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均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不均衡论文,结构论文,经费来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近几年,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中等职业学校2000年招生408.3万人,至2005年招生已扩大到656万人,在校生突破160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创历史新高。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承担了一半左右的教育任务的职责。
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均衡现状
(一)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日益弱化
1.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极低
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些年来一直徘徊在2%-3%之间。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00年为2.87%,2001年为3.19%,2002年为3.41%,2003年为3.28%,2004年为2.79%,2005年为2.82%,始终未达到4%的既定目标。而教育经费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因此,我国的教育投入总体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还低于欠发达国家。
图1 2000-2004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单位:亿元)
原始数据来源:《2000-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2.政府财政投入不足,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缓慢
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构成部分,某类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出政府对某类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而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又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对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分析可以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资状况。
图1显示:2000-2004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达到17.88%,但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仅为9.44%。
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的增加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跟不上职教发展的规模,大批学校办学条件差、实习设备陈旧,没有实训基地,培养的学生质量差,能力低,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继而加剧了职业教育的不良发展。
3.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相比,预算内拨款分配严重不均衡
2004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各级各类教育预算内拨款总额的比例为6.15%,比普通高中低4个多百分点。与普通高中预算内拨款占教育拨款总额的比例逐年提高相比,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拨款所占比例自1993年以来逐年下降,2004年比2000年下降了3.15个百分点,仅相当于1993年的一半。
很显然,在这种状况下,缓慢增长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和各级各类教育的预算内拨款分配的严重不均衡根本不能满足规模迅速扩张的要求,彰显了我国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财政主导作用的缺位,没有发挥政府财政的基础性作用。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占总投入比例偏高,学生及家庭负担过重
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学费收入达到150.72亿元,比2003年增长8.15%,明显低于普通高中学费收入20.67%的增速,但由于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其他经费来源少,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占总投入的比例达到29.40%,比1993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比普通高中高出近7个百分点。
如此高的收费标准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并不匹配,其中的缺口甚大。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140元。因此,投入不足、个人成本分担比例偏高,使我国职业教育处于两难的矛盾,一边是生源不足,一边是企业技能型人才缺乏。
(三)社会力量投入不足,而且投入数量不稳定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数量从2000年的53所上升到了2006年的278所,增长了524%。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也有大幅增长,2006年比2004年增长591.76%;但整体而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一方面,民办职业院校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学费维持发展,而办学效益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并且相关扶持政策又难以落实,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差和办学质量差强人意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鼓励企业投入办学的机制,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投资办学的功能甚至有不断弱化的趋势。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方,办学经费投入增长较缓,2006年与2005年相比,仅增长1.68%,社会捐赠办学经费在2006年甚至是出现了负增长(-3.41%)。
三、职业教育投入渠道确定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教育的产品属性是确定其投入渠道的主要依据
在经济学上按一定的标准可以将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统称产品)分为三类,即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纯粹公共物品是这样的物品,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区别主要是:其一,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其二,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凡同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就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相反,凡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应该由市场来提供。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它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一方面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将不付费者排除在外,比如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又具有外在利益——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对邻居、同事、社区、社会都有益处,教育对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由于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可以主要由政府提供,同时,又由于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私人性,所以享用者应支付一定的费用。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给中等职业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在既定教育供给下,多一个人对职业教育消费,其成本是增加的,而且职业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学生是要交学费的;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不仅仅使受教育者受益,还具有更重要的“社会利益”——推动经济增长、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等等。因此,属于准公共产品。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要求受教育者应共同分担教育成本,进行职业教育投入。
(二)成本分担理论
成本分担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针对高等教育于1986年提出的,但此理论适用于一切非义务教育。该理论认为: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政府、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其成本分担理论所依据的价值基础是:教育是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收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纳税人(雇主)、企业、家庭、大学。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谁收益谁付款,教育的成本就必须由这些主体分担。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它是一种选择性教育,国家并未强制人人都接受,因此其不具备法律赋予的纯公共产品性质。所以,它可以按照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实行教育成本分担。
四、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均衡的对策
(一)落实政府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的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除了受教育者个人和接受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外,社会则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政府应当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
首先,要提高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都同时伴随人力资源的快速增长,其中,职业教育充当了提高国民素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纵观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可以看到,无论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还是中央集权制的法国,乃至体现福利教育的英国、德国,联邦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都是这些国家职业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切实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4%,而不是现在的3%多一点。
其次,在确立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的前提下,政府应按照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的原则,调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院校成本投入体系。对职教的学生,提供与普通学校相应的公共教育经费,使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与普通教育的学生总体持平,以改变目前两类教育在学杂费上的较大反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公平竞争条件。
再次,政府应建立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扶持制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教育经费差距,重点惠及弱势群体院校,以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保证弱势群体院校享有平等的发展权。
最后,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中央政府要采取灵活的投入形式,有重点、有层次、有批次的支持和引导实训基地建设。地方政府要统筹区域内职教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建设,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监督和管理工作,彻底杜绝当地低水平重复建设,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职教发展。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求学者提供接受职业教育良好平台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性支出6510.94元,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934.38元,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14.35%。这说明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有支付能力用于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近两年中职招生普遍存在教育需求不足的现象,有些学校招生不足或招生后流失,反映出学生个人及家庭对中等职业教育消费淡漠。影响毕业生个人及家庭对中等职业教育消费信心的主要原因,在于受世俗化观念影响,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比较中,感到无论是目前成本还是未来收益,中等职业教育都处于比较劣势。因此,应客观认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潜力,提供宽松可行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管理政策,使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三)鼓励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受益者。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既有学历文凭又有职业资格证书,恰恰满足了企业对就业者的职业资格和学历层次的要求。企业对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货币化的经济收益,如利润和提高生产率等。第二,非货币化的经济收益,如社会声誉、扩大企业知名度、为本企业职工提供福利性的教育资助等。因此,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将拥有一个巨大空间和潜在市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适时地制订鼓励和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政策,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利的企业环境。
(四)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我国国家财政的投入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民办教育可以汇聚资金,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和多元融资渠道,改善公共财政严重不足的状况。国家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个人、团体以各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对于民办职业教育应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对于有意投资职业教育的个人或社会力量,应按照《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给予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收稿日期:2009-10-28
标签:教育经费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均衡教育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成本预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