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_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个阶段,已发展成一个具有自身传统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怎样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历史性质,它与作为母体理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什么关系?这是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150年战斗历程时应当回答的问题。

历来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评价的各种不同说法可以归结为两种思路。一种是根据线性的时间递进关系,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历史特征。例如,文革中的里程碑论和顶峰论,把毛泽东思想说成是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面胜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现在还有一种超越论,也基于线性的理解,认为马列理论除世界观和方法论外,其主要部分已基本过时。因为这些理论主要涉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已超越了这些问题。支持超越论的一个有力证据,是邓小平理论所谈的都是革命导师未曾碰到的问题。线性思路关注的时代是指整个世界的时代,历史是指革命阶段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没有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作为肯定的成果,线性思路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列一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另一种思路是从特殊性上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注重不同于一般马克思主义的那些特点。50年代苏联理论界曾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适合东方殖民地国家人民革命的民族解放运动理论。现在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东方理论有关。这些观点都是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框架中某一领域的理论。相反,有些人则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文革后有一种观点抓住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我党的失误加以发挥,把中国马克思主义说成带有宗法性和自然经济色彩的农民或农业社会主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近几年毛泽东热的兴起,学术界对毛泽东思想民族特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有人正确地指出,中国文化传统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为一些学科的经常话题。

上述思路和观点,无论正确与否,正确程度如何,都没有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角度去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而无法全面说明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性质。笔者认为要说明这一历史性质,首先要看到,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主题。这是中国社会本身提出的历史任务,不仅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任务,而且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延续到下一世纪中期的历史任务。产生于19世纪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以现代化的完成为其历史前提,为什么到了20世纪初,能够深入落后的中国,并且扎下根来得到发展,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这只能从中国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殊需要以及马克思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现代化过程相结合的关系上得到解释。如果从这一角度看问题,那么很明显,中国现代化实践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而且影响和修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并且最终规定了它的历史性质,使之区别于原有的形态。线性思路只注意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处的革命阶段和社会制度这些历史层面,忽略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因此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定位不是夸大就是超前。

诚然,革命阶段和社会制度这些层面都很重要,是我们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依据。但是试问我们为什么要引进马克思主义,并且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难道因为中国在发展程度上已与西方并驾齐驱、陷入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冲突,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历史的必然?显然,这种解释难以令人认同。然而目前流行于国内高校的某些所谓原理和历史教科书在解释上述现象时首先强调本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少量现代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令人奇怪的是理论界对这一观点从来没有表示过怀疑。现代工业和无产者可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绝非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正因为中国的落后和被动挨打,我们才需要——甚至比发达国家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因为西方国家本来就处在先进地位,即使不搞社会主义或者搞了但不成功,暂时也不会动摇他们的地位。中国就不同了,早期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走资本主义道路无法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我们别无选择。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只能从中国贫穷落后引起的中外矛盾和内部冲突以及由这些矛盾冲突产生的现代化历史需要中获得解释。只有从这一角度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何以深入落后的中国并获得成功,才能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质。

民族特色是我们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民族文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各国的实现形式和载体。我们谈论中国特色时不要忘记,马恩理论也反映了优秀的西方文化,将其称作西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亦无不可。同样,列宁主义则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带来的是外来文化,它在中国的实现由必须采取中国的形式,如果反思一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普遍原则方面。除这些方面外,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西方文化一般不具指导意义,但是具有借鉴意义。如果把借鉴意义的东西用来指导中国,那就是教条主义。当然,借鉴意义也非常重要。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采取中国民族文化的形式,但也吸收了西方文化,在一些层面是中西结合的,不分析这些民族文化,我们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另一方面,除民族特点外,各国马克思主义之间还存在因所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而形成的历史差别。单纯的民族文化分析作为一种共时性的方法还不足以揭示这些差别。要揭示这些差别只有通过历史的比较分析。对中国而言,主要的就是对现代化过程的分析。

其实,民族文化的分析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史学界对现代化的研究广泛地涉及到中西文化冲突和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90年代以来,中国又掀起了五四运动之后的文化学热潮。一些学者希望从清末民初的变法改良中找到能够启迪当代改革开放的东西。遗憾的是,他们找到的都是失败的案例,教训多于经验。无论有意无意,他们都没有把目光投向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又是另一番情形。他们习惯于按照马列毛邓的线索来追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热衷于正本清源,希望从马列著作中找到论证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而不是在中国150多年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中求得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这两种倾向都没有把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

在这里,笔者特别要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集中体现。五四时期,对中国人来说,马克思主义还是一种外来文化。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短短70多年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仅战胜了其他意识形态,而且突破了中西文化的隔阂,与中国文化溶合起来,演化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精神的支柱和灵魂。

一种外来文化在另一国度生根开花结果,这种现象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不乏其例。西汉末年,佛教自印入华,至隋唐发展为儒、道、释三大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公元一世纪产生于小亚细亚的基督教传入罗马帝国,300年后被定为国教。在该教的催化下,西方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传入西欧各国后,也是经过了几百年才有了英法两国的革命。

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即使不谈其理论和政治成就,仅就文化成就及其意义而言,也要远远超过上述历史实例。这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别是世所仅见的。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主要依靠自身的资源维护和发展自己的体系。它曾经是一种无需凭借暴力和传教士就可以输出的母体文化。在近代,当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文化猛烈扩张,肆意摧毁落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中国文化又以顽强的生命力著称于世。甚至直到今天,中国文化在许多西方人眼中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仅仅几十年功夫,就把这样一个与马克思主义赖以产生的母体文化完全不同的、保守封闭的传统文化,改造成为具有进取性和创新意识、开放型的现代文化,这不能不堪称人类文化交流史的奇迹。从中国近现代史看,引入、消化、吸收马克思主义,使之中国化,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成果最为成功的范例。

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不仅表现在文化观念上,更重要的是在政治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首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第一次革命”,把半封建半殖民地、贫穷落后分裂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指导着中国人民进行以改革为内容的“第二次革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目标逼近。这些成就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正在崛起。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无数革命志士、民族精英为之奋斗的强国梦正在变为现实。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代化问题上我们可以做出下述判断。1840年以来,如果说有哪一种学说能把中西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抵挡住西方主流思潮和意识形态的文化入侵,那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1840年以来,如果说有哪一种思想能够摧毁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封建保守反动文化羁绊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适应历史趋势的新文化,那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1840年以来,如果说有哪一种理论能够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根本要求,最大深度地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集合民族精英的智慧,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并成其伟业,那更是非中国马克思主义莫属。

当然,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缺陷,犯过多次左右倾错误,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失败。人们不难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言行中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应该看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灵魂,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它的生命力来自深厚的民族精神。它创造出了凡与之对话者都不得不使用的话语,从而使自己具有了不断修正错误发扬成绩的开拓进取能力。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国外社会主义命运是否可测,马克思主义在其故乡有无前途,中国马克思主义都必须将在自己的土地上获得发展。

标签:;  ;  ;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