欲望无限扩张,这种无节制扩张人的本能欲望,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味,它在给人带来瞬间快乐的同时,却导致了心灵的麻木与空虚,甚至导致了生存意义的虚无和生存根基的沉沦。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文明要以人的本能的一些限制为代价才能进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教授曾指出:“传媒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传媒的内容却越来越软。”[8]当今的体育新闻传播更是如此,体育新闻媒体报道中软新闻的比例日渐上升,体育新闻传播越来越将名人趣事、球场暴力、灾害事件、花边新闻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内容作为报道的重点。在对国内4家知名度很高的专业体育报刊在2002年6月~2003年6月期间的报道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时发现,共有61%以上的篇幅用于赛事报道,尤其是对比赛过程的重复,另有近17%的花边消息;文字说明也是赤裸裸指向女性器官,如南方某体育报中的几则新闻图片:“处女,带上鞭子的低级趣味”(2002年6月14日,第22版);“有一个器官叫臀部”(2002年6月17日,第22版);“英巴三版女郎也风骚”(2002年6月21日,第24版)等。这些体育新闻传播内容的“软化”趋势,甚至向低趣味滑坡的畸变现象,无疑是大众文化推波助澜的结果。现代大众文化以满足市民的情趣为目的,但是,“市民的情趣并非必然是‘优美的’,它可以是平庸,很贫乏,甚至恶俗”的。因此,作为大众文化载体的体育新闻传播,在大众文化娱乐化和世俗化的驱动下,表现出了骚动不安的喧嚣与扭曲。
3.3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影响现代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大众文化的一个最大的也是被人所不断批判的特征就是其商业性。商业性的追求使大众文化以实利为准则、以时尚作为导向发展着。就是最为纯粹的文学“也正大幅度地被置放在商品经济运行的原则之下。世俗的欣赏趣味的扩张,广告和传媒的炒作,市场的诱惑使得写作者和出版家都乐于使自己从这种新的秩序中得到好处。以往听命于意识形态驱遣的,失去自由的作家,如今在经济和商品的支配下,同样地失去了自由”。先前的载道的文学向商业性迅速靠拢,暴力的、色情的和一些影视明星、文化名人的隐私等可以增加卖点的题材成为文学作品里频繁出现的内容[9]。大众文化为资本利润服务,其消费的多少成为衡量其价值的主要标准。
体育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畸变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在服务于大众文化的商业性,都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所走的另一极端,最终都是在“听命”于大众文化的资本利益。在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时,体育新闻传播对体育信息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大众的审美爱好,像对待其他商品一样,包装、炒作、诱惑、刺激甚至是欺骗都可以作为增加卖点的手段。在“畸变”的体育新闻传播背后,大众文化的商业利益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3.4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为体育新闻传播由关注“完美”转向关注“胜出”推波助澜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决定了其根本不同于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和高雅文化(high culture)。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是以文化或教育程度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情趣、价值判断和历史使命感。而大众文化是普通市民乐意接受的文化,他们关注的对象是简单的、世俗的、浅显的和直观的。由于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也经历了由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由少数社会上层人士掌控的“休闲工具”转向“全民参与其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体育新闻传播也由为“精英文化人”服务转向迎合“大众文化人”的口味。体育新闻传播关注对象的转变,是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标志之一。
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追求“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人格”的理想,到现代奥林匹克“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新格言,体育运动一直被赋予高尚性、社会性、自发性、娱乐性相统一的文化特征。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不仅象征着力量和敏捷,更是一种“完美”的理想代表。然而,当今有些体育新闻媒体不再关注“神圣”和“完美”,而转向较多地关心数字——某人以多少多少秒、多少多少厘米、多少多少公斤打破了某项纪录,或以多少多少比分战胜了对手而夺冠。从追求“完美”到追求“胜出”,这是体育传播报道的偏移。这种关注对象的转变虽未被列入体育新闻传播畸变现象之列,但也确属我国当前体育新闻传播的非正常变化。大众文化让人们享受着“简单的快乐”,不允许、也不提供时间让它的消费者思考更多、更深的问题。体育新闻传播在制造“简单的快乐”,不断为受众送去“精彩”比赛的同时,也在时刻引导着受众的价值观念。体育新闻传播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运载工具”,为大众文化服务是它的终极目标。因此,只有在“大众文化——体育传播——大众价值观”的链条中去审视我国当前体育新闻传播关注对象的转变,才是全面和清晰的。
4 结语
批判是真理的生命,人类精神和文化如果要有未来的话,就不能没有批判。本文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审视,同时以大众文化为切入点,透视出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出现的畸变现象及其产生的文化渊源。然而,批判的延伸应该是建设,如何解决我国当前体育新闻传播界存在的这些问题,才是我们今后所要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