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以苏州IT产业集群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州论文,为例论文,集群论文,供应链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从空间角度出发,威廉姆森(D.E.Williamson)的成本交易理论解释了企业在地域上的聚集,即减少和节约企业运输成本、配送成本、信息成本和存储成本等物流成本。据统计,这些物流成本占到企业总成本的65%—80%[1],所以物流成本的降低,很大程度上能使集群企业的竞争力得以维系。Gulyani(2001)在对印度汽车工业进行分析时发现,印度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现代汽车工业精益生产要求,迫使印度汽车工业越来越趋向聚集,从而保证诸如塔塔汽车集团等印度汽车企业的物流运作高效和物流成本降低,使得印度汽车工业能在韩日和欧美企业垄断的国际市场中生存下来,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2]。但是,集群发展的动态性、集群企业分工不断精细化、产业集群区域分布不断拓展以及集群地域中腹地物流总量和物流跨度扩大等等,不断对原有物流运作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就是说,集群企业难以通过以前自身地域的临近性来保证物流运作的高效。近年来,物流园区以其在某个地域中聚集不同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不同类型的物流设施的特点,为解决目前产业集群物流发展困局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也成为当今研究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发展的热点问题。那么,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两者在发展和耦合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式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之间存在着何种演变规律?并且又如何影响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反过来物流园区的发展又是如何促进集群的升级呢?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却很少,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从产业集群发展与其供应链的组织续衍分析开始。
二、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其物流特点
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从较低层次的某个环节,沿价值链向附加值高和战略环节扩展,以获取集群产业升级和跃迁,Gereffi(1999)将此定义为“组织续衍”(organizational succession)[3];无独有偶,Bair(2002)称之为本地一体化集群发展(full-package sector)[4],他们实质上都是指产业集群在集群地域形成完整一体化供应链的发展趋向[5]。但对于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的研究较为零星、没有形成系统,因为目前国内外对于产业集群研究的四大主流理论中,不同理论研究侧重不同环节,外部经济学说的Marshall(1921)、Perroux (1955)侧重分析共享“公共物品”服务环节;成本费用学说的Storper(1989)等侧重交易成本的销售交易环节[6];弹性专精学说的Piore & Sabel(1984)和Brusco(1982)侧重弹性专精和信任合作的生产环节;环境创新学说的Castells & Hall(1994)和Saxenian(1985)等侧重创新研发环节[7]。这些理论研究所侧重的不同环节其实构成了集群供应链,所以,从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为我们研究集群与物流园区的发展耦合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和集群企业物流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意味着集群企业分工不断加强,在促使自己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的同时,也迫使集群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跃迁,以此来突出核心竞争优势和获取价值链战略环节。集群企业外包出去的环节和跃迁的环节,往往并没有转移出集群地域,而是继续存在和根植本地,从而使得集群企业间的物流联系越来越多,物流联系方向性越来越强,即集群企业物流发展朝着本地供应链一体化方向衍生。正是由于这种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以及产业集群参与主体多为中小企业,其物流体现出以下较为独特的表征。
(一)物流的整体外包性
集群的大企业相对较少,但它们在集群中往往处于核心地位,而配套和服务于大企业的中小企业数量却为数众多,单个中小企业物流活动较大企业少,而其整体物流规模远超过大企业,所以产业集群的物流本质上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物流,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和实力限制,没有能力打造自身的物流网络运作平台(物流信息系统、运作网络设施等),难以对自己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自我经营,所以往往需要将物流整体外包出去。同样,集群的大企业虽然物流规模大,但自营物流将分散其核心业务资源,同时,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成本也难以长期保持一个稳定合理的水平,所以在产业集群中集群企业通常将物流外包出去。
(二)一体化性
