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理康复对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论文_唐巾淇

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神经内科二区 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康复对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卒中住院病人随机分成康复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采用抑郁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法对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时、2周、4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病人比较,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心理康复护理可降低急性脑卒中病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对病人功能康复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早期心理康复;护理;急性脑卒中;功能康复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又以缺血性脑卒中多见,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3/4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者约占40%[1]。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当今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而脑卒中致残率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神经功能在脑卒中发生后的前3个月内恢复最快。在这段时间内积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然而,一些卒中患者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消极对待甚至抗拒治疗,耽误了康复时机。如能及早根据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减轻病人的消极情绪,将有助于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改善预后。

在影响脑卒中预后的诸多因素中,心理障碍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2]。近年来,脑卒中后的心理康复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和重视。为探讨心理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预后的影响,作者对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影像诊断证实,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①昏迷、失语和严重智能损害者;②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者;③血液病及精神障碍史者;④伴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⑤脑卒中复发的患者;⑥不能配合治疗和观察者。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49-76岁,脑梗死67例,脑出血33例,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h-24h不等,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文化程度:小学23例、中学及中专50例、大专及以上学历27例。入院后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性别比、入院时间、文化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相关的药物、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床上摆放良姿位、被动活动关节、桥式运动、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态训练等)和作业治疗(早期翻身、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的再学习训练,恢复期重点予以患侧肢体的精细活动强化训练、工具使用的训练及健肢的代偿训练等治疗)。由康复训练师和家人督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平均每天训练60分钟,疗程为4周。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早期予以系统的心理康复治疗。

1.2.1心理康复护理措施

1.2.1.1心理评估:脑卒中发病急骤,患者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突然出现肢体瘫痪或不能讲话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病人和家属短期内都很难接受现实,而且脑卒中恢复时间长,见效慢,大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加之长期的康复治疗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精神和经济负担加重,一些患者会出现惊慌失措、严重焦虑、恐惧、愤怒等剧烈情绪变化,因此患者入院后首先应全面收集资料,了解患者的工作、家庭经济情况以及顾虑、要求等,并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系统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1.2.1.2有效沟通:(1)护士应礼貌,热情接待病人,安排舒适的病室环境,主动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感觉,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病人能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境况(2)护士鼓励患者把自己对人和事物的看法说出来,倾听其诉说,帮助病人宣泄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在不违反治疗的原则下,尽量满足病人的生活需要,尊重其隐私(3)帮助病人与病友接触,消除或减轻其陌生感和孤独感,鼓励恢复期的病友现身说法,解除其顾虑。

1.2.1.3治疗期间心理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过程很长,速度较慢,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等,患者往往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患者常常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而这种情绪导致患者消极对待甚至抗拒治疗,耽误了康复时机,所以此阶段心理护理尤为重要。①责任护士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运用护理心理学的技巧,适当的方法,取得患者信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压力,帮助患者排解压力、消除抑郁焦虑情绪,培养稳定的情绪,并充分调动家属及亲情的力量,帮助患者全面提高适应能力,达到最佳心理状态,面对现实,积极接受治疗。②帮助患者了解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患者患病后,容易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有过高或过低的期望,要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现状,把治疗情况和进一步治疗的情况逐条讲解给患者,并告诉患者;“如果你能够配合我们进行康复训练,一定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再引用成功案例来说服患者,使患者看到重新生活的希望,积极行动配合治疗。③责任护士帮助患者制定计划,由简单到复杂,通过经常性练习,使患者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护士和家属要对患者每一微小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适当地运用暗示性语言,使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积极主动参与及配合治疗。④协调并促进病友之间的关系,鼓励患者做一些安全、有趣味的事情,如下棋、听音乐、看电视等,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请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使其他患者看到希望,树立康复的信心。⑤多和家属和亲友沟通,使他们明白,家属的情感支持对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性,反之,则容易使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加重,易自暴自弃,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⑥运用个性化心理护理,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心理支持、音乐疏泄、行为矫正训练等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的悲观焦虑情绪,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1.3康复评定标准:两组患者均观察4周,首次评定于发病后48h内,由医师、护士和治疗师组成的评定小组进行评定,然后于发病后第2周和第4周由同一评定小组各再评定一次。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4]。抑制症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5]。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初次评估时,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二次、第三次评估时,两组的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初次评估时,两组患者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二次、第三次评估时,两组F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治疗对预后有极大影响。及早的治疗、康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地避免误用、废用综合征,减轻脑卒中后遗症。然而,在脑卒中患者中,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导致患者消极地对待甚至抗拒治疗,耽误了康复最佳时机。国外研究报道卒中后恢复早期抑郁的发生率高达42.0%[6]。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①突发的疾病致残;②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不能完全修复;③肢体功能障碍使工作、生活能力明显下降;④早期发生的抑郁焦虑未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⑤社会、家庭地位的改变以及缺少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若能及早发现病人的不良情绪,积极的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或减轻病人的消极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争取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最佳效果。

在本研究中,笔者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和抑郁评分以及连续的临床观察,全面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动态后,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认为在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时,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保持积极的职业心态,尊重病人的个人意愿和生活习惯,建立护患之间的信任。患者对心理护理的合作性加强,实施的效果也佳。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不同的患者情况,联系其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向患者提供有关疾病的详细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在心理上觉得“我能做到”、“我要做”,树立信心,消除或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尽早康复。结果显示,经过四周的治疗,治疗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6.981,p=0.000),而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5.582,p=0.001)。此结果证实,我们针对不同卒中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心理康复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恢复。进一步证实了心理因素是影响脑卒中预后重要的因素之一,并为推广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治疗提供有力证据。

由于受研究时长、样本量等因素的限制,本实验的结果有待更大样本量研究的考证及支持,相信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及循证医学的发展,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7.

[2]张长青,方向华.卒中后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 中华神经科志,2006,39(1):63-69.

[3]中华神经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志,1996.29(6):379-380.

[4]赵钛.现代偏瘫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68-169。

[5]张明国。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3.

[6]Huwel J,Weisner B,Kemmer H,et al. Depressed mood in the acute phase of first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 [J]. Nervenarzt,1998,69(4):330-334.

论文作者:唐巾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2

标签:;  ;  ;  ;  ;  ;  ;  ;  

早期心理康复对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论文_唐巾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