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的现状与前景_经济建设论文

浦东开发的现状与前景_经济建设论文

浦东开发的现状及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前景论文,浦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上海浦东的开发

1990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参加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5周年庆典等活动赴上海时 视察了浦东地区,并正式宣布: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开放的提案。

从此,上海浦东正式拉开了开发的序幕。在其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赴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开展浦东开发的招商引资活动。随后国外来浦东的现场访问团 相继而至。到1999年1月底,海外的投资总额达29亿美元,获得批准的项目有929个。其中日 本4.7亿美元,筹划中的项目有130个。

但是,担任上海市长顾问的马克米兰先生(注:马克米兰顾问报告:《上海的商务课题》,载《日中经济协会会报》1990年9月号。)在其报告中指出,上海进行商业活动中存在着 如下投资软环境方面的缺点和不完善情况:①在协商合资时,参加谈判的人太多,而且他们 很不了解国际惯例。②过于盲目地求大求新。③无视国际竞争力,强求70%的出口指标。④ 房租过高。⑤难以搞到原材料。⑥走后门盛行等。

以下就浦东开发的背景、目标计划、吸引外资的政策和开发资金计划作一说明,并就一些 问题进行探讨。

(一)浦东开发的背景

凡是去过上海的人或许都有这种印象。在上海市内,工厂、办公楼、住宅、商店等杂乱无 章地聚集在一起,道路上满是行人、自行车、轿车、巴士、卡车、板车。如果把北京看作秩 序井然、富有规划性城市的话,那末稍微看一眼上海,就可以把它形容成一个杂乱无章、缺 乏规划的都市。

据1990年实施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上海市总人口为1334万,其中市区有822万,郊区为 512万。在中国的30个一级行政区(省、市、自治区)中,其面积最小,但其人口密度按全市 规模来计算却高达2118人(每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处于过密状态。(注:《1991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全国范围看,上海的经济状况在近十余年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增长相对缓慢,排次逐 渐下降。工业产值方面,不但与乡镇企业火爆的邻近省区江苏省和拥有深圳特区的广东省已 拉开一定距离,而且也落后于山东省、辽宁省,降至第五位(1989)的水平。贸易方面,上海 也由60年代至70年代初占全国贸易总额两成,减至现在的不足一成。

但是,上海人却自豪地说,从前一直领导着中国工商业等经济领域的是上海,对国家财政 贡献最大的还是上海。事实上,就拿自行车、手表、家电产品等日用耐久性消费品来说,大 多数质量好的、所谓的名牌产品大都产于上海,而且人均劳动效率上海也是绝对据全国之首 。

如此的经济业绩反映到上海市民的经济生活中去又是如何呢?住房方面,市区居民人均面积 仅有6.3平方米(1988年,全国水平为8.3平方米)。经济的业绩与成果分配存在着很大的反差 。所以上海人有时会发牢骚:“上海的好处都被上调中央了,北京在揩上海的油。”其抱怨 中央、抱怨北京情绪之强烈由此可见一斑,但也情有可原。

浦东开发提出的背景正是由于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上海城市问题这一事实。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始实行现在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 如前所述,对外开放政策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为舞台,由点到线、到面顺序扩展开来的。

上海市在1984年被列入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设立了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 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共三个开发区。但是这三个开发区的规划面积共计不足80 0公顷,规模很小。无论是从上海经济的可能性来看,或者是与其他经济特区相比而言,这 对上海来说都是非常不够的。

遏制住上海长期停滞的趋势和解决各种城市问题这种地方的想法与继续执行国家的对外开 放政策和建立新的增长点这种中央的想法,便集中体现在了浦东新区开发计划之中。

(二)世纪性项目

浦东开发是一个宏伟的世纪性项目。它被划分为五个区段,在从1990年至2050年长达60年 的时间内,分三步进行开发。

①外高桥·高桥区段。规划面积为7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6万。通过对原有港口设施的充 分利用,建立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并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特别是出口型外企进行 招商引资,以期把它搞成转口贸易、国际物流中心园区。

