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也需要创新,学生作为艺术创新的新主体需要通过一种合适的艺术学习方式,来引导他们主动去参与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去创新艺术内容。学生们从小喜爱艺术,喜欢用绚丽的画笔描绘艺术,在生活中增添艺术能力。我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一般按照课本教程进行教学,但是一个学期中,我会利用至少两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放一些有意义的动漫视频,目的很简单,想让孩子们学习视频中的颜色搭配以及各种造型的建筑、人物等等,这样的方式既愉悦又能学到东西,给孩子们的绘画创新也增添了灵感。在这个过程中,实施个性化的艺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创造和谐、舒适的个性化艺术学习环境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因材施教,面向每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最重要的,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做手工、有的喜欢用鲜艳的画笔描绘色彩等等,我觉得作为老师应该先了解孩子的喜好来因材施教,这样,孩子觉得有兴趣,学得也有意义。
一个自由并且宽松的环境,对学生们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学校就这个工作做了相应的措施,一是开展了美术兴趣小组,让有美术爱好的学生放学后到小组报到,定期学习,完成作品。二是进行校园展览,将兴趣小组的美术作品定期展出。三是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教学,兴趣小组所学习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绘画,小组开设了以卵石、银杏叶为代表的多种形式的手工活动。以上所学的内容均在兴趣小组开展,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小组是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坏境,能放松心情,能激发创新的灵感。
在艺术教育教学中,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大胆地尝试,允许学生思想差异性的存在,给学生一个更加平等和自由的宽松环境,以体现个性化的学习以及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适当给学生鼓励和肯定,将学生当作好朋友,用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探索的热情也会变得更加高涨。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在安静、轻松的状态中,往往能够使内心调整到最佳的学习和创新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形成相互信赖的友好关系,那么学生就能够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更有利于学生在和谐、平等的交流中自然地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智慧火花。
二、提高学生的开放和想象能力
平常的美术教学中都将课堂当作唯一的教学阵地。每个班一周两节美术课,课时量太少,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所接受吸收的知识量也是非常少的,而且内容局限性强,和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艺术知识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开放式教学和组织美术兴趣小组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打破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在课堂中老师指导多渠道的艺术学习,学生可以将在课外所摄取的艺术信息更多地反馈到课堂中,师生能够共享这些资源,互相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校园网络的健全建立,给学习艺术提供了更新的学习平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欣赏艺术作品,对作品的色彩、意境、创作灵感进行分析,为学生开拓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由此可见,开放的意识、因地制宜的方法能够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交流性的学习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内在潜能。
同时,在艺术的个性化学习中,老师有意识地融入“创造性”理念,增加一些相关的创造性内容和形式,并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实际训练,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创造性”特点。合适的艺术作品、恰如其分的引导,往往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教出来的,只能够培养和启发。而个性化的学习就提供了这样的空间。能启发想象、敢于质疑的精神、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实践都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优势教育观认为:“每个人都有发展向上的优势,并具有表现于扩张这种优势的欲望和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这种优势。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发表个人意见。同一幅作品,给予学生的感受也许是不同的。教师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勇于质疑,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和创新,这才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例如,在讲述第八册《画家凡高》时,先让孩子们欣赏凡高的作品,再请孩子们描绘他们对凡高作品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作品中有一种神秘感,有的说画面感很强,而有的说颜色对比很鲜艳。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都有各自的思想,老师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是能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内心对作品的感受。
个性化的艺术学习让我们懂得关注学生,让学生拥有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广阔空间,把思维的空间、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和扑捉闪光点。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把他们放入创新的天际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嵇红梅 刍议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吉林教育,2010,(2)。
[2]洪永稳 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胡友峰 论审美经验中的“距离”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4)。
论文作者:罗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学生论文; 艺术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孩子们论文; 都是论文; 作品论文; 兴趣小组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