产业集群发展升级,客观上要求集群进行供应链式的组织续衍,而衍生和分化的环节使得从产业集群上游到下游的各个环节的价值链趋向完整,这种发展方便了集群企业的物流运作,避免了一般企业在物流运作中存在的跨地域、频繁中转和多次间断的弊端,直接建立在了产业集群供应链平台的基础上,并基于本地一体化进行组织。地域的临近和供应链环节的完整,不仅提高了集群中的大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使得集群的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物流活动有了运作市场空间,也就是说,与大企业一样,中小企业通过本地一体化物流运作,也能实现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要进行规模化和敏捷化的诉求。
(三)综合多样性
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使得在临近地域中聚集了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由于各个环节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价值链位置、规模、专业化、经营水平等不同,对物流管理和物流服务要求就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中的每个单元企业都是与周围单元企业有着纵横两个维度的物流联系,所以对每个集群的企业来说,物流活动就具有综合性,特别是在集群供应链的末端,随着集群企业产品的分布范围扩大和市场对配送及时度要求的提高,产业集群的物流必然涉及到保关、通关、保税、多式联运等国际物流环节,其物流的综合性进一步得到体现。
(四)发展阶段性
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体现出产业集群的发展由某个生产环节向整个价值链的发展过程。相对应地,集群物流发展也是由刚开始的涉及到某个或几个环节(比如运输、仓储等)离散、零碎的物流活动,向着本地一体化综合物流的方向发展。物流的流向由辐射状、无明显方向朝物流流向从供应链上游向下游流动总体趋势演变。物流活动由集群企业自营行为向物流完全外包的模式发展。物流活动由本地一体化向区域一体化、跨国一体化的物流方向发展。总之,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所形成的这些物流特点,为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发展耦合提供了基础。
三、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是指某一特定区域,以物流企业(包括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装卸企业、包装企业、加工配送企业、物流信息企业、邮政企业、综合服务企业等)为主导,以其服务的制造业、流通业等联系密切的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以物流枢纽设施(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和管理部门等为必要支撑平台,它们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特色的物流产业群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物流园区可以看作是服务于集群企业的物流企业集群,两者之间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高度的耦合和相关性(图1)。
附图
图1 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的耦合图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一)产业集群发展与物流园区的支撑
产业集群是相关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分工的细化和地域上的临近性使得集群内的企业摒弃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并转向弹性专精的专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地方产业集群,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其集群优势环节都表现为制造加工底层环节,与此对应,提高集群在制造加工环节的竞争力则反映在产品加工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上。而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在客观上使得制造加工环节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销售渠道畅通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集群中企业将自己不擅长的环节外包给集群供应链中的专业企业,同样,其他企业在集群供应链整合中重新整合自己的业务流程,促使集群产业内部分工发展愈趋精细,集群企业的弹性专精愈趋深化,满足了市场对生产的少批量、多品种、多频次要求,在保证企业专注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也顺应了生产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要求,提高企业在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上的竞争能力[8—9]。当然,产业集群发展导致集群企业柔性不断降低,承担的市场风险不断加大。
针对集群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企业之间的物流联系也越来越复杂,物流外包越来越频繁,企业物流管理越来越重要的特点,物流园区能较好地承担起为集群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平台的作用,通过自身物流园区各个不同功能的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配送企业、服务企业等),有机嵌入到集群供应链的上下游每一个环节(供应商和制造商、制造商和批发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零售商和终端客户)中去,并使得集群分工精细的上下游企业通过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无缝”黏合,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不同环节企业相互耦合的流线型供应链,这样就能实现柔性即时销售、即时生产、即时采购,以保证企业物流运作的低成本、高效率和快交货,防止集群企业分工精细导致企业刚性加大的风险。
