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技工作的发展及其启示_科技论文

地方科技工作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工作论文,发展状况论文,启示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各地党委、政府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使地方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1995年以来,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等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随后各地相继提出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等发展思路,把科技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抓投入,抓建设,促转化,促产业化,使地方科技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地方科技工作及科技发展的现状

1.重视科技、发展科技已成为各地政府的自觉行动

近年来,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依靠、面向、攀高峰”的科技方针指引下,各地政府的科技意识普遍提高,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科技工作出现了可喜的景象。

(1)科技投入持续增加。一是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持续增加。2000~200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除了河北和福建两省外,其余29个省(市、区)的财政科技拨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三年来已有1/3的省市财政科技拨款超过了10亿元,2002年广东、浙江、北京、山东、辽宁、江苏、上海、湖南和黑龙江9省市的财政科技拨款之和占31个省市的64.5%。其中广东最高,达57.7亿元,已经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2002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3%的有北京、浙江、广东;超过2%的有天津、辽宁、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和湖南;超过1%的有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吉林、上海、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和宁夏。二是地方R&D经费支出持续增加。2000年以来全国31个省市区的R&D经费支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2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100亿元的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超过50亿元的有辽宁、浙江、山东、四川、陕西等五省。2000年有6个省市的R&D与GDP比例超过了1%,2002年有9个省市的该比例超过了1%,依次是北京、陕西、上海、天津、广东、辽宁、四川、吉林、江苏。辽宁省近几年处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时期,需要大量资金,因此财政十分困难,但省政府仍然想方设法增加科技投入,1999年以来先后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和风险投资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海外学子创业专项、院校科技合作专项、信息产业发展专项、专利技术转化专项等,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使得“九五”以来辽宁省的科技财政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以上,2001年R&D与GDP比例突破了1%。

(2)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蔚然成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的认识不断深入,各地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已从单纯地加大科技投入上升到以科技进步目标考核政府工作业绩的管理行为。许多地方把科技进步目标考核与地方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挂起钩来,把是否重视科技工作、是否重视依靠科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领导干部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发了各级领导干部重视科技、落实科技工作各项任务的积极性。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了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从1998年起,对各市、县、区全面实施,把监测结果作为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使各级党政领导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副职具体抓、班子成员合力抓的领导科技工作的新局面。山西省自1998年开展科技行政执法责任制以来,科技进步的有关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绝大多数市(地)、县财政都能按《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要求,做到科技三项经费达到当年财政支出预算的1%,2000年以来全省省、地(市)、县三级年科技三项费用均达到2亿多元。目前江苏、山东、湖北、湖南、云南、江西、新疆等省区也都根据各自不同的省情积极地推行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3)科普活动向多样化和规范化发展。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迄今为止,中国科协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二批共106个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调动了地方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普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在科普法的指引下和科普示范城区的带动下,各地相继推出了科技周、送科技下乡、科普网站、科普长廊、知识讲座、科技厨窗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福建省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的“院士八闽行”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成都市围绕“科技创造未来”、“科技创新与跨越式发展”主题,举办的科技游园、青少年科普、农村科普和社区科普以及“与院士手拉手”等系列活动,引起了青少年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使广东省率先富了起来,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上,用科学普及的砖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厦,已经成为广东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广东省财政每年拨出专款支持科普事业发展。2002年,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和中科院分别拨出1亿元支持华南植物园科普基地的建设。2001年广州、深圳、汕头、江门市的人均科普经费超过了1元/人·年。目前全省建成使用的科技馆、科普馆有40多座,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村镇和城市社区科普活动室10000多个。并且全省正在形成社会投资建设科普设施,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广东省的农科院、植物园,广州的香江野生动物园、航天奇观,深圳的仙湖植物园、珠海的农科中心,东莞的绿色世界,中山丰本农业科技园,韶关丹霞山风景区、潮州神奇果园、广东枫溪陶瓷研究所等企事业投资建成的具有科普功能的大型场所,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也是重要的科普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

