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苏联剧变原因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联论文,剧变论文,学术界论文,十年来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1 文献标识码:A
1991年底,苏联发生了剧变(苏共垮台,社会主义制度被放弃,联盟解体),这是20世 纪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之一。关于它发生的原因,中外学术界、政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本文只就我国学者对这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我国学者有的将其分为内外因;有的分 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还有分远因、近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等说法。就其具体内 容来说,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是苏联剧变的外因,这已是我国学界不争的共识。10 年来,我国学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侧重于从内部探索苏联剧变的原因。
一、戈尔巴乔夫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发生剧变的,所以说到苏联剧变,不能不提戈尔巴乔夫 ,我国学者对此大致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背叛了马克思主 义,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如李振城认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新思维”“不相信马克 思主义是真理,不相信科学社会主义是真理,在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政治信念上即精神 支柱上动摇、叛变,自然会导致对异已思想和异已政治势力的顶礼膜拜,屈膝投降”, 这是“导致苏共失败,苏联解体和全局性剧变的最主要,也是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 。[1](p.21)李寿源指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错误路线是 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2](p.235)冯特君也认为“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的‘人 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内因,也是主要原因”。[3](p.171)俞邃指出 “苏联模式的弊端与苏共领导的路线政策错误,在苏联的剧变过程中,相互作用,前者 是基础因素,后者是决定因素”,“这里就有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不可推脱的历史责任 ”。[4]
第二种观点:强调戈尔巴乔夫改革方法的失误,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应负 主要责任。郑异凡指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形势所逼:在用“计划加动员”方式无 法改变苏联种种弊端的情况下开始走上经济改革的,而经济改革也遇到了严重的阻力, 无法进行下去,戈尔巴乔夫才转而求救于政治改革,以消除经济改革的“障碍机制”— —庞大的党政机关——苏共对权力的垄断。但是,戈尔巴乔夫忽视了一个问题:苏共在 苏联已经成为管理国家大大小小事务的机器,在取代它的机构建立之前,对这台机器只 能修理、改造、改善,而不能轻易打碎、抛弃、砸烂。“到了改革后期,这个党尽管扮 演不了先锋队的角色,但是管理国家上仍然离不开它,一旦抛开它,整个国家就不可避 免地陷入混乱”。[5]张盛发也认为“追根溯源,是苏共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起的 政治改革使苏联由削弱而至瓦解”,“不管他的主观愿望是什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实际上使苏共走上灭亡”。
第三种观点:承认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剧变中应承担个人责任,但更强调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既定历史条件。张玉良认为“苏东剧变绝不是戈尔巴乔夫发动改革的初衷”,“苏 联社会内外矛盾的长期积累决定了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扮演这些重大社会矛盾解脱者的历 史角色”,而“当代苏联的社会历史特性”则导致戈尔巴乔夫“进行历史性解脱的最终 结局”——苏联解体。[6]马闪龙也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困难和失败,一方面 在他自身原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又与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各个时期 苏联沉淀下来的社会弊病有关”。[7]季正矩认为“对于苏共的瓦解,戈尔巴乔夫难辞 其咎”,但不能把主要责任推到戈氏一人头上。理由有二:1、“归根结蒂,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某个人仅凭个人的能量和威望 就能改变社会形态”。2、“苏共作为一个大党,有一整套选拔干部的机制,怎么会搞 来搞去选一个自掘坟墓的人”。[8]
第四种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剧变上责任只是浅层的,表面的,只属于导因性 质。如郭焕成指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剧变问题上负有的“责任只能是直接意义和浅层次 上的,是表面的属于导因性质,它诱发社会内部长期以来的根本矛盾,离开这些根本矛 盾,戈尔巴乔夫的作用便无法理解,也不可能存在”。[9]陆南泉通过对戈尔巴乔夫提 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背景分析,指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对 苏联剧变不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体制问题,就是说苏联传统 的体制弊端太多,已走入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严重失误加速 了苏联剧变”。[10]
二、苏联经济问题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关于苏联经济问题对苏联剧变到底有多大多深影响,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主要 有这样几种观点:
第一种,从经济总体方面来分析,认为苏联经济没搞好是苏联解体的终极原因。如李 靖宇通过苏联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经济军事化及地方经济与中央经济的矛盾等方面分 析论证,指出:
1、苏共作为执政党,并没有坚决地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斯大林时代抓阶级 斗争,从50年代到80年代,使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斗争搅和在一起,最终使国民经济滑 向全面崩溃的边缘。从而使苏联社会主义内部衍生和滋长自我否定因素。