②陆家嘴·花木区段。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35万。充分利用其最接近上海中心地带 ——浦西外滩的优势,发展金融、商业、对外服务、房地产、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行业。特 别是在花木地区集中建设行政机关、商业、社会化服务行业、高级住宅。

③北蔡·张江区段。规划面积为19平方公里,人口35万。目标是建成科技教育园区。

④庆宁寺·金桥区段。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34万。仍然作为以造船、机械制造为主的传 统的工业园区,其中要划出一定面积来设立出口加工区。

⑤周家渡·六里区。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40万。利用原有的钢铁、玻璃、建材等工业基 础 设施,搞成同④一样的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

上述五个区段的规划面积共有177平方公里,人口规划为170万。浦东开发区的总面积为350 平 方公里。超过深圳特区(318平方公里)。除上述五个区段外还打算再设立几个工业小区, 并进行旧城区及工厂的搬迁和重新部署。

三步走构想具体如下:

第一步(1990—1995)——开始阶段。为吸引外资,将搞好下列完善投资环境的项目:作为 黄浦江过江大桥的南浦大桥和宁浦大桥的架设,主干道的建设,外高桥港口、发电站等基础 设施的建设,出口加工区、外商投资区的建设。

第二步(1996—2000)——开发阶段。这一阶段内要基本上完成外高桥地区的综合开发,继 第 一阶段之后完善并加强干道、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步(2001—2050)——在这一时期内把上海建设成为外向型的工业、金融、贸易、科学 化 信息齐全的综合型大都市。

五个区段三步走构想正是这样一个辐射到21世纪中期的宏伟项目。但内容方面仍显得过于 粗泛,还很难说它已十分完善。

在进行大规模开发之际公布开发计划报告、当地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对周边地区居民生活 影响评估报告,这在国际上算是一般常识,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仅在其开发计划报告中提到 有关概要而已。

现在,在上海有这样的比喻:“如果把中国的东部海岸线比作弓的话,长江便是搭在弓上 的箭。位于整个海岸线正中间长江入海口外的上海就是在满弓上搭的箭的箭头。也就是说上 海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间,浦东地区在东部几乎是惟一的结合部。其背靠江苏、浙江等强 省 ,有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重庆等各工业城市作依托。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地区不 同于华南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将整个亚太地区都纳入了其视野。由此可窥见上海人 开发浦东的气概。

(三)成败的关键

浦东开发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与能否更多地招商引资有关。浦东新区对外资的优惠措施中 ,有些条件与原有经济特区相同或者超出。因此便有了“特区中的特区”的说法。有关浦东 开发的政策条件已经公布,有19项。下面就讲一讲“十项外资优惠政策”的要点。

①对外资企业,其所得税与特区相同(15%)。②对开发区内外资生产所用的设备、原材料, 免交关税和工商统一税。③欢迎外商在开发区内投资于机场、港口、铁路、公路、发电站等 能源交通部门。对上述外资在其开始盈利起5年内免交所得税,其后5年减免50%。④在开发 区内允许外资兴办第三产业,准许外国银行开设支行。⑤外商在浦东新区的保税区进行转口 贸易时,对其资材、商品免除关税,并对其人员的出入境签证提供便利。⑥实行土地使用权 的有偿转让,使用权限最长为50—70年,外商可承包土地进行开发。

浦东开发成功与否的第二个关键是开发资金的筹集问题。关于这一点,中央将在第一阶段 拨出65亿元进行财政支持,而且还将引进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元贷款等国际机构、 外国政府借贷款。当然对外国民间资本也抱有很大期望。

更进一步地说,也可考虑利用上海市自身的财源性投资或者通过发行“浦东开发债券”筹 集国内社会资金。据说第一阶段单用于完善基础设施的投资就达500亿元。这笔巨大的资金 筹集到何种程度将会成为今后关注的焦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种思路:80年代以深圳为中心开发中国南部,90年代开发上海。 由 于1989年以后改革派与保守派希望通过妥协来恢复形象,以及1997年香港的回归等原因,把 上海搞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构想也就变得时隐时现起来。