(二)物流园区发展与集群产业基础的夯实
物流园区以功能化、规模化、综合化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客观上要求物流园区所在地域的腹地经济较为发达,有足够物流需求,否则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就会面临“无米之炊”。而产业集群作为同一产业相关企业的聚集地,外部经济性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加入和中小企业的不断衍生,使得产业集群所在的腹地经济也不断壮大,集群企业的物流联系也日益频繁扩大,对于产业集群中数量较多、占主体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资金和技术制约,往往将物流环节外包出去,而不是自我经营。再者,中小企业自身的物流规模很小,流程较短,流向较杂,自营物流使得物流运作成本也很难降低下来。但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以整体形式外包物流,却能形成规模效应,长短物流流程和多向物流流向可以相互补充,互济余缺,保证了物流园区中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均衡性,这些为物流园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的企业经营同一产业或同一产业的某一品类产品,使得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经营更具专业化,因为不同品类物流所用的物流工具、载体和运作平台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家电物流和快速消费品物流的物流运作,所用物流平台、配送方式、运输配载方法、物流工具标准(条码、托盘等)是不一样的。像家电物流在配送车辆中,可能有着多种诸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而且这些冰箱、彩电、洗衣机生产的厂家可能不同,体积不一,形状各异,顾客分布较为分散;但对于饮料这种快速消费品来说,在配送时,品类较为单一,顾客需要不是单件,而是整箱,体积尺寸规范,相比较家电物流运作平台和管理就显得更为复杂和专业,这也说明了很难利用快速消费品的物流平台对家电物流进行运作。所以,产业集群发展也促成了物流园区的经营更具规模化和经营物流品类的单一化,在客观上促使物流园区物流服务的高效率性,有力促进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现代物流服务与传统物流服务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物流服务提供的是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而传统物流只是提供局部、某个环节的物流服务。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使得在集群地域中形成了本地一体化的上下游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和批发零售商),形成完整或几乎完整的供应链,为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提供了天然的平台,也促成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减少中间的中转环节,所以集群发展对物流园区在保证企业物流运作速度、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成本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产业集群发展是物流园区运作的平台和基础,而物流园区发展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保证。
四、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模式
产业集群演化条件和所处的地域不一样,其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耦合发展的模式就存在差异,根据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及其发展的物流特点,就存在着三种耦合模式:本地耦合模式、区域耦合模式以及跨国耦合模式。
(一)本地耦合模式
本地耦合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对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环节企业的物流进行集成运作。这种物流运作模式是由于产业集群源于其所在地域具有悠久的产业基础,是一种内生型的产业集群,正是由于沉积于本地久远的市场,在其长期缓慢发展中,其产业各个环节自成体系,供应链组织续衍已成雏形,但是该产业集群的腹地经济范围相对狭小,影响和知名度有限,其采购、生产和销售大都是在本地进行,与外界(其他区域或是国外市场)联系较少,因此物流运作也是基于本地一体化。其物流运作中有三个主要内容:仓储、运输和配送,但这些环节表现出自身独特之处,即具有仓储的公共性、运输的短距离性和配送的小范围同城性。仓储的公共性是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居多,需求都是基于本地下游企业即时订单的拉动,同时由于技术资金的限制,中小企业依赖物流园区提供公共仓储仓库来存储和缓冲物料需求,集群各个环节企业都处于临近地域,相互间的运输方式单一,多式联运少,运输距离短,同时由于产业集群销售范围局限于本地区域,配送多是基于小范围的同城配送,网络结构简单,范围不大,信息化程度低,因此本地耦合模式是一种线状的物流整合,更强调的是集群供应链各个续衍环节的物流衔接,强调的是低库存和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
这种本地耦合模式的集群式供应链是一种need模式下的集群式供应链[10],意味着在该集群地域中,它既是产品的消费地,也是信息的集散地,相关信息发达,同一地域的产业链完整,可实现集群企业无库存的JIT销售、JIT生产和JIT采购。
(二)区域耦合模式