2.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渐紧密

近年来,在科技部“创新、产业化”的科技方针推动下,科技工作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全社会各种力量纷纷投入科技工作,形成了浩浩荡荡的科技大军,呈现出科技活动社会化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发展战略融入产业建设框架之中。如今,许多地方的科技管理部门已能“跳出科技看科技,立足经济抓科技”。陕西最近提出的“一线两带”建设,就是以科技扰势促进产业带的形成,进而带动经济发展的科技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涵盖整个关中地区。“一线两带”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创新层,主要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和创业中心组成,属于创新基地;二是核心层,由开发区、产业园区和关中五市一区中心城区组成,属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三是辐射层,包括关中五市一区所辖全域,构成“一线两带”的经济腹地。“一线两带”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科技资源聚集的关中地区率先崛起,带动陕南和陕北两地,从而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136工程”同样也是以科技优势促产业形成进而带动经济发展的科技发展战略,其核心思路是:从2002年开始,利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呼和浩特和包头之间,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园区优势,以京包铁路和呼包高速公路为轴线,逐步建设1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简称呼包高新带);规划建设鄂尔多斯新材料与能源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尔沁现代农牧业科技产业化开发区、京北生态综合治理科技试验示范区3个科技开发区片;在呼包高新带和3个科技开发区片内及周边延伸地段,规划建设60个不同类型的高新(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通过实施136工程,力求从整体上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营造优质服务软环境,推动科技产业规模由小而分散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实现局部跨越和园区带动效应,从根本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创新体系的建设,促进科技产业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同时将内蒙古科技生产力的布局融于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

(2)科技园区建设向纵深发展。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政府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大举措。自1991年国务院批准在26个智力资源相对密集的大中城市建立高新区以来,目前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高新区共计53个。高新区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了大批的科技型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科技部统计,2002年北京、上海的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已超过1000亿元,南京、深圳、无锡、苏州、天津、西安、成都、长春、青岛、沈阳、武汉等11个高新区的技工贸总收入超过400亿元,广州、吉林、长沙、杭州、大连、济南、惠州、厦门、重庆、哈尔滨、中山等11个的高新区的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00亿元。通过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由一区一园向一区多园的格局发展,由集聚优势向塑造特色的阶段过渡,由“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进军。除了国家级高新区外,各地还根据当地特色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软件园、民营科技园区、创业基地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开发区,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基地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汇聚结合的中心。广州高新区通过建设“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园”“民营科技园”“南沙资历讯园”“广州国际生物岛”,初步构成“一区五园”的框架,而且这些园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形成了以电子、通讯、生物医药和软件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仅2002年1-9月,广州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35.63亿元,同比增长25%;工业总产值156.95亿元,同比增长23%;出口创汇为3.61亿美元。截止2002年9月,全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27家,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100家,超亿元的企业19家。

(3)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近十三年来,各地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猛,势头强劲,规模和实力均在我国民营经济中一枝独秀,独占鳌头。据统计,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从1992年的2.6万家上升到2001年的10.1万家,年均增长16.2%;从业人员由56万增加到644万,年均增长31.8%;技工贸总收入由297亿元增加到1.85万亿元,年均增长58.2%;资产总额已达到2.48万亿元,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达到2458万元。而且业务活动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如近年来我国快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80%以上是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东部地区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最快,西部地区的陕西、四川、重庆等地的民营科技企业也有较大发展。2002年,北京被认定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已发展到12773家(占全市民营科技企业70%以上),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00亿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技工贸总收入、上缴税金、出口创汇等主要技术指标连续10年平均增长40%以上,对北京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许多省市地方的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占了大头,广东、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收入也已超过2000亿元;江苏、山东超过千亿元;辽宁、深圳达700亿元。在中西部地区,陕西、吉林、河北、湖北、四川、黑龙江,均为500多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

图1.1 科技经费筹集中各种来源的资金所占比重(%)(据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

(4)企业已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根据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全国31个省市中,有21个其来源于企业的科技经费比重占到50%以上,也就是说,2/3地区的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的投资已超过政府而成为科技投入的最大来源。广东、山东、福建企业对科技的资金投入已占全省科技经费总额的70%以上,浙江、江苏、上海、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区亦达到了60%以上(图1.1)。深圳市的700多家研究开发机构中,90%以上在企业。全市共有33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开发中心,21个博士后工作站,都设在企业。2001年全市专利申请的6033件,其中职务发明的96.6%是企业申报的。全市登记和鉴定的科技成果251项,企业开发的项目就有176项,占70%。全市的企业已与全国200多所高校和12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有39家企业在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57个研究开发机构。全市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已占全社会的90%以上,企业已成为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

3.技术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多年来困扰我国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一直是技术市场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这一问题已出现了转机。