二、上海浦东开发的可行性

(一)两种思路

1990年4月,上海浦东开发正式开始了。考虑一下当时正式提出上海浦东开发的背景,可以 说有中央政府和当地上海市政府的两种思路。先说一下中央政府的思路或者意图。1978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一直在积极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其间发生了1989年的政 治风波。事件发生的背景中老百姓对政治改革民主化的滞后而产生的焦躁情绪、经济改革和 对外开放过程中引发的高通胀、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地区 经济差距的日益扩大化等,激起了老百姓对经济方面的不满,诸多因素相加便构成了事件的 真正原因。可以说,这种看法大概是不无妥当吧。

不管怎么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再加上其后的经济紧缩政策,中 国经济引进现代化所必需的资金技术的大门也就被封闭了起来,陷入了停滞状态。价格改革 迟迟不前,彻底的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政治改革后退,对外开放难以继续。这就是当时中国 政府的处境。为摆脱这种“四面楚歌”的国内外困境,上海浦东开发便成为重打锣鼓另开张 的一张新牌。

与此相反,上海市政府的思路或期望则是上海的城市改造、重新开发,特别是如何解决十 余年来日渐衰弱的上海经济的复兴,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沉浮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即所谓的 “变形虫式无序都市”。如果回顾一下上海的历史,便可了解这一点。孙中山在1919年的《 建 国方略》中描绘了建设东方大港并把上海建成国际性商业港口城市的蓝图,但该计划最终化 作了泡影。新中国成立(1949年)以后,上海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从工商业生产中 获得的利税被中央上调,上海市本身无法确保解决自身城市问题所需的财源。改革开放实施 以后,以前的中央集权逐步解体。由于放权于地方,特别是实行企业生产责任制,例如在财 政方面由上交中央体制转变为地方企业利润留成制之后,地方便搞活了。但是,却产生了这 样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上海虽然取得了财政的地方自主权,可是在近10多年的改革开 放过程中却由原来一直稳居第一的位置被东部沿海各强省赶超而降到第七位。从社会总产值 上看,第一位是江苏(3780亿元),山东、广东、辽宁、四川、浙江居其后,上海是第七位, 总产值为2042亿元(1990年)。实际上上海正在失去其往日的风采。上海曾支撑着国家财政的 1/6,上海人富有商业头脑,名牌产品大多是“上海牌”,一提起这些上海人便充满了自豪 感。今昔对比,他们肯定会有一种难耐的失落感。

为解决多年来的城市课题,遏制住经济基础的下沉,重新打造“黄金上海”,浦东开发便 成为其孤注一掷的计划。因此,正是中央和地方思路一致这种“幸福的结合”孕育了上海浦 东的开发。

在1991年4月的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浦东开发被提高到国家项目的规格。而且1992年3月 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上海浦东新区是今后十年开放开发的重点。要进一步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一些投资效益好的项目,通过上海浦东的开放 开发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逐步使上海发展成为远东地区经济 、金融、贸易的中心之一。”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央对浦东的定位和对开发的积极性。

(二)浦东开发的现状

下面我们从软、硬件两方面看一下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进展情况。

首先看一下硬件方面。连接浦西、浦东的内环路上的两座天桥中的南浦大桥已经完工,从1 991年12月起开始使用。另一座大桥——宁浦大桥也已开工,定于1993年底完成。浦西的商 业 街——淮海路、黄浦江沿岸的外滩——中山东一路、浦东主干道杨高路的扩改工程、淮海路 的地铁工程已从1992年2月份开始动工,地铁将来要延伸到浦东地区。

