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高阳学术研讨会综述_高阳论文

首届全国高阳学术研讨会综述_高阳论文

首届“全国高阳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讨会论文,全国论文,高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届“全国高阳学术研讨会”1996年10月10日至13日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兰州、河南及武汉的文学、史学、实业界近40位学者、专家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20多篇,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与北京中国经营报报联体联合组成的高阳研究中心主办。《台港文学选刊》、《台湾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杂志社及台湾著名学者向大会发来贺信。

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高阳研究中心主任王先霈教授主持,华中师大副校长蔡勖教授致开幕辞,中国经营报董事长王彦先生、华中师大文学院黄曼君教授、厦门大学徐学先生、上海作协林青先生在开幕式上讲话,华中师大校长王庆生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与会代表围绕高阳的创作成就、文学地位及深远影响,就他的文学观与历史观,并对其代表作《胡雪岩全传》等论题坦诚献言,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高阳的创作成就与学术贡献

如何评价高阳历史小说的创作成就?他的作品在中国新文学中占有何等位置?他在学术上作出了什么贡献?代表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与会代表认为:台湾著名作家高阳首先是一位历史小说巨擘。高阳1922年生于杭州一个望族之家,1948年去台湾,从60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历史小说创作,直到1992年去世,近三十年来,他创作历史系列小说70多部,总字数约3000万字。他的历史小说取材从秦汉直至民国,几乎穿越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朝代,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恢宏的历史画卷。其代表作《慈禧全传》、《胡雪岩全传》、《红楼梦断》、《乾隆韵事》、《李娃》等享誉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社会。

有代表指出:从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看,高阳的历史小说是一座里程碑,他的文学成就很难估量,高阳的历史小说是划时代的。就历史小说领域而言,“五四”以来,或者说本世纪中,似无人与之比肩。有代表谈到:高阳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小说大家,其渊博的文史知识素养,对于多年呼吁“作家学者化”的当代中国文坛来说,不啻是一个奇迹。仅从高阳历史小说创作来看,其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与文化形态,是非大手笔不能涵盖与表现的。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封建主流文化,到民间亚文化,从民族文化主体汉文化到满、蒙、藏等少数民族的特殊礼仪与习俗,从皇帝的文治武功,到宫廷生活的衣食住行,再到民间社会的娱乐方式,种种讲究,种种细节,应有尽有,给人以博大精深的历史感与文化感,使人油然叹服小说本身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文学那种伟大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有论文提出:高阳用小说文本的方式重新建构一种与古典正史、与现代史学家截然不同的历史,不但其可读性、形象化、生动性、艺术美、整体感、生活化等等方面,为一般学术面孔的历史教科书所不及,而且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内容也非常深刻丰富,表达着高阳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及其现代转型问题的复杂思考。大家都认为:高阳的历史小说犹如一座富矿,含“金”量很高,我们的开采刚开始。

代表们谈到:高阳又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学识渊博,治学方法严谨,多年来从事历史研究,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历史小说中正确地表现历史,二是不时发表纯粹历史考证的学术文字,三是慨然以学者自居。他精心研究曹雪芹的家世、研究“红学”,著有《高阳说曹雪芹》、《红楼一家言》、《高阳说诗》等专著,写下大量史学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代表提出:高阳作为历史小说巨擘已取得大家的共识,但我们切不可忽视他作为学者的一面,高阳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结构之中,在某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言说他的历史小说的,他从历史中找寻现实生活中失去的东西,他所寻找的,正是台港及海外的学者提出的新儒学,是失去的文化传统。他的历史文化观与新儒学观念相通或相似。他力图还原历史,他对历史的重构与再建,其深层的用心在于张扬儒学精神和儒学文化。他的历史小说正是在海外新儒学热复兴的背景下开始的,他的作品是现代新儒家演绎的历史。

他站在文学与历史的交汇点上

高阳以小说造史,他的小说怎样走进历史的迷宫?他笔下的历史是怎样的历史?文学之真与历史之真有何区别与联系?这些议题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话题。

