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交叉理论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认知交叉理论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认识交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认识交叉的含义及研究价值

何谓认识交叉?目前尚无公认的权威性定义。据我看,所谓认识交叉,就是各种不同认识交织于、共存于主体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之中,或者说是指主体认识活动和过程中不同趋向的认识共存在一起的综合体。这里说的不同认识、不同趋向包括正确的与错误的、科学的与虚伪的,而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中,又包括感性的与理性的、表层的与深层的、局部的与整体的、传统的与现代的,等等;错误的、虚伪的认识中,也包括一般性的与根本性的、习惯性的与偶然性的、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等等。总之,认识交叉是各种不同认识共存在一起的总合体。

认识交叉从其构成来看,基本是两部分: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或正确的认识趋向与错误认识趋向,也包括这两种认识内部不同的认识情况。从其比重来看,同样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正确认识居于主导地位、支配地位,另一种是错误认识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虽然还有两种认识势均力敌的情况存在,但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从发展趋势看,不是正确认识占主导、支配地位,就是错误认识占主导、支配地位。在对复杂巨型事物的认识中,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比重情况呈现复杂现象,往往在这个问题上正确认识居于主导、支配地位,在那个问题错误认识居于主导、支配地位,在不同领域、不同问题上,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出现错综复杂情况。认识交叉从其内部的关系看,各种不同认识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吸收,同时又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由此推动认识的发展。

认识交叉是一种普遍现象,只要存在认识,就有认识交叉问题,所不同的是认识交叉的具体情况各异。下面我们从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三个方面来谈。

任何个体主体的认识都不是纯而又纯的,也就是不可能都是正确的或都是错误的,而往往是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正确,在那个问题上认识错误,或者在同一个问题上对这一点认识正确,对那一点认识错误,甚至还可能在同一个问题的同一点上,其认识既有正确成分,也有错误成分。所谓认识上的绝对正确、永远正确是不存在的;同样,认识上绝对错误、永远错误,也是不存在的。任何主体在其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趋向:一种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另一种是错误或部分错误的趋向。不同的是有些人正确趋向占主导、支配地位,有些人错误趋向占主导、支配地位,有些人正确趋向多于错误趋向,有些人错误趋向多于正确趋向。一个人的认识,要使其在一切问题上始终正确而没有错误,是不可能的,认识交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认识交叉不仅个体主体普遍存在,群体主体也是普遍存在的。拿我们党来说,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但在认识上同样存在认识交叉问题。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一书,在谈到我们党对1956年到1966年这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指出:“十年探索中,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倾向,这就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了一些正确的实践经验。……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这十年中,正确的发展趋向和错误的发展趋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时候都是相互渗透和交织的,不但共存于全党共同探索过程中,而且往往共存于一个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在全党有时这种趋向比较占上风,有时那种倾向比较占上风,或者不同倾向在不同领域同时并存。”

认识交叉还存在于社会主体。任何一个社会,人们对不同问题以及对同一问题的认识,都是多种多样的,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有科学的,有封建迷信的,有马克思主义的,有资产阶级的,等等。各种不同的认识,共存于社会,相互交织,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吸收,相互转化。在每一个社会中,在社会历史领域,从整体看,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认识,至于各个领域、各个具体问题上,认识交叉的具体情况则各不相同。社会主体的认识交叉的情况比之个体主体、群体主体更为复杂。我们常说的全党全国统一认识、统一思想,是就重大问题说的,而且这个问题提出的本身,就说明认识交叉问题的存在,否则,又何必要强调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强调统一认识和思想,就是要使正确认识居于主导、支配地位,防止错误认识的干扰和破坏。

不难看出,认识交叉问题不是认识中的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因此研究它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容。以往认识论主要是反映论,这当然是认识论的基本内容,但并不能包括一切。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反映论的前提下,对认识论的内容进行新探索,先后提出了认识重构论、认识创造性、认识选择论、认识协调论、认识竞争论、认识统一论、认识系统论、认识价值论、认识图式论,等等。现在提出的认识交叉论,也是认识论应有的内容之一。这为认识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领域。

其二,可以正确评价认识成果。主体的认识既然存在认识交叉问题,因而在评价认识成果时,应该采取唯物辩证的态度,在肯定其正确倾向时看到潜在的不正确倾向,或在批判其错误倾向时看到其正确倾向,不能说其正确就绝对正确,永远正确;说其错误就绝对错误,永远错误。这种绝对化的态度,不符合认识交叉的实际情况,对人对己都是有害无益的。

其三,可以正确评价实践活动。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认识交叉现象的存在,使受认识指导的实践也存在交叉问题,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实践正效应和实践负效应。实践的正负效应往往交叉在一起,我们在评价实践时,必须注意这两种倾向,不能只看到正效应,无视负效应,当然也不能相反。实践的正负效应既矛盾对立,又相辅相成,还相互转化。而我们过去在评价实践效应时,只看正效应,不看负效应,更不注意防治负效应,作负效应的转化工作,这是不对的。