2、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没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先是受教条主义束缚,固守 高度中央集权模式,后又犯主观主义,从而受到客观经济规律无情惩罚,造成国民经济 结构严重不合理,商品奇缺,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在这种脆弱的经济局面下,一有 风吹草动,就容易酿成政治性灾难。
3、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好共和国之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从而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主义 的恶性膨胀。
4、苏联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一步步走上赶超军事大国的道路,对外实行扩张主义,经 济建设重点放在军事工业之上,使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科技落后。最终成为西方人讥笑 的“军事上发达国家,经济上发展中国家”,从而和资本主义竞争中,节节败退。
由此认为经济问题没抓好是苏联剧变的终极原因。[11]
第二种,从经济具体方面分析各种经济因素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王金存指出“由于经济体 制老化”,苏联经济陷入深刻危机,而经济危机造成严重社会政治后果,损害了苏维埃 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形象,为西方和平演变提供了条件,为戈尔巴乔夫推行反马列主 义路线提供了温床,这无疑是苏联社会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12]姜琦也认为苏联由于 经济体制问题和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使经济没搞好是“苏东剧变”诸多因素中最核心的 “两条因素之一”。[13]余培源认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苏联社会主义优越性 难以显示,“无法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的要求,这是深层次的经济原因”。[14]邢广程 指出: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各地区之间缺乏生动的有机的经济联系,从而使政治联系 过度发挥了作用,政治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磨损,最终形成瓦解。所以“苏联 政治的超强化和苏联经济的‘硬化’是导致苏联发生剧变的重要原因”。[15]另外,周 尚文、刘玉芬等也持相似观点。[16][17]
2、认为农业问题没有搞好,是苏联剧变重要因素之一。詹真荣认为“在苏共执政的74 年里,在处理农业和农民问题上,出现一系列失误,挫伤和束缚了人的生产积极性,造 成了农业落后,致使农民问题成为苏共剧变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18]秦永立 则从大规模、全盘集体化危害角度得出了结论是:农业大规模全盘化使苏联农业发展元 气大伤,造成了苏共与农民之间的大分裂,埋下了苏联解体的远因。[19]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苏联剧变中经济因素只是一个明显的一般性的浅层原因。这种观 点以李振城为代表,认为“苏联经济没搞好,主要是在1988—1991年这短短几年期间内 严重滑坡,急剧变化了。究其原因,恰恰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问世并付诸实施,严 重泛滥所造成的”。所以,在苏联解体中“经济因素只是一个明显的一般性的浅层原因 。[1](p.23)
三、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关系
第一种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长期以来苏联民族问题没处理好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 次原因之一。如高放和刘玉芬等认为:长期以来,苏联大俄罗斯主义严重,在经济、学 校、文化、语言等问题上歧视少数民族,导致地方出现民族分离主义。[20][17]而穆立 立和陈本红都认为苏联领导人在民族问题的理论上、政策上犯的一系列错误,激化了民 族矛盾,留下了隐患,控制他们的苏共力量一旦削弱,各种隐患如火山一样爆发而难以 收拾。因此,苏联民族问题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21][22]
第二种观点认为,改革前民族问题不是苏解体的主要原因。如李振城认为:改革前民 族问题确实很尖锐,但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并不是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事实 上,当时有利于巩固苏联的积极因素远远超过导致苏联解体的消极因素。所以说民族问 题不是苏联解体主要原因,而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路线错误。[1](p.31)喻权 域则从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结构、受教育程度和医疗服务水平分析,认为苏联不存在严 重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所以说苏联解体主要原因不是改革前的民族问题,而是“苏 共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帜,人为地挑起了民族矛盾”。[23]
第三种观点:长期存在的民族问题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方法的不当使民族问题成为毁灭 联盟的火药桶。郑异凡指出“苏联确实存在严重的民族问题”,“而改革一方面暴露和 揭示出存在的民族问题,另一方面也给那些怀有独立倾向的国家以机会,给那些觊觎最 高权力的人以借口”。[5]张盛发也指出“国内隐藏的民族纠纷和民族矛盾在公开性条 件下犹如一股巨大压力得到释放,导致联盟中央和各加盟共和国关系紧张,并最后成为 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四、先天不足的苏联联邦制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者们对此问题没有太大的分歧,认为苏联联邦制国家结构先天不足是苏联解体的主 要原因之一。孙午生认为联邦制形式“最大特点便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独立与 依存,竞争与合作,而恰恰是这个特点,与社会主义初期政治经济的高度集中,存在着 不协调和矛盾之处,致使苏联这一多民族的统一联邦制国家先天不足。苏联长期以来一 直是靠高度集权,强权来管理联邦制的国家,使社会矛盾逐步加深”。“当戈尔巴乔夫 想通过改革,还联邦制本来面目时,放弃对各加盟共和国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各 民族分离情绪必然高涨,解体成为必然”。[24]周尚文也持此观点。[16]张建华也指出 “高度集权使苏维埃联邦制极度扭曲,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主要原因”。[25]王丽萍认 为“苏联联邦制带有明显的结构非对称和不平衡特点”,即15个加盟共和国中,俄罗斯 不论从土地还是人口规模来说都是最大的,这就使苏联联邦制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结构 非对称和不平衡特点,隐藏着不稳定性,从而使苏联联邦制本身的缺陷成为联邦解体的 主要原因。[26]
五、苏共长期忽视自身建设与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关系
