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机遇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慕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997(2014)10-0006-04 近年来,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悄然掀起一股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直译“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音译“慕课”)风潮。随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加入世界最大在线课程网络教育联盟,慕课在我国也迅速热起来,并在高等教育界掀起波澜,甚至引发“慕课之争”。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界对待慕课不外乎三种态度,或支持,或质疑,或观望。支持者认为:慕课对高等教育而言,无疑是一场革命,甚至是颠覆性革命,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将彻底改变大学,“不接受慕课就是死”。而在质疑者看来:慕课虽说是一种新的积极探索,对高等教育改革也带来新的启示,但它还算不上是革命,它不可能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是对现有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观望者则认为:慕课还处在发展中,还不够完善,慕课教学效果有些远不及大学课堂,目前慕课课程注册多,完成课程的少,因此,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面对方兴未艾而又众说纷纭的慕课,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的准备好了吗?慕课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如何可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反思,积极应对。 如果说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趋势,那么这种规律和趋势无疑是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纵观教育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会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上,更表现在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上。近20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我们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其中一个事实是,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近些年,随着移动技术的突破和发展,笔记本和台式电脑大有被智能手机和平板机取代的趋势。特别是移动技术与网络的结合,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新时代,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结合,使网络的影响出现叠加效应,可以说,随着无线网络取代有线网络,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使用笔记本和台式电脑进行在线学习,而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移动学习。 如果说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结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使慕课快速发展,那么大数据的出现和应用,则无疑加速了这种发展。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1] 何谓大数据?“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2]数据在支持者那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在本体论上,世界是由数据构成的;在认识论上,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在方法论上,整个世界被分割为大数据、小数据和无数据;在价值观上,大数据极大改善着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大数据对我们既有的认知世界的方式提出了哪些挑战?又带来哪些思维方式的转变?《大数据时代》给出了如下答案。 一是“要分析与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3]在小数据时代,由于记录、储存和分析数据的工具不够好,我们只能随机采样,以最少的数据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获取和分析更多的数据,甚至全部数据,这样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精确性。 二是“我们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是追求精确性”。[4]在小数据时代,由于样本有限,所以我们对每一个数据的精确性要求很高。而在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海量,我们会忽略或不再纠结于微观上的精确度、纯洁度、严格度,“很多时候,追求精确度已经变得不可行,甚至不受欢迎了。当我们拥有海量即时数据时,绝对的精确不再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5] 三是“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6]长久以来,人们习惯追寻因果关系,相反,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无须再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必知道现象背后大原因,我们只要让数据自己发声”。[7] 大数据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会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分的重要部分。大数据的应用,是当前慕课发展的新特点。有些人甚至认为,慕课还远远不能被称为学术界的变革创新,荣誉属于更具颠覆性和深远性的改革—大数据及其应用。 互联网、移动技术、大数据三者的结合,无疑会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慕课或许会使一些教育理想变成现实。 一是个性。在很多情况下,好的教育往往和个性化联系在一起。因材施教应该是教育的理想。但在现有的教育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现有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了解是依赖于小数据的,也就是主要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发言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了解是很不完整的,特别是会忽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而借助于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状态,不仅包括学习的结果,也包括全部的学习过程,有了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了解,甚至我们可以掌握一些以前无法得到的细节,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差异化教学。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提前介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是自主性。虽然高等教育改革一直在倡导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现行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为中心”,有些课程名曰“以学为中心”那也只是形似而神非,教师仍对教学活动有着绝对话语权,教什么、怎么教和何时何地教、教多久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自主性往往是和选择性联系在一起的,而选择性又是以兴趣为基础的。在慕课那里,我们似乎看到了这种转变的希望。在慕课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者基于兴趣,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校,等等。 三是即时性。现行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按照学时推进课程,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学习者自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时间长短似乎一直被视为一种理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慕课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慕课环境下,视频教学录像通常为片断,约8—12分钟,其间穿插小测试,适应了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更符合网络时代碎片化的阅读特点。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又为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硬件条件。因此,人们在家里,在火车、轮船上,随时可以打开电脑或平板电脑进行学习。同时,慕课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技术,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即时的沟通。 四是交互性。在现有的课堂规模情况下,很难进行师生、生生交互,即便有,那也是小范围的、短时性的。也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大班教学环境下,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性。真是这样吗?在原有教学模式下,这也许是对的。而慕课的出现,似乎在颠覆这样的观念,创造一种新的观念,在大班教学环境下可以实现交互性。在慕课这个平台上,基于交互工具软件支持构建起来的教与学的共同体,能促进学习者在人—机、人—人交互模式下切磋学习,而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网状进行的,不受规模的限制。 五是开放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转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唯一的答案,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开放办学,推行开放教育”。