二 认识交叉的特点和作用

认识交叉同认识重构、认识选择、认识协调、认识竞争等等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点。其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认识交叉也好,认识选择、协调、竞争也好,都是客观事物固有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本身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所谓反映的。认识交叉又是认识重构、选择,协调、竞争等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认识是纯而又纯,正确而又正确的,就无需重构、选择、协调,也谈不上竞争、创造。

认识交叉同认识协调、认识竞争等等相比,有其特点:

特点之一是混杂性或兼容性。就是各种不同的认识混杂在一起、交织在一起,彼此共存而又兼容,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没有不同认识的混杂,就谈不上交叉,谈不上斗争,也谈不上转化。

特点之二是对立性。认识交叉既是不同认识的交叉,就必然存在矛盾,存在对立。这种对立有时是潜伏着,有时是活动的。一般来说,只有当客观事物反映到大脑并触及认知图式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心理等部分时,该部分的因素才激活起来,或同化对象,或顺应对象。而所谓同化无非是认知图式中居于主导、支配地位的认识把认识对象纳入其范围,从而更加增强其主导和支配位置的成份,压抑其对立的认识。而顺应则使认知图式适应对象发生相应变化,其认识交叉的对应状况则取决于对象原有的状况。

特点之三是主导性。虽然各种不同认识交织在一起,共存在一起,在短时期还可能各种认识势均力敌,但从整体看,从发展看,总有居于主导、支配地位的认识。正是这种居于主导、支配地位的认识,决定着认识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当居于主导、支配地位的认识发生变化时,认识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会变化。

特点之四是上升性。认识交叉往往使认识出现反复曲折,走入歧途,陷入错误深渊,导致认识的停滞、倒退。但从认识总的发展趋势看,总是正确认识逐步克服错误认识,浅层认识逐步走入深层认识。认识总是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螺旋式上升。认识交叉是认识不断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认识交叉在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比较作用。认识的比较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比较作用,即主体把自己的认识同其他主体(包括现在的和过去的、中国的和外国的)的认识相比较,从而判断哪种认识正确,哪种认识错误;哪种认识深刻、新颖,哪种认识肤浅、陈旧。另一种是内在比较作用,即主体在认识中将自身的各种不同认识进行比较,从而决定取舍,作出结论。比较可以是正确认识同错误认识的比较,如正确认识占上风,认识就向正确方向发展;如果错误认识占上风,认识就向错误方向发展。比较也可以是同一趋向上不同层次认识的比较,如果浅层认识占上风,认识就停滞,如果深层认识占上风,认识就向纵深发展,使认识进入新阶段。

二是警觉作用。认识交叉告诉人们,在认识中不存在绝对正确、永远正确的认识,也不存在绝对错误、永远错误的认识。当人们为取得正确认识而高兴的时候,不要忘了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谬误;当人们为认识的失误而痛心的时候,不要忘了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正确与错误既是界线分明的,同时也是相互交织相互包含的。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高度警觉,要时刻警惕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是借鉴作用。如果说比较作用、警觉作用主要在认识活动中显现出来,那借鉴作用则主要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过对各种不同认识的比较、警觉以后作出的判断,可以减少失误,但不可能全部正确。不管是正确认识还是错误认识,从中都可以总结经验教训,这对正在进行的和今后要进行的认识活动,都有借鉴作用,从而减少认识中的失误,增加认识的正确成份,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三 认识交叉的根源

人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认识交叉现象,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改善认识交叉的构成及比重。

认识交叉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有历史的和现实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内在的和外在的等等方面的原因。这里,仅从主体、客体、中介(或手段、工具)三个方面谈点看法。

就主体而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被动的、照像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反映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客体的状况,也取决于主体的状况。作为主体反映器官的眼耳鼻舌身,它们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反映到什么程度,与指挥这些反映器官的大脑内的认知图式是紧密联系的。主体的认知图式,既不是白板(什么也没有),也不是红板(即图式中全是正确的东西)或黑板(全是错误的东西),而是各种东西共存的、异彩纷呈的多色板。关于人的认识图式的构成因素,目前学术界有种种不同的认识,不少人认为它分为理论(知识)层次、经验层次(实践内化的概念)和心态层次(情感、情绪、兴趣、爱好、信念、信仰等)。这个层次中的每一个层次,又由多种因素构成。每一层次构成因素的数量、质量、组合及激活状态等等各不相同。认知图式中各层次以及每个层次的构成状况及其在认识活动中的激活状况,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认识效果。主体的认识活动,是认知图式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知图式的多彩性,制约认知图式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使认识所产生的结果不可能纯而又纯,而往往是各种认识交织在一起,混杂在一起。这是认识交叉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

就客体而言,不要说复杂的、巨型的客体由许多因素构成,受周围环境和条件的种种制约,主体对它的认识不可能绝对正确,永远正确,而往往是对这部分认识正确,对那部分认识错误,使认识出现不同的发展情况,产生认识交叉现象。即使比较简单的客体,也有多层本质(一级本质、二级本质以及更深层次的本质)、多种属性(反面的、正确的等等)、多种特征,而且这些本质、属性、特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情况。客体本身的多样性,经过主体多彩认知图式反映出来,不仅不同主体会产生不同认识,就是同一主体也会产生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认识。当主体对客体的某些本质、属性、特征的认识占上风的时候,就形成对该客体的基本认识,而当情况发生变化,主体对该客体其他方面的认识可能占上风,从而改变对该客体的基本知识。客体属性的多样性及变化性,是认识交叉的客观依据。