有历史学家指出:读高阳的历史小说,被他深邃的史识与浓郁的史感所吸引,每有相见恨晚之叹。高阳的史识之所以容易被读者理解认同,是由于他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史感,或者说他的史识产生于史感并寓史于感之中。“我有这样的感觉,与其浪费时间去读那些平庸的历史教科书,还不如读高阳生动活泼的历史小说”。高阳由于家世、学养及史识三方面的原因,不仅对历史,尤其对晚清政局有总体的把握与深层理解,而且极为熟悉掌故,又勤于考订史料,所以把众多人物与许多细节都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数百年前的社会之中。高阳从文学通向史学,他的历史小说赢得了史学家的共鸣与赞赏。有学者认为:如果要谈高阳历史小说的特色和贡献,可以说,其最大的特色和贡献,就是凭借他丰富而敏锐的史感以及超乎常人的想象力,突破了史学与文学、历史与现实、古人与今人之间的界限。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相对的,我们所看见的历史如同一座冰山的山顶,水下的部分看不见。高阳小说中所提供的历史也是相对的,他提供的虽不是历史的全部,但他的展示是从总体上可以把握的“活”的历史。这位学者提出:“历史之真有三个层面之真:一是信史的真,叙写真实的历史;二是文化历史之真,是一种文化史学,三是历史小说之真,它营造出更具有普遍性东西的文体。”

有的学者对历史之真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从文学的角度看历史,高阳是站在历史的立场写小说,他塑造的人物符合历史的真实,但他决不是写历史,他注重的是小说,而非历史,从他的作品中找历史感觉可以,找历史真实不可以。有代表认为:小说家造史时,他也在解释历史真实,历史学者解释历史注重事实,历史小说家感悟历史,注重的是历史的人,从理解人的角度解释历史,一定意义上说,从小说中可以获得对历史的认同。

一些代表提出:高阳用小说解释历史,营造历史,这是他的历史小说的真正价值。他站在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点上,开辟了以小说重新建构历史的新坦途,超越了演义小说所走的演正史为小说的路子,并引用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话:“透过一看似小说的雄辩整体,搜罗各种容或不出于‘正史’的典故知识来重新建构一套可以和‘正史’之经典地位等量齐观的历史论述”。高阳的历史小说创作,有发掘历史的隐秘,暴露历史的真相,描摹历史的全貌,为读者提供一真实的历史读本之企图。许多代表认为:高阳兼具史学家的学识素养与小说家的文采风流,当小说家的高阳与史学家的高阳相融合,合二为一时,他就创作出《胡雪岩全传》,《慈禧全传》这样的长篇杰作,当史学家的高阳企图越位取代小说家的高阳,他小说的文体风格就受到破坏,如《翁同和传》就属这类作品。

《胡雪岩全传》多面观

《胡雪岩全传》是高阳历史小说中的艺术丰碑,与会代表从各个视点切入,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发表了许多精采的见解。

实业家代表对《胡雪岩全传》兴味甚浓,指出这部作品强烈的现实意义也许是高阳先生生前未料到的。《胡雪岩全传》所反映的时代,正值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期,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间,小说所展示的经济转型期间的社会脉络、政商关系、文化背景及人的心态,使我们想到今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胡雪岩全传》艺术地反映了胡雪岩从发迹,到兴盛而衰落的全过程,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经济转型失败了,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与思考,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史学界代表认为:高阳对胡雪岩的史料和传说了然于胸,他对历史的胡雪岩的研究不亚于一位严谨的历史学者。读过《胡雪岩全传》的人,一定会感觉到高阳笔下的胡雪岩是一个真实可信的胡雪岩,他的性情品格、行为方式,似乎也就是胡雪岩这个人物应有的生存方式,至于历史上的那个胡雪岩如何?倒未遑深论了。至少在读者心中,“活”的胡雪岩已经取代了“真”的胡雪岩,历史上的胡雪岩已与文学形象的胡雪岩混然为一,无复可辨了。