在外高桥·高桥区段,集出口加工、仓库、转口贸易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外高桥保税区一期 工程计0.453平方公里已完成,从1992年3月10日起投入使用。保税区内80%的土地都已签订 了租赁合同。13个项目已经被确定,其中3个项目已被批准动工。日本的独资企业——上海 伊藤忠商务有限公司的登记也已被批准。最引人注目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一期工程已展开, 正处在商谈中的银行、商贸大楼有14栋。其中有中美合资的高达40层的交通银行金融贸易大 厦、香港招商集团投资的招商局大厦。另外,外高桥港口区段、外高桥发电站的建设项目也 已开工。作为中国最大的上海浦东液化气厂已经建成(1991年5月)。1991年12月成立了浦东 新区邮电局。

如上所述,整个浦东地区的内环路和内侧的陆家嘴区段及外侧的外高桥区段的保税区已有 一部分初见规模,其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完善正在按计划顺利进行。

其次,看一下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在此有必要讲一讲有关浦东开发的诸多优 惠政策和相关条例、法规的制定情况。(注:详细内容请参见佐佐木信彰编《上海浦东开发战略》(晃洋书房1992年版)的第二部分。)法律完善的基础性环节是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浦 东制定了许多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而且前面提到的设立保税区,在中国国内浦东是第一家 。除此之外,以前外资原则上不允许进入的金融、商业、房地产等行业,现在浦东作为先例 也已被批准。

由于软环境方面的改善,在商业领域八佰伴与中国最大的百货商店——上海第一百货、上 海浦东商业建设联合发展公司在浦东合资兴建大型购物中心一事已签订了合同。金融领域方 面 ,1991年3月日本兴业银行、三和银行等六国外国银行已被批准在上海开办支行业务(其后东 京银行和第一劝业银行也被批准开设支行)。

(三)可行性

浦东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在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能否长期得到实行,并且能否进 一步扩大。作为开发的前提条件的对外开放政策如果出现较大波动甚至倒退的话,浦东的开 发就会像深圳经济特区所经历的那样前途暗淡。关于这一点,1992年2月春节期间,中国改 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和国家主席杨尚昆二位元老在视察浦东时指出:到本世纪末 要把浦东新区的改革开放和上海市的建设提高一个档次,尽快恢复上海作为世界金融贸易中 心的地位,发挥其作用。这对参与浦东开发的有关人员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是一个大好消息 。

关键之二是与浦东开发相关的资金运作、筹措问题。浦东的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开发都需 要大量的资金。前面已讲到了由于在财政方面地方有了自主权,上海在完成了上缴中央财政 的109亿元以后,剩余的部分可自由支配。也就是说,浦东开发有了自主的财源保证。而且 由于被提高到了国家项目的资格,因此对国家的巨额投资抱有很大的期望。除了这些中央、 地方政府的资金筹集以外,在国内通过社会筹资的方式于1992年4月1日发行了上海浦东建设 债券。而且由于同期发行的5年期国债年息为10.5%,因而对上海浦东建设债券是有利的。事 实上建设债券刚一发售就卖光了。

以上是国内的资金筹措情况。从国外筹集资金的方式有:政府间借款,从世界银行、亚洲 开发银行的贷款,以及在海外发行债券筹集资等多种方式。1992年,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为 筹集上海浦东开发和市内重点建设项目所需的资金,在日本发行了总额为600亿日元的债券 ,同年上半年在东京发行了第一期,达150亿至200亿日元。日本神户市曾为搞城市建设在海 外发行了债券集资金,进行私人企业形式的城市经营,因而以“株式会社神户市方式”而闻 名于世。上海市也学会了这种方式。

另外还可寄希望于外国企业的直接投资。这一点已经在论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时涉及到了 。其投资优惠政策宣传说,不仅办公楼、工厂,而且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也都可委托外国 资本来搞。这种方式在中国被称之为“引凤筑巢”。在《浦东新区实施的十项外资优惠 政策》规定:“准许外国企业在新区(开发区)投资于机场、港口、铁路、公路、发电站等能 源交通项目。从开始盈利的年度起五年内免缴所得税,从第六年度起至第十年度间纳税减半 。”下面就举一个“引凤筑巢”的实例。1992年3月,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四家公司以合资的 形式创办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香港的中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招商 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大陆的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中国银行上海信托咨询公司四 家公司的合资企业)。该公司从事的是外高桥保税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房地产销售等业务。