从中介而言,主体要认识客体,必须借助于中介或手段。中介包括精神的、物质的。精神手段包括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方法,还有进行操作时运用的语言、文字、概念、观点、原理、原则、逻辑规则等等。物质手段是主体认识器官的延伸,如望远镜、显微镜、电子计算机等等。在当代,物质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系统化、精密化、电子化,物质手段的发明、创造与物质手段的使用、操作完全分离。主体在认识客体的时候,所使用的精神的与物质的手段是否科学、先进、精密,使用者是否熟知手段的性能、结构及操作方法,都直接影响对客体的认识。工具本身的局限和主体使用工具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认识交叉现象产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四 认识交叉的梳理

所谓梳理,不是也不可能是从根本上消除认识交叉中的错误认识,而只是改变认识交叉中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对比状况,使错误认识的比重下降,特别是防止出现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错误认识,保证认识沿着基本正确的方向发展。

认识交叉的梳理还涉及一个对认识交叉的评价问题。对于认识中出现的认识交叉现象,特别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认识交叉现象,不同的阶级、集团和个体以及同一阶级、集团内部,常有不同的评价。对同一认识结果,有的认为是正确,有的则认为是错误的。这样就会对认识交叉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评价认识交叉,当然可以百家争鸣,但归根到底,还是看实践,受实践的检验。离开实践标准的争论是不会做出正确结论的。

认识交叉的梳理,最重要的是寻找梳理的途径。由于认识的系统性,就决定了认识交叉的梳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努力,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大体有:

不断完善主体的认知图式。主体认知图式的构成因素,绝大部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即使先天的因素,也是在后天发展的。如何不断完善认知图式,对于改变认识交叉的状况关系很大。在完善认知图式的过程中,有两点要特别强调:其一,主体必须全面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力求这种知识是科学的而不是虚假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是熟练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是不断更新的而不是陈旧的,是灵活的而不是教条式的。有了这样的知识,就能在认识中获得比较正确的认识,减少认识的失误。其二,主体必须努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积极进取、知难而进、胜不骄、败不馁的进取精神,为科学、为真理、为事业、为人民的献身精神,敢于探索、勇于开拓的创造精神,深入实践、面向群众、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有了这样健康的心理素质,也能减少认识中的失误,即使失误,也能较快发现和改正,从而使认识交叉中的错误趋向能及时扭转。

全面了解客体的多重属性。客体属性的客观性、多样性、变化性、关联性以及相似性,要求主体在认识客体时要有唯物观点、辩证观点、发展观点和联系观点。为此,主体必须深入地、细致地、全面地、发展地了解客体的多方面的情况,力求避免主观性、表面性、片面性、凝固性。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主体不可能绝对地、永远地认识客体的所有属性,但却可以相对地认识客体的属性,尽力减少认识中的失误,从而改善认识交叉的构成。

熟练掌握认识的精神手段和物质手段。不论精神手段还是物质手段,都已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认识发展到今天,人们要认识宏观、宇观的复杂巨型事物,要认识微观、渺观的事物,要再认识古老而常见的事物,不掌握科学的精神武器和先进的物质工具,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由于主体不同,认识对象不同,使用的精神和物质手段也不同,但不管怎样,主体必须掌握认识所需的精神和物质手段,根据不同认识对象选择认识工具,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认识工具以取得认识的最佳效果。在精神工具中,尤其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查研究等等原则和方法,深入人心;在物质手段中,要使电子计算机这种速度快、效果好、用途广的工具,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只有不断提高全民族掌握和使用各种认识工具的水平,整个社会的认识交叉状况才能改善。

不断优化认识环境。主体运用工具认识客体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认识环境的好坏优劣,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主体、客体和工具潜力的发挥,影响认识交叉的状况。这只要看看“文化大革命”同其前后人们对许多问题认识的变化,就足以说明环境对认识的影响,对认识交叉构成的影响。在认识环境中,社会环境对认识影响最大。而在社会环境中,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对认识的影响又最明显。在自然环境中,环境是否优美、安静、舒适,也影响认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在大的认识环境既定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创造或选择相对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以,我们所说的优化认识环境,既包括优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包括优化大的认识环境和小的认识环境。认识环境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着眼点则应放在每个人自己。个体不仅可以选择和创造小的优良的认识环境,而且可以为优化大的认识环境贡献一份力量。那种等待别人为自己提供优良认识环境的想法和做法,是无助于优化认识环境的。

我们研究认识交叉,根本目的在于减少认识交叉中的错误认识,使认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人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认识中的失误,但通过主体各方面的努力(包括上述的改善认知图式、全面了解客体、掌握各种认识工具、优化认识环境等等),是可以避免大的失误的,即使出现大的失误,也能较快地解决。所以认识交叉的状况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

标签:;  ;  ;  

认知交叉理论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