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论文_崔金眉

广州智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60

摘要: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理念影响,我国建筑领域的表现自然、继承自然诉求不断提升,由此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日渐受到业界重视,基于此,本文就外部形态的自然隐喻进行了分析,并围绕空间形态构思、结构形态建构、非主观表现三方面深入阐述了本文研究中心,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自然形态;建筑设计;空间形态

前言

建筑形态属于人类社会的产物、自然形态属于自然界的产物,而二者之间的联系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也需要得到这种联系的支持,不过为了保证自然形态在其中的应用水平,建筑设计师便必须从外部整体形态、空间形态、结构形态、非主观形态中汲取营养,这也是本文就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外部形态的自然隐喻

作为建筑设计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建筑的外部形态承载了最多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同时在自然材料的应用过程中,建筑设计的外部形态也能够体现出对自然形态的隐喻。

(一)对自然形态进行模拟

自然界当中的形态表现往往是千奇百怪的,这主要是由于这部分自然物在生存和演变的过程中受到了自然法则的作用。例如巍峨的高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就是受到了数万年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所形成的,这种自然形态往往瑰奇,特殊,能够激发出建筑设计者不一样的灵感。

例如日本东京著名的普拉达旗舰店的建筑外墙就是利用不同的菱形玻璃框进行拼接组成的,通过不规则的拼接使得其形状酷似自然界中常见的水滴,表现出极强的层次感[1]。同时外墙形态会跟随观赏者的视角变化而发生改变,带给人奇妙的观感的同时也给予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图1所示:

图 1 日本普拉达旗舰店外墙设计

(二)对生物形态进行模拟

在建筑设计当中,建筑外部形态的设计在对自然事物进行模拟时能够体现出自然界奇特、不规则的美感,而部分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通过对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形态进行模拟设计,表现建筑物蓬勃向上的寓意。

例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设计,就通过一条快速游过水面的鱼的形象来表现出丰富的活力和动态之美。卢浮宫博物馆的外墙主要由玻璃打造,阳光照射通过反光作用表现出波光粼粼之感,观赏者在进行观赏时可以通过想象来了解设计师所想要传达的情绪和美感。

二、空间形态构思

空间形态的主要表现为建筑物的内部腔体设计,作为转换结构的基本属性、构成方法,建筑墙体的设计通常会从类型转换方面体现出自然形态。

例如日本东京天然气公司的建筑大楼采用了别具一格的“生态核”概念,借助对山体的模仿,形成了美观与使用的结合[2]。在“生态核”中,设计者根据建筑物朝北的特点设计了建筑中庭,宽阔的中庭可以将外部的新鲜空气吸纳其中,并在外部温度达到一定条件后将中庭内升高温度的空气通过南部的巨大开窗排放出去,从而构成前后空气的流动,体现出山谷之中通透的体态,从而实现对温度的调节。在夏季到来时,由于这一设计使得空调的使用率大幅度下降,办公室当中所具有的拔风效应可以使空气得到净化,效果理想。

三、结构形态建构

在建筑结构设计当中,设计师为了兼顾安全性和美感,通常会采用自然界中常见的组合形态来进行结构的构建。例如自然界当中常见的树木生长形态,就是通过分出枝杈的方式来实现状态的稳固,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同样有设计时对这种形态进行利用,并应用到自身的建筑结构设计当中。

例如位于瑞典的菲利普王子科学宫的结构设计,设计师就是采用了模仿树木生长形态的设计方式进行了结构的搭建,一方面,树木错落有致的结构构成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固,使得弧面设计中的透光玻璃得到充分的支撑,另一方面,观赏者在进行科学宫的观赏的同时,树木形态的结构设计使得光纤照射进来拥有了独特的形状特征,带给观赏者不一样的美感。这种自然形态和建筑结构交融的方式能够增强表现力,形成观赏体验。如图2所示:

图 2 瑞典菲利普王子科学宫的结构设计

四、非主观表现

非主观表现的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作为一种相对新锐和先进的建筑设计方式,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师,更多的追求概念化的表现方式,而并不在意表现的内容和设计师自身的情绪和情感,因此这种设计方式在进行表现时往往具有更加自然和独特的魅力,甚至部分建筑能够与自然形态相互融合,成为一体,使观赏者在进行观赏的过程中难以对其进行分辨。以材料建构方式为例,法国巴黎的著名建筑物“反烟雾”大厦是巴黎市的新科技中心,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建筑设计师所思考的内容并非如何利用建筑材料进行自然形态的表达,而是直接选用了可以降解的自然材料进行建筑大厦的设计和搭建。作为新科技中心,“反烟雾”大厦虽然是由可降解材料搭建而成,但是其内部结构和功能却十分完善,其中既包括大厦必备的办公场所和会议室,同时还有供游客观赏游览的画廊、花园以及餐厅。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和设计理念,大厦的建筑选址在巴黎运河之上,并预计通过太阳能方式进行发电。这座建筑除了将具备建筑职能之外,其所体现的自然特征和环境保护特征也成为未来建筑领域教育普及意义的重要体现,对于建筑设计和自然形态的应用来说,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结论

综上所述,自然形态能够较好服务于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研究中提到的实例均较好证明了这一点。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模拟自然形态、灵活使用空间形态、明晰结构形态建构模式、应用非主观表现手段,则直观证明了本文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本文内容便能够发挥一定程度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潘亚青. 浅析自然形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OL]. 艺术科技,:(2017-11-06).

[2]王星.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自然形态的运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9):22.

论文作者:崔金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5

标签:;  ;  ;  ;  ;  ;  ;  ;  

试论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论文_崔金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