区域耦合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对产业集群内部所在供应链环节进行物流整合,再延伸到其他相关产业集群的区域间物流的集成整合。确切地说,这种耦合模式是适合于腹地经济相当发达的卫星式产业集群。因为这时集成的集群数量不再是唯一,而是存在多个产业集群,并且产业相关或相似,分布地域不远,产品销售范围跨出了本地空间的制约,其物流流程更远,流向更广,物流也呈现出少批量、多频次的网络特点,物流的联络广度就体现出来,因此在整个物流体系中就须考虑到物流枢纽、分支线路、多式联运、异地代理货物配载、车辆救援维修网等环节,也使得物流园区对于各个区域的产业集群来说,只是整个物流体系中的一个物流节点,该节点只有和产业集群外的物流节点相配合,才能保证整个物流的高效,否则物流运作无法达到全局最优,只可能实现产业集群区域内局部最优。另外,由于集群间产业的相似性和相关性,集群间区域物流耦合完全可在同一物流运作平台上进行,因此区域耦合模式的物流运作,不仅是对本地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的各个环节物流进行一体化整合,同时也是以此为平台,向集群外围扩展,将外部集群物流或自身延伸的物流环节进行更大范围的区域耦合。
区域耦合模式的集群供应链是seed模式下的集群式供应链[11],在seed模式下的集群供应链,上下游环节或相关产业之间的分离性,使得各自分布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域环境中,各个集群之间在地域上相距不远,加之物流运作平台的通用性,使得区域耦合模式更强调的是各个产业集群在区域之间的网状物流整合,体现的是一种和谐物流(synchronized logistic)。
(三)跨国耦合模式
跨国耦合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对集群产业所产生的国际物流进行的耦合。由于“外向型”、“外生型”产业集群往往存在国际物流衍生环节,从而就可能存在跨国耦合模式,“外生型”产业集群是由于地域(苏州)或地缘优势(东莞),在与全球价值链相互对接,承接了全球价值链的加工环节进行的“三来一补”活动。初始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层次较低、环节不完整,产业集群本地物流简单,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升级,必然沿价值链形成供应链组织续衍,形成本地一体化物流,这种“外生型”产业集群的国际物流环节是与生俱来的,但对于“外向型”产业集群不是这样,它是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增强,而逐步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去,才产生了国际物流环节。故跨国耦合模式就是物流园区将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进行衔接和整合,其中涉及到报关、通关、保税、仓单抵押物流金融、虚拟航空港等综合性服务,其实这些服务是在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物流衍生服务。这时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功能融合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产业集群就是强调服务定位feed模式下的集群式供应链[12]。
这三种耦合模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在区域耦合和跨国耦合中,往往是以本地耦合为基础,而本地耦合中也存在着区域和跨国耦合。
五、苏州IT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产业分工,欧美企业纷纷将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部分设计以及电脑软件开发转移到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随后又开始大规模向我国(如东莞、苏州等)及东盟等地转移。苏州由于地域上距上海87公里,从上海虹桥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到苏州车程大约为2个半小时。可以说上海具有的优势,同时也成了苏州的优势。加上苏州有比上海低得多的土地、劳务等商务成本和政策优势,使苏州成为承接全球IT产业理想的投资地。从1993年苏州第一家外向型IT企业——台湾宏基从上海迁到苏州新区投资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苏州形成了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等的IT产业集群,吸纳外资总额达到200多亿美元,吸引着像华硕、台积电、联电、旺宏、日月光、鸿海、宏力、三星、日立、西门子、飞利浦等众多IT企业等加入,目前在苏州投资的外资企业已超过6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中已有91家在苏州进行了投资,外商投资企业有6家超10亿美元,50多家超1亿美元,平均项目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这些使得苏州在全球IT产业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苏州IT产业集群年生产鼠标器6000万只,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1%;手机用液晶显示器8000万片,占25%;手机用水晶振子7亿只,占30%;电脑主机板2000万片,占20%。
(一)苏州IT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的本地和跨国耦合