(1)科技中介服务业迅速崛起。中介体系的培育和完善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建设的不断完善,技术市场的逐步扩大,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需求也呼之欲出。虽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但近几年在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2001年我国大中城市共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包括技术贸易机构)6万多个,从业人员约110余万人。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850多家;各种类型企业孵化器460多家,在孵企业近1.5万家;各类咨询机构1.3万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2002年,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又增到865家,从业人员11466人,服务总收入达10.3亿元,人均9万元;各地从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毕业企业的数量已达到6927家。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科技风险投资中心,科技评估机构、专利代理机构、科技招投标机构,各类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在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科技鉴证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西是欠发达地区,科技基础差,靠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科技进步水平既不现实也很困难,所以省科技部门通过认真分析科技、经济发展的态势和需求,确定了把科技工作的重心由抓基础建设前移到直接抓成果转化的流通领域上来,实施搭建技术知识传输“桥梁”,疏通技术、成果供求渠道的科技行动,通过建设“六网”“三中心”:技术市场网、生产力促进网、科技信息网、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网、科技对外交流协作服务网、实用技术配送网;公共性科技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产权服务中心,使科技中介机构迅速发展起来。2002年8月,广西在全国首次举办了科技中介服务周,现场累计成交260项,总成交金额3.23亿元。通过各类中介组织的牵线搭桥,促成了南宁商业银行南宁光大银行向8家科研院所和32家科技企业累计发放产业化项目贷款5.7亿元,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国科技开发院广西分院近年来,问企业推介项目近100项,接受中介服务的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引进外资6000万元人民币。

图:中央和地方科枝机构科技项目经费占当地科技项目总经费的比重(2000R&D清查数据)

(2)网上技术市场初露锋芒。网上技术市场是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新事物,是一种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建立的技术交易平台,是一个集市场组织网络和信息技术网络为一体的有机运作系统。2002年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创办了第一家网上技术市场,并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从当年3月开始筹建,6月试运行,到当年11月5日,全省已有26658家企业建立交易网点,全国有19464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加盟,在线专家15881位,全国有1954家网站建立链接,12339家中介机构加盟该网上技术市场。运行一年多来,上网企业从22845家发展到51000多家;上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构从13590增至36807家;上网技术难题招标项目6215项增加到14086项;提供研发经费从38亿增加到90亿元;上网技术成果信息超过13万条;累计上网点击人数从64.3万人次迅速飙升到278万人次。已完成签约项目3100项,合同金额超过27亿多元,其中百万元以上项目1099项。该网上市场目前已在全省11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市场,在县市区和高新区建90个分市场,形成覆盖全省的网络架构和市场组织体系,并且正以“一省星火,全国燎原”之势,在上海、江苏等20多个省市形成互动效应。许多省市纷纷效仿,如四川建立了“中国西部技术市场网”,广西开办了“广西技术交易网”。网上技术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率。

地方科技工作及其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的地方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各地的科技进步进程普遍加快,通过总结与分析,我们从各地的科技发展现状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国家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科技方针的及时导航是近年来地方科技工作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经历了数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一定起色之时,国家及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引向了依靠科技进步的正确轨道,同时指引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各地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科技融入经济的格局初步形成之际,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又及时提出了“创新、产业化”的科技方针,引导各地增强创新意识,向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当民营科技力量迅速崛起,技术市场浮出水面,科技部又提出了“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引导我国科技发展从以跟踪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

2.创新思路,是科技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没有工作思路的转变,就不可能取得科技工作的新突破。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近几年浙江、福建之所以科技进步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省里的科技主管部门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如近年来在科技管理部门广泛流行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就是浙江省率先提出并在省内实施的,又如最近出现的“网上技术市场”,也是浙江在全国打响了第一炮,并引起了较大反响。福建南平实行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引起了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并把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新形势下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制度创新,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启动了试点工作。而许多科技发展较落后的地区,科技主管部门的领导缺乏新思路,科技工作按部就班,经费等着上边拨、任务靠着领导布置,办法跟着别人跑,所以科技工作难有起色。

