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合作制是中小国有农场改革的重要形式_股份合作制论文

股份合作制是中小国有农场改革的重要形式_股份合作制论文

股份合作制是中小型国有农场改革的重要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场论文,形式论文,股份合作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刘锡荣副省长在全省国有农林牧渔场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股份合作制适应性强、经济容量大、覆盖面广,完全可以作为中小型国有农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首选形式,各地都要大胆地采纳运用”。为此,我们对全省国有农场系统股份合作制改革进行了一次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股份合作制改革确实给许多国有农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是当前我省中小型国有农场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股份合作制是中小型国有农场改革的重要形式

目前,全省有207个农场,345家场办企业,大多数属中小型,拥有职工5.8万人,土地总面积44.8万亩,固定资产32.2亿元。 随着改革的深入,股份合作制在农场逐渐兴起,据初步统计,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农场和场办企业已有100多家,并呈燎原之势,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股份合作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作为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符合企业财产法人化、承担责任有限化和企业组织科学化的要求,它保持了各财产主体的合法权益,理顺了内部利益关系和经济管理机制,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优化组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是现阶段组织社会生产的一种理想模式,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

其次,股份合作制中小型国有农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当前,我省国有农场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比较突出,总体经济效益不高,特别是中小型农场亏损面较大。造成这种发展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原理,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我省农场一直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产权关系模糊,资产责任不明,职工与农场利益联系不紧密,对农场经济的关切度低;二是政企不分,农场的经营自主权和管理权没得到落实;三是农场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内部缺乏民主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农场发展缺乏动力、活力和合力。为此,各场着眼于从解决农场发展资金和调动职工关心农场的积极性入手,吸收职工入股,推行了股份合作制。这种制度大大强化了农场经济对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农场民主管理机制的形成,通过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使职工真正体会到主人翁的地位,愿意为农场的发展出谋献策,增强了农场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改革实践证明股份合作制是农场改制的首选形式。虽然农场改制的具体模式可以因地制宜,多种多样,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托管、委托经营、嫁接改造、兼并、租赁、出售、破产等形式,但是股份合作制可以作为我省大多数国有农场改革的首选形式。主要原因在于:(1)我省国有农场80%是中小型,大多数又是竞争性行业, 属于放小搞活范畴;(2)股份合作制改造操作比较简单, 程序也不复杂,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3 )股份合作制改革能实现国有农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4)能够扩大农场资金来源,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5 )产权明晰,农场干部职工连股连心,能有效地吸引经营者和生产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加强各项监督。

从我们实际调查来看,股份合作制改革给许多国有农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萧山市第二农垦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一个场办丝绸企业,1994年亏损达100多万元,企业濒临倒闭,成为农场的一大包袱。 1995年起开始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组成富明达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由于产权明晰,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融为一体,调动了积极性,当年实现扭亏增盈,盈利400万元。1997年根据市场变化增加技改投入, 又进行扩股,总股本扩大到800万元,其中个人股占49%,国家股占51%。 在职工股中,90%的职工都入股,而企业主要经营者和技术骨干入了大股,产权制度的创新带来了企业的巨大变化,预计1997年可实现利税1000万元。

二、 股份合作制改造的一般程序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集股份制与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和优势于一体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一方面它坚持自愿互利原则,实行劳动联合,按劳分配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有不可分割的公共积累,具有合作经济的本质特点,另一方面它又实行资金、物资、技术入股,按股分红,实现了资本的联合,在组织形式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又具有股份制经济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全省农场推行股份合作制做法的总结,股份合作制改造一般都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层层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

这主要由农场负责改制工作的部门来完成,讲明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讲明农场改革与经营者、广大职工直接的利害关系,以消除人们的顾虑,并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减少改制工作中的阻力。

第二,改制申请,组建筹备工作小组阶段。

农场改制的目标明确后,就由主管部门或专门负责改制工作的职能部门提出股份合作制改制申请。在得到明确答复后,组建筹备工作班子,包括农场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中层管理骨干和企业职工代表。在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为改制派驻工作组,这时一般应有工作组的人员参加。筹备小组具体负责企业改制的日常工作。包括拟订改制方案,拟订《章程》草案,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和验资审计,按有关规定就改制总体方案负责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与沟通等等。

第三,实质性操作阶段。

这是改革方案的实施阶段,也是改制的关键性阶段。包括清产核实、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资产的剥离、提留,债务的处理和富余人员的安置,确定企业总股本,确定职工出资置换比例等。

第四,股份合作制企业创立、注册和运作阶段。

改制方案经职工认可并拿到政府批文后改制筹备小组召开股份合作制企业创立大会。主要议题是审议企业改制的筹备情况,选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召开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聘任企业总经理(场长)及副总经理(副场长)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审议通过《章程》。《章程》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企业名称和地点;企业的宗旨、经营范围;企业的设立方式、股金来源以及股权设置;企业注册资本、股份总数,各类股份总数及其权益;收益分配及亏损承担办法;组织领导体制及议事规则;股东(职工)大会的职权和议事规则;董事会(或理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产生程序及职权;劳动管理、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规定;企业终止的条件和程序;企业章程的修订程序;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等等。对几个关键性问题,如法人股的权益处理、普通股的表决方式问题、股权转让问题,《章程》中都有明确处理办法。创立会议结束后,办理税务登记和工商注册登记。企业取得法人资格,领取营业执照,即取得法定身份,进入正式运作。