苏州的IT产业集群是一种“外生型”产业集群,它一开始就存在国际物流环节。由于IT产业存在着摩尔定律现象,即每隔18个月IT产品性能提高1倍,IT产品价格将下降1半,所以IT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为了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库存,提高物流运作效率,进驻苏州的IT企业十分注重自身和外在的供应链的一体化性,注重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在苏州IT集群形成之初,企业没有可依赖的上下游环节,很多企业只有将其配套的供应链整体迁移到苏州,如最先进入的台湾宏基,与其一起进驻上下游配套厂商就有14家;落户苏州的华硕,同样有尾随而至的12家上下游的供应链配套企业。目前苏州已经完成了从企业供应链组织续衍过渡到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所以集群的形成和本地一体化物流的整合大大提高了苏州IT产业物流效率。在此过程中,苏州物流中心(即物流园区)在服务于集群企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物流中心中拥有众多的各类物流企业,如普洛斯、三井物产、伯灵顿、联合包裹(UPS)、敦豪(DHL)、大田、大通、宝供、锦海捷亚等20多家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还有59家货代和23家航空公司,为苏州IT企业提供高效的、基于本地一体化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大大减少物流中转环节,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由于苏州IT产业集群已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中,其物流也包含国际物流环节。IT产业全球化采购配送、零库存管理和即时生产,要求物流越快越好,苏州IT产品80%都要走空运,保证48小时或72小时内把产品运到世界各地。但苏州毗邻上海,到上海机场2个多小时的车程的地理优势却成为苏州无法建机场的劣势,使得苏州的每笔进出口货物必须经过上海、南京两个海关。比如,进口货物抵达上海机场后,办完海关手续,运输到工厂就需要24—48小时,再加上飞机的运输时间及国外工厂到机场的时间。要想在48小时或72小时内完成从原材料供应商工厂进口到园区的企业,经过生产加工后,产品在48小时或72小时内再运到世界各地的客户手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大大削弱了苏州IT产业集群竞争力。
因此苏州物流中心借鉴欧洲、美洲大陆上普遍采用的“空陆联程”、“卡车航班”的模式,通过“虚拟空港”(SZV),开办空陆联程中转通关业务,在货物抵达机场后,直接装上被视为航空器的“卡车航班”,定时发班,运输至苏州物流中心。而货主可在运输途中办完海关清关手续,直接在苏州物流中心提货。利用该模式后,物流通关时间大大缩短。货物抵达上海机场后,送到园区企业的时间从原来的24—48小时,缩短为平均7个小时,最短的达到3.5个小时。比如2005年3月18日,三星液晶显示器目前从韩国进口的货物,在当天下午1∶30航班到达杭州萧山机场,通过理货、中转、加封、放行等,直到开往SZV总共不到5小时。这种当天放行,直接运送到三星工厂的物流运作方式,大大简化了物流运作方式,缩短企业物流时间。
另外,在苏州IT集群的本地物流与国际物流整合中,存在国内IT加工贸易企业的成品要与国外进口货物拼装,并配送到第三国企业的情形,而传统的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却是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在物流园区中建立的相应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来解决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的耦合问题,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由多家保税物流企业在园区集中布局,具备保税仓储、分拨配送、简单加工、信息处理、进出口贸易、检测检验、商品展示、集中报关等功能。如当国内货物出口到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时,报关单上的“运输方式”为“物流中心”,场地代码为“2346”,这时货物信息预录入、报关、报检、查验、放行等手续全部在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现场一次性办理,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立,解决了加工贸易深层次问题,也为苏州IT企业节省了时间和降低了物流费用。
(二)苏州IT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的区域耦合
苏州市区内有着以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园区为基础的IT产业集群,其周边地区的苏州县级市昆山、吴江等地的IT产业集群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以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已形成一个以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数码相机及计算机零部件为主体的IT制造产业集群区域。特别是位于苏州市和上海两地之间的昆山市,目前聚集了600多家IT企业,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厂商已有8家在昆山投资建厂,这些台湾龙头企业的落户发展,使昆山IT产业链不断拉长并日趋完善,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不断趋向完整,目前产业关联度已达90%—95%,笔记本电脑所需的500多个零部件中,除极个别需要进口外,其余全部可在昆山制造。
另外,苏州周边的无锡IT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定发展规模,以“希捷”为龙头的硬磁盘驱动器、以“夏普”为龙头的液晶显示器、以“阿尔卑斯”为龙头的信息记录产品、以“通用”为龙头的智能化仪器等企业,就是其中的代表。与此同时,一批生产加工配套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相关配套企业群体,年销售收入近500亿元;同时无锡微电子产业也十分发达,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海力士—意法“8英寸”及“12英寸”半导体工厂在无锡开工建设,同时,无锡还聚集着华晶电子集团、中电科技集团等58家国内著名信息产业龙头,形成了由6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6家晶圆生产企业、20多家封装测试和配套企业的微电子企业群体,构筑起比较完整的微电子产业链。总之,在苏州为中心的IT产业集群区域中,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就达12个,涉及企业700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正是这些产业集群的强力支撑,将该区域经济推入快车道。
