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当时在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环境污染激起了社会的强烈抗议,引起许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重新考虑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性,从而把环境和生态科学的内容引入到经济学中。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知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一是扩展了环境科学的内容,使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分析的视角(应该说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二是使经济科学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之上得到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而这二者又都为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现实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环境经济学虽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却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环境经济学是在本世纪70年代末被介绍到中国的,其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是一致的。十多年来,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不但其一般理论和前沿成果得到及时引入和传播,而且结合中国实际所进行的环境经济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总体上看,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沿着两条路径来追求:一是环境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包括理论发展和学科教育的完善;二是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所起的实际作用和效果。在这两个方面,环境经济学都表现出它鲜明的特点,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来对待,从而分析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并提供有效的政策选择。环境经济学是联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桥梁。
2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1环境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简要回顾
比较正式地提出在中国开展环境经济学研究和应用,是在1978年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会议上,当时几位著名经济学家和环境理论工作者提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范围内的问题,而且与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必须运用经济理论等社会科学方法展开分析。之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所属的“中国环境管理、法学与经济学会”成立,并于1981年在镇江市召开了“环境经济学学术讨论会”,出版了《论环境经济》一书。可以说,80年代初期是我国环境经济学起步发展且比较繁荣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环境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阐明环境作为物质资源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批评了一些幼稚认识。在这些分析中,所运用的理论体系主要是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论述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关于自然界的报复的论述,以及前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论点,其总的特点是遵循规范分析范式。二是把当代技术经济学的有关方法应用于环境问题的具体研究,如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角度计算最优污染水平,对环境工程核算和微观环境经济决策进行费用—效益分析,以及对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价值估算等,在这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具有重视工程经济分析的传统,所以这种分析易于被人们理解并很快达到了较高水平。
80年代中期以后,环境经济学在中国得到继续发展并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进行了系统的学科建设且在专题研究领域有较多创新。
2.2 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
2.2.1 理论体系
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拥有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环境经济学作为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产物,严格说来没有自己独有的理论内核,它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因此环境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水平可以由经济学基本理论引入或移植到环境领域中来的程度来表现。在80年代初期,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应该说是重要的理论发展(但它是否对现实问题有很好的解释力,这是属于逻辑与历史是否统一的问题),它与当时那个时代的主流经济学倾向是相称的。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变迁,环境经济学出现了以现代经济学为基础来建立理论框架的过程。首先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全面介入,从理性化、最优化、均衡等基本假定出发,构筑环境资源的供求曲线和均衡价格,在这方面,福利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融合在一起(实际上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和主体),为环境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来源。福利经济学最早提出的“外部性”概念成了环境经济学中最典型和最常用的理论工具。其次是宏观经济理论进入环境分析领域,使环境经济学范围扩展到总量关系上,这方面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环境指标(绿色GNP等), 宏观经济结构的环境影响分析等。环境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目标是把环境资本的消耗和增值定量地纳入国民收入均衡分析之中,这方面的理论分析已经取得了较为完善的成果。
2.2.2 环境经济学教科书
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一系列环境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教科书是理论的系统表述。近几十年来,国内环境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情况是令人鼓舞的。最早的教科书是1986年出版的一本译著《环境经济学》,原著者是美国的塞尼卡和陶西格,此书曾一度是我国唯一的环境经济学教科书译著,同时期出版的《环境管理经济学》体系规整、通俗易懂。
国内环境经济学最系统和深刻的教科书应是王金南的《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这部47万字的著作,一方面提供了最为完整的环境经济学框架(包括基本理论、评价方法、政策应用等几大部分),是环境经济学教学的首选教材;另一方面,该书在内容上站到了当前环境经济学前沿,并在许多地方进行了学术创新,它在学科完整性和内容深度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是环境经济学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例证。
老一辈经济学家(带领他们的学生们)在环境经济学领域内进行的大胆探索,也为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厉以宁和章铮合著的《环境经济学》以环境问题的国民经济分析为特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各层次探讨了环境经济学中若干重要但以前比较缺乏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如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环境保护与资源重新配置、环境受害者补偿、贫困地区的环境保护机制等问题,此书是一部有价值的环境经济学教科书和学术著作。由张象枢等编著的《环境经济学》是一部主要针对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中级教科书,该书把环境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分析现实环境管理工作中,它所论述的把环境保护纳入计划、环境经济决策系统等问题,不但使环境经济理论在我国找到了现实基础,又使环境管理工作上升到理论高度。
