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农林小学 529000
摘 要: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能结合未来的教育趋势的多样化,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微课在数学教学中实效性:1.活用微课重构形象生动的小学数学知识图谱;2.活用微课创设趣味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3.活用微课突破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4.活用微课促进学生和教师进行反思。
关键词:活用微课 小学数学 教学实践
广东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专家组专家岑健林教授认为,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微课能够轻易地融合进课堂中,更好地服务于老师的教学形式转变,能够建立知识点丰富但内容集中、主题突出但学习灵活和资源多样化但特色鲜明的课堂呈现形式,它体现了小学数学的现实状态,具有实然性。
一、活用微课——小学数学知识图谱可以这样描绘
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问题情境的多样性,其中有些情境可能是学生不太熟悉的,甚至是陌生的,因此不熟悉的问题情境将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重重的困难。微课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提前、反复观看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而解决预习过程中的问题。
二、活用微课——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灵活有效地运用微课,以生动的画面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笔者在《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利用微课创设了“跑男出题考大家”这样一个学生们感兴趣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故事情境为:跑男中自称天才的陈赫给大家准备了两道谜题,第一道谜题是:如果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一个四位和五位的整数,你认为哪个比较大?为什么?接着,邓超拿走其中一张卡片,提问学生:现在就变成了两个四位的整数,那又该怎么比较?最后,李晨给它们添上一对眼睛,使得它们变成两个小数,然后提问学生:你猜哪个小数更大些?
在这一故事情境中,运用微课将学生数学学习场景与学生平常热爱的娱乐节目人物结合起来,学生们更易投入学习。学生首先回顾旧知识,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可以根据位数的多少来进行判断,位数多,这个整数就大,位数少,这个整数就小。然后,学生进一步巩固整数的位数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起,逐位逐位比较。最后,学生对小数的大小比较都会有各自的想法带着疑惑去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便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活用微课——小学数学重难点可以这样突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小学生在遇到知识的重难点时往往不容易理解,有时候只能靠死记硬背,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通过微课去创设情境——提供信息——提出问题,由始至终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构建、去总结,整节课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跃跃欲试,学习的主动权回到了学生手中,利于学生仔细观察,起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效果。
四、活用微课——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这样反思
1.学生自主反思。
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给学生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可以清楚知道自己该看哪里,容易的内容可以跳着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去了解别人的做法,又同时反思自己的想法,努力深入地弄明白相关知识。
2.教师积极反思。
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学会了关注小学生的特点,注意在开展微课时要精选教材,注意强化教学效果……教师通过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进而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微课作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克服了传统课堂授课的弊端,转变了灌输式的教与学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点,树立学习自信,提高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小学数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岑健林 “互联网+”时代微课的定义、特征与应用适应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
[2]李光树 由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数学问题的综合性引起的学习障碍——小学数学学习障碍研究之二[J].小学数学教育,2012,(09):3-6。
[3]俞晓敏 周远爱 小学数学课堂怎样才能充满魅力与激情[J].网络财富,2009,(9):116-117。
[4]刘慧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健美操网络课程的研发[D].湖南师范大学,2010。
论文作者:邝泳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9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整数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