被开发了的土地使用权被通过各种方式在国内外出售,使用权期限为50—70年,并可进行 更 新。由这种“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得到的款项全部用于上海浦东的开发。这一点已与中央 基本上达成了谅解。据说,如此一来在浦东开发的第一个阶段——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 —1995年)期间所需的开发资金约500亿元基本上可以确保。

可是,中国方面的大力招商活动实际上又会吸引多少外国资本投到浦东呢?据上海市外资委 员会统计,1991年一年间上海吸引外资的合同金额有4.5亿美元(大约370项),其中浦东新区 当年批准的外资项目有89项,合计有1亿美元。1992年以来的外资,特别是日本、香港、美 国、台湾的外资对浦东的投资正在进一步增大。按照上海市的说法,浦东新区正成为外国投 资的“热点”。这并不为过。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开始在浦东购买地皮进入浦东。

(四)浦东开发的前景

本人对上海浦东开发的前景持相当乐观的态度。下面讲几条相关的根据。

首先讲一下作为上海浦东开发成败与否的最大焦点——对外开放政策的连续性问题。如前 所述,以“总设计师”邓小平为首的改革派处于优势地位。即使在“邓小平之后”,掌握中 国经济航向的领导人也会牢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解体所带来的历史教训,除坚持并扩大对 外开放政策,别无他选。

其次,上海有其历史的、地理方面的有利条件。从历史上看,上海在解放前是中国乃至亚 洲的一大金融中心。解放后,在中央集权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在经济方面丧失了其核 心性功能,但在设立证券市场等今后市场经济化所必需的人才和经营管理知识这方面,上海 仍是国内最具实力的地区。另外一点,一般的看法认为:1997年香港回归后,尽管中央一级 仍然打算按照“一国两制”原则继续维持香港的金融中心功能,但上海浦东的有关人士却公 然宣称:“要恢复被香港夺去的地位”,要建成第一大金融经济中心。

再一方面,从上海的地理位置来看,其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上海浦东的开发被称之为 “T”字型发展战略”或“大鹏鸟式经济发展战略”。(注:姜义华:《浦东开发与长江流域的协调发展》,《日中经济协会会报》1992年3月号。)这一称谓缘于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 。 即如前所述,上海位于海岸线(弓形)的正中间,浦东宛如满弓上搭的箭的箭头。上海浦东不 同于中国其他的地区经济圈(环日本海、环渤海、环黄海、海峡两岸、华南等等经济圈),其 一大特点便是“全方位型”开发战略。实际上,其以两翼及长江沿岸上的江苏、浙江、湖南 、四川等地为依托,是长江流域经济和沿海地区经济的结合部。浦东在经济地理方面处于这 种有利的位置上,其发展思路就是要把整个环亚太地区各国都纳入其辐射范围。

面向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王建曾经提过的“国际大循环理论”(注:王建:《国际大循环理论》,《经济日报》1998年1月5日。)及以此为理论基础构筑 起来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注:《关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北京周报》1988年第6号。)在现今翻版的一个缩影。

现今世界经济的确处于停滞状态。从国际资金的供求方面来看,也存在着与前苏联、东欧 各国,尤其是前述的中国国内的区域性经济圈之间的竞争。这些对上海浦东来说都不全是有 利的方面。困难是相当多的。尽管也存在着长期大型项目所常伴有的不安因素和不确定成分 ,但可以说上海浦东开发的成功与否还是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政治的安定有很大的关 联。我希望日本也应该对中国方面的期望做出积极的反应。

本文编译自佐佐木信彰所著《中国的经济市场化结构》一书,日本世界思想社1999年出版

标签:;  ;  ;  ;  ;  ;  

浦东开发的现状与前景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