集群区域化发展以及这些IT产业集群的产业存在着相似和相关性,使得整合不同区域的集群(苏州、昆山、无锡、吴江、上海张江)物流就显得很重要,以避免物流规划和整合中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耦合。而苏州物流中心以前作为整合苏州本地物流一体化的平台,现在演化为整合整个长三角地区物流的一个节点,以上海、南京机场为国际枢纽和地区枢纽,利用各地干线支线,通过“虚拟空港”、“卡车航班”、“空陆联程”的模式,将这些机场有机联结起来,以满足长三角不断发展的航空货运需求,并通过“虚拟海港”、“海陆联运”、“海铁联运”,进行集装箱多式联运,解决集群区域进出口货物的“海空通道”问题。
同时在区域耦合中,苏州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参与运作的企业也慢慢遍及苏州周边的IT产业集群,如吴江、无锡、嘉兴等“长三角”周边地区。并且很多企业正在考虑将他们原先设在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甚至欧洲或美国的原材料及产成品分拨中心移到这里来,以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日本横河株式会社已在保税物流中心内设立分拨中心,将原来需要在日本配送到苏州横河电机公司的业务,转移到保税物流中心来操作。半年间,进出口商品结构充分体现了苏州物流中心及周边地区IT产业集聚的特点,并且通过中心进出口的商品种类从十多种增加到数千种,主要为IT产品(占总值的64%),也进一步证明了企业要实现物流零库存管理、JIT生产模式,必须要建立保税物流中心这样的多功能物流平台为其服务,而且保税物流中心的业务日趋多样化,物流中心的各项功能正被企业逐步开发和使用,它不仅可实现原材料配送、成品分销等主流业务,还可以解决很多中心外现有政策无法实现的边缘业务,如剩余料件的调拨等。总之,保税物流中心对提升本地区的物流服务功能、降低物流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主要结论和建议
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不仅为集群发展升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更主要的是,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所产生的物流品类的单一性、规模性和一体化性,为物流园区实现区域物流优化和整体提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而目前苏州IT产业集群,正是由物流园区与产业集群从本地耦合和跨国耦合阶段向区域耦合阶段发展,结合上述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结论和建议:
(一)促进产业集群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组织续衍
产业集群发展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纵横两个维度组织续衍表现出来。纵向维度发展其实指的是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而横向维度发展指的是产业集群各环节的企业数量和实力的壮大。当前国内诸多的产业集群实力和规模不大,反应在横向维度上的产业集群各个环节的企业数量很多,但企业生产能力、销售利润水平很低,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纺织服装、家具、小五金等)来说,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生产分布在成百上千的个体中,产业集群整体的规模实力可见一斑,因此单个企业规模实力弱小、物流量小,使得物流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所占比重较少,从而导致产业集群内部难以形成物流园区的有效物流需求。对于苏州IT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由于行业门槛较高,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其各个环节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产能普遍较强,但某些环节(如研发)的企业数量较少却往往是其发展的瓶颈,所以集群纵向发展的企业规模和数量制约整个产业集群的总有效物流量,难以支撑一个物流园区的需求量。产业集群纵向维度的供应链一体化组织续衍发展上,往往是产业集群沿价值链向附加值高、核心环节发展,来形成集群纵向维度的完整供应链,这种演化需要一个较长发展过程,而目前苏州IT产业各个环节分布并不十分集中,势必使得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的纵向难以形成一体化发展,造成物流本地一体化运作的中转、间断的环节增多,运作效率降低,特别是跨国企业将核心环节留在自己的国内,而将非核心环节转移出来,集群供应链续衍的完整性就显得十分困难,所以产业集群发展应大力促进从纵横两个维度组织续衍,以形成物流园区建立的需求以及高效运行的条件。
(二)培育与引进实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作为物流园区主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力,直接影响到为集群中小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为集群企业提供从采购、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配送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整个过程的一体化物流服务,但目前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或者说是正在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的传统的物流企业,这些园区内的企业,主要从事的是物流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比如是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船代、货代