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州市长乐区医院 福建福州 350200
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福州 350200
【摘 要】 目的:研究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MRI)成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1日-2018年3月1日纳入的23例脑实质室管膜瘤患者,分别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分析其核磁共振成像表现情况。结果:我院23例患者均经过核磁共振检查后,结果发现有3例患者无水肿,11例轻度水肿,9例中度水肿;中心囊19例,边缘囊16例,血管流空15例,出血7例,钙化8例;实质部分,6例弥散不受限,17例弥散受限;病灶位置:右额3例,左枕顶7例,右颞4例,其他9例。结论:给予脑实质室管膜瘤采取核磁共振检查效果明显,其成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够清楚观察到病灶情况,同时准确评估异常信号,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诊断价值;成像表现;脑实质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发生在患者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者脑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而脑实质室管膜瘤属于其中特殊类型之一。由于病灶可发生在脑室系统或者脑实质内任一位置,加上不同位置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明显增加诊断难度[1]。若未及时发现,随着疾病不断进展,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直接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随着对影像学技术的深入探究,临床认为通过核磁共振检查效果较好,可对脑实质室管膜瘤与其他颅内肿瘤区分,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2-3]。因此我院展开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1月1日-2018年3月1日纳入的23例脑实质室管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核磁共振在脑实质室管膜瘤中的价值,现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1日-2018年3月1日纳入的23例脑实质室管膜瘤患者,其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2-65岁,平均年龄(43.58±1.24)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病程(1.84±0.35)年。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入选标准[4]:(1)均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脑实质室管膜瘤。(2)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中。(3)资料齐全,意识正常者,能够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5]:(1)合并心源性休克者。(2)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者心功能不全者。(3)合并精神类疾病、文盲或者沟通障碍者,无法配合研究。
1.2 方法
仪器选择1.5GE,siemens1.5,3.0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器,对患者进行MR平扫与增强扫描。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利用头部专用线圈进行头部检查。扫描序列选择SE-T1W1、FSE-T2W1,进行常规轴位、矢状及冠状面扫描,将层厚设置为6.0mm,层间隔为0.9mm。增强扫描的造影剂选择钆特酸葡胺(GUERBET,国药准字H20153167,15ml:5.654g),按照0.2mmol/kg剂量,进行轴位、矢状与冠状T1W1扫描,观察所有患者病灶情况。最后分别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对图像进行分析,若出现意见不一致时可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我院23例患者均经过核磁共振检查后,结果发现有3例患者无水肿,11例轻度水肿,9例中度水肿;中心囊19例,边缘囊16例,血管流空15例,出血7例,钙化8例;实质部分,6例弥散不受限,17例弥散受限;病灶位置:右额3例,左枕顶7例,右颞4例,其他9例。
3 讨论
室管膜瘤主要是指胚胎异位后的室管膜细胞在脑实质内产生玫瑰花结状结构,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另外部分患者可能是因为脑室室管膜瘤侵袭脑实质后进展成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相关数据中显示[6],室管膜瘤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2-9%,而幕下室管膜瘤发生率较幕上明显升高,已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安全的主要疾病。由于病灶位置的不同,患者临床症状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所有患者通常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但幕上患者同时出现偏瘫、视野障碍、癫痫等;而幕下患者伴有步态不稳、语言障碍等现象,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较大影响,选择有效诊断方式成为关键[7]。
本文对此展开研究,选择23例脑实质室管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核磁共振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其中有3例患者无水肿,11例轻度水肿,9例中度水肿;中心囊19例,边缘囊16例,血管流空15例,出血7例,钙化8例;实质部分,6例弥散不受限,17例弥散受限;病灶位置:右额3例,左枕顶7例,右颞4例,其他9例。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完善发展,临床通常采取核磁共振进行检查,但疾病较为特殊,幕上病灶均处于上大脑半球,极易发生误诊漏诊现象,耽误最佳治疗时间,不利于病情稳定。若患者病灶周边水肿较轻,极易与囊性星形细胞瘤混淆,因此若能够确定囊性星形细胞瘤极少出现于幕上,并不存在钙化现象,并在增强扫描后发生轻微强化,即可进行有效区分。而幕下患者的病灶多发生在小脑半球、蚓部脑实质内,由于接近与脑表面,与硬膜存在较长的连接面,因此应重点关注实质成分的诊断鉴别。脑膜瘤属于脑外肿瘤,信号较为均匀,当其快速生长时,极易产生囊变坏死,尤其是占位效果显著时,难以与实质性室管膜瘤进行鉴别,而增强扫描时可显示硬膜尾征。由于脑实质室管膜瘤临床症状并无明显特征性,应选择有效的影像学技术进行准确鉴别,对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情快速稳定,保障患者身心安全。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在脑实质室管膜瘤中效果明显,通过病灶观察对异常信号进行判断,核磁共振的成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及时检出并采取有效治疗,为预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全中,曾珍,钱堃等.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3):21-24.
[2]陶杨,左玉江,郝天鹏等.青少年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CT及MRI影像表现 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2):34-35,55.
[3]张凯,金汉葵,邓宏亮等.大脑半球脑实质室管膜瘤患儿M RI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3):411-413.
[4]孙雁,钱丽霞.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08-110.
[5]梁菊香,邓新源,罗志程等.CT及MRI在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7):1178-1181.
[6]廖明朗,唐文才,黄菁慧等.青少年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CT及MRI影像表现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8):1162-1166.
[7]Nowak,Johannes,Seidel,Carolin,Pietsch,Torsten et al.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MRI findings in pediatric ependymoblastoma with ependymoma and CNS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J].Neuro-oncology,2015,17(8):1157-1165.
论文作者:林玉克,陈潭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实质论文; 患者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病灶论文; 水肿论文; 我院论文; 肿瘤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