学者们大多认为苏共长期忽视自身建设,导致苏共失败,学者们大致从两个角度来分 析:
一种是从苏共思想建设角度分析,陈伟红指出:“长期以来,苏联思想理论界倾向于 把苏共领导人对马列主义的理解和解释以及他们的论断作为判断是非,划分敌我的唯一 标准和根据。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借坚持社会主义为名,把 苏联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固定化”,致使苏共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 行,这“是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一个根本原因”。[27]季正矩也认为“苏共的瓦解与 理论研究的混乱、畸形、教条,与学风的败坏有很大关系”。[8]李振城则认为“苏共 长期忽视执政党自身的马克思建设,缺乏一条坚定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和一套 健全的马克思主义的抵御‘西化’‘分化’的战略与策略,造成党内和社会上思想混乱 ,继而使组织涣散分裂,失去战斗力,因此“导致苏共失权,苏联解体的最根本、最主 要的原因在于苏共中央出了修正主义”。[1](p.19)
另一种从苏共长期忽视民主政治建设角度分析,刘靖北指出:“苏共长期忽视民主政 治建设,形成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并衍生出一个官僚特权阶层,这个阶层异 常腐败,使党严重脱离群众,逐渐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是苏共失败的 又一根本原因”。[28]季正矩认为苏共的垮台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而苏共的腐 败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苏共腐败不能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使苏共“经济失 败”,因为腐败,苏共变质,最终失去人民支持。[8]钟晨也认为“权力变质,脱离群 众是苏共崩溃的主要原因”。[29]
六、苏共指导思想失误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赵志敏认为苏共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三大失误,成为苏联剧变的深层原因。第一,对时 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始终未能作出准确的认识。第二,对苏联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作 出不切实际的超前估计,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第三,对社会主义认识存在片面性,把 注意力片面集中于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而忽视对自身落后的生产力研究。“ 这三个误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矛盾的”,使生产关系愈加背离了现实生产 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最终“葬送了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使之变成了一种空洞的神话和 僵死教条的附属品”。[30]刘克明则强调苏共提出的两大理论口号——“向共产主义过 渡,建设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严重脱离实际,理论与现实之间形成强烈的 反差,“使人民群众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景怀疑和对马克思 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动摇,这成为其猝然崩塌的最深层原因”之一。[31]刘靖北则认 为“苏共长期以来对苏联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制订的路线都是脱离苏联 国情的,总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结果严重背离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生产力 发展要求,终于导致苏联经济在速度和效率方面都出现了危机,造成广大人民群众对苏 共和苏联社会制度的信任危机”。[28]
陆南泉也认为:苏联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错误,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实现社会主 义的目标手段混同起来,把国家所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这些本是实 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手段当作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来捍卫。使苏联传统体制长期不能进 行根本改革,只能作为枝节性的修补,从而使传统体制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 碍。颠倒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长期抓阶级斗争、政治运动作为社会发展动 力,结果破坏了经济发展,也严重影响党内民主,破坏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从 而使社会主义失去了对人民的吸引力,从而导致苏联解体。[10]
七、苏联对外政策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从整体看苏联对外政策削弱了苏联力量,恶化了苏联外部生存环境。如 张盛发认为:从斯大林时期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对外政策使苏联陷入与美国的冷战,背上 了军备竞赛的巨大包袱,严重削弱了苏联本已软弱的经济力量,拉大了与美国等西方国 家的经济和技术差距。同时,也极大地恶化了自己的外部环境并破坏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而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新思维外交剥夺了以外部紧张局势作为维持国内制度的理由和借 口,从而削弱了苏联制度赖以存在的外部基础。
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如伏广存认为:冷战导致苏联经济的 最后崩溃,败坏了社会主义名声,积累了社会各种矛盾,使苏联日益衰落,并在冷战的 收场中导致苏联社会性质剧变和国家的解体。[32]
第三种观点:认为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如冯特君认为争 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使苏联经济受到严重削弱,“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迅速提高,且败 坏社会主义声誉,使自己处境日益严重孤立”,是苏联解体的远因之一。[3](p.172)张 盛发则认为“苏联对阿富汗战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10年来,我国学者对苏联剧变的原因分析不断深化,除了上述各种观点外,还有学者 从人的发展,从文化的发展,从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等角度进行探索。相信通过学者们 的努力,我们能对苏联剧变的原因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