3.驻地方的中央属科技力量对当地的科技进步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我们将各地有R&D活动的企业、国有企事业、集体企事业、中央属单位、地方属单位的个数分别与2001年科技进步的综合指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R&D活动的中央属的机构数量与科技进步的相关系数最高。以陕西和四川为例,两省经济水平较低,人均GDP在全国排在倒数第5~6的位置上,均属于不发达地区,但其科技进步水平“九五”以来却持续上升,2001年已排在全国第10和第13位。两省的科技进步都属于投入驱动型的,2001年R&D占GDP的比重分别位于全国的第2(2.8)和第5(1.3)位,但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分别为第25和第16位,说明科技的投入并非主要来自地方。通过比较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我们发现,陕西所拥有的中央属企事业单位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以及R&D经费均仅次于北京而名列全国第2,四川所拥有的中央属企事业单位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数,为全国第7,而中央属企事业单位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则为全国第3,R&D经费则为全国第4。从两地的中央属和地方属科研机构的科技项目及其经费比较,陕西的中央属机构分别占总量的52.5%和70.6%,四川的中央属机构的科技项目数虽然占总量的比重(29.2%)低于地方属机构的,但项目经费(59.8%)却高于后者(40.2%)。众所周知,两省的军工力量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此外,许多科技发展好的地区,中央属科研力量也很雄厚,北京就不用说了,像辽宁、湖北、黑龙江、新疆等地,部分科技资源都来自中央属的科研机构。

表4.1:2000-2003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4.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是迅速提高科技进步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科技部每年都公布对全国各地进行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和评价的结果,评价内容由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是由“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四大要素构成。我们通过对近年来各省科技进步水平四大要素的分析发现,凡科技进步速度较快的省份,其“科技促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排序均较高,如浙江、福建、海南、安徽等省。这些省的科技基础并不算好,海南的“科技进步基础”要素甚至在2002年仍排在全国倒数第二位,福建和安徽这项要素也均排在其它三大要素的后面,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科技促经济社会发展”这项要素的序位很高,海南的这项要素排序(9)比其科技进步综合排序(19)要高出10个位次,而比其“科技进步基础”要素(30)高出21个位次。福建的科技进步基础(17)比其科技进步综合排序(6)低11个位次,而其科技促经济发展指标(3)却比其科技进步综合排序高出三个位次。这说明,这些省份获取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较强,技术转化速度快。由此可见,在科技基础较差的情况下,要想迅速提高科技进步水平,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引进或吸收先进技术,加大科技的推广应用力度。当然,这种进步模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反哺科技基础的建设,否则将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羁绊。

5.科技意识、信息化程度、技术贸易、人才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是科技进步水平的四大决定性因素。主成分分析是现代人们用于综合评价的一种数学手段,其实质是用所评价对象对应的评价指标组成一个协方差矩阵,通过标准化处理后,根据每组指标数值在被评价对象间的差异程度来确定指标的权数。也就是说,某一指标在各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越大,说明该指标对区分各评价对象的贡献越大,因而所获得的权重(即载荷系数)也越大。反过来,我们可以认为,主成分分析所得的哪个指标的权重越大,说明该指标对区分同组评价对象的重要性越大,也就是说对被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的贡献最大。据此,我们分别对1999~2002四年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的所有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将第一主成分(通常方差贡献率达50%以上)中的载荷系数达0.9以上的指标(变量)提出来并按载荷系数的大小进行排序(表4.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999-2001年载荷系数最高的指标均是百万人口专利申请量,2002年载荷系数排第二的也是该指标,而该指标在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系统中,属于科技意识的构成指标之一。此外2001-2002年入选的指标“百万人口吸纳技术成果金额”,也是科技意识的基础指标之一,由此可见,科技意识的高低是科技进步水平的首要决定因子。从表4.1中我们看到,“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在这三年中分别排在第二、三和一位,而其上位指标是“社会生活信息化”,而在下表所有的入选指标中,万人因特网用户数、人均邮电业务量、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百户居民家用电脑拥有量等指标均属于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构成指标。由此可见,信息化程度也是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因子,根据三年来该类指标的排序变动情况,如万人因特网用户数的载荷系数,在2000、2001、2002这三年分别为0.949、0.952、0.966,逐年提高,其在所有入选因子中的排序也由第二、三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一位,由此可以预言,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程度将取代科技意识成为决定科技进步水平的首要因子。此外,根据下表中入选的其它指标判断,加大科技人才的投入,加快高质量科技成果的生产与推广也是提升科技进步水平的显著措施。

标签:;  ;  ;  ;  ;  ;  ;  

地方科技工作的发展及其启示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