文学界的代表谈到:首先,《胡雪岩全传》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它是有关金融商业题材的扛鼎之作,而已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却忽视了这部作品。第二,从文学本位论上看,比如从选材,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同社会、时代、民族的关系等方面考察,以商人生涯、以政商关系为题材的小说,在中国几乎没有,胡雪岩这样的商贾典型形象,在中国小说中亦是第一个,这就是《胡雪岩全传》的突破与超越。第三,从方法论上看,用比较的方法观照,晚清的《胡雪岩外传》无法与《胡雪岩全传》相提并论,当代文学中有数的写商贾题材的小说与《胡雪岩全传》相比照,也是有距离的。

许多代表强调指出:高阳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商人形象——胡雪岩,这个人物称得上不朽的典型。他是高阳历史小说,亦是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最具有光彩的形象之一。有论文提出这样的观点:胡雪岩形象塑造的成功,在于高阳找到了一个切合人物个性特征的绝妙视角,这就是聚焦于“文化”与“智慧”。“文化”是属于民族的,具有“史”的凝重感,而“智慧”既是民族的,又更多地烙上地域与行业的印记,这就是胡雪岩。《胡雪岩全传》自始至终把主人公当作文化符号来叙述,这就是人物能够在读者心中站立并鸣响的底蕴所在。对于华人世界来说,阅读高阳笔下的胡雪岩,就是阅读自己,胡雪岩的人世之“理”,出世之“道”,不仅赢得了最大限度的认同,而且还会博得一掬同情之泪。

大众接受与研究构想

高阳的历史小说为什么深受广大读者和图书市场的青睐?一些学者从大众接受的角度发表了看法:台港文学作品曾在国内几度形成热点,继琼瑶热、三毛热、金庸热之后,高阳的历史小说逐渐升“温”,形成热点,这与海外新儒学的复兴及国内兴起的文化热、国学热很有关系。有学者指出:高阳小说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之作,高阳小说有“俗”的一面,三教九流,各色各样人物,甚至当年北京妓女集中地的八大胡同,宁波船上的麻将打法等等都纳入到小说中来,一般读者从中欣赏情节的丰富性和人物个性,从中了解历史,以至从商者有“经商要看胡雪岩”之说。而高阳小说的“雅”又得到学者专家的认同。研究中国政治的,将从中读到此消彼长、兴衰交替的外在因素与内在机制,研究中国文化的,将从中读到典章、文告、服饰,饮食乃至烟具等的具体描绘;研究中国历史的,从中读到的大关节处及主要人物,几乎在《廿五》史中都有根有据。无怪乎有人说,高阳将中国的政治“悟”透了。恩格斯曾称巴尔扎克的全部《人间喜剧》所提供的东西,比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统计学家所提供的东西还多得多,我认为,高阳同样有如此杰出,非凡的贡献。一些代表特别注意到高阳在《胡雪岩全传·后记》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读者,高阳有诗曰:“倘能搦笔娱人意,老眼犹挑子夜灯”,千方百计了解读者口味,适应读者需求,是高阳十分自觉的使命。

与会代表还就高阳研究提出了构想与建议,大家提出:高阳是大小说家、大学问者,认真研究,总结高阳先生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海峡两岸的学者同仁义不容辞的责任。对高阳的研究,只有全方位的展开,才能把研究推向深入,要打破学科界限,打破思维定势,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商业等多层面切入。研究高阳的方法也应是多元的,可以做“大文化”研究,从文化与文学、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向更宽的文化层面拓展。对高阳的研究还可以从比较的角度入手,可从中西同类题材角度进行比较,比如可以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阿瑟·黑利的《钱商》,茅盾的《子夜》等比较;可从历史小说的角度进行比较,如同司各脱的历史小说,同南宫博、姚雪垠、凌力的历史小说比较等。代表们还谈到:研究高阳要想到读者,没有读者,丢掉读者是没有出路的。研究高阳要从内容、方法、手段方面展开思考,内容上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手段上要注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式上要注意雅与俗相结合。

阅读高阳,研究高阳,探讨、发掘高阳作品的文化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本次研讨会的宗旨,它对推动海峡两岸及与海外的文化、学术交流,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意义深远。

收稿日期:1996-10-20

标签:;  ;  ;  ;  ;  ;  ;  ;  ;  

首届全国高阳学术研讨会综述_高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