应该说,与过去相比,目前,大学是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社会化。但大学的这种开放还是以有形或无形的校园为基础的。慕课的出现,正在打破大学的围墙,学习者不用每天去教室,不用抢占座位,甚至也不用交学费,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学习世界上各类优质的课程。 对慕课的讨论和反思,不应只局限于技术层面,还应进一步深入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之根本。这里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一是教育的本质问题。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叩问,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质的追问。 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实现成长、成才和成人的有机统一。所有教育改革都应围绕这一本质进行,任何有利于教育本质实现的变革,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否则,就只有消极意义。我国教育发展,受制于各方面的条件,某些方面偏离,甚至背离了这一本质,因而很难真正实现成长、成才、成人的有机统一。对教育本质的偏离,导致中国基础教育深陷“应试导向”,高等教育则难以摆脱“文凭导向”。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自由、选择、个性、兴趣、快乐、全面、能力等,这是成长、成才、成人有机统一的必要要素。慕课的吸引力就在于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对高等教育而言,慕课的出现使得“课程时代”取代“学位时代”或“文凭时代”成为可能。在“课程时代”,高校长期建立起来的一套完善的学分、学历、学位制度体系,正在受到影响。在理想的慕课环境下,基于兴趣的学习本身就是目的,学习者不再关注附加在学习上的其他东西,比如学位等。目前,大多数人参加慕课课程学习,并不一定是为了拥有名牌大学的学位,就已显露端倪。有报道表示,国外一些公司已经开始考虑招聘时承认慕课几大供应商的课程证书。对此,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的图景或许是这样的,学习者通过慕课学习,拿到课程证书,就可以找到理想工作。到那时,课程证书就真正取代了学位证书。 所以,慕课的出现,使我们看到,教育似乎正在向教育本质回归。 二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难题,也是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将逐步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民生目标。《决定》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从制度层面对实现教育公平进行了规划,比如,明确提出要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教育公平问题引起关注到问题的解决,还有相当长的过程。如何落实?仅靠制度设计还不够,还必须依靠技术的力量。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应试教育。在我国,虽然高校数量不少,但各类高校参差不齐,很难满足大多数考生到名校深造的期望。这就导致,虽然我国高校不断扩招,考生上大学的比例不断扩大,但千军万马挤名校独木桥的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 慕课之所以受欢迎,是人们看到了解决或大大缓解教育公平问题的曙光。慕课的开放性,打破了学校的“围墙”,使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有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移动互联网,“送达地球最偏远角落”。而学习者只要一部联网的电脑,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人们一起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名校、名师、名课的需求,让更多人享受顶尖的教育资源,已不再是梦想。因此,慕课,让更多人分享原来仅有少数人享有的教育资源,这必然会促进教育公平。 三是教育的质量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被社会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近些年,居高不下的出国留学数字背后,在一定意义上是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近些年从教师队伍、课堂教学、教材、学科、学术研究、宏观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问题依然严重。究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者的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些问题:有多少学生在学习自己选择的专业,有多少学生基于兴趣学习,有多少学生充满激情学习,有多少学生快乐学习,又有多少学生毕业后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些追问使我们切身感受到,相当多的学生学习与兴趣背离、学习与工作脱离。这种没有兴趣支撑、没有目标的学习,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潜力。慕课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如何借助慕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面对慕课来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也不应该置身事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慕课是机遇还是挑战?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哪些方向性的东西?如何借鉴慕课的经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有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慕课在一定意义上倒逼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承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是与时俱进的。特别是近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不断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无论是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还是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机构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推进。但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教和学的矛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还相当程度地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些突出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缩小课堂教学的规模。但即便是小班教学,教师也很难真正做到有针对性的个性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一般的做法就是做加法,也就是布置课后的阅读、撰写读书报告等。这种加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被动状态。如何实现交互式教学?我们一般会选择课堂提问,但课堂提问受制于时间,只能涉及极少学生。慕课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启示和可能。 那是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后都采取慕课的方式呢?慕课不是万能的,不应将其绝对化、教条化。当人们寄希望慕课解决教育中所有问题时,我们就要保持足够的理智了。比如,个性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而这种真实性、可靠性并不完全决定于学习数据的多少,学生学习的大数据的真实性在当下远没有我们想象和希望的那么大。慕课对大学教育变革,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它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正如大学、教师、课堂教学不会随着慕课的出现就彻底消失一样,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慕课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所有问题。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也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大量广,涉及方方面面,涉及的教师也比较多,需要广泛的共识。有鉴于此,笔者比较赞同,先采用混合教学模式,也就是慕课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课下自己看视频,然后在课上分小班交流讨论。也可以尝试,让学生选外校的慕课课程,本校教师课堂答疑和辅导。目前,已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尝试进行混合式教学。这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的探索,可以提高线下学习的效果。 总之,今天,慕课已不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现实,一种不断发展中的现实。当慕课汹涌来袭的时候,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应采取等待观望、怀疑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我们应以开放的、理性的态度、创新的勇气对待慕课。有人说,慕课点燃了学习者的热情,同样,慕课也理应点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热情。目前,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了慕课之旅。但这仅仅是开始,还面临许多困难,要想成功推进,还需要有更多的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参与到慕课中来,以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上新台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_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_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