、配送企业等,虽然这样的传统的物流企业正如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一样,努力从自身的传统物流服务业向其他物流环节服务延伸,但还没有形成提供从最上游的采购到最下游的终端客户的配送全程一体化物流服务,特别是随着产业集群物流跨度扩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力和水平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在产业集群本地的局部范围内,物流运作是在大批量和“条状”形式下运作,而在涉及到集群本地后续物流环节时,物流呈现出网络平面状,而且分布范围则是跨区域和跨国,这就需要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参与其中,但目前苏州IT产业集群中的具有较强实力的3PL(如UPS、FedEx、DHL、TNT)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少,所以难以同时保证在干线和末端的物流运作效率高,因为在物流末端配送环节,被认为是物流的“最后一公里”,苏州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大多提供的并非是一站式的“门对门”(door to door)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而是“站到站”式(terminal to terminal)的物流服务,这种“站到站”式物流服务还需将物料从“站”运往终端客户手中(door),途中需经过几道中转环节,其物流运作效率必然降低,所以在物流流程较长、终端物流配送范围较广的情况下,只有实力强大的第三方物流能为这些分布面较广、需求千人千面的终端客户,提供这种一站式或一体化的“门对门”的物流服务,因此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盟到物流园区十分重要。
(三)从区域角度来协调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物流园区的规划
基于本地耦合产业集群的物流运作,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较为单一,只是为本地化的产业集群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很少从较大范围来考虑跨区域和跨国的物流运作行为的存在。由于产业集群在供应链组织续衍过程中,形成完整的集群式供应链的同时,产业集群往往也由现实的低等级的发展阶段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即集群发展跨出本地,与全球供应链进行耦合,具有了区域和国际物流特征,因此物流运作势必扩展到其他区域和国家中去。所以,物流园区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基于本地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和运作,而且应从长远和社会的战略角度出发,对物流园区规划要进行统筹决策。但目前苏州以及周边的IT产业集群在进行物流园区的规划时,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的条块分割的影响,各自为政,画地为牢,都以各自的产业集群建立一个个规模更大的物流园区,使得物流园区的功效难以得到发挥,更不用说从较大的范围来规划产业集群的各个物流节点。所以,有必要整合苏州周边的IT产业集群带的、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运作平台,来调整规划整个社会或区域物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服务于产业集群的物流园区与产业集群能够得到同步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构建适合集群中小企业的物流交互信息平台
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其物流运作是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外包给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规模化运作,这就必然存在着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与物流园区企业之间以及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有了这种物流信息共享和沟通,才能保证产业集群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的物流进行“无缝”链接,降低集群中小企业内部以及各个企业之间的库存,使得企业按市场的需求信息进行快速反应,如果没有这种物流信息交互平台,物流运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难为企业真正带来利润增长和成本节约。但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企业有着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支撑,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ERP、SCMS、WMS、DMS等),所以在物流园区的建设时,就需要建立一个既可以保证大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直接接入,同时也能让中小企业“即插即用”的通用物流信息系统平台,以保证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与物流园区的物流供应能真正进行实时匹配和耦合,使得物流运作各个环节能畅通起来,而不致产生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间不均衡非最优性博弈,也不致产生牛鞭放大效应,产生大量库存的问题。
标签:供应链物流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 物流整合论文; 物流产业论文; 自营配送模式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物流一体化论文; 物流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