2.3 环境经济学专题研究的进展
在我国,环境经济学许多专题领域内的理论发展和创新,为这门学科的总体进步和成熟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早期的理论发展主要是在传统政治经济学基础上提出的“三个再生产”理论(物质、人口和自然再生产),它虽然带有较重的经济哲学意味,但不失为对环境经济学理论的深化,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理论地位。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所作的资源核算和定价研究,是环境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比较显著的标志。它所论述的资源定价的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代表了当前国际上这方面研究的前沿水平,通过对中国煤炭、水、森林等资源的核算,更加充实了这一理论。此外,李金昌等在环境价值、资源核算和资源产业化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1992年中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环境经济学领域内展开了一场较大规模的关于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理论探讨,其中有的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特别是市场失灵理论)的角度予以论述,有的则从环境管理理论的观点出发论述市场经济下环境管理改革的选择原则和方向。这场讨论澄清了许多环境经济理论中的概念及其与现实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使有关市场、政府和环境分散的论述得到较为系统的整理,不但使环境经济理论配合了当时市场化改革的大形势,而且为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环境管理职能的需要及时提供了理论支持。
我国环境经济学另一个重要的专题领域进展是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环境经济学分析之中。前已述及,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西方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及福利经济学,这都属于现代经济学中的新古典体系。这一框架的优势是分析给定制度条件下的环境资源最优配置途径和均衡过程,其局限是难以解释环境问题后面所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环境利害冲突和相互博奕过程,这一方面正是制度经济分析的研究对象。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经济学研究中的制度经济分析有所发展,厉以宁就特别强调了制度分析对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性。邹骥在其博士论文中初步讨论了环境政策的制度分析。夏光在这方面连续做了一些工作,并提出了“环境权益的市场化代理制度”的命题。建立比较系统的制度经济分析框架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环境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作为环境经济学理论专题领域进展的表现形式之一,这几年国内环境经济学译著和著作的出版值得重视。首先是马中主持翻译的《RFF 环境经济学丛书》,共十余种,是比较专业的环境经济学学术著作,内容涉及基础理论和环境政策等方面。又有张共秋译的《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朱荣法译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贫困危机》,专门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理和政策改革。王金南主持翻译的《OECD环境经济手段丛书》则介绍了发达国家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的成效和经验。世界银行、英国海外开发署先后与我国国家环保局政策研究中心等开办了环境经济学培训班,所翻译使用的教材也是水平甚高的环境经济学著作。作为这些培训项目的成果,即国内研究工作者出版的环境经济学论文集也在许多专题领域进行了创新性探讨。
3 新时期环境经济学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正在不断扩展和加强,利益分化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规范和制约性制度远不完善。在环境问题上,表现为广泛和严重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这说明需要运用环境经济学理论对这些新的利益格局进行分析。同时,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提出后,它所强调的资源利用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问题,也为环境经济学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机会。在相当长时间内,环境经济学可能需要着重研究以下问题。
(1)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 以环境问题形式表现的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冲突和利益均衡的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这个问题是要运用利益矛盾分析方法,揭示大量严重的环境问题背后所存在的人与人(或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制定协调这种关系所需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具体途径是分析环境资源权利的法律规定、不同人群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权利结构以及人们在维护环境权益方面的实际可能性等。
(2 )适应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国家环境管理责任与权利的边界确定。由于存在“政府失灵”现象,国家管理环境的职能只能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行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府)调节环境冲突的作用可以适当地由市场机制所替代,环境经济分析要为这种替代提供理论说明和实施方案。
(3)可持续发展规范下的经济结构、 经济增长与环境经济评价。在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下,经济体系必须向着对环境无害或有利的方向转变和发展,这种转变不是盲目和自发的,必须由环境经济学理论作出指导。环境经济学理论可以指出非持续的经济体系存在的缺陷并指出改变的途径。首要的是制定出对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作出判断的指标体系并应用于现实分析。
(4)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代际和代内公平)的经济评价。 对环境作出价值评估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的任务,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环境经济学必须对其评价的理论基础进行调整,以体现公平和持久性的内涵。关于贴现率的选择,就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操作范围,它包含了许多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层面的环境经济问题也表现为理论问题。
(5)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革。 由于经济发展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改革和改善经济决策过程(特别是宏观经济决策过程)是保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宏观经济决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环境经济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在现实操作层次上,体现为具体的部门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即制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能源政策、金融政策(包括财政、税收、价格政策等)、贸易政策、地区政策等。
(6)微观环境管理的经济效率评价和政策设计。对大量的、 分散存在的环境管理对象进行监督和管理历来是成本较高的工作,在很多情况下,管理成本甚至是管理能否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对很多乡镇企业无力顾及)。环境经济学的一个现实任务是对这种成本作出定量分析并设计成本最小的方案。
收稿日期:1998-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