三、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些农场股份合作制改造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改制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有改制基础方面的原因,有经营决策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操作不规范方面的原因,这都不利于农场改革与发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滞后,不想改。有些县(市)农场改制的基础比较好,对股份合作制改造程序和做法也比较了解,但由于农场领导怕下台、干部怕丢权、职工怕丢大锅饭的思想作怪,农场对股份合作制改革持观望态度,这势必阻碍国有农场的改革进程,造成发展上的被动。

2.认识有限,不会改。一部分农场改制的基础条件具备,也愿意进行比较规范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但苦于不知如何搞,只好等等看。

3.改革成本承受能力差,很难改。有些农场农场企业严重老化,历史包袱重,资产负债率过高,没有多少净资产,而且经营比较单一,营利能力较低,改制的基本条件差,上至领导干部,下至职工群众对改革成本都难以承受,改制非常困难。

4.规范操作有待加强。有些农场在改制和实际运行当中由于种种原因操作不是很规范,股份平均化、不能很好处理好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允许退股、政府违背《章程》规定随意调换场长,导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农场改制和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5.改制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改革成本完全由农场来承担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促进农场的改革,政府和社会也应当分摊一部分。政府部门和农场的主管领导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引导和帮助农场切实搞好改制工作。

(二)对策建议

1.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加快改制步伐。

改革的形势逼人,农场的干部职工必须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牢固树立起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彻底放弃“等、靠、要”思想,打破国营农场的职工身份的思想束缚,抓住此次农场系统大力贯彻省政府10号文件和刘锡荣副省长在全省农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的机遇,调动场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并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和完善改革方案,争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切实做好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尽快完成转制工作,促进农场经济的大发展。

2.加强培训工作,开展经验交流。

农场主管部门要精心组织一次关于如何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培训班或研讨班,聘请有关的专家学者讲授相关的知识和基本原理,邀请体改委等权威部门领导来讲有关的政策法规,同时也请农场的同志来交流,共同研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更多的农场进行比较规范的股份合作制改造。

3.多样发展,逐步规范。

当前在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当中,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从事的产业和行业不同,股份合作制改造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当前只有遵循“多样发展,逐步规范”的指导原则,才能积极地引导农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并通过及时总结各地改制实践经验教训,找出最基本、带共性的原则和做法,逐步对改制进行规范。

4.加强改制领导,做好帮扶工作。

政府主管部门要认真围绕全面贯彻省政府10号文件和刘锡荣副省长讲话精神,主动出面帮助农场协调解决改革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农场的改制工作的领导。对于那些改制条件差、改制困难的农场,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向农场派驻改制工作组,现场办公。在涉及政策适用、开发或合作项目的申报、减轻农场负担、领导人事变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更要与农场多沟通合作,全力支持农场改革与发展。

四、关于农场股份合作制改造的若干政策问题

国有农场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尽管许多具体政策在省政府办公厅156号文件中都十分明确, 包括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非经营性资产剥离、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股权的设置和管理、企业的管理体制、劳动财务与分配管理和企业改制的有关措施,不少地方政府也就此制定了具体的改造办法,但是根据我省国有农场特点和改革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结合贯彻落实省政府10号文件精神,我们对农场股份合作制改造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加快非经营性资产剥离

改制企业必须切实做好企业资产的清查和核定工作,特别是对各类不良资产要按国家的有关政策来处理,努力改善资产质量,并由具有法定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按规范进行评估,取得其出具的评估报告,经有关部门确认之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对所承担的社会性职能,农场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协调,创造条件尽快地剥离出去,此部分资产也应该随之提留或剥离。对农场办的自身服务的一些机构,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承包或租赁经营,分流富余人员。

(二)认真做好股权设置、出售与管理工作

在产权界定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职工认可的出资比例,出资置换剩余那部分国有资产,还可以吸收一部分社会法人和个人的资金,企业重新注册后即取得法人财产权。对于企业的集体资产一般可作为鼓励职工入股措施,以送配股的形式(又称干股、影子股)界定给职工,但只能作为分红的依据,具体方案的制定要公平与效率兼顾,以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鼓励企业经营者、技术骨干、营销人员入大股,避免股权平均化,体现责权利的统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少数微利企业,职工认购每股可略少于5000元,对那些一次性缴清现金确有困难的职工,经股东大会批准可在一定期限内分批缴清。对于国有资产出售部分的收入,可由国资管理部门监督,以优惠条件继续留给企业使用,支持企业的发展,设为国家股。在股权管理上一般设立职工持股协会管理职工股,也可成立专门的股权管理机构,坚持“入股自愿、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若有例外情况,可以通过设立优先来解决,不允许职工退股,只能内部转让,一般规定股权不能继承。

(三)正确处理积累与分配关系

改制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按股分配相辅,为了既调动职工积极性又保障企业发展后劲,不能把利润分光吃净,必须设有不可分的公共积累部分,具体比例在《章程》中要明确规定。为维护股东利益和防止分配上的短期行为,一般不提倡企业采取既分红又计息的办法。年度分配方案须经社会审计机构审计并提交股东大会通过后方能执行。鼓励职工个人把分红所得继续留给企业用于发展生产,由企业有偿使用,在企业增资扩股时也可转增职工个人股股金。

(四)加强管理,加大技改投入,切实做好企业内部挖潜工作

在改制当中应始终坚持三改一加强,盘活存量资产,加大技改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企业营利水平,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增加职工的收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投资的热情。完善各种形式的岗位责任制,切实加强内部各项管理,管理促效益,管理出效益。

标签:;  ;  ;  ;  

股份合作制是中小国有农场改